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叶嘉莹古诗词课 叶嘉莹古诗词课1.叶嘉莹诗词1930年,6岁的叶嘉莹就随家庭教师读《论语》,9岁考入笃志小学,一年以后,以同等学历考入北平市立二女中。[8] 1941年,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 专攻古典文学专业。时值抗战,北平被日本占领已有将近4年之久。她的父亲已因“七七事变”随国民政府西迁,与家中断绝了音信。同年9月,其母因癌症住院,术后不久即去世。叶嘉莹便与伯父、伯母及两个幼弟一同生活。沦陷区中,生活艰苦,幸而一应家务尚有伯母操持,叶嘉莹在读书方面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在丧母的悲痛中,叶嘉莹反而写作了大量的诗词。[9] 1945年叶嘉莹大学毕业,先后在当时的北平佑贞女中、志成女中、华光女中任教。 1948年叶嘉莹南下到南京结婚,不久随丈夫迁居台湾,并在台湾生活了十八年,度过了人生中一段极为艰辛的岁月。[8] 1954年,叶嘉莹到台北二女中任教,1950年被台湾大学聘为教授,并先后受淡江文理学院、教育广播电台、教育电视台和辅仁大学的聘请,教授诗选、文选、词选、曲选、杜甫诗等课程。[8] 1956年夏天,台湾的教育主管部门举办文艺讲座,邀请叶嘉莹讲了几次五代和北宋的词,叶嘉莹遂由创作逐渐转至评赏。 1958年,叶嘉莹为《淡江学报》写了《温庭筠词概说》一文,评词态度渐渐由主观转入客观,不过叶嘉莹仍在后来评赏诗词时带有一种心灵与感情的感发之力量,并作为一种特色保留下来。 2.叶嘉莹古代诗词的美感特质文/祝晓风 “我的一生中,投注精力最多的就是教书。 从1945年,我一直未曾间断地教了六十年书。这六十年,真的和人家比起来,我等于多教了一倍,人家教一个学校,我教三个学校,在北京是三个中学,在台湾是三个大学。” 记者(以下以■代表):今年10月5日,您在国家图书馆又为普通读者做了一次讲演。您从70年代末回国,就开始在内地各著名大学、还有其他一些单位讲课或讲演。 1987年,您应北京五个文化团体的邀请,在国家教委礼堂讲了一共十次的“唐宋词系列讲座”,曾轰动一时。您那种讲词的方法和风格,令听者耳目一新。 在您的生活中,是不是讲课、教学花去了您最多的时间? 叶嘉莹(以下以□代表):我的一生中,在教书,研究,还有诗词创作这三者之中,是教书花去了我最多的时间。我常常说自己天生是教书的。 我大学毕业以后,就先后在北京的几所中学教过书,佑贞女中,志成女中,还有华光女中,我都教过。从那时到如今,快六十年了。 这些年,我在北京,还常常有我当年教过的学生来看我,她们现在也都有七十多岁了。 ■:50年代在台湾,您好像也是从中学开始教书的。 但在台湾的教学活动,当时也是在一种特殊的历史环境中进行的。现在内地学术界对这些还不是十分熟悉。 □:我是1948年3月结婚,11月就因丈夫赵东荪工作调动,随他去了台湾。1949年12月,我先生就因为“匪谍”的嫌疑被抓。 第二年的6月,我在彰化女中也被抓。我因为带着吃奶的孩子,而且从未参加过任何政治活动,所以不久被放了出来,但却成了一个无家无业、无处可归的人。 直到暑假快开学的时候,我的一个堂兄,他本来在台南一个私立女中教书,后来他找到一个公立中学,待遇更好一点,就辞去了原来教的学校,他问我要不要去那所私立女中,我说好,就带着女儿去台南这个私立女中教书了。那时只求有一个谋生的地方就是了。 那会儿不要说书柜书架,什么呀,我连个书桌也没有。 不过,我对于古典文学那是真的有感情,也真的有兴趣。 不管那个私立女中的学生程度有多么低,我要讲的时候,一定要把古典诗词的好处讲出来,至于他们懂不懂是另外一回事。我觉得这不是我对得起对不起学生的事,而是对得起对不起杜甫、辛弃疾的事情。 所以那时我生活虽然很艰苦,我还是尽我的力量教书。 ■:后来,您到台湾大学教书,好像也是与辅仁的师友有关系? □:四年以后,我先生被放出来,证明我们没有“匪谍”嫌疑。 这时,因为一个机会,我和我先生都到了台北二女中教书。到台北之后,就见到原来在北京时我的一些老师、同学。 你不是在北京到过我们家,见过我家外院的一排南房吗?当年,有一位许世瑛先生,他是许寿裳先生的儿子。许世瑛的第一个夫人郭立诚是郭琴石的女儿,郭琴石先生是我父亲和我伯父的老师,许世瑛刚结婚的时候,没有地方住,就住在我们家的外院,那时我还在念中学,所以当时与这位许先生并没有来往。 后来我在辅仁念书,他也在辅仁教书,教男生班,没有教过我,但是很熟知我家情况。这次在台北遇见他时,他就在台湾大学教书。 ——在许世瑛之前,盛成先生也在我们家住过。他是上个世纪初最早留学法国的,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1971年我到欧洲旅行,在法国还遇见了盛老先生。 他晚年定居北京,我也去看过他。老先生已于前几年走了。 ■:——我觉得这些事情,其实都有一种学术史的意义。 □:还有一位是教我大一国文的戴君仁先生,号静山。 现在,在我个人的网站上,还有我大一的国文作业,上面还有戴先生的批语。他们两位见到我,知道了我被关的不幸遭遇。 当时台湾“光复”不久,他们两位老师说,台湾大学需要国语讲得比较标准的老师来教国文。于是,我兼职教台大一个班的大一国文。 我兼了半年,他们就把我改成专任了,教两个班。两年后,许世瑛先生到淡江大学做了中文系系主任,他说你要到淡江来教书。 我不好意思拒绝,因为他是我的老师。我就开始在淡江教诗选、词选、曲选、杜甫诗。 所以,我所谓兼任,其实比台大专任的课还多。又过了两年,辅仁大学复校了,中文系第一任系主任就是戴君仁。 他说,辅仁是你的母校,你怎么不来教?所以,辅仁的诗选、词选、曲选,也都归了我去教了。三个大学,说是两个兼任,其实都是专任的工作量。 后来,淡江又有夜间部,也要我教。现在台湾有个作家陈映真,写小说的,就是当年淡江大学夜间部听我课的学生。 其他像白先勇、吴宏一、陈若曦、林玫仪等,也都是这一时期听过我课的学生。我现在都难以想像当时怎么会教了那么多的课。 许世瑛先生那时还担任台湾教育广播电台的大学国文的课。他本来就是深度近视,后来越来越严重,就让我替他教,所以我又教了大学国文的广播的课程。 几年之后,成立教育电视台,又把我拉去讲《古诗十九首》。从1945年,我一直未曾间断地教了六十年书。 这六十年,真的和人家比起来,我等于多教了一倍,人家教一个学校,我教三个学校,在北京是三个中学,在台湾是三个大学,后来在加拿大,虽然没有长时间的兼课,但是我就开始经常回国,又在国内教课。每年3月下旬UBC(不列颠哥。 3.叶嘉莹材料作文她站在那里就像一首诗怎么写2014年5月10日,百余位专家学者齐聚南开大学,共贺叶嘉莹教授九十华诞。 叶嘉莹,著名学者,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研究。70年的教学生涯,她为无数人传道授业。她上课喜欢随讲随写,年轻时每堂课都会写满一黑板字,写完再擦,擦完又写。她的手常因接触太多粉笔而过敏,手指常常贴着胶布。最近一次给南开学子上课,89岁的叶嘉莹站着讲了两个小时,一口水也没有喝。 迄今,叶嘉莹整理保存的讲课录音累计2000小时以上,音频、视频资料十几箱,以备老得无法讲课时,还可以把这些资料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 “中国古典诗词是宝贵的文化瑰宝,我不尽到传承的责任,上对不起古人,后对不起来者。”在庆典上,叶嘉莹如是说,“我一生一世都热爱古典诗词,如果有来生,我还做教师,仍然要教古诗词。” 满头华发,一袭黑裙,百花罩衫,一枚珍珠胸针……90岁的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 4.我们应该怎样学习诗词——叶嘉莹访谈□王一澜 (以下简称王):叶先生作为诗词研究的名家,可否为当今读者推荐诗词研究的入门书籍?■叶嘉莹 (以下简称叶):要想做古典诗词研究,真正入到诗词研究的门里去,不能光靠读哪本书。 因为诗词的入门之法不在书中,而在吟诵中。 □王:您的诗词研究是如何入门的呢?■叶:我小的时候读书是从中国的古典念起的。 最初念的是四书。诗词方面,最初读 《诗经》、楚辞。 如果说入门给我启发的,那就是背 《唐诗三百首》。我家里的长辈,父亲、伯父都喜欢吟诵,他们常拿着调子唱。 我小时候一方面背 《唐诗三百首》,一方面听他们吟诵。没有人刻意教我,但是我听得多了,自然也吟诵,吟诵惯了,便掌握了诗的韵律。 我从 10岁时开始作诗,当时伯父见我背了很多诗,就给我出了个题目:用诗韵十四行的韵咏月。因为背的诗多,所以对诗的平仄韵律比较熟悉,我从来没有做过不合律的诗。 要想学中国古典文学,吟诵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在于读哪些书,还在于你要把书背熟了;不仅背熟,还要吟诵,你就进到古典文学的门里去了。 □王:只有吟诵才能体会古典文学里的韵律之美?■叶:对了。现在的入门书我并不了解,而且我也不认为只读这些书就可以入门。 但是我可以根据我的经验,介绍入门的道理。我小时候就背熟、吟诵,但是现在回想,为什么特别是中国的古诗词,一定要吟诵才能入门?我认为这是中国语言文字的特性决定的。 汉字与其他所有民族的文字都不一样,是单音独体。比如 “花”,一个字一个音,在英语中是 “flowers”,就是好几个音。 “天”,一个字,没有韵律; “蓝天”,两个字,还是没有韵律, “蓝天白云”,中间就有了一个停顿。因此,单音独体的字,要想有韵律,最简单最原始的就是二二的停顿。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最早的 《诗经》是四言体,二二的节奏。从周朝开始,我们国家就有了吟诵的传统。 《周礼》记载太师教国子诗歌入门,用 六个方法:兴、道(通“导”)、讽、诵、言、语。“兴”即兴发感动,让小孩子体会诗歌作者内心深处感发的感情。 “兴”可以随便联想。李商隐有一句诗 “丹丘万里无消息,几对梧桐忆凤凰”,有的人就会把 “几对”联想为数量词,以为是几对梧桐树的意思。 这是错误的联想。这里的 “几对”其实是 “多少次面对”的意思。 老师引导你正确地理解诗歌的意思,即为 “道”。“讽”,《周礼》的注解是 “不开读之”,即为背,背下来才真的能够体会诗的幽微深厚的意蕴和美。 背下来还不够,然后还要 “诵”。 《周礼》注解说是 “以声节之”。 诵要有节奏、声调。所以说吟诵的时候就对诗歌有一种更细致深刻的体会和感受。 “兴、道、讽、诵”这四个方法是读诗最重要的。兴,内心要富于感发,感发也不能胡思乱想,要有正当的途径,然后你要会背,会吟诵。 自周朝始我们形成了吟诵的传统。那个时候,诗是要背的,而且要吟诵、歌唱的。 诗歌中的五言体、七言体也是结合我国语言文字的特色自然发展出来的。汉武帝建立乐府,搜集各地方的歌谣或是名人的诗篇作品,然后配合音乐来歌唱。 管理乐府的官员李延年曾向汉武帝唱了一首诗:“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汉武帝惊闻有美女如此,原来是李延年的妹妹,此人就是后来的李夫人。 李延年唱的这首诗,基本上五个字一句。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一句是八个字,但“宁不知”三个字是衬字,基本上按照节奏韵律就是五个字一句。 《汉书》记载李延年 “为新变声”。自此开始有了五言诗。 北方的诗歌音乐系统,从 《诗经》开始到乐府诗歌,由四字一句发展为五字一句。南方也有个音乐的系统,是楚国的楚辞。 楚辞最有名的作品当然是《离骚》。《离骚》很长:“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前面六字、后面六字中间一个兮字,这样一句话太长,不方便创作和歌唱,所以这个体裁没有被后来的诗人继承,而是被写赋的人继承了。楚国除了屈原的这个长篇《离骚》以外,楚国真正流行的,是他们祭祀鬼神的诗歌——— 《九歌》。 《九歌》也有长短不整齐的句子,但是其中有一种形式,被后人广泛传承,那就是前三字后三字,中间一个兮字:“入不言兮出不辞,陈回风兮载云旗,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伤别离。” 这是七字一句。所以楚汉之交,楚霸王项羽《垓下歌》唱的是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汉高祖刘邦 《大风歌》唱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再发展到了曹魏时期,魏文帝曹丕有诗:“秋风起兮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七个字一句。 这就是七言诗。中国古典诗歌整体的演进是与我们语言文字单音独体的特色分不开的。 无论是 《诗经》的四言体、乐府的五言体、或者是楚歌的七言体、还是魏文帝《燕歌行》的把 “兮”字取消的七言体,基本的节奏都是二二、二三,或者二二三。同时这种基本的节奏一定是循环的,不仅是每一句内部有平仄的配合平衡,一串诗下来,同样有循环往复的节奏。 比如 《离骚》的开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 5.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中提到的境界有哪些“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构成王国维“境界说”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般认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所展现的主观情绪状态,如果情绪强烈直率,使“物皆著我之色彩”,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之类就是“有我之境”;而感情以含蓄、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达到“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以物观物”的状态,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就是“无我之境”。 [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二]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二六]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6.有关叶嘉莹先生的书中华书局的确出了出了一套,《迦陵说诗》系列,一共6册演讲集,为《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叶嘉莹说阮籍咏怀诗》《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诗及拟古诗》《叶嘉莹说唐诗》(出版为三册)《好诗共欣赏》《叶嘉莹说诗讲稿》。 先生的书我都有收藏,硬要说那本更好,有些为难…… 其中《叶嘉莹说杜甫诗》(说唐诗中的单册),最值得一读。先生早年著作《杜甫秋兴八首集说》,不知您是否读过,是一本功力深厚的难得的佳作,能够体现出先生对於杜甫诗的独特见解。在此基础上的讲演录,则更为易读,深入浅出。 另外,中华书局还出有《迦陵诗词稿》,装帧也很古朴,相信你会喜欢。 不过如果我只能买几本的话,我可能会选择北大出版社出的那一套《迦陵讲演集》,因为这套是讲词的。先生以词学大家闻名於世,在词学上的造诣颇高,想要学习先生的学术,这套书是上上之选。 这套书共七册,首推《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这本书是在天津电视台“名师名课”的讲录,我看过这一些列节目,也相信你会喜欢。 如果论价格,当然是老书更便宜些,内容差别不算太大,就是河北教育出版社那套。 欢迎光临百度叶嘉莹吧及叶嘉莹QQ群,群号:78126061 7.一生奔波为诗词阅读答案1.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奉旨填词柳三变《鹤冲天》 2. 叶嘉盈,一生奔波为诗词第一段有什么作用(4分) 总起下文“我一生一世都喜欢古典诗词。”叶嘉莹说,古典诗词这么宝贵的传统文化之瑰宝,“我不尽到传承的责任,上对不起古人,后对不起来者。”从1948年在北京教中学开始,传承、传播古典诗词这条路,叶嘉莹竟然走了将近70年,甚至在她定居加拿大期间,也没有中断过。 小说中老人与牛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4分) [答案] ①老迈年高;②饱尝活着的痛苦民艰辛;③表现出生命的韧性。 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答案] ①点出了叶嘉盈的乡间生活环境;②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③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④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一生奔波为诗词”为题目有什么好处。(6分) [答案] ①“一生奔波为诗词”概括了叶嘉盈的生存状态;②让读着体味“一生奔波为诗词”的滋味;③产生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④形象生动,言简意丰,耐人回味。 8.一生奔波为诗词阅读答案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奉旨填词柳三变《鹤冲天》叶嘉盈,一生奔波为诗词第一段有什么作用(4分)总起下文“我一生一世都喜欢古典诗词。” 叶嘉莹说,古典诗词这么宝贵的传统文化之瑰宝,“我不尽到传承的责任,上对不起古人,后对不起来者。”从1948年在北京教中学开始,传承、传播古典诗词这条路,叶嘉莹竟然走了将近70年,甚至在她定居加拿大期间,也没有中断过。 小说中老人与牛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4分)[答案] ①老迈年高;②饱尝活着的痛苦民艰辛;③表现出生命的韧性。 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4分)[答案] ①点出了叶嘉盈的乡间生活环境;②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③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④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一生奔波为诗词”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6分)[答案] ①“一生奔波为诗词”概括了叶嘉盈的生存状态;②让读着体味“一生奔波为诗词”的滋味;③产生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④形象生动,言简意丰,耐人回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