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需一篇宋词加赏析课前五分钟演讲用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中闻鹧鸪。 赏析: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由于南宋小朝廷腐败无能,准备不足,金兵趁机大举南侵,如入无人之境。 金兵兵分两路,一路下建康,陷临安,猛追高宗,直捣福建。另一路从湖北进军江西,紧追隆祐太后,隆祐由南昌仓猝南逃,直到赣州才得到喘息机会。 当时,赣西一带遭受金兵的侵扰,人民的损失极其惨重。本篇是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作者在赣州任江西提点刑狱(主管司法与监察并兼管农桑)时所写。 作者路过皂口,见景生情,由郁孤台下的江水联想到当年逃难人民的血泪,想到沦陷的中原,禁不住产生了江山易主却无法收复的悲痛。这首词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统治集团屈辱求和这一错误政策的不满,抒写了他关心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上片从江水落笔写怀旧之情。 作者着眼于四十年前金兵侵扰江西时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并由此而联想到沦陷的中原地区长期未能收复,曲折地揭示了南宋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形象地反映了作者的这种心情。下片即景抒情。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体察细腻,感受深刻,构思新颖,饶有诗意。 这两句说明,青山可以遮断人们的视线,但却阻拦不了人们对中原沦陷地区的关怀与想念之情。 暗示南宋统治集团可以设置重重障碍,把祖国分裂成南北两半,但却无法阻挠人民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末尾两句以鹧鸪的悲鸣反映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这首词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善于通过具体景物烘托复杂的内心感受。 暗示复杂的斗争形势,形象鲜明,语言简洁,含义深刻,耐人咀嚼。 2.求高三语文诗词鉴赏教案一份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一)(高三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教案) 内容简介: 诗歌鉴赏专题1—3 课题: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一) 教学目的: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注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诗歌内容。 通过学习,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诗歌,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教学重、难点:诗歌语言的鉴赏 教法: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提高。 教学过程: 一、考场体验•高考试题 1.(2007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 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试题解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 雨后新晴,经过雨水的洗涤,世界出落得晶莹、剔透;老天作美,雨顺风调,又活托出农家夺取丰年的希望。农家倾家出动,忙于耕作,画面清新、平和而生气勃勃。 第一问考查“炼字”。“炼字”首炼动词,其次才是形容词(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炼“绿”字,“绿”虽为形容词,也动化了)和其他。 这类题的命题意图,都是要求考生从炼字的角度来鉴赏诗句的表现力。 第二题第一问考查诗歌形象的鉴赏。 第二问考查艺术表现手法(关涉动静结合鉴赏点),回答这一问,要点是反顾全诗,看它在全诗中的地位与作用,就本句论本句是无论如何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的。 参考答案:(1)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 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 这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幅画面活了起来。 。 3.有关诗词鉴赏较好的方法与技巧中学语文诗歌阅读教学与诗歌鉴赏技巧 诗歌作为四大文学样式之一,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无论是我国古典诗歌,还是中外现当代诗歌,都有着诱人的魅力。作为中学生,应该通过课本诗歌的阅读而具备赏析诗歌的能力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就阅读与鉴赏的区别来看,鉴赏要比阅读高一个档次。就诗歌阅读的教学来说,教师对教材诗歌的处理,只是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诗歌的一个个体和载体,如果阅读诗歌,只停留在教材上的几首诗歌,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关键还是通过教材诗歌的载体,教会学生独立准确的鉴赏诗歌的能力。 所以,诗歌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是要看学生是否具备了诗歌鉴赏的能力。从这一点来看,诗歌阅读教学也就是诗歌鉴赏教学。 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所以自1993年诗歌鉴赏在高考试题中出现以来,就深受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好评。但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直偏低。 以前诗歌鉴赏的复习,往往强调指导学生认真分辨题型、明确试题选项常见的错误方式、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等。2002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打破以往客观选择题的命题方式,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察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 面对新的题型和要求,怎样才能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在考场上圆满完成诗歌鉴赏的答卷呢?根据我诗歌教学的体会,我认为对古典诗歌的阅读与鉴赏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 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象。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积累、运用鉴赏知识 1、文体知识: 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 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2、诗歌内容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①、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 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渊明、谢灵运、谢脁、孟浩然、王维、杨万里等。 当然,李白、杜甫、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如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通过对山间清幽美景、山村淳朴民风、乡间勤劳百姓的描述,诗人勾勒了心中理想的社会境界,表达了对目前隐居生活的满意之情,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②、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③、边塞诗: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如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反映戍边将土思亲的心曲,事情虽小,情意却深。 ④、咏怀诗: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话,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 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鉴赏这类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然后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 4.求一个诗词鉴赏课件那您到这里看吧: /word/18/91/189103.htm 这是“中小学教育资源中心”(网)提供的。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这首《咏柳》诗,形象的描摹出柳的美姿,点出了柳迎春的特点。 柳树可分为垂柳和旱柳。垂柳又叫杨柳,为落叶乔木。 旱柳百姓叫它河柳,是落叶灌木。柳可以进行无性繁殖.以须根生长为主,许许多多的须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伸向四面八方,紧紧地拥抱大地,为主干提供丰富的营养。 主干通常在2-3 米处就长出分枝。光滑柔软的枝条状若丝涤,纷纷下垂。 柳叶是单叶互生,叶片狭长,形如少女之黛眉 ,“芙蓉如面柳如眉”是人们极为熟悉的诗句。 自古以来,诗人常以杨柳为写春的主要题材。 写春景曰“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头杨柳”,或竟称春天为“柳条春”。 柳树发芽早,落叶迟。 早春二月,它已鹅黄着枝,轻罗笼烟,初绽的嫩芽象少女朦胧的睡眼。当你走近它时,伸手摸一摸,就会感到她似发丝的柳条是多么柔软。 “柳絮飞时花满城”的六月,天涯海角随处可见柳絮那飘忽不定的倩影。它们大概在寻找自己扎根落户的归宿吧!柳树落叶极晚,当萧瑟的秋风无情地劫掠大批的黄叶时,柳树却依然枝叶婆娑,绿意融融。 柳树的绿又有它独特的魅力。那淡淡的似雾的翠绿,使人有清新超俗之感。 当你置身于浓浓绿意之中,即使心情不好,也会顿扫心中抑郁烦闷之情。 柳树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易种易活。 谁不知道“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诗句呢? 柳不仅以绰约风姿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在炎炎夏日为人们创造一个清凉世界。柳条可以编制各种工艺品和生活用品,如:箩筐、篱笆、帽子等。 柳叶有一种淡淡的涩味,然而咬一口又觉得很甜。柳芽嫩叶可做风味独特的茶或菜。 柳树可谓粉身碎骨为人类了。垂柳耐水性强,生长速度快,因此,被广泛用以美化环境等。 我国古代已大量植柳。 自古,柳就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柳树以它特有的温柔、轻盈、婆娑的婀娜风姿,为历代文人所喜爱,成为吟咏对象。人们咏柳爱柳,并以此来寄托自己的感情。 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爱柳成癖,在宅前种下了五株柳树,人称“五柳先生”。柳便成为品行高洁的象征。 柳树栽种历史悠久,它的适应性极强,大江南北,随处可见绿柳成荫。因此,我们应大量地栽柳、护柳,让绿色永挂枝头,以美好的姿态去迎接每个春天的开始! 点评: 本文由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诗引出“柳”,较自然。 作者不仅能摹其形,而且能传其神。先介绍了柳的种类,然后介绍柳的外形,最后介绍其功用。 对柳的介绍,有直接的描写,也有资料的引用,既有说明性的文字,也有作者的议论和抒情。读之能使人对“柳”这一树种有清晰的了解。 文章语言细腻、优美,用大量修辞手法,形象的写出了柳风姿绰约的形态,给人以美的享受。最后,发出“我们应大量植柳、护柳”的号召,极具感染力。 至于您的脚穿多少号的鞋合式,那就应了一句话:只有您的脚知道。 祝您万事如意。 5.李清照诗词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古代诗词的能力(2)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3) 了解李清照前后期的不同风格(4) 了解婉约派的特点教学重点:(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古代诗词的能力(2)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教学过程:渲染气氛,激趣导入:(播放二泉映月)同学们,老师现在给大家提供一组评语,请大家个个根据评语判断我们评价的对象是中国古代哪位文化名人资料链接 -----她有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 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 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知道她是谁吗?没错!她正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她是沧海愁人,她有万古愁心,然而要解读她的一腔愁绪,却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李清照的两首代表词作《醉花阴》和 〈〈声声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用心去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走近作者,了解身世资源共享:学生就自己搜集的关于李清照的资料进行交流,注意关注李清照的生平遭遇倾情诵读,整体感知引导: 李清照的一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她以词代声,向世人诉说她的悲剧愁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聆听她的倾诉诵读要求:连续两遍,第一遍要读通读顺,注意读出感情,第二遍要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意思,并将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读后大家共同解决感悟词意,把握感情,自主探究引导: 联系作者生平遭遇思考---两首词中“愁”的含义是否相同?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愁绪?两首词中“愁”的程度有何不同呢?提示: 学生可选两首词中的任何一首谈谈自己的感悟,既可以从整体谈,也可选自己喜欢的某一个句子谈,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引导教师小结并板书:《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主要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愁,但那只是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而从〈〈声声慢〉〉中我们看到的李清照的“愁”,不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这个“愁”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因此,这“愁”字表现得更加凄厉沉痛。附板书: 愁 《醉花阴》-------离别相思-----苦 〈〈声声慢〉〉------国破家亡夫丧------痛拓展理解,深入体会引导:其实,愁是李清照词中常见的字眼,老师从李清照词中选取了几句给大家,请同学们读一读,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句咀嚼品味,进一步体会李清照词中浓郁的愁绪资料链接:怎一个“愁”字了得!1、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2、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翦灯花弄。 3、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4、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活动:学生诵读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谈体会再读诗词,赏析艺术特色引导:李的一生,尤其是后半生,几乎过着与愁苦相伴的日子,她是个多愁善感之人,更是个写愁高手,现在就让我们再回到这两首词中,看看作者是如何写愁的,两首词在写法上是否也有所不同?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并讨论这个问题提示: 可以从词的语言、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活动1、学生再读课文,讨论上面的问题活动2、师生互动交流,欣赏两首词的艺术特色活动3、学生结合自己读过的李清照,简单概括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特点教师小结: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的特点,李前期词真实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 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词风清丽明快,语言婉转含蓄 后期主要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词风凄凉低沉,语言深沉凝重。 附板书: 语言 意境 表现手法《醉花阴》含蓄凝重 清新宁静 借景(意象)抒情借生活片段表达内心情感〈〈声声慢〉〉率真自然 凄惨悲凉 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倾听歌曲,拓展练习资料链接:学生欣赏〈〈一剪梅〉〉歌曲,完成练习 问题:(1)〈〈一剪梅〉〉是作者前期作品还是后期作品?请说明理由 (2)借景(意象)抒情,借生活片断表达内心的情感,是李的主要艺术手法,试结合这首词中的具体词句分析这一特色 学生总结教师布置作业搜集李的作品加以赏析 教学反思 《醉花阴》和〈〈声声慢〉〉分别是作者前后期作品中的代表作,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因而具有较强的可比性,所以,我设计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学习这两首词。学习诗词要具有积极鉴赏的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性灵,能感受形象,品位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和情感世界,因此,我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认真审读,整体感知、感受形象,体味意境、咀嚼玩味,品味语言、立足主旨,赏析技巧。 本课侧重于教给学生欣赏诗词的方法,学习诗词重在诵读,在读中赶,在读中悟,在读中品,所以整堂课的教学是按着“读-悟-品”这条主线展开的。 6.急需 一篇宋词加赏析 课前五分钟演讲用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中闻鹧鸪。 赏析: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由于南宋小朝廷腐败无能,准备不足,金兵趁机大举南侵,如入无人之境。金兵兵分两路,一路下建康,陷临安,猛追高宗,直捣福建。另一路从湖北进军江西,紧追隆祐太后,隆祐由南昌仓猝南逃,直到赣州才得到喘息机会。当时,赣西一带遭受金兵的侵扰,人民的损失极其惨重。本篇是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作者在赣州任江西提点刑狱(主管司法与监察并兼管农桑)时所写。作者路过皂口,见景生情,由郁孤台下的江水联想到当年逃难人民的血泪,想到沦陷的中原,禁不住产生了江山易主却无法收复的悲痛。 这首词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统治集团屈辱求和这一错误政策的不满,抒写了他关心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上片从江水落笔写怀旧之情。作者着眼于四十年前金兵侵扰江西时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并由此而联想到沦陷的中原地区长期未能收复,曲折地揭示了南宋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形象地反映了作者的这种心情。下片即景抒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体察细腻,感受深刻,构思新颖,饶有诗意。这两句说明,青山可以遮断人们的视线,但却阻拦不了人们对中原沦陷地区的关怀与想念之情。暗示南宋统治集团可以设置重重障碍,把祖国分裂成南北两半,但却无法阻挠人民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末尾两句以鹧鸪的悲鸣反映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这首词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善于通过具体景物烘托复杂的内心感受。暗示复杂的斗争形势,形象鲜明,语言简洁,含义深刻,耐人咀嚼。 7.高中诗词鉴赏 一般怎么做上面的太夸张了吧……那种太学术的文章比较看起来郁闷。 我是06年考的。有几点小经验:先念一遍大概知道这首诗词说了什么,不外乎思乡,郁郁不得志这种人写的。 把握基本思想。然后就看是什么手法了,一共就那几个,下个决心都背下来算了。 (借景抒情啊,托物言志阿,直抒胸臆什么的)还有就是“诗眼”,找出来特别用的好的一个字或者词,分析一下。语言特点,就几个词:清新质朴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等等等最后说一句,专心做上个十道八道的,把标准答案好好琢磨琢磨,开了窍就一通百通了 祝考试成功。 8.求宋词鉴赏淡黄柳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 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 姜夔(kui二声)20岁左右的时候在合肥赤阑桥畔认识了两个女孩子,是一对姐妹,一个善弹琵琶,一个善弹筝。姜夔在自己的词中有时候叫桃根、桃叶,有时候叫燕燕,莺莺。名字很显然不是真的。这都是他设下的代号,那两个甜蜜的名字一直藏在他自己的心里。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 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谈黄柳》题序云: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惟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曲,以抒客怀。 初相逢就是这寒意不退的初春,柳色青青,花蕾初开女孩子羞涩地和他说话,柔软的声音让他有些慌乱。故事就这样开始了。那个相逢一笑的青晕竟成为他一生命运的底色。 我极力想象姜夔来到合肥时的景象和他本来的心情。当时南宋和金国商议好的以淮河为分界线,合肥处于前线成了边城。战争带来的创伤让这个城市奄奄一息。人们都躲避战祸走了,合肥差不多已经是个空城,就如词中说的:“空城晓角 ”,留防的军营中传出来的号角,徒增凄凉。 姜夔来到这里谋生应该是迫不得已,不然谁会跑到这种地方谋生。两个小女孩为什么在这里也不得而知。大概也是为生活所累,卖唱的吧。 有人说这两个女孩子是妓女,我不能相信。从词里能得出些信息,寒食节的前一天,姜夔自己挤出点钱,勉强买了些酒去女孩子的家小桥宅去。她们都应该很贫穷,似乎也不是什么青楼妓院。而且从姜夔“ 单衣寒恻恻”的寒酸的经济状况来说,他也嫖不起娼。 如果有人硬要说她们操的是皮肉生涯,单独买春的,我也不知道拿什么来驳斥。也许是我一厢情愿地把她们想象得更美好一点。 小序中写道姜夔“客居赤阑桥之西 ,巷陌凄凉,与江左异;惟柳色夹道,依依可怜”,想必这个江右地带更为破败。只有路边的柳色,池塘中的荷叶还有一点新鲜的春天的生气。 同是天涯沦落人,他满怀欣喜地沽酒回来,蓦然相逢,落花浮在流水上,相互取暖,也为若有若舞的幸福。 这样用贫穷和相知滋养出来的爱情,自然是纯净而温馨的。那种滋味只能用心品尝,轻轻抿一口,仔细地回味。滋养的景象似曾相识。 姜白石的词总是含蓄幽深的,结句燕子飞来,呢喃碎语,春天在那里呢?他和她们天真的笑着,慢慢储存着自己的幸福。许多年以后,他想起这样的一幕,依然会问? 燕子来了,春天在那里呢? 9.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唐诗宋词的鉴赏能力中国的古诗文绵延流传了千百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也是中国人传统的思想情感、审美和智慧的积淀,更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经典。 我们可以从中体悟到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古典诗歌是中学生乃至每个人最宝贵、最丰富的文学源泉,她能丰富学生的思想,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能让学生从文学的源头汲取到最清澈、最甜美的文学之水,也能让学生在吟咏古诗词时感受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了解古人的生活,古人的思想,古代的文化,从一句句诗,一个个典故,一幅幅画面中感受一脉相承的经典。中国的孩子都应该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孩子,都应该是富有书香的孩子,都应该在浮躁的今天找到让精神和性情都安静下来力量。 所以古诗词不仅仅是文学,更是成为笃定的信仰和精神的力量。学习古典诗歌,是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 古诗文教学实际是用文学的形式来教化民族的文化。一首首唐诗宋词,一篇篇楚辞汉赋,文思奇妙,词彩华丽,情趣高雅,赏心悦目。 对高中生而言,从诗歌鉴赏中吸收前人思想精华,感受诗歌的精神魅力,是最主要的目标。但是,当代中学生对学习古诗文有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疏离感。 中华文化的名篇佳作成了学生难以消化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古董”,远不如言情武打小说、流行歌词那么风行。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高中语文课本将古诗文的比例增加,可见国家已经开始重视古代经典的传承。 但在现实中,古诗文教学僵死的教学模式往往只是局限于条分缕析和一字一句的翻译,导致教学内容支离破碎,学生兴趣减退,只是拘泥于有迹象的文字,而不领悟文字背后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不去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没有用心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没有真正做到和作者心相契合,使古诗文教学非文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从学的方面看,学生只停留于翻译背诵的层面上,而缺少对古诗文的鉴赏兴趣和鉴赏能力的培养。 再加上学生学业压力非常大,作业任务非常繁重,这使得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投入的欣赏诗歌,古典诗词及其相关知识的积累就显得薄弱甚至很贫瘠。还有,当前的考查模式难度较大,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巧经常让她们在面对考题时茫然失措、抓耳挠腮,他们很难从古典诗词的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当然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前进的动力。 因此,要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古诗文并将它发扬光大,就得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古诗文之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便是当务之急了,让学生在鉴赏中发现中国古文化语言的无穷魅力,喜欢上它并传承下去。如何提高学生的鉴赏兴趣和鉴赏能力呢?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堂,所以,课堂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主阵地。 但是,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课堂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通过调查问卷的分析,存在以下具体的问题:1.学生基础薄弱,文学积淀匮乏。 字词理解有困难,不能很好地读懂意思;表达能力欠缺,将自己的理解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联想思维差欠缺,进入意境较难;对基本手法掌握不好,分析不出其效果;尤其以后两种最为明显。2.课堂视野狭窄,教师很少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系统性的引导、培养。 就笔者所观摩的诸多课例来看,教师普遍重视学生抽象思维的训练,而忽略形象思维的发展,表现为注重对作品内容作理性的分析、概括,而缺乏对语言情味、意蕴的挖掘,对具体形象的感知,以及对作品情感因素、审美因素的体味。文化底蕴的迅速流失,使最具教育意义、最具感染力、最有文化艺术性的文学课变成枯燥乏味的干巴巴的技术课。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以自己的课堂为实验田,从朗诵、思维等方面进行了探究,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深入把握文学鉴赏中思维活动内涵与特点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与方法,强化学生形象思维的训练,希望对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素养有所帮助。一、诵读——涵永功夫兴味长 古诗学习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它的起点是朗读背诵,反复吟诵,品赏韵味。 吟咏随诗人的感情而出,吟咏同时又生发着诗人的感情,声情相随,声情相生,而最后的作品则是诗人声与情的文字记录。那么,读者在阅读时则可通过吟诵揣摩诗人的声气口吻,通过声音达到自己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相互交流的境界。 因此,吟咏是阅读欣赏诗歌的有效方法之一。有效的朗诵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更可以让学生在朗朗读书声中顺着文字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有效,就需要必要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朗诵方法,从而提高鉴赏水平。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字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 所以,读诗,首先要熟读,就是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课文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 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没有感情的朗诵肯定是不成功的。 朗读课文以至于成诵,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生同病相怜人世一叹;诵“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而生恍如隔世、悼然自伤之情;读“出师未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