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最好的方法读唐诗 最好的方法读唐诗1.最好的方法读唐诗简介100字本书语言通俗易懂,不同于其他唐诗选集。 由于设定读者为小朋友,所以,王芳采用的语言全都是口语化的语言,把一些相关历史事件转化为孩子能理解的话表述出来。王芳的语言是经过打磨的,我想这一个是和她有一个阶段在“第一训练营”中教孩子们读唐诗的积累有关,另一个是她在写作时候就假定了一个小朋友在面前,每一句话都会考虑到面前的孩子能不能听懂,是不是有什么让人费解的词语等。 这一点很用心! 灵活运用多感官唐诗记忆法。刚才说了,王芳的“大唐诗学习法”用讲故事的方法给孩子们讲唐诗,故事自然是孩子最爱听的,但是反复听也烦啊。 那么,如何让孩子们做到巩固呢?王芳很有心,首先,她录制了讲唐诗的视频放在公众号上,只要扫描书底二维码就可以在手机上观看。听爸爸妈妈讲故事枯燥的小朋友,换个阿姨讲,可能就不一样了哦。 一些不擅长讲故事的父母也可以模仿王芳讲故事的语气、方式去给自己的孩子去讲。不仅告诉父母如何做,还手把手教你做呢!另外,王芳根据小孩子好动、节奏感强的特点,发明了打快板儿背唐诗。 因为唐诗本身就押韵,加上快板配上节奏就更加朗朗上口了。 2.最好的方法读唐诗桃花潭和白帝城在哪里白帝城位于重庆奉节县瞿塘峡口的长江北岸,奉节东白帝山上,三峡的著名游览胜地。 原名子阳城,为西汉末年割据蜀地的公孙述所建,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白帝城是观"夔门天下雄"的最佳地点。 历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苏轼、黄庭坚、范成大、陆游等都曾登白帝,游夔门,留下大量诗篇,因此白帝城又有"诗城"之美誉。西汉末年公孙述据蜀,在山上筑城,因城中一井常冒白气,宛如白龙,他便借此自号白帝,并名此城为白帝城。 公孙述死后,当地人在山上建庙立公孙述像,称白帝庙。由于公孙述非正统而系僭称,明正德七年(1512年)四川巡抚毁公孙述像,祀江神、土神和马援像,改称"三功祠"。 明嘉靖二十年(1533年)又改祀刘备、诸葛亮像,名"正义祠",以后又添供关羽、张飞像,逐形成白帝庙内无白帝,而长祀蜀汉人物的格局。2006年05月25日,白帝城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3.古诗朗读的技巧诗词是最常见的文学形式。 它以凝练的语言、强烈的感情、飞腾的想象、和谐的韵律、深邃的意境来高度集中地反映现实生活。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诗歌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它们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朗诵的技巧也不相同。 一、格律诗的朗诵技巧 一般意义上的格律诗,指中国古典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 “格”是格式,“律”是声律,声律包括平仄和押韵。格律诗对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和对仗都有严格的要求。 根据诗的字数和句数的不同,又可分为三种,即律诗、排律和绝句。 律诗:有五言、七言之分。 五言律诗每首为八句,每句五个字,共四十个字。排律:也叫“长律”,至少在十句以上,有长达一二百句的,多是五言,七 言的很少。 绝句:又叫“截句”,是截取律诗的一半之意。 绝句也分五言、七言。 五言 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七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共二十八个字。 1、格律诗讲究平仄、押韵与对仗。 平仄,是根据古代汉语的声调来确定的。 律诗的平仄格式是固定的,形成几种格式。“平”,在古代汉语中指“平声”,在现代汉语中则指“阴平”和“阳平”。 “仄”在古代汉语中指“上声'、“去声”和“人声”。而在现代汉语中指“上声”和“去声”。 诗歌的平仄交错,可使声调多样化,使人听之和谐悦耳、音韵铿锵。 对仗,就是在一联的出句和对句中(每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一联的前一句 叫做“出句”,后一句叫做“对句”),把同类性质的词依次并列起来,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绝句不讲究对仗,用不用对仗都可以)。 对仗的种类有很多种。 押韵,指把同韵母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放在“对句”的句尾处)押韵 不止是律诗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也是一般诗歌所应具备的共同特点。 总之,格律诗讲究平仄,注重对仗,注意押韵,有自己的声律美和形式美。2、2、格律诗的朗诵要划好语节。 凡格律诗都有一定的句数和每句的字数,它是用明显的格律来包容凝聚的思想感情。因而,我们在朗诵前,应参照诗句的具体语义及每行字数划分为一定规格的语节来表现它。 语节,相似于音乐中的节拍,每一语节中字数多,字的疏密度就小,反之,字数少,其疏密度就大,这就形成了语流速度的不同。 中国古典诗歌的节奏比较规整,节拍感很强,它们都体现在语节上,而语节的存在正是格律诗的重要标志。 不同的格律诗有不同的语节划分。 因此,划好语节就成为朗诵格律诗的第一步。 下面我们重点来看看五言和七言绝句、律诗的划分情况。 中国古典诗歌中每句都有一定的“顿数”,并有规律可循。 一般“五言诗”是每句两顿,每顿两个字或一个字,并且主要是第三个字或第五个字可以一个字成为一顿。而“七言诗”则比五言诗增加一顿为每句三顿,其主要是第五个字或第七个字可以一个字成为一顿。 实际上,格律诗的节奏主要在于平仄格律,而平仄的安排又是与“顿”相结合的,在顿与顿之间,就形成了一定的语节。 照此说来,我们无须再自划语节了,按照以上划分规律不是可以了吗?诚然,照此规律朗诵是可以的,它可有较强的韵律感、品味感与吟诵感,有时,还可有力地点指诗眼。 但有时会破坏诗句中语义的完整性。因而,从这一角度出发,有些诗可以减少顿数,将五言诗改为一顿,将七言诗改为两顿。 这样,可以使诗的末尾语义完整,让人听得更清楚。 例:李白的《静夜思》可划分为两种: (一)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二)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例:《早发白帝城》 (一)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二)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以上五言诗和七言诗究竟划分为哪一种更合适,可根据诗文的具体情况而定。 如果用在古诗词赏析中,可用第一种划分稍好些,因它能较好地体现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特征。而在一般朗诵中,用第二种划分较好些,因它能较完整、清晰地体现诗义,朗诵起来也不过于死板。 尤其在诗句的最后三个字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概念时,就更需要用此种划分法来朗诵,否则会因形害义。 3、押住韵脚 在诗句末尾韵母相同的字称为韵脚。 马雅可夫斯基曾说:“没有韵脚,诗就会散架子的。韵脚使你回到上一行去,叫你记住它,使得形成一个意思的各行诗维持在一块儿。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押韵更是极为重要的,没有韵脚难称格律诗。韵是诗歌语言音乐性的重要条件。 例如《春晓》。这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 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 4.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哪些一、读诗题。 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 《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释义:吹笙的声音如隔着彩霞从天而来),扣“吹笙”;“不知墙外是谁家”(释义:不知墙外究竟是哪一家),扣“邻家”。 “疑是碧桃千树花”(释义:但心中猜想其中必有千树的桃花),仍是扣题,即笙声产生的幻觉(注意“疑”字),并非描写庭院美景。 二、读“明示”。 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 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 如唐代:赵嘏《江楼旧感》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释义: 我独自一人来到这江边的高楼,我思绪纷然好像有满腹的忧愁。 我看见月光就像是水一般流淌,流淌的水又像是天空茫茫悠悠。我还记得我们曾经一同来望月,而如今同来的你们又在哪勾留?要知道这江楼水光相接的风景,和去年所见一样幽美一样轻柔。 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 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 再如唐代:李白《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释义: 一片平远的树林之上飞烟缭绕有如穿织,秋天的山峦还留下一派惹人伤感的翠绿苍碧。 暮色已经映入高楼,有人独在楼上心中泛起阵阵烦愁。她在玉梯上徒劳无益地久久凝眸站立,一群群鸟儿飞回栖宿多么匆急。 什么地方是你回来的路程?一个个长亭接连一个个短亭。 “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 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 第四句明示主旨。 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释义: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释义: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等。 律诗一般是一二联写景叙事,三四联议论抒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 三、读形象。 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 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释义: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月上柳梢头”(释义:月儿升起在柳树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释义: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 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 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释义:竹林里笋根旁才破土而出的嫩笋,还没有人注重它们,刚刚孵出的小水鸭子,在沙滩上依偎着母鸭甜甜地睡着)。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 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释义:飘落在小路上的杨花碎片)、“点溪荷叶”(释义:点缀在溪上的嫩荷)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 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释义:蜀僧怀抱着绿绮琴,来自遥远的峨眉山。 为我随意挥手一弹,如同听到万壑松声)”。 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释义: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诗人)玉洁冰清的情怀。 四、读注释。 注释有交待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 它们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的作用。 如:高考天津卷《听蜀僧濬弹琴》,提供了三条注释。 “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释义:传说丰山有九口钟,霜降时发出声音)”。 这三条注释分别写到了名琴,听者的感受以及琴声与钟声的交融。据此可推测理解本诗的基本内容。 五、读“有无”。 无中见有,有中见无。 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 如:“西出阳关无故人”(释义: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 “唯见长江天际流”(释义: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 “山围故国周遭在”(释义:围绕在石头城四周的山依然如旧),“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 类似的还有“国破山河在”(释义: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空有姑苏台上。 5.请问谁知道读古诗的方法古诗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精练含蓄,意境深远,音韵优美.诵读可以增长知识,启迪睿智,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那么,我们怎样读古诗呢 [ 转自铁血社区 / ] 一,诵诗中句 《三国·魏志·王肃传·注》上云:人有从(董遇)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古诗言简意赅,更要多读,要熟读,要背诵.古人云:"油然作云,沛然下雨."若是平时不注重积累,如同"千万里蓝天,两三缕薄云",怎能有雨下 况且,"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一首诗犹如一首动人的乐曲,反复诵读,会得到无穷无尽的乐趣:杜甫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读了让人神往春天大自然沐浴下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一首诗犹如一页历史的画卷,反复诵读,会再现当时社会的缩影:李白的"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军行》),读了把人带入古代那惊心动魄的战场;一首诗犹如一则诲人的故事,反复诵读,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陆游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读了令人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油然而生.总之,学诗首先要学会吟诵,要能够熟记名诗佳句,不断"厚积",为"薄发"储备好语料. 二,赏诗中景 古诗中有许多写景咏物的名篇,以景传情,以形传神,形象鲜明,语语如在目前,意境深远,充溢着诗情画意,可谓"诗中有画". 读了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就像看到一幅高挂天空,直泻而下的瀑布图;读了杜甫的"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就像看到一幅春天自然风光图;读了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就像看到西湖夏日荷池图.这些诗以景染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读时,我们可以想想诗中的景,绘绘诗中的图,感知诗的"氛围和色调",体验作者描绘的情境,在境中生神,境中生意,将自己融于诗情画意之中,从而达到"由形入神".这样能够帮助记忆,促进理解,培养想象能力,增强审美能力. 三,悟诗中情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云:"诗者,根情."他认为,创作必须以情为"根",即既把丰富的感情作为创作的原动力,又把它作为诗歌的内容.但是,诗歌中的"情感"并不能从一般意义上来理解,它不仅包含个体和群落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而且是属于一种整体性情感----"人类情感".这种"人类情感",是无法用明晰的逻辑语言来表达清楚的.它仿佛是既可囊括苍穹,又可温存大地的宏大无比的情绪体验;它是一个谜,一个"立在周围世界一切过程与事物背后的伟大的秘密".因为它是"人类情感",所以读者可以感悟;因为它"无法用明晰的逻辑语言表达",所以也只有让读者感悟.别人的分析再精辟,只是标签,正如陶弘景诗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古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就是因为它的情感熏陶了一代代的读者.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抒发的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曾勾起了多少朋友之间美好的回忆;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描述的慈母关爱子女之情,曾拨动了多少天下儿女报答慈母养育之恩的心弦; 陆游的"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达的作者对祖国热爱,对朝廷愤慨之情,曾震撼了多少爱国之士的热心.这些可谓是诗牵情起,情随波动.我们要仔细品味,"披'诗'入情",真切体会作者情感,力求产生共鸣. 四,明诗中理 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中云:"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所谓"隐",也就是陆机所说的"文外曲致",梅尧臣所说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读诗就要探究诗人作诗本意.孟子曰:"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读了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就要探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道理;读了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就要弄清看问题要全面的思想;读了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就要明白世界万物盛极必衰的道理;读了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就要学习诗人不因境遇好坏永葆高洁的品质.总之,读这些意境含蓄,哲理深邃的诗时,应仔细品鉴,"把捉'意脉'","寻言求意","以意逆志",充分挖掘诗中包含的道理,力求从中受到启迪. 五,用诗中语 古诗的"炼字与铸句"很讲究.从"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百炼为字,千炼为句"可以窥见一斑.学诗就要学诗的语言,要学习在语言中用诗,这样就能把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一要在具体情境下学用诗.倘若平时不善于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