|
1. 古诗词扩写比较美 2. 扩写古诗词的方法 3. 古诗词扩写 古诗词扩写比较美1.古诗词扩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改写) 有一天上午,我孤独一人在他乡做客,人地生疏,感到寂寞。 每遇到佳节,我就更加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哥哥、姐妹和弟弟一定登上每一座高山。 我真希望也能登上每一座高山。真想一下子到兄弟们那里,跟兄弟们一起登上高处。 但我看见兄弟们都插着美丽的茱萸,站在高高的地方,就单单缺少了我一人,兄弟们都高高兴兴的登上了高处。 《赠汪伦》 这也是一篇: 春天的早晨,天空万里无云,蔚蓝如洗,我辞别了好友汪伦,登上将要远去的小船。 我站在船头上,极目向远处望去,只见一碧万顷,悦目赏心,微风吹来,还能闻到一股醉人的桃花的芳香。这时候,水面上空一群水鸟“呱呱”地叫着,翱翔徘徊。 啊!水鸟也知离别情呀!我正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中,忽然听到岸上传来清脆悦耳的歌声,啊,这是汪伦为我送行的深情歌声呀!听,汪伦脚踏着节拍边走边唱,越来越近了。啊!这歌声充满依依惜别之情。 几天来,是汪伦与我花前月下谈心;是汪伦伴我深夜观景;是汪伦和我共同探讨人生的意义;是汪伦夜里在灯下与我饮酒赋诗。啊!朋友“你快点来。 快点来,我们再握一次手,让我们再说几句知心话”。 船,扬帆起程了。 啊!朋友,亲爱的朋友,你在外边正对我招手,我也对你招手。啊,潭水虽有千尺之深,可哪能比得上您对我的情意深呢 补充 引发想象 巧妙指导——古诗扩写 中国素称诗国,古诗可说是我国文化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的瑰宝。 它语言精炼概括,高度浓缩,内容却相当厚实: 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无所不包。诵读积累古诗,不但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积淀学生语感,而且还能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 同过古诗扩写,既可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又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经过几年的教研实践,笔者认为指导古诗扩的关键是要开展多种渠道,引导学生想象,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巧妙指导,使之形而成文。 引发想象可按如下三方面进行: 一、挖掘空白之处想象 诗的艺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空白的艺术:故事情节的空白、人物描写的空白、心理活动的空白、思想情感的空白、哲理上的空白等等。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和挖掘这些空白,根据诗的叙事表达、风景描写、情感抒发、哲理升华、综合包容这五个类别,让学生以类想象,于想象回味之中具体感知意象,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为扩写打下基础。 1.抓住“形象空白”想象 有的古诗并不铺排直叙,而通过勾勒或切中肯綮,追求诗外的意趣风貌。诗中所描绘的形象往往刻画不细,常带着某种朦胧性,留待于师生同去补充想象创造空灵丰富的艺术境界。 如《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中,那纸鸢是怎样的?孩子们是如何放得?当时情形如何?那“草长莺飞”“拂堤杨柳醉春烟”到底是如何之美?在这二月天里,可能还会有哪些景致?等等,诗中都未从细处雕琢。教师可抓住这些“形象空白”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把细节补充出来。 2.紧扣“情感空白”想象 “情动则辞发”。古诗扩写教学中,教师应重在展示意境,使读者与诗人感同身受。 语言是传情达意之工具,但有些复杂的、微妙的、激越的情怀,语言却不能直抒尽传,从而为读者设置下情感上的空白。如《泊船瓜州》,诗人王安石借“春风又绿江南岸”之景,抒发“明月何时照我还”之情。 春绿江南的景象到底怎样? 春意盎然,本是赏心悦目之事,诗人又怎会流露出何时还乡的忧郁?他当时心理活动怎样?形象怎样?通过对“空白”的想象,师生共同把诗人担心变法失败、前程难卜的抑郁情绪和思乡情怀描绘出来了。 3.围绕“哲理空白”想象 古诗中的哲理,往往寓于形象之中,其“空白”地带更广。 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使其感受诗的底蕴,进行恰当的联想。郑燮《竹石》是一首深蕴哲理的古诗,作者的意图是“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知”。 这就要教师指导学生体味诗句,想象竹子“千磨万劫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情形,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从而由诗的物象提炼和升华为一种普遍的哲理:无论立志还是求学都应“咬定青山不放松”,锁定目标便当锲而不舍。在教学中,教师只要重视挖掘诗的深层底蕴,进行再造想象,学生就会领略诗中的真意。 二、借助电教媒体想象 “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花中蜜,体匿性存,元痕有味。对于出涉人生、缺乏生活经验和文学理解能力的小学生来说,要于“体匿”“元痕”之中体会“性”“味”,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深入体会诗的意境和领悟诗人的情怀,需要教师架起一座桥梁来跨越这条鸿沟。在古诗扩写教学中,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手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能较完美地展现古诗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扩写古诗的水平。 1、创设诗境,激趣想象 古诗是很讲究意境的,在古诗扩写教学中教师应把着眼点放在创设情景上,让学生通过情境的具体感知,体会诗人的情感。多媒体具有形声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把文字变成图象,把抽象变成形象,既。 2.求篇作文,高中古诗词扩写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破阵子》是他的名篇之一。 从题目看是寄给好友陈亮 , 抒发抗金壮志的。陈亮,字同甫,著名的爱人,和辛弃疾同属主战派,又同遭投降派的打击 迫害。 118年,陈亮到带湖访问辛弃疾,一对志同道合的战友,促膝畅谈,共抒北伐壮志。之后,两人又作词唱和。 本篇即作于带湖之会以后,自抒壮怀激烈与之共勉. 本篇以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虚实结合方法,来驰骋壮志,抒写愤。词人将自己 的爱国之 心,忠君愤懑,都熔铸在这篇神采飞扬而又慷慨悲壮、沉郁顿挫的词章里。 这首词题为“壮词”,壮就壮在它形象地描绘了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豪迈意气,道出了英雄的一片壮心。”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起首两句情景交融,不胜感慨。这两句紧扣“壮”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 此时词人罢职闲居,但目睹国事则忧心如焚,胸中块垒,惟有以酒浇之。醉酒之时,词人还拨亮灯火,深情地端祥着心爱的宝剑。 “挑灯”“看剑”是写动作和神态。灯的红光,剑的寒光想相互交融,透射着一种特有的壮烈气氛。 从这钟壮烈气氛中,可以看出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战杀敌的愿望是多么迫切!“挑灯”“看剑”的举,真切地表现了词人此时内心的郁愤,而透过这,词人又仿佛回到了那令他日夜梦萦的战场和那难以忘 怀的 岁月。在迷离仿佛的醉态中,英雄酣然入梦,一梦醒来,各军营里 召唤战士出征杀敌的号角响成一片。 “梦回吹角连营”渲染了士气的高涨,军心的振奋。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意思是:部下的官兵分食烤熟的牛肉,军乐队奏出雄壮的战歌。“八百里”,牛的代称。 《世说新语•汰侈》载:王恺有一头爱牛,名“八百里交”。后人即用“八百里”指牛。 “麾下”,指部下。“五十弦”,泛指多总种乐器。 “翻”,演奏。“塞外声”,以边塞为题材的雄壮悲凉的战歌。 这两句进一步渲染军中的战斗气氛,部队给养充足,官兵同甘共苦,一起分那些食烤熟的牛肉,军乐队奏响雄壮的战歌,以鼓舞斗志。我们分明看到威武如山的军营里,斧戟从立,直指苍穹;旌旗翻飞,哗哗作响;将士们铠甲发亮,一个个雄姿英发。 这场面是何等壮观、热烈!“沙场秋点兵”,它使人感到这支士气高昂的队伍的赫赫军威。到了秋高马肥,正是用兵杀敌的好时节,战场上正检阅军队,准备长驱出征。 只用五个字,就栩栩如生地写出了雄壮威武的阵容,再现了词人立马阵前,点兵授令的形象,笔酣墨饱地 对上文所描写的情况作出了出色的小结,收束有力。 下片紧承上片的词薏来抒写,把激情推向高峰。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是说英雄骑着快如的卢的战马,手持狠有力量的弓箭,飞驰战场,英勇杀敌。 “的卢”,良马名。据《世说新语》载,刘备在襄阳遇难,的卢载他一月三丈,脱离险境。 后来用“的卢”形容善战的良马。“霹雳”,比喻响声如雷。 这两句连用两个比喻,让我们好象看到的卢快马在飞驰电掣般前进,强弓劲矢在霹雳般震 响。一幅风尘蔽日、金鼓匝地的战斗情景便跃然纸上,爱国将士们冲锋陷阵,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历历如在目前。 这是壮词壮景的进一步烘托,是壮词壮意的进一步生发。 “了却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天下事”,指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大业。“生前身后名”,意谓生前死后都留下为祖国、民族建立不朽功勋国的美名,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激情。 这两句意味着词人看到大功告成,踌躇满志,从而发出愉快的欢呼声,连调子也是轻松而又大气磅礴的,使词的感情上升到最高点。 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使感情从最高点一跌千丈,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使全词笼上了浓郁的悲凉色彩。 这一句与首句相呼应,都是叙写现实生活的感受,与中间梦境形成强烈对比,有力地表现了报国有志志不伸的悲愤。 这首“壮词”,气势恢弘,慷慨激昂。 从结构上看,构思奇特,结构奇变。它打破一般填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传统写法。 除首尾两句写现实外,中间全写梦境,过片不变。梦境写得雄壮,现实写得悲凉;梦境写得酣畅淋漓,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及之间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顶点,结句猛然跌落,在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照中,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 3.古诗扩写中国素称诗国,古诗可说是我国文化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的瑰宝。它语言精炼概括,高度浓缩,内容却相当厚实: 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无所不包。诵读积累古诗,不但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积淀学生语感,而且还能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同过古诗扩写,既可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又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经过几年的教研实践,笔者认为指导古诗扩的关键是要开展多种渠道,引导学生想象,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巧妙指导,使之形而成文。 引发想象可按如下三方面进行: 一、挖掘空白之处想象 诗的艺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空白的艺术:故事情节的空白、人物描写的空白、心理活动的空白、思想情感的空白、哲理上的空白等等。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和挖掘这些空白,根据诗的叙事表达、风景描写、情感抒发、哲理升华、综合包容这五个类别,让学生以类想象,于想象回味之中具体感知意象,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为扩写打下基础。 1.抓住“形象空白”想象 有的古诗并不铺排直叙,而通过勾勒或切中肯綮,追求诗外的意趣风貌。诗中所描绘的形象往往刻画不细,常带着某种朦胧性,留待于师生同去补充想象创造空灵丰富的艺术境界。如《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中,那纸鸢是怎样的?孩子们是如何放得?当时情形如何?那“草长莺飞”“拂堤杨柳醉春烟”到底是如何之美?在这二月天里,可能还会有哪些景致?等等,诗中都未从细处雕琢。教师可抓住这些“形象空白”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把细节补充出来。 2.紧扣“情感空白”想象 “情动则辞发”。古诗扩写教学中,教师应重在展示意境,使读者与诗人感同身受。语言是传情达意之工具,但有些复杂的、微妙的、激越的情怀,语言却不能直抒尽传,从而为读者设置下情感上的空白。如《泊船瓜州》,诗人王安石借“春风又绿江南岸”之景,抒发“明月何时照我还”之情。春绿江南的景象到底怎样? 春意盎然,本是赏心悦目之事,诗人又怎会流露出何时还乡的忧郁?他当时心理活动怎样?形象怎样?通过对“空白”的想象,师生共同把诗人担心变法失败、前程难卜的抑郁情绪和思乡情怀描绘出来了。 3.围绕“哲理空白”想象 古诗中的哲理,往往寓于形象之中,其“空白”地带更广。 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使其感受诗的底蕴,进行恰当的联想。郑燮《竹石》是一首深蕴哲理的古诗,作者的意图是“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知”。这就要教师指导学生体味诗句,想象竹子“千磨万劫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情形,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从而由诗的物象提炼和升华为一种普遍的哲理:无论立志还是求学都应“咬定青山不放松”,锁定目标便当锲而不舍。在教学中,教师只要重视挖掘诗的深层底蕴,进行再造想象,学生就会领略诗中的真意。 二、借助电教媒体想象 “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花中蜜,体匿性存,元痕有味。对于出涉人生、缺乏生活经验和文学理解能力的小学生来说,要于“体匿”“元痕”之中体会“性”“味”,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深入体会诗的意境和领悟诗人的情怀,需要教师架起一座桥梁来跨越这条鸿沟。在古诗扩写教学中,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手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能较完美地展现古诗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扩写古诗的水 4.诗文扩写帮我把一篇古诗扩写成700字的文章`````古诗最好是比 爱问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展:玉盘一般的明月,因折射了太阳的光线,在人间洒下一片柔纱。 仿佛是天上仙姿遗落在人间的纱衣,在夜里格外缥缈。我心中不禁有一种想要得到但又未能得到的虚无飘渺的感觉油然而生。 窗外的梧桐啊,在秋雨中无语,那洒落一地的不是落叶,我知道,也能感觉那是被冷漠击落的心。 这让我神思飘渺的月光洒落在我有着些许凉意的床前,仿佛在抚慰我寂寞的心。 一开始我还以为这是秋夜寒意拥进屋内的先锋,多么逼人啊!我隐约看到远古英雄秀了的青剑,不管多么漫长的时间磨砺,依旧掩不住袭人的戾气。这寒霜没有逼人的寒气;不带晶莹的冰雪;也不许水汽的铸就,但依旧是把人逼退的样子。 多好的伪装,看来我还有许多的不足。江湖,总是比想象的什的多,游子的这颗心有谁会理解? 我怀着满心的疑问望着空中的明月,想要得到想要的答案,可往往事与愿违。 那是有着温柔光芒的明月,无私的播撒着光明的种子,也许有一天,他会长成参天的大树,去冲破长安城上空笼罩多年的乌云。 到了那一天,我也许也会变成斗志昂扬的少年,守护在由于一马平川的中原大地上!那时的百姓,可以夜不闭户,安居乐业。 那蒙灰的记忆也可以在如酥的细雨中轻松吹落,所有的志士也可在熊熊的烈火中植下绚丽的花年。尽管来来去去的过路人不会留意这段情,但依旧可以再现出唐初纷飞的雪花。 为这美好了梦想,我漂泊在外,家中的亲人也承担着同样的思念。我的乡愁,也变得不可触摸,迢迢千里,山远水长,何时才能相见?那翩纤菲鸿也早已归去,夏日的鸣蝉也多日不见,落叶也知归根,我的愁绪何时可解?只能借助着明月遥寄我的相思,希望远方的亲人能收到这份难一明说的心。 5.小学任意十篇古诗扩写小学任意十篇古诗扩写 作内容: 依据古诗的简单情节,想象故事的具体细节和人物内心活动,扩写、改写、续写古诗。 训练目的要求: 根据古诗的情节,展开想象,把古诗改写成内容具体的记叙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作前准备: 背诵新修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的“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中的《七步诗》《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回乡偶书》等有故事情节的古诗,了解诗的写作背景,搜集有关诗人的资料。 启发学生思维与口述: 一、背诵古诗《塞下曲》,交流诗人卢纶及写诗背景等相关资料。 1.同学们,唐代诗人卢纶的一首《塞下曲》描写了一位英武的将军,要在月夜去捉拿逃走的匈奴首领单于。全诗雄劲健朗,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并为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大家还记得这首古诗吗?(指名背-齐背) 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道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2.交流诗人及这首诗写作背景的有关资料。 二、启发引导想象故事情节,拓展古诗内容。 1.根据有关资料想象一下单于是怎样被包围的,自由说。 2.想一想大雁为什么会受惊,高高飞起?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的,练习说。 3.想象一下将军是怎样知道单于逃跑的?指名说。 4.发现单于逃走后将军会怎样想,怎样说? 5.这时,下起了大雪,狡猾的单于逃走之后,将军是否带领士兵捉住了他?捉单于的时候会遇到什么情况?将军又是怎样在雪中运用智慧或英勇搏杀,擒住单于的呢?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说一说。 (同桌互相说-指名说) 三、完整讲述故事:《夜擒单于》。 四、提供背诵篇目,展开想象,小组内改编故事。 (一)背诵: 1.《别董大》 2.《寻隐者不遇》 3.《江南逢李龟年》 4.《七步诗》 5.《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6.《回乡偶书》 7.《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8.《赠汪伦》 9.《芙蓉楼送辛渐》 10.《江畔独步寻花》 (二)学生按小组任选一首古诗,小组内改编故事。 五、根据改编的内容,自拟题目,动笔成文 扩写古诗词的方法1.古诗改写的方法这是苏轼游西湖的一篇诗作,大致可改写这样: 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苏东坡和朋友正在西湖上泛舟饮酒,突然乌云翻腾,暴雨突至,象墨汁一样的浓云黑压压汹涌而来。 云急,雨来得更急,乌云还没有遮住湖边的山峦,骤雨劈头盖脸从天而降,白花花的雨点敲打着湖面,水花飞溅宛如晶莹的珍珠,乱纷纷跳进船舱。诗人为大雨所逼,急忙舍船登楼避雨。 常言道:“夏天孩儿脸,一日变三变。”这不,刚刚气氛那么紧张,猛然间一阵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乌云,骤雨立刻停止。 诗人站在望湖楼凭栏而望,楼下已是滴雨全无,风平浪静,天照水,水映天,天色湖光浑然一体,是那样明净、那样蔚蓝。 2.如何扩写古诗话说张继上京赴考,结果名落孙山,心情很忧愁,在回乡的路上,坐船经过寒山寺。 周围的一切似乎都和他的心情一样灰暗,江边的枫树和渔»0船上忽明忽暗的点点灯光让他难以入睡。 夜深了,一阵悠远的钟声从苏州城外的寒山寺传来,更勾起了张继内心无边的愁绪,于是他走出船舱,站在船头聆听钟声,想起自己的考试成绩,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过了许久,月亮开始西沉,乌鸦也在枝头展现自己的嗓子,眼看天就要亮了,眼前寒霜茫茫遍野,不禁又心酸了起来,眉头仿佛就要拧成了疙瘩。 天终于亮了,船启程离开寒山寺,载着落寞的张继继续前行。 3.古诗词扩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改写) 有一天上午,我孤独一人在他乡做客,人地生疏,感到寂寞。 每遇到佳节,我就更加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哥哥、姐妹和弟弟一定登上每一座高山。 我真希望也能登上每一座高山。真想一下子到兄弟们那里,跟兄弟们一起登上高处。 但我看见兄弟们都插着美丽的茱萸,站在高高的地方,就单单缺少了我一人,兄弟们都高高兴兴的登上了高处。 《赠汪伦》 这也是一篇: 春天的早晨,天空万里无云,蔚蓝如洗,我辞别了好友汪伦,登上将要远去的小船。 我站在船头上,极目向远处望去,只见一碧万顷,悦目赏心,微风吹来,还能闻到一股醉人的桃花的芳香。这时候,水面上空一群水鸟“呱呱”地叫着,翱翔徘徊。 啊!水鸟也知离别情呀!我正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中,忽然听到岸上传来清脆悦耳的歌声,啊,这是汪伦为我送行的深情歌声呀!听,汪伦脚踏着节拍边走边唱,越来越近了。啊!这歌声充满依依惜别之情。 几天来,是汪伦与我花前月下谈心;是汪伦伴我深夜观景;是汪伦和我共同探讨人生的意义;是汪伦夜里在灯下与我饮酒赋诗。啊!朋友“你快点来。 快点来,我们再握一次手,让我们再说几句知心话”。 船,扬帆起程了。 啊!朋友,亲爱的朋友,你在外边正对我招手,我也对你招手。啊,潭水虽有千尺之深,可哪能比得上您对我的情意深呢 补充 引发想象 巧妙指导——古诗扩写 中国素称诗国,古诗可说是我国文化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的瑰宝。 它语言精炼概括,高度浓缩,内容却相当厚实: 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无所不包。诵读积累古诗,不但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积淀学生语感,而且还能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 同过古诗扩写,既可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又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经过几年的教研实践,笔者认为指导古诗扩的关键是要开展多种渠道,引导学生想象,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巧妙指导,使之形而成文。 引发想象可按如下三方面进行: 一、挖掘空白之处想象 诗的艺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空白的艺术:故事情节的空白、人物描写的空白、心理活动的空白、思想情感的空白、哲理上的空白等等。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和挖掘这些空白,根据诗的叙事表达、风景描写、情感抒发、哲理升华、综合包容这五个类别,让学生以类想象,于想象回味之中具体感知意象,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为扩写打下基础。 1.抓住“形象空白”想象 有的古诗并不铺排直叙,而通过勾勒或切中肯綮,追求诗外的意趣风貌。诗中所描绘的形象往往刻画不细,常带着某种朦胧性,留待于师生同去补充想象创造空灵丰富的艺术境界。 如《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中,那纸鸢是怎样的?孩子们是如何放得?当时情形如何?那“草长莺飞”“拂堤杨柳醉春烟”到底是如何之美?在这二月天里,可能还会有哪些景致?等等,诗中都未从细处雕琢。教师可抓住这些“形象空白”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把细节补充出来。 2.紧扣“情感空白”想象 “情动则辞发”。古诗扩写教学中,教师应重在展示意境,使读者与诗人感同身受。 语言是传情达意之工具,但有些复杂的、微妙的、激越的情怀,语言却不能直抒尽传,从而为读者设置下情感上的空白。如《泊船瓜州》,诗人王安石借“春风又绿江南岸”之景,抒发“明月何时照我还”之情。 春绿江南的景象到底怎样? 春意盎然,本是赏心悦目之事,诗人又怎会流露出何时还乡的忧郁?他当时心理活动怎样?形象怎样?通过对“空白”的想象,师生共同把诗人担心变法失败、前程难卜的抑郁情绪和思乡情怀描绘出来了。 3.围绕“哲理空白”想象 古诗中的哲理,往往寓于形象之中,其“空白”地带更广。 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使其感受诗的底蕴,进行恰当的联想。郑燮《竹石》是一首深蕴哲理的古诗,作者的意图是“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知”。 这就要教师指导学生体味诗句,想象竹子“千磨万劫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情形,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从而由诗的物象提炼和升华为一种普遍的哲理:无论立志还是求学都应“咬定青山不放松”,锁定目标便当锲而不舍。在教学中,教师只要重视挖掘诗的深层底蕴,进行再造想象,学生就会领略诗中的真意。 二、借助电教媒体想象 “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花中蜜,体匿性存,元痕有味。对于出涉人生、缺乏生活经验和文学理解能力的小学生来说,要于“体匿”“元痕”之中体会“性”“味”,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深入体会诗的意境和领悟诗人的情怀,需要教师架起一座桥梁来跨越这条鸿沟。在古诗扩写教学中,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手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能较完美地展现古诗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扩写古诗的水平。 1、创设诗境,激趣想象 古诗是很讲究意境的,在古诗扩写教学中教师应把着眼点放在创设情景上,让学生通过情境的具体感知,体会诗人的情感。多媒体具有形声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把文字变成图象,把抽象变成形象,既。 4.有一种改写古诗的方法,名称叫什么次韵 用原作之韵,并按照原作用韵次序进行创作,称为次韵 比如苏东坡的《水龙吟 .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原词: 《水龙吟·咏杨花》 作者:章质夫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苏词: 《水龙吟 .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妖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5.求篇作文,高中古诗词扩写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破阵子》是他的名篇之一。 从题目看是寄给好友陈亮 , 抒发抗金壮志的。陈亮,字同甫,著名的爱人,和辛弃疾同属主战派,又同遭投降派的打击 迫害。 118年,陈亮到带湖访问辛弃疾,一对志同道合的战友,促膝畅谈,共抒北伐壮志。之后,两人又作词唱和。 本篇即作于带湖之会以后,自抒壮怀激烈与之共勉. 本篇以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虚实结合方法,来驰骋壮志,抒写愤。词人将自己 的爱国之 心,忠君愤懑,都熔铸在这篇神采飞扬而又慷慨悲壮、沉郁顿挫的词章里。 这首词题为“壮词”,壮就壮在它形象地描绘了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豪迈意气,道出了英雄的一片壮心。”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起首两句情景交融,不胜感慨。这两句紧扣“壮”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 此时词人罢职闲居,但目睹国事则忧心如焚,胸中块垒,惟有以酒浇之。醉酒之时,词人还拨亮灯火,深情地端祥着心爱的宝剑。 “挑灯”“看剑”是写动作和神态。灯的红光,剑的寒光想相互交融,透射着一种特有的壮烈气氛。 从这钟壮烈气氛中,可以看出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战杀敌的愿望是多么迫切!“挑灯”“看剑”的举,真切地表现了词人此时内心的郁愤,而透过这,词人又仿佛回到了那令他日夜梦萦的战场和那难以忘 怀的 岁月。在迷离仿佛的醉态中,英雄酣然入梦,一梦醒来,各军营里 召唤战士出征杀敌的号角响成一片。 “梦回吹角连营”渲染了士气的高涨,军心的振奋。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意思是:部下的官兵分食烤熟的牛肉,军乐队奏出雄壮的战歌。“八百里”,牛的代称。 《世说新语•汰侈》载:王恺有一头爱牛,名“八百里交”。后人即用“八百里”指牛。 “麾下”,指部下。“五十弦”,泛指多总种乐器。 “翻”,演奏。“塞外声”,以边塞为题材的雄壮悲凉的战歌。 这两句进一步渲染军中的战斗气氛,部队给养充足,官兵同甘共苦,一起分那些食烤熟的牛肉,军乐队奏响雄壮的战歌,以鼓舞斗志。我们分明看到威武如山的军营里,斧戟从立,直指苍穹;旌旗翻飞,哗哗作响;将士们铠甲发亮,一个个雄姿英发。 这场面是何等壮观、热烈!“沙场秋点兵”,它使人感到这支士气高昂的队伍的赫赫军威。到了秋高马肥,正是用兵杀敌的好时节,战场上正检阅军队,准备长驱出征。 只用五个字,就栩栩如生地写出了雄壮威武的阵容,再现了词人立马阵前,点兵授令的形象,笔酣墨饱地 对上文所描写的情况作出了出色的小结,收束有力。 下片紧承上片的词薏来抒写,把激情推向高峰。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是说英雄骑着快如的卢的战马,手持狠有力量的弓箭,飞驰战场,英勇杀敌。 “的卢”,良马名。据《世说新语》载,刘备在襄阳遇难,的卢载他一月三丈,脱离险境。 后来用“的卢”形容善战的良马。“霹雳”,比喻响声如雷。 这两句连用两个比喻,让我们好象看到的卢快马在飞驰电掣般前进,强弓劲矢在霹雳般震 响。一幅风尘蔽日、金鼓匝地的战斗情景便跃然纸上,爱国将士们冲锋陷阵,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历历如在目前。 这是壮词壮景的进一步烘托,是壮词壮意的进一步生发。 “了却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天下事”,指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大业。“生前身后名”,意谓生前死后都留下为祖国、民族建立不朽功勋国的美名,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激情。 这两句意味着词人看到大功告成,踌躇满志,从而发出愉快的欢呼声,连调子也是轻松而又大气磅礴的,使词的感情上升到最高点。 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使感情从最高点一跌千丈,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使全词笼上了浓郁的悲凉色彩。 这一句与首句相呼应,都是叙写现实生活的感受,与中间梦境形成强烈对比,有力地表现了报国有志志不伸的悲愤。 这首“壮词”,气势恢弘,慷慨激昂。 从结构上看,构思奇特,结构奇变。它打破一般填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传统写法。 除首尾两句写现实外,中间全写梦境,过片不变。梦境写得雄壮,现实写得悲凉;梦境写得酣畅淋漓,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及之间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顶点,结句猛然跌落,在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照中,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 古诗词扩写1.【找一首古诗扩写200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拐一个弯,就看见了老友的茅檐.一些袅袅的炊烟,已缭绕在屋子的四周.柴门在一声幽响后,洞开了.有一双熟悉的手,向远处招了招,然后,兴奋地移出了细竹围拢的篱笆.几条田塍之外,鸡黍的清香,随一声亲切的问候袭入心脾. 雨早停了,空气清爽得比溪水更透明.高高低低的林子,从村前绕过村后,又从村后合到村前.有几只鸟,悄悄潜入了那片翠绿.它们拍打着翅膀,伸出细喙,在每一枚叶片的音符上,为季节敲响一曲丰收的交响.村庄的边缘,青山安静地横斜在夏天的入口,等待落花和流水的消息. 推开窗,田野的气息如水般涌进柴房.晒场上,一群无忧无虑的小鸡在欢快地追逐;菜畦里,三两只虫子躲在一片菜叶的背面,嘀咕着什么.酒壶候在桌边,农事在酒杯中稔熟地交替.每一小口,都是一个怡神的词语. 镰刀很精神地挂在墙上,锃亮的身子里蓄满跃跃欲试的表情.风在窗外偷听着收成,幸福拉着风的衣袂,站在时光的深处,把每一个丰衣足食的日子张望. 等到九月初九,我们再一起坐在庭院里,细细品味一年的辛劳.并从一朵菊花展开的微笑中,透察春天的雨水,夏天的阳光,秋天的五谷,以及白云后,那场准备了一年的雪!这是曾冬的作品 他有一本书叫唐诗素描 可以看看哈 希望对你有帮助。 2.【写景的古诗词扩写300扩写《咏柳》 贺之章 阳春三月,春光醉人. 一天,诗人贺知章养病在家,心情颇感纳闷,便约李白聊天,一解愁绪 因要与好友相聚,贺知章心情格外舒畅,一路上,他一边哼着小调,一边欣赏路边的景色,青的草,绿的叶,艳的花,真是心旷神怡.半路上,贺知章眼前豁然一亮,竟情不自禁地叫出声来:“好美的柳林!”于是他放慢脚步,慢慢欣赏起来.只见清澈的湖面上澜着微波,一只只伶俐的小燕子,一会儿贴着湖面飞行,一会儿冲向对岸,一会儿窜向空中,好不快活.湖中对对鸳鸯在水中追逐嬉戏,岸边一棵棵柳树如同碧玉妆成,绿得发亮,绿得醉人,那一个个尖尖的柳芽儿就像用剪刀刚刚剪出的小精灵,一根根柳枝如同丝带般温柔地垂下.微风拂过,那秀发般的枝条随风轻扬.贺知章陶醉其中.忽然,他脑中灵感一现,妙语成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吟毕,他又停步,飞速地在笔记本上记下了这首春天的绝唱. 书罢,他反复吟诵,感到此诗颇佳,正意犹未尽时,突然想起约了李白,心想,我何不拿此诗与李白兄小酌?他便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美丽的风景.。 3.古诗词扩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改写) 有一天上午,我孤独一人在他乡做客,人地生疏,感到寂寞。 每遇到佳节,我就更加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哥哥、姐妹和弟弟一定登上每一座高山。 我真希望也能登上每一座高山。真想一下子到兄弟们那里,跟兄弟们一起登上高处。 但我看见兄弟们都插着美丽的茱萸,站在高高的地方,就单单缺少了我一人,兄弟们都高高兴兴的登上了高处。 《赠汪伦》 这也是一篇: 春天的早晨,天空万里无云,蔚蓝如洗,我辞别了好友汪伦,登上将要远去的小船。 我站在船头上,极目向远处望去,只见一碧万顷,悦目赏心,微风吹来,还能闻到一股醉人的桃花的芳香。这时候,水面上空一群水鸟“呱呱”地叫着,翱翔徘徊。 啊!水鸟也知离别情呀!我正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中,忽然听到岸上传来清脆悦耳的歌声,啊,这是汪伦为我送行的深情歌声呀!听,汪伦脚踏着节拍边走边唱,越来越近了。啊!这歌声充满依依惜别之情。 几天来,是汪伦与我花前月下谈心;是汪伦伴我深夜观景;是汪伦和我共同探讨人生的意义;是汪伦夜里在灯下与我饮酒赋诗。啊!朋友“你快点来。 快点来,我们再握一次手,让我们再说几句知心话”。 船,扬帆起程了。 啊!朋友,亲爱的朋友,你在外边正对我招手,我也对你招手。啊,潭水虽有千尺之深,可哪能比得上您对我的情意深呢 补充 引发想象 巧妙指导——古诗扩写 中国素称诗国,古诗可说是我国文化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的瑰宝。 它语言精炼概括,高度浓缩,内容却相当厚实: 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无所不包。诵读积累古诗,不但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积淀学生语感,而且还能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 同过古诗扩写,既可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又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经过几年的教研实践,笔者认为指导古诗扩的关键是要开展多种渠道,引导学生想象,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巧妙指导,使之形而成文。 引发想象可按如下三方面进行: 一、挖掘空白之处想象 诗的艺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空白的艺术:故事情节的空白、人物描写的空白、心理活动的空白、思想情感的空白、哲理上的空白等等。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和挖掘这些空白,根据诗的叙事表达、风景描写、情感抒发、哲理升华、综合包容这五个类别,让学生以类想象,于想象回味之中具体感知意象,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为扩写打下基础。 1.抓住“形象空白”想象 有的古诗并不铺排直叙,而通过勾勒或切中肯綮,追求诗外的意趣风貌。诗中所描绘的形象往往刻画不细,常带着某种朦胧性,留待于师生同去补充想象创造空灵丰富的艺术境界。 如《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中,那纸鸢是怎样的?孩子们是如何放得?当时情形如何?那“草长莺飞”“拂堤杨柳醉春烟”到底是如何之美?在这二月天里,可能还会有哪些景致?等等,诗中都未从细处雕琢。教师可抓住这些“形象空白”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把细节补充出来。 2.紧扣“情感空白”想象 “情动则辞发”。古诗扩写教学中,教师应重在展示意境,使读者与诗人感同身受。 语言是传情达意之工具,但有些复杂的、微妙的、激越的情怀,语言却不能直抒尽传,从而为读者设置下情感上的空白。如《泊船瓜州》,诗人王安石借“春风又绿江南岸”之景,抒发“明月何时照我还”之情。 春绿江南的景象到底怎样? 春意盎然,本是赏心悦目之事,诗人又怎会流露出何时还乡的忧郁?他当时心理活动怎样?形象怎样?通过对“空白”的想象,师生共同把诗人担心变法失败、前程难卜的抑郁情绪和思乡情怀描绘出来了。 3.围绕“哲理空白”想象 古诗中的哲理,往往寓于形象之中,其“空白”地带更广。 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使其感受诗的底蕴,进行恰当的联想。郑燮《竹石》是一首深蕴哲理的古诗,作者的意图是“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知”。 这就要教师指导学生体味诗句,想象竹子“千磨万劫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情形,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从而由诗的物象提炼和升华为一种普遍的哲理:无论立志还是求学都应“咬定青山不放松”,锁定目标便当锲而不舍。在教学中,教师只要重视挖掘诗的深层底蕴,进行再造想象,学生就会领略诗中的真意。 二、借助电教媒体想象 “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花中蜜,体匿性存,元痕有味。对于出涉人生、缺乏生活经验和文学理解能力的小学生来说,要于“体匿”“元痕”之中体会“性”“味”,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深入体会诗的意境和领悟诗人的情怀,需要教师架起一座桥梁来跨越这条鸿沟。在古诗扩写教学中,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手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能较完美地展现古诗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扩写古诗的水平。 1、创设诗境,激趣想象 古诗是很讲究意境的,在古诗扩写教学中教师应把着眼点放在创设情景上,让学生通过情境的具体感知,体会诗人的情感。多媒体具有形声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把文字变成图象,把抽象变成。 4.诗文扩写帮我把一篇古诗扩写成700字的文章`````古诗最好是比 爱问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展:玉盘一般的明月,因折射了太阳的光线,在人间洒下一片柔纱。 仿佛是天上仙姿遗落在人间的纱衣,在夜里格外缥缈。我心中不禁有一种想要得到但又未能得到的虚无飘渺的感觉油然而生。 窗外的梧桐啊,在秋雨中无语,那洒落一地的不是落叶,我知道,也能感觉那是被冷漠击落的心。 这让我神思飘渺的月光洒落在我有着些许凉意的床前,仿佛在抚慰我寂寞的心。 一开始我还以为这是秋夜寒意拥进屋内的先锋,多么逼人啊!我隐约看到远古英雄秀了的青剑,不管多么漫长的时间磨砺,依旧掩不住袭人的戾气。这寒霜没有逼人的寒气;不带晶莹的冰雪;也不许水汽的铸就,但依旧是把人逼退的样子。 多好的伪装,看来我还有许多的不足。江湖,总是比想象的什的多,游子的这颗心有谁会理解? 我怀着满心的疑问望着空中的明月,想要得到想要的答案,可往往事与愿违。 那是有着温柔光芒的明月,无私的播撒着光明的种子,也许有一天,他会长成参天的大树,去冲破长安城上空笼罩多年的乌云。 到了那一天,我也许也会变成斗志昂扬的少年,守护在由于一马平川的中原大地上!那时的百姓,可以夜不闭户,安居乐业。 那蒙灰的记忆也可以在如酥的细雨中轻松吹落,所有的志士也可在熊熊的烈火中植下绚丽的花年。尽管来来去去的过路人不会留意这段情,但依旧可以再现出唐初纷飞的雪花。 为这美好了梦想,我漂泊在外,家中的亲人也承担着同样的思念。我的乡愁,也变得不可触摸,迢迢千里,山远水长,何时才能相见?那翩纤菲鸿也早已归去,夏日的鸣蝉也多日不见,落叶也知归根,我的愁绪何时可解?只能借助着明月遥寄我的相思,希望远方的亲人能收到这份难一明说的心。 5.古诗扩写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 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 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 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宋之问的家乡一说在汾州(今山西汾阳附近),一说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西南),离诗中的“汉江”都比较远。所谓“近乡”,只是从心理习惯而言,正象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过了黄河就感到“近乡”一样(宋之问这次也并未逃归家乡,而是匿居洛阳)。 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 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音书断”的时间越长,这种思念和担心也越向两极发展,形成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状态。 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 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宋之问这次被贬泷州,是因为他媚附武后的男宠张易之,可以说罪有应得。 但这首诗的读者,却往往引起感情上的某种共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已经舍去了一切与自己的特殊经历、特殊身分有关的生活素材,所表现的仅仅是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 而这种心理感情,却具有极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形象大于思维的现象,似乎往往和作品的典型性、概括性联结在一起。 这首诗便是一例。人们爱拿杜甫《述怀》中的诗句“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 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和这首诗作类比,这正说明性质很不相同的感情,有时可以用类似方式来表现,而它们所概括的客观生活内容可以是不相上下的。 多练习,勤思考,考试大编辑相信胜利一定属于你。 6.求一首古诗的扩写文章,本楼主24小时在线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扩写秋日思乡风,轻轻的,温和的吹着,载着秋姑娘翩翩而至.她给洛阳带来了风风雨雨,也带来了清爽阳光.一走进洛阳城,扑鼻而来的是一阵清香.天空是那样的湛蓝, 洁白无暇的云不知躲到哪里去啦,真是万里无云.整个洛阳沐浴在柔和的阳光中,秋风吹来,花儿频频点头,张开笑脸,向人们展示它那美丽迷人的风采. 一排排大树,不再枝繁叶茂.翠绿的树叶,逐渐变成金黄色,缓缓地飘落着,就像正在飞舞的蝴蝶,为大地铺上了一席金色的地毯. 湖边,国子司业张籍正在漫步走着.湖面镜子一般平静,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显得更加迷人.张籍走到湖前,拾起一颗石子,“咚”的一声,打破了湖水的平静,他望着泛起的微波出神地发呆. 湖边一排排垂柳,在风的带动下翩翩起舞.那伸展到湖水上的柳枝,轻柔地在湖面上拂着,像是在抚摸自己的孩子. 可张籍无暇欣赏这如此美景,他满脑子想着自己的家乡、至爱的亲人. “我亲爱的父亲,您还好吗?秋风起了,天气转凉,一定要注意身体啊,还有我的娘,你们都还好吗……” 他纵有千言万语要与亲人诉说,却不知从何说起……于是张籍决定寄信回家. 这天,张籍将邮差请到家中,把那封信亲手交给了邮差,说道:“大哥,辛苦您了,这信是我寄回家乡的,请您务必送到!”“知道了,”邮差笑道,“你就放心吧.” 说完就转身走了,又突然想到什么.“嗯,那个……您能让我再看看信吗?”“哦.”正欲上马的邮差只好翻出挎包,张籍一把拿来那封信,拆开来看了又看,最后还是给了邮差. 风,仍轻轻地吹,带着张籍思乡之情,愈行愈远……。 7.古诗扩写中国素称诗国,古诗可说是我国文化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的瑰宝。它语言精炼概括,高度浓缩,内容却相当厚实: 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无所不包。诵读积累古诗,不但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积淀学生语感,而且还能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同过古诗扩写,既可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又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经过几年的教研实践,笔者认为指导古诗扩的关键是要开展多种渠道,引导学生想象,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巧妙指导,使之形而成文。 引发想象可按如下三方面进行: 一、挖掘空白之处想象 诗的艺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空白的艺术:故事情节的空白、人物描写的空白、心理活动的空白、思想情感的空白、哲理上的空白等等。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和挖掘这些空白,根据诗的叙事表达、风景描写、情感抒发、哲理升华、综合包容这五个类别,让学生以类想象,于想象回味之中具体感知意象,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为扩写打下基础。 1.抓住“形象空白”想象 有的古诗并不铺排直叙,而通过勾勒或切中肯綮,追求诗外的意趣风貌。诗中所描绘的形象往往刻画不细,常带着某种朦胧性,留待于师生同去补充想象创造空灵丰富的艺术境界。如《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中,那纸鸢是怎样的?孩子们是如何放得?当时情形如何?那“草长莺飞”“拂堤杨柳醉春烟”到底是如何之美?在这二月天里,可能还会有哪些景致?等等,诗中都未从细处雕琢。教师可抓住这些“形象空白”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把细节补充出来。 2.紧扣“情感空白”想象 “情动则辞发”。古诗扩写教学中,教师应重在展示意境,使读者与诗人感同身受。语言是传情达意之工具,但有些复杂的、微妙的、激越的情怀,语言却不能直抒尽传,从而为读者设置下情感上的空白。如《泊船瓜州》,诗人王安石借“春风又绿江南岸”之景,抒发“明月何时照我还”之情。春绿江南的景象到底怎样? 春意盎然,本是赏心悦目之事,诗人又怎会流露出何时还乡的忧郁?他当时心理活动怎样?形象怎样?通过对“空白”的想象,师生共同把诗人担心变法失败、前程难卜的抑郁情绪和思乡情怀描绘出来了。 3.围绕“哲理空白”想象 古诗中的哲理,往往寓于形象之中,其“空白”地带更广。 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使其感受诗的底蕴,进行恰当的联想。郑燮《竹石》是一首深蕴哲理的古诗,作者的意图是“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知”。这就要教师指导学生体味诗句,想象竹子“千磨万劫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情形,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从而由诗的物象提炼和升华为一种普遍的哲理:无论立志还是求学都应“咬定青山不放松”,锁定目标便当锲而不舍。在教学中,教师只要重视挖掘诗的深层底蕴,进行再造想象,学生就会领略诗中的真意。 二、借助电教媒体想象 “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花中蜜,体匿性存,元痕有味。对于出涉人生、缺乏生活经验和文学理解能力的小学生来说,要于“体匿”“元痕”之中体会“性”“味”,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深入体会诗的意境和领悟诗人的情怀,需要教师架起一座桥梁来跨越这条鸿沟。在古诗扩写教学中,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手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能较完美地展现古诗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扩写古诗的水 8.扩写古诗秋思400字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不知道有没有400字了,不够乃自己加吧=w=。 9.关于古诗的扩写yǎo dìng qīng shān bù fàng sōng 咬 定 青 山 不 放 松 , lì gēn yuán zài pò yán zhōng 立 根 原 在 破 岩 中 。 qiān mó wàn jī hái jiān jìn 千 磨 万 击 还 坚 劲 , rèn ěr dōng xī nán běi fēng 任 尔 东 西 南 北 风 。 作者背景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诗人。 字克柔,号板桥,清乾隆年间的进士,兴化(今江苏兴化)人。诗风质朴泼辣,在画坛上也是独树一帜,称其为“扬州八怪”之一。 注词释义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 破岩:破裂的岩石缝隙。 磨:折磨,挫折。 击:打击。 坚劲:坚韧、刚劲。 任:任凭。 尔:你。 古诗今译 咬住了青山就决不肯放松,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名句赏析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佳。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风神;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她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 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