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古诗词鉴赏书 古诗词鉴赏书1.急需一篇古诗赏析文,500字左右.共两首诗,不是特别好,希望可以得到你的支持。 (给点分的啦) 今日良宴会 无名氏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伸。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 何不策高足,先踞要路津? 无为守贫贱,轗轲常苦辛。 这首诗写得很别致。全诗十四句,是主人公一口气说完的,这当然很质直。 所 说的内容,不过是在宴会上听曲以及他对曲意的理解,这当然很浅近。然而细读全 诗,便发现质直中见婉曲,浅近中寓深远。 且看他是怎么说的,说了些什么:今天的宴会啊,真是太棒了!那个欢乐劲,简直说不安,光说弹筝吧,弹出的声调多飘逸!那是最时髦的乐曲,妙极了!有美德的人通过乐曲发表了高论,懂得音乐,便能听出其真意。 那真意,其实是当前一般人的共同心愿,只是谁也不肯明白地说出;那就让我说出来吧:“人生一世,有如旅客住店。 又像尘土,一忽儿便被疾风吹散。为什么不捷足先登,高踞要位,安享富贵荣华呢?别再忧愁失意,辛辛苦苦,常守贫贱!” 这段话,是兴致勃勃地说的,是满心欢喜地说的,是直截了当地说的。 中间有用了不少褒意词、赞美词。讲“宴会”,用“良”,用“欢乐”、而且“难具陈”。 讲“弹筝”,用“逸响”,用“新声”,用“妙入神”,用“令(美)德”,用“高言”。讲抢占高位要职,也用了很美的比喻:快马加鞭,先踞要津。 那么,主人公是真心宣扬那些时人共有的心愿呢?还是“似劝(鼓励)实讽”,“谬悠其词”呢? 主人公是在听“弹筝”,而不是在听唱歌。 钟子期以“知音”著称,当伯牙弹 琴“志在流水”的暑假,也不过能听出那琴声“洋洋乎若江河”,并不曾译出一首 《流水歌》。 这位主人公,究竟是真的从筝声中听出了那么多“高言”、“真意” 呢?还是由于“齐心同所愿,含意俱示伸”,因而假托听筝,把那些谁也不便明说 的心里话和盘托出呢? 人生短促,这是事实。 力求 摆脱“穷贱”、“轗轲”和“苦辛”,这也不能 不说是人所共有的心愿。 既然如此,又何必“讽”!“讽”,又有什么用!然而为 了摆脱它们而求得它们的对立面,每个人都争先恐后,抢夺要位,那将出现什么情 景!既然如此,便需要“讽”,不管有用还是没有用。 由此可见,这首诗的确很婉 曲、很深远。 它含有哲理,涉及一系列人生问题、社会问题,引人深思。 望湖楼醉书其一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1.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2.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遮:遮盖,掩盖。 3.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4.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解说]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 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 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 2.推荐几本诗词欣赏的书古诗词人间词话王国维 宋词鉴赏辞典(上下) 上海辞书出版社品味最美古诗词 于丹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孙诛 宋词三百首笺注/唐圭璋笺注 唐宋词选释/俞平伯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纳兰性德词在最美宋词里邂逅最美的爱情不负如来不负卿(鉴赏仓央嘉措 ) 姚敏安意如:人生若只如初见 当时只道是寻常 聊将锦瑟记流年蒋勋说宋词现代诗给孩子的诗 北岛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志摩的诗 徐志摩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顾城诗选七里香 席慕蓉舒婷诗集 汪国真诗集以诗之名席慕蓉雨巷 戴望舒乡愁 余光中外国诗:泰戈尔 纪伯伦 惠特曼 辛波斯卡 但丁 歌德 普希金 叶芝 拜伦 雪莱 尼采 荷马史诗若是诗词鉴赏,推荐于丹 王国维 蒋勋白落梅 安意如的主要注重文笔和意境,并不专业纯手打,。 3.有哪些优秀的诗歌赏鉴书籍值得推荐唐诗鉴赏辞典 , 宋词鉴赏辞典等。 还有 元曲、楚辞、诗经相关的鉴赏书也很多。到书店先选一两本看吧。 我们知道,诗歌是一种非功利性的、表现人类心灵世界的、富有创造性的文学样式,它是一切文学样式的发端,一切纯文学中都有诗的特质。诗较其它文学要严谨、纯粹、精微得多。 所以,让学生了解和丰富文学艺术,培养他们纯正的文学趣味,学习、鉴赏诗歌确实是登堂入室的最佳起点。因此,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诗歌鉴赏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它的途径和方法较多,这也是诗歌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着重以明确诗歌欣赏思路为前提,指导诗歌鉴赏方法为基点,来启发学生悟性和灵性,使他们渐入诗的佳境,渐入艺术的殿堂,从而达到提高对文学艺术作品鉴赏的水平和能力。 换句话说,诗歌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分析诗人怎样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精炼的语言描写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可以说,诗歌鉴赏是诗歌写作的必要准备阶段,是决定诗歌创作水平高低的关键所在。) 在教学中,诵读是诗歌学习、鉴赏的切入点。反复朗读,熟读成诵是诗歌鉴赏的开始。 因为诗歌本身具有形之于声的特性,较其他文学样式更宜于朗读和背诵。诗歌素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 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活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能将我们很快地带入诗的意境,去领略那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图画美和音乐美。因此,在课堂上,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指导朗读的技巧,通过诵读体会诗歌音乐美的特点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在诵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主要指导学生抓住诗人感情变化这条线索,注意语气的轻重,语速的缓急,以抑扬顿挫之声调读出声情并茂之效果。让学生在诵读中,仔细品味诗歌的语句层次、内容和韵味,直至进入诗歌所创造的那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又显飘逸迷茫的意境当中,理解诗人的那种“哀而不伤”的离情别绪。 (可以说,诗歌诵读在韵律方面对诗歌写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诗歌鉴赏的第二个环节是,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的翅膀,再现作者在诗中创造的生动鲜明的意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诗歌这一文学样式的重要特点就是形象鲜明,情感浓烈,情景交融。阅读时只有展开想象,借助联想,才会身临其境,与作品产生共鸣。 只有当欣赏者通过艺术形象感悟到的思想性与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的思想性一致时,我们的审美感知才能进而达到审美享受。这一环节是诗歌鉴赏的难点所在。 那么这一环节体现在教学上,就是需要教者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感情脉络,与诗人发生感情交流。教师要把原诗的意境和再现意境,以饱满的感情,用准确而又生动的语言讲给学生,使之受到感染、熏陶,以唤起学生思维活动,在他们心中呈现出一幅幅情景交融的图画来。 例如在学习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时,就要从诗人选择的一系列富有表现力的鲜明物象中,如“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及“淤滩上的驳船”,指导学生回溯祖国数百年来贫困落后的历史事实和种种沉重的负担,进而理解诗人对经过重大创伤的祖国的深沉忧虑和至诚体贴。在我看来,作为语文教师,不一定要有诗人的气质和灵感,但教诗歌必须有丰富的情感,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指导他们捕捉意境中闪光的东西,引领他们进入诗的意境氛围之中。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促发诗歌写作热情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学习讲究致用。 学习、鉴赏诗歌只停留在欣赏的层面还不够,还要自行创作,就是要让学生把自己心中的诗写出来,过渡到诗歌创作的层面上来。 上面的两个环节既是诗歌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诗歌写作的前提准备。 此时,教师鼓励写诗是一个关键,教师的鼓励能激发起学生创作的欲望。因为,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想活跃,感情丰富,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与成熟阶段,再加上日渐丰富的生活经历,有着广泛的写作题材。 所以,在学生学习诗歌热情高涨的时候,我便及时把创作诗歌的要求提了出来。按照要求,一部分同学写出了一些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意象鲜明的诗歌。 我便把其中的精品读给全体学生听,并打印出来粘贴在班级的墙壁上。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印刷出来,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心情。 这更加激起了他们写作的热情。这时,学校的语文学习报便成了学生诗歌创作的摇篮。 它不仅仅是发表学生作品的园地,同时还是学生诗歌创作的交流所,在学生诗歌创作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主导作用。 在诗歌创作的同时,01级4班一些对文学兴趣浓厚的学生还自发组织了文学社团--天海文学社。 这一举动非常难得,它既符合语文教学大纲关于“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语文动手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还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应有的文学素养,真可谓一举双得。学生成立文学社的这一举动,引起学校教科研主任的极大兴趣。 按照领导要求,作为语文教师的我,对他们的做法给以肯定,并按照语文大纲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