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课外古诗词及赏析 课外古诗词及赏析1.10首课外古诗和赏析北风行 李白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又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这是一首乐府诗。 王琦注:“鲍照有《北风行》,伤北风雨雪,行人不归,李白拟之而作。”(《李太白全集》)李白的乐府诗,不满足因袭模仿,而能大胆创造,别出新意,被誉为“擅奇古今”(胡应麟《诗薮》)。 他的近一百五十首乐府诗,或“不与本辞为异”(胡震亨《李诗通》),但在艺术上高出前人;或对原作提炼、深化,熔铸出新的、寓意深刻的主题。《北风行》就属于这后一类。 它从一个“伤北风雨雪,行人不归”的一般题材中,出神入化,点铁成金,开掘出控诉战争罪恶,同情人民痛苦的新主题,从而赋予比原作深刻得多的思想意义。 这诗一起先照应题目,从北方苦寒着笔。 这正是古乐府通常使用的手法,这样的开头有时甚至与主题无关,只是作为起兴。但这首《北风行》还略有不同,它对北风雨雪的着力渲染,倒不只为了起兴,也有着借景抒情,烘托主题的作用。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常常借助于神话传说。“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就是引用《淮南子·墬形训》中的故事:“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 高诱注:“龙衔烛以照太阴,盖长千里,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烛龙栖息在极北的地方,那里终年不见阳光,只以烛龙的视瞑呼吸区分昼夜和四季,代替太阳的不过是烛龙衔烛发出的微光。 怪诞离奇的神话虽不足凭信,但它所展现的幽冷严寒的境界却借助于读者的联想成为真实可感的艺术形象。在此基础上,作者又进一步描写足以显示北方冬季特征的景象:“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这几句意境十分壮阔,气象极其雄浑。 日月不临既承接了开头两句,又同“唯有北风”互相衬托,强调了气候的寒冷。“号怒”写风声,“天上来”写风势,此句极尽北风凛冽之形容。 对雪的描写更是大气包举,想象飞腾,精彩绝妙,不愧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歌的艺术形象是诗人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的统一,李白有着丰富的想象,热烈的情感,自由豪放的个性,所以寻常的事物到了他的笔下往往会出人意表,超越常情。 这正是他诗歌浪漫主义的一个特征。这两句诗还好在它不单写景,而且寓情于景。 李白另有两句诗:“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二者同样写雪,同样使用了夸张,连句式也相同,在读者心中引起的感受却全然不同。一个唤起了浓郁的春意,一个渲染了严冬的淫威。 不同的艺术效果皆因作者的情思不同。这两句诗点出“燕山”和“轩辕台”,就由开头泛指广大北方具体到幽燕地区,引出下面的“幽州思妇”。 作者用“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等一连串的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了一个忧心忡忡、愁肠百结的思妇的形象。这位思妇正是由眼前过往的行人,想到远行未归的丈夫;由此时此地的苦寒景象,引起对远在长城的丈夫的担心。 这里没有对长城作具体描写,但“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一句可以使人想到,定是长城比幽州更苦寒,才使得思妇格外忧虑不安。而幽州苦寒已被作者写到极致,则长城的寒冷、征人的困境便不言自明。 前面的写景为这里的叙事抒情作了伏笔,作者的剪裁功夫也于此可见。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鞞靫”是装箭的袋子。 这两句是写思妇忧念丈夫,但路途迢远,无由得见,只得用丈夫留下的饰有虎纹的箭袋寄托情思,排遣愁怀。这里仅用“提剑”一词,就刻画了丈夫为国慷慨从戎的英武形象,使人对他后来不幸战死更生同情。 因丈夫离家日久,白羽箭上已蛛网尘结。睹物思人,已是黯然神伤,更那堪“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物在人亡,倍觉伤情。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一笔,入木三分地刻画了思妇将种种离愁别恨、忧思悬想统统化为极端痛苦的绝望心情。诗到此似乎可以结束了,但诗人并不止笔,他用惊心动魄的诗句倾泻出满腔的悲愤:“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黄河捧土”是用典,见于《后汉书·朱浮传》:“此犹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是说黄河边孟津渡口不可塞,那么,“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滔滔黄河当更不可塞。这里却说即使黄河捧土可塞,思妇之恨也难裁,这就极其鲜明地反衬出思妇愁恨的深广和她悲愤得不能自已的强烈感情。 北风号怒,飞雪漫天,满目凄凉的景象更加浓重地烘托出悲剧的气氛,它不仅又一次照应了题目,使首尾呼应,结构更趋完整;更重要的是使景与情极为和谐地交融在一起,使人几乎分辨不清哪是写景,哪是抒情。思妇的愁怨多么象那无尽无休的北风雨雪,真是“此恨绵绵无绝期”!结尾这两句诗恰似火山喷射着岩浆,又象江河冲破堤防,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首诗成。 2.20首课外古诗+50字赏析1、小池(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荫、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2、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首诗写诗人沿江东游,泊舟北固山下而触景生情,抒发了 诗人的思乡之情。 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既暗示了时光的飞逝,又蕴含生活的哲理:光 明驱尽黑暗,暖春赶走严冬3、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中描绘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抒发诗人喜悦的心情颔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颈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4、访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去拜访隐者,想必一定怀着一颗怡然的心,至少心情是淡然的。 而来到隐者居住的地方,“言师采药去”,人不在,那必然有一些失望。等到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中又萌升了一点希望。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方才彻底绝望了5、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描述的是军营中一场难得的酒宴。 如果仅仅依照字面的意思,则容易误将这首诗定为一、两个人的低吟浅酌后对战争的恐惧和不满。 6、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包含了李白对朋友的深情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李白向往孟浩然,也向往美好的明天,是李白的诗中积极向上的不可多得的佳句。 7、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饱含了诗人的抑郁和不平,整首诗以跌宕的情感、飘逸的气质、惊人的想象和豪放的风格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痛恨和对未来的希冀。 8、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皇恐滩头说皇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绝笔处一生的坎坷艰辛、颠沛流离尽数涌来,眼前山河破碎、风雨飘摇景象撕裂亡国之痛,身陷囹圄之哀,皇恐滩头,零丁洋里,惶恐若此,随之一笔将所有悲苦扫去,铿锵誓言照彻古今:9、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崇敬荆轲古今一体,略去枝蔓直入史事,一种激越之情.后两句寓情于景,景中带比,荆轲精神千载犹存,还有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10、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它通过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色,以浪漫的笔调,写出了大海的宏伟与博大,表现他在政治上的胸襟与抱负,抒发意气昂扬的豪迈情怀。11、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诗中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12、八阵图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 13、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全诗别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将诗人自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想像妻子思念他的情景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也寄托了对战乱平息后幸福团聚的渴望。 14、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开元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 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15、忆江南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 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16、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心情这首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 3.求五首课外古诗词的赏析从内容、立意、修辞等方面观刈麦》 白居易 【赏析】 《观刈麦》元和二年(807)作者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时写作者早期首著名讽谕诗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层次清楚顺理成章诗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五月麦收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割麦青壮年送饭送水随描写青壮年农民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觉得炎热只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写此处家农民辛苦劳碌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接下来又描写了另种令人心酸情景: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割麦者旁边拾麦要来拾麦呢因家田地已经输税尽——缴纳官税而卖光了今无田种无麦收只好靠拾麦充饥两种情景交织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辛苦者揭示了赋税繁重繁重赋税既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也会使家正割麦农民失掉田地今日拾麦者乃昨日割麦者;而今日割麦者也能成明日拾麦者强烈讽谕意味自言之结尾诗人由农民生活痛苦联想自己生活舒适感惭愧内心里久久能平静段抒情文字全诗精华所作者触景生情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叙事同时采用对比手法首诗重要艺术特色首诗诗人仅把劳动人民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舒适与劳动人民穷苦作了对比首诗写了农民酷热夏天劳碌与痛苦之诗人同样也联想自己感自己没有功德又事农桑却拿三百石俸禄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能忘诗人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样种对比真新颖精警难能贵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首诗思想高度及对当今社会现实意义2《月夜》 刘方平 【赏析】 刘方平开元、天宝时人隐居颖阳太谷高尚仕《唐才子传》称神意淡泊善画山水工诗多悠远之思;陶写性灵默会风雅故能脱略世故超物外《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十六首唐诗春和月题少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诗写春唯从柳绿桃红之类事物着笔反借夜幕似乎具有春天景色特点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细描其光影感叹其圆缺;而只夜色调进半片月色样夜色至太浓月色也至太明造成种蒙胧而和谐旋律此诗首揭更深二字下景色描绘确定了基调也给全诗笼罩种特殊氛围月色半人家更深二字具体化接下句北斗阑干南斗斜更深于夜空征象两句起造成春夜静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因月轮西斜诗星斗阑干映衬构成两句之间内关联恬谧春夜万物生息迁化潜行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契机而得佳句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入有着深厚乡村生活根柢因此两句非般人所能道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入固说出;便生活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今夜虫鸣究竟第回还第几回谁去注意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颗诗心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深情既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诗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语洋溢着自得之情写隔窗听虫声用透给人生机勃发力度感窗纱绿色夜晚看出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盎春意至此我们明白:诗人之所描写作春天表征鲜明外景观而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意境因诗得之于诗人内心诗人颗纯净心灵体察自界细微变化诗前二句写景物着丝春色彩.却暗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第三句春气暖结句虫声绿窗纱互映发于春意俱足声与色仍从意(感觉)来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诗人对今夜细微感觉而虫声只与其感觉冥合物候因此诗意蕴深厚构思新颖别致决定于感受独特唐代田园诗成重要流派也乏名家而能仿佛陶诗二者并多见象本诗样深得陶体真趣更寥寥至于说本诗有无隐微之情寄托于字面无征好去穿凿3《破阵子》晏殊 赏析: 《珠玉词》首清新活泼作品具有淳朴乡间泥土气息上阕写自景物燕子、梨花、碧苔、黄鹏、飞絮众多意象秀美明丽足见春色之娇人下阕写人物巧笑已闻其声见其容;逢迎更察其色观其形疑怪两句通过观察者心理活动用虚笔再现女伴生活细节村姑天真爱笔点与上阕生气盎春光形成十分和谐画面美与情韵美笑从双脸生句特写收束全篇赏析二: 此词通过清明时节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青春活力充满着种欢乐气氛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纯洁心灵二十四节气春分连接清明正年春光堪留恋时节春已分新燕至此时恰值社日也来古人称燕子社燕常春社来秋社去词人所说新社指即春社了时每年有春秋两社日而尤重春社邻里聚会酒食分餐赛会欢腾极时地之盛闺少女也放了假正所谓问知社日停针线连女红也放下呼姊唤妹门外游玩词篇开头句其精神全于此按民族花历又有二十四番花信风自小寒至谷雨每五日花信每节应三信有三芳开放;按春分节三信正海棠花、梨花、木兰花梨花落清明望词人写时序风物丝苟当此季节气息芳润池畔苔生鲜翠林丛鹂啭清音春光已苒苒而近晚了神情更言外清明花信三番又应何处桐花、麦花与柳花所词人接着写日长飞絮轻古有诗云:落尽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合看文学评论家于此必曰:写景;状物而知时序推迁触人思绪也当此良辰佳节之际则有二少女出现于词人笔下:采桑路上们正好遇着;见面西邻女问东邻女:今天高兴夜里做了好梦了吧快说来听听东邻笑道:莫胡说人家刚才和们斗草来着得了彩头呢笑从双脸生五字再难另找句更好写少女笑吟吟句子来替换何谓双脸盖脸本从眼际得义而非人混。 4.二十首课外古诗八年级语文诗词课外诗词复习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翻译: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 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1、分析最后一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进”在全诗结构上起的作用。 答案:卒章显志,点明诗旨;升华情感(诗人在前面着重渲染之后,情感逆转,眼前物不再是那么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那么久的时间,至此全诗的情感突然得到升华)。2、分析本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答案:①在写景上层层推进,由树到叶,由叶到花(荣),由花到香,而情感也在写景过程中不断酝酿升华;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眼前的树、眼前的花,谁来欣赏谁来赞?一个独守闺房幽怨憔悴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③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奇树”“绿叶”“荣”“馨香”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来突出自己的孤单寂寞,抒写心中的哀怨伤感。《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翻译:神龟虽然十分长寿,但生命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腾蛇尽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 人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调养好身心,就定可以益寿延年。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1、表达作者人老智仍在的诗句是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2、《龟虽寿》中强调了人的主观作用,表现出自己积极进取的旷达胸襟的句子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龟虽寿》中点明诗歌主旨的诗句是神龟虽寿,犹有竟时。4、如何认识“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灵异的神龟虽然活几千年,但它总还会有完结的时日。飞腾的异蛇虽然会乘云驾雾,但它最终一死仍会化为灰烬。 古来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汉武,服食求仙,而独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在迷信猖炽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5、“盈缩之期,不但在天”体现作者何种哲学思想?体现辩证的思维,既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但在有限的生命里,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取。 6、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句诗用比喻修辞写出曹操虽然到了晚年,但有志干一番事业,一种对宏伟理想的追求的豪情壮志。7、这是一首抒怀言志、富有人生哲理的诗,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它怎样的人生态度和精神思想?全诗抒发作者何种思想感情?《龟虽寿》体观作者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表现了作者不甘衰老和寿命不全由天决定,主观努力也起作用的积极奋发的思想感情。8、“比”,是中国诗学传统,诗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句,就表达了诗人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 你能从你所学的古代诗词中另举一例加以说明吗?答案:“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现了诗人不甘年老,报效祖国的情怀。《梁甫行》曹植八方各异气,干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 ,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翻译: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 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破旧的草屋是他们的栖身之地。妻子和儿子像禽兽 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里。 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围自由 穿梭毫无顾忌。1、“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摇荡,狐狸、兔子在屋檐下飞来窜去。 这些环境描写衬托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答案: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位描写了边海人们的贫困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1.词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 、和 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 夕阳、落花、归雁。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伤春惜时的感情。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4.诗歌借哪些意象抒发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 5.求五首课外古诗词的赏析.华清宫吴融四郊飞暗雪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注释】①旋:不久,立刻。 【解说】郊外大雪纷飞,黑沉沉的乌云密布天空,只有落在这华清宫的雪很快就融化干。华清宫内的绿树和那碧绿的屋檐相映,谁也不知道外面的天气已非常寒冷。 诗人用对比的方式,把宫外、宫内两个不同的世界进行比较,揭露了唐朝统治者不顾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反而继续在宫中过着奢侈生活的丑恶现象。2.富贵曲郑遨美人梳洗时,满头间珠翠。 岂知两片云,戴却数乡税。【注释】①间:间隔,错杂地缀着。 珠翠:指珍珠和翡翠。②两片云:两边鬓发。 【解说】美人梳洗打扮时,错杂地戴满一头的珍珠翡翠。哪里知道这两边鬓发,戴掉了几个乡上缴的税收。 诗中的美人是指达官显贵的女眷。诗人用她们头上的戴饰值几个乡的税收,深刻地揭露剥削者对劳苦大众的横征暴敛。 3.公子行孟宾于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 【注释】①夺:赛过。②侵晓:天刚亮。 野庭:田野。③骄骢:健壮的毛色青白相间的马。 【解说】富贵人家的公子们穿着锦缎做的比彩霞还要鲜艳的衣服,一大清早就骑着马去野外游春。他们尽兴玩耍,根本不管农民辛辛苦苦种出的庄稼,纵马奔驰,踏烂了无数的麦苗。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富家子弟任意糟蹋庄稼的恶劣行径的气愤。4.怀良人葛鸦儿蓬鬓荆钗世所稀,布裙犹是嫁时衣。 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底不归?【注释】①怀良人:即思念丈夫。②蓬鬓:像蓬草一样散乱的头发。 荆钗:用荆条做成的发钗。③胡麻:芝麻。 ④底:何,为什么。【解说】像蓬草一样散乱不齐的头发上插着世上少有的自制荆钗,身上穿的布裙子还是出嫁时的衣物。 现在正是播种芝麻的时候,可是却无人种,正是你该回家的时候,可你为何到现在不回来呢?这首诗描写了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盼望远戍在外的丈夫归来的急切心情。诗既是为女主人诉苦,也是对统治者的反抗和呼吁。 5.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注释】①淮上:指扬州。②潇湘:潇水和湘水。 这里指湖南一带。秦:指长安,即陕西西安。 【解说】扬子江头的杨柳春意正浓,杨花飞舞却引起渡江人的忧愁。几声笛声在晚风中的离亭边回荡,我们在这亭中分手,你赴潇湘,我去长安。 诗人通过对景色的描写,诉述了与友人惜别之情,读了令人沉思遐想。6.淮上渔者郑谷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浦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注释】①逐:跟随。 浦:水边,岸边。②荻: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 【解说】这是一首表现渔家生活的诗。江中白浪上有一位白发老人,船行哪里,家也就移到哪里,水边到处有风。 白发老人钓得一条尺把长的鲈鱼,儿孙们便忙着在荻花丛中吹火待煮。渔者苦中有乐。 6.求课外古诗鉴赏王维《鹿柴》赏析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注释] 1. 鹿柴:地名。柴,一作“寨”。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为区落,叫柴;别墅有篱落的,也叫柴。 2. 空:诗中为空寂、幽静之意。 3. 但:只。 4. 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日光。 [简析] 这首诗是王维后期山水诗的代表作《辋川集》中的一首。诗中描绘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夕阳返照下的幽静景色。 首句“空山不见人”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静谧。山之所以“空”,是因为杳无人迹。“不见人”三字,将“空”具体化。次句“但闻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无人,但不会无声。“但闻”二字将瑟瑟风声、潺潺水声、唧唧虫声、啾啾鸟声统统排除开,只听见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表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一阵人语响过以后,空山又回到了万籁俱寂的境界之中。 三、四两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按理说,要描写幽暗的境界应回避光亮,诗人却偏偏写“返景入深林”。猛一看,这一抹微弱的斜晖似乎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丝光亮,其实恰恰相反。当“返景”的余晖透过斑驳的树影照在青苔上时,那一小块光亮与一大片幽暗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况且,那“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更漫长的幽暗。 7.十首高中课外古诗词及鉴赏1、江上 宋代:王安石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鉴赏:这首诗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江水浩淼无边,江畔红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风劲吹,水面则起波浪,荡漾连绵,江花也渐次凋谢,脱下了红妆,那岸边或水上的小舟传来横笛声,也就使景色带上了浓浓的秋意,勾起作者的思绪。江水江花、西风横笛,这些特有时令的特定景物,就构成了一幅色彩浓烈的“江上秋意图”,具有鲜明的特色。 2、蚕妇 宋代: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鉴赏:这是一首言简意赅的讽喻诗,诗人借养蚕妇女的所见所感,把养蚕人衣不蔽体,不养蚕人却穿着满身绸缎加以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遭到剥削掠夺的不合理现象。诗中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的悲苦,表达了诗人对养蚕农妇的同情,对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的愤恨,以及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控诉和鞭挞。 3、东栏梨花 宋代: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鉴赏:《东栏梨花》是一首感伤的诗,诗人因为梨花盛开而感叹时光的流逝。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哀愁,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寄予了作者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 4、金陵晚望 唐代: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鉴赏: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金陵(今南京)城头远望,只见浮云落日映照着这座古城,一种沧桑之感涌上心头。这里所说的“一片伤心”,即是指这种情绪而言。 浮云落日是有形之物,丹青能画;而“一片伤心”,乃抽象感情,所以纵有丹青妙手,也难以描绘。黄叔灿《唐诗笺注》说:“‘画不成’三字,是‘伤心’二字这神。” 正因为画不成,故见“伤心”之深;也正因为伤心如此,所以谁也难以传神地画出这种心声。结尾两句,感慨深沉。 高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末日。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 5、春愁 清代: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鉴赏: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诗的大意说:春回大地,面对着春天的景色,引起我无限春愁,这春愁无涯无际,难以排遣,勉强观望山景,仍然难以消除胸中的悲愁。 想起惊心动魄的往事,不禁使人潸然泪下。四百万同胞都为此伤心万分,同声大哭,因为去年的今天被迫割让了台湾。 6、绝句 元代:王庭筠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 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鉴赏:前两句一从视觉、一从嗅觉的角度来描写诗人居处的清幽境界。“竹”和“诗”,一为自然之物,一为社会之物,二者本无从比较,但诗人用一个“瘦”字把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竹具有清瘦的形象,诗具有清瘦的风格。 “瘦”字用得生新,为全诗定下了清瘦的意境氛围。而“入梦香”则将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梅花夜间在月光的朗照下也喷出清香,已不同凡响,而这香气还伴着诗人进入梦乡,则香气之浓郁、之悠长可以想见。 将竹与梅这样的自然物象与诗与梦这样的人为之物炼在一句之中,这就构成了情在景中、景在情中,情景混融莫分的高妙意境。前两句字面上完全没有“月”,但透过竹影和梅香,我们可以感受到“月”自在其中。 在后两句中,诗人便将“月”和盘托出。可怜者,可爱也。 当诗人信步庭院时,月光与竹影、梅香是那样的和谐;而回到西厢房时,这月光却不能“下西厢”,这多么地令人遗憾!诗中透露出一股月与人不能互通情愫的遗憾或幽怨的情绪。诗人遗憾或幽怨的是什么?也许是有情人天各一方,不能互通情怀;也许是君臣阻隔,上下无法沟通;也许什么都不是,只是诗人置身此时此景之中的一种朦朦胧胧的感受而已。 7、春行即兴 唐代: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鉴赏: 李渔《窥词管见》有云:“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 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诗和词在表现手法上是一致的。 这首诗虽然还不能说就做到了“全篇不露秋毫情意”,但句句写景,句句含情,却是比较突出的。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诗中虽然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却构成一幅暮春景象,渲染一种孤寂、凄凉、愁苦、叹惋的感情,这些景色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的,它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8、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代: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鉴赏:这是诗人是在送陈秀才回沙上扫墓有感而发所作的诗。 清明时分,春雨飞飞,诗人和陈秀才一行人风尘仆仆的赶回沙上祭祖,满身的泥土尘埃和雨露,那是非常的零乱,诗人感慨以这样行色匆匆的方式回乡祭祖,那是让人感受到似乎有那么一些悲哀。 9、夕阳楼 唐代:李商隐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