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鉴赏250字

1. 古诗词鉴赏2

古诗词鉴赏2

1.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2山亭夏日高骈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 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密而且深。

《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树阴匝地”,即此意。夏日正午前后最能给人以“夏日长”的感觉。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说“日长睡起无情思”,就是写的这种情趣。 因此,“夏日长”是和“绿树阴浓”含蓄地联在一起的,决非泛泛之笔。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

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精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

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

诗人用“水精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多美啊!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 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精帘动微风起”。

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精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飘来一阵花香,香气沁人心脾,诗人精神为之一振。

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 “一院香”,又与上句“微风起”暗合。

诗写夏日风光,纯乎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

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 。

2.古诗词赏析二

逐春题目解为:寻找追求春天。

春风使暖暖的春意降临了一点,还在轻轻拂动着柳枝。

都城中心湖畔的柳芽显得那么令人怜惜而且美好。

春风吹拂下稚嫩的柳芽微微地抖动着,使人触发奇异的想法。

含苞待放柳芽就像含情脉脉的少年苦于表白一样,苦于春寒料峭。

祥和的世间难得有这样长久的安静。

静静地就像羞怯怯的姑娘只盼望有机会把自己的芳心吐露给心上人。

含情脉脉惟畏苦,拟人写法,把柳芽比多情少年。

怯怯只等芳心吐,也拟人,把柳芽比怀春少女。

中心思想:借柳芽楚楚可怜,借物喻人;把人们寻找追求春天当成追求爱情一样看待。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热爱之情。

3.古诗鉴赏5求思乡诗2首+赏析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邯郸冬至夜思家》中“思家”已直接点明是思乡诗。

其次,从分析意象意境、抓情感关键词、联系时代背景等方面把握思想情感,答题时要用到“日暮思归、望月怀远、羁旅愁思、久戍思乡、思乡念亲”等表达思想情感类术语。 《邯郸冬至夜思家》第二句中“抱膝”二字生动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抱膝孤坐的“影”和“身”互相陪伴,形影相吊,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孤寂心情。

最后,分析作者表达思乡之情所运用的手法,答题时要用到“触景生情、托物传情、因梦寄情、对方入手、虚实烘托”等表达技巧类术语。 《邯郸冬至夜思家》后两句运用从对方写起的手法,作者想象故乡亲人在这个冬至深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自己,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把深挚的“思家”之情抒发得更委婉含蓄。

闻雁 (韩洽) 朔风吹雁渡江干,月白霜清响尚寒。孤客几回愁里听,故乡何处报平安? 【注】韩洽生活在明清易代的动乱之时,干戈四起,人民流离。

开头两句描绘江畔深秋明月之夜的特定环境,渲染出一派凄清岑寂的氛围。朔风阵阵,繁霜满天,冷月清幽,征雁南渡。

写景之中运用了通感手法,鹤唳的雁鸣,响彻江空,而传来寒栗之感,由听觉形象转化为触觉形象。同时还运用了反衬手法,以雁鸣之响来反衬出环境的岑寂。

情景之中包容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表现了诗人惨淡凄怆的意绪,折射出当时社会动乱、凋敝的苦难现实。 悲秋兴感,闻雁怀乡,是游子思乡的传统题材,但本诗抒发的情感却又与传统思乡诗歌不同,诗人生活在明清易代的动乱之秋,抛家别井,万里投荒,漂泊无归,他在诗中抒写的情感不仅仅有普遍的客子羁旅之愁,还深寓着自己的故国之思和离乱之感。

4.古诗鉴赏1求永别诗2首+鉴赏

【例1】 送刘司直赴安西 王维 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解说】全诗从地点、景物特点写起,然后叙述史实,赞扬汉朝的威德,结点出全诗的主旨:你这次去安西一定要让外族惧怕,不要去寻找屈辱的“和亲”方略。

前半叙西域之萧条荒凉,字字皆实,无夸张之意。出使西行,旅途之艰辛,由所写实境可知。

后半以汉使之功相勖勉,务使异邦慑服,而不敢提和亲之事也。全诗浑沦雄健,骨气端翔,自是盛唐风格。

【例2】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解说】题目开门见山,点出是在暮雨时分送别李胄,用景物特征为送别定下了调子,建业——则是友人要去的地方。“深深的海门看不到尽头,远处的浦树在雨中摇曳,诉不完的别情,就如同这无边的雨丝。

”这四句则把别情形象化,反衬了情义的深重。 。

5.求初2诗歌赏析从唐诗300首挑出20首写2篇赏析写一篇也行,要保 爱问

出 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

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

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

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 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