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小松古诗词带拼音

1. 村晚古诗词拼音大全(村晚古诗带拼音)

2. 小松古诗词

村晚古诗词拼音大全(村晚古诗带拼音)

1.村晚古诗带拼音

cūn wǎn

《村晚》

nán sòng léi zhèn

南宋·雷震

cǎo mǎn chí táng shuǐ mǎn bēi,

草满池塘水满陂,

shān xián luò rì jìn hán yī。

山衔落日浸寒漪。

mù tóng guī qù héng niú bèi,

牧权童归去横牛背,

duǎn dí wú jiāng xìn kǒu chuī。

短笛无腔信口吹。

译文: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往家里走去;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作者简介:雷震,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2.古诗300首大全拼音版

01 咏鹅 骆宾王 é é é 鹅 , 鹅 , 鹅 , qū xiàng xiàng tiān gē 曲 项 向 天 歌 。

bái máo fú lǜ shuǐ 白 毛 浮 绿 水 , hōng zhǎng bō qīng bō 红 掌 拨 清 波 。 02 敕勒歌 北朝民歌 chì lè chuān yīn shān xià 敕 勒 川 , 阴 山 下 。

tiān sì qióng lú lǒng gài sì yě 天 似 穹 庐 , 笼 盖 四 野 。 tiān cāng cāng yě máng máng 天 苍 苍 , 野 茫 茫 , fēng chuī cǎo dī xiàn niú yáng 风 吹 草 低 见 牛 羊 。

03 春晓 孟浩然 chūn mián bù jué xiǎo 春 眠 不 觉 晓 , chù chù wén tí niǎo 处 处 闻 啼 鸟 。 yè lái fēng yǔ shēng 夜 来 风 雨 声 , huā luò zhī duō shǎo 花 落 知 多 少 。

04 回乡偶书 贺知章 shào xiǎo lí jiā lǎo dà huí 少 小 离 家 老 大 回 , xiāng yīn wú gǎi bìn máo shuāi 乡 音 无 改 鬓 毛 衰 。 ér tóng xiāng jiàn bù xiāng shí 儿 童 相 见 不 相 识 , xiào wèn kè cóng hé chù lái 笑 问 客 从 何 处 来 。

05 静夜思 李白 chuáng qián míng yuè guāng 床 前 明 月 光 , yí shì dì shàng shuāng 疑 是 地 上 霜 。 jǔ tóu wàng míng yuè 举 头 望 明 月 , dī tóu sī gù xiāng 低 头 思 故 乡 。

3.村晚古诗的思维导图

这首诗展示的是一幅牧童骑牛晚归图,真正达到了“诗中有画”的境界。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中的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意的吹奏。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诗前两句写背景。

首句“草满池塘”是说节令已在春末,池塘里的青草已经长满,借鉴谢灵运《登池上楼》名句“池塘生春草”,但以“满”字易“生”字,显出节令的不同。“水满陂”,是说正逢多雨季节,因此水涨得很高。

次句写远山落日。用一个“衔”字,形象地现出落日挂在山头上的情况,与杜甫“四更山吐月”的“吐”字同见炼字之工。

又用一个“浸”字,写落日青山倒映水中,与王安石“北山输绿涨横陂”句情景非常相似。诗围绕池塘为中心,以池塘中的绿草与澄净的池水,带出青山与落日,中间以一“浸”字作维系,使池塘显得很热闹,色彩也十分绚丽。

在这样宁静优美的背景中,主人公——牧童登场了。他骑着牛儿,走向村庄,手中拿着支短笛,随意吹着。

与上两句的恬静相比,这两句描绘得非常生动活泼。牧童骑着牛,不是规规矩矩地骑,而是横坐着;他吹笛也不是认真地吹,而是“无腔信口吹”。

于是,牧童调皮天真的神态,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为之耳目一新。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

在此之前,张舜民《村居》诗有“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句,与这首诗比,画面中少了个天真烂漫的牧童,代之以牛背的乌鸦,以显出村晚的萧瑟。同样的农村景色,因诗人的心情不同,摄取的画面便不同,一是充满情趣,一是惆怅落寞,因此诗家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

4.暮春古诗带拼音

暮春

数间茅屋镜湖滨,万卷藏zhidao书不救贫.

燕去燕来还过日,花开花落即经春.

开编喜见平生友,照水惊专非曩岁人.

自笑灭胡心尚在,凭高慷慨欲忘身.

mù chūn

shù jiān máo wū jì属ng hú bīn ,wàn juàn cáng shū bú jiù pín .

yàn qù yàn lái hái guò rì ,huā kāi huā luò jí jīng chūn .

kāi biān xǐ jiàn píng shēng yǒu ,zhào shuǐ jīng fēi nǎng suì rén .

zì xiào miè hú xīn shàng zài ,píng gāo kāng kǎi yù wàng shēn .

5.拜年古诗带拼音

拜年古诗带拼音

bài nián

拜年

míng wén zhēng míng

明 文征明

bú qiú jiàn miàn wéi tō来ng yè ,

不求见面惟通谒,

míng zhǐ cháo lái mǎn bì自 lú 。

名纸朝来满敝庐。

wǒ yì suí rén tóu shù zhǐ ,

我亦随人投数纸,

shì qíng xián jiǎn bú xián xū 。

世情嫌简不嫌虚。zhidao

6.古诗拼音版大全

1

1

.

jiāng nán

(

hàn yuâ fǔ

)

jiāng nán kě cǎi lián

,

lián yâ hã tián tián

!

yú xì lián yâ jiān

yú xì lián yâ dōng

,

西

yú xì lián yâ xī

,

yú xì lián yâ nán

,

y

ú

x

ì

li

á

n y

â

b

ě

i

7.花灯图片春节的古诗词

金陵元夕篇

【作者:郑之文】

朱楼隐轸薄层霄,渌水萦堤荡画桥。

十里香风吹紫陌,一年明月始今宵。

今宵无处无萧鼓,佳丽名都较得数。

美酒留连拼十千,少年欢笑唯三五。

三五年时二八游,个侬无赖逐风流。

香轮宝勒纷填巷,翠烛红灯拥上楼。

楼前九陌连三市,中有侯家通戚里。

千蝶春星舞袖翻,九枝夜合歌钟起。

歌舞唯应此夕陈,鱼龙百戏竞争新。

银花绛树开千丈,佛火神灯照百轮。

花灯在处如人好,半醉筵前看鲍老。

何客灯前到肯迟,何人花下归能早。

花下灯前出画裾,衣香一路暗氤氲。

不知南陌人如月,且道东门女似云。

云移月堕欢难歇,虬水丁冬霜渐咽。

郎心尚逐紫骝嘶,妾意先憎乌柏舌。

归去烧灯总不眠,含情脉脉定相牵。

余宵冷焰留红烛,明日芳尘拾翠钿。

8.晚春古诗带拼音

táng·hán yù《wǎn chūn》

唐·韩愈《晚春》

cǎo mù zhī chūn bù jiǔ guī , bǎi bān hóng zǐ dǒu fāng fēi 。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yáng huā yú jiá wú cái sī , wéi jiě màn tiān zuò xuě fēi 。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一、译文

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是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二、注释

1、晚春:春季的最后一段时间。

2、不久归:这里指春天很快就要过去了。

3、百般红紫:即万紫千红,色彩缤纷的春花。斗芳菲:争芳斗艳。

4、杨花:指柳絮。

5、惟解:只知道。

扩展资料

此诗题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写乃春游郊外所见。仅就描写暮春景色而言,此诗可谓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诗人全用拟人手法,糅人与花于一体,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艳,各呈芳菲。

凑热闹的还有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这是此诗明白有趣之处,堪称平中翻新,颇富奇趣。

从韩愈生平为人来看,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力矫元和轻熟诗风的奇险诗派的开山人物,颇具胆力。他能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此处或并非存心托讽,而是观杨花飞舞而忽有所感触,随寄一点幽默的情趣。诗的妙处也在这里。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晚春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韩愈

小松古诗词

1.【《小松》的古诗赏析、杜荀鹤的《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

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中,咏物喻理的诗篇是屡见不鲜的.晚唐诗人杜荀鹤所作的《小松》一诗,是比较著名的一篇. 这首诗共四句.开头一句:“自小刺头深草里”,写小松刚出土时,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它虽小但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非但不低头,而且“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这里“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里的“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可以说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

2.古诗《小松》整首诗的意思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 抗雪,泰然自若。

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 将“凌云”的苗头。

《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 没在“深草里”。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 —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 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 能和它相匹敌的。

“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 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 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 由小转大。

不是么?——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

小松原先被百草踩 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 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

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 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 寸,又很含蓄。

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 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 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

大松“凌云”,已成事实, 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 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

然而时俗之人所 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 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 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 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 的自我写照? 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描写和议论,诗情和 哲理,幽默和严肃,在这首诗中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帮到你就给我好评吧~谢谢。

3.《小松》古诗赏析

1、赏析 《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

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

《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自小刺头深草里”描写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淹没在“深草里”。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往上冲刺,锐不可当。 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

“刺头”的“刺 ”,一字千钧,不 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 、勇敢的精神 ,形象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变大。“而今渐觉出蓬蒿。”

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

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生长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预兆。

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 “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

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生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小诗的后两句是说,那些人当时不识这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霄,人们才说它高。

后两句,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

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果能识别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

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见识,所以诗人感叹说: 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作栋梁之才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2、原文 小松 唐代: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3、译文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现在才发现已经长的比蓬蒿高出了许多。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经高入云霄了,才承认它的伟岸。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轻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就如埋没深草里的“小松”,诗人由此创作此诗来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

2、作者简介 杜荀鹤是晚唐现实主义诗人,出身寒微。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

黄巢起义爆发,他从长安回家。后游大梁(今河南开封),献诗于朱温。

温为他送名礼部,得中大顺进士。得第后因政局动乱,复还旧山。

受田頵重视,用为从事。田頵败死,朱温表荐他,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患重疾,旬日而卒。

杜荀鹤提倡诗歌要继承风雅传统,反对浮华,其诗语言通俗、风格清新,后人称“杜荀鹤体”。部分作品反映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悲惨遭遇。

4.《小松》的古诗赏析、

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中,咏物喻理的诗篇是屡见不鲜的。

晚唐诗人杜荀鹤所作的《小松》一诗,是比较著名的一篇。 这首诗共四句。

开头一句:“自小刺头深草里”,写小松刚出土时,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它虽小但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非但不低头,而且“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

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这里“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

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里的“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可以说是未来“凌云”的先兆。

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