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课堂闪亮老师

1. 古诗词课堂

古诗词课堂

1.古诗词教学该教什么,要如何教

古诗文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种重要文体,不同版本的教材古诗文所占的比重相差无几。以当今发行量最大的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为例:人教版教材中,古诗词47首,古文4篇,约占教材总量的13% ;苏教版教材中,古诗词36首,没有古文,约占教材总量的12%。不可否认,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比重。那么,不由得我们不认真思考:古诗文我们应该怎么教?

准确理解古诗文内容

古诗词之所以难理解,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用词精炼,二是爱用隐语。谜语是中国描写诗的始祖,诗人总喜欢别人仔细揣摩自己的诗,而读者总想把诗中所掩盖起来的事件看清楚。如此,两者的喜好,让我国古代诗文中多有意象和用典。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知道其中所含有的典故,不知道诗文中出现的事物所表示的意象,就很容易把诗词解偏。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很多老师教这首诗的时候,一般是这样解释诗词意义的:“红红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缓缓落下去了,眼前是奔腾的黄河水向东流去。我们要想看到更远的地方,需要再上一层楼。”仿佛王之涣只是在向我们传递一种登高才能望远的理念,其实,真的是这样吗?不是,在前两句中还有着别的意思悄然隐含在文字深处。

在这首诗中,“白日”和“黄河向东流”具有别样的意思。“白日”一般指“生命”“青春”,“滚滚东流的黄河水”和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样暗指青春流逝、时间的一去不复返。

了解了这些东西以后,我们再来读这首诗,前两句是不是隐隐有一种面对岁月流逝而生发的无奈?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一定讲得这么清楚,但老师心中一定是要知道的。

什么是意象?关于意象,很多人是这样理解的:象,指客观的具体的事物;意,是作者的心意体验、思想情感。有一份独特的感受,通过内心的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呈现出鲜明的形象,称为意象。它是民族特有的文化情愫和独特象征意义。例如:“鸿雁”象征着“思乡,信使”,“杜鹃”象征着“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东篱”比喻“出尘脱俗之境”,“菊花”象征着“高洁品质”……

诗词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通过对文中各种的想象和联想,学生才能体会到诗词中的意境及思想感情,才不会把诗词的意义解偏。

理解诗文中所蕴涵的情感

要想真正理解诗文中的情感,必须让学生走进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2.如何进行有效的古诗文教学

一、古诗教学基本模式 大量的文献显示,当前古诗教学关注四大方面的内容。

第一、创作背景;第二、分析与理解;第三、欣赏与体验;第四、朗读与背诵。这四个大方面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主要内容。

在探索有效古诗课堂教学研究中,分六步进行: (一)、激趣导课,揭课题(二)、介绍背景,知诗人。(三)、自主学习,明诗意。

(四)、想象诵读,悟诗情。(五)、创设情境,入诗境。

(六)、迁移运用,创诗文。 二、古诗教学基本模式解读 (一)、激趣导课,揭课题 古诗导课的方式与阅读教学的导课方式类似,即:间接导课与直接导课。

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导入法、疑问导入法,预习导入法等等.不管哪种导入法都与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

如:今天马老师执教的《回乡偶书》采取的就是间接导入法,由已学过的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来唤醒学生对诗人的再现进而在增强孩子的求知欲的前提下进入本课的学习。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

就像孙老师执教的《长征》,“从今天起我们进入第八组元的学习,随着今天的学习我们将认识一位伟大的诗人,今天学习他笔下的一首七律诗”板书课题。 (二)、介绍背景,知诗人。

古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诗人创作此诗的境遇与心态等。古诗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学语文人文性的典型体现。

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

因此处理好这部分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使教学增添生趣。像今天的马老师在这一环节介绍诗人贺知章创作《回乡偶书》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就会在这种情境中展开想象,获得情感体验。

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积累提出较高的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能根据需要搜集有关材料。”孙老师在这一环节让学生交流“对于红军长征你知道多少呢?”这样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又训练学生听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为下一步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

(三)、自主学习,明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

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首先要大胆地“放”。

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诗意。对于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和帮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解决。

其实是巧妙地“扶”。当学生对古诗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后,通过集体交流了解到了学情,根据学情,来决定是否“扶”,哪些地方该“扶”,又该怎么“扶”。

通过“扶”,让学生初步体会在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进一步深化对全诗的理解,为体味诗情,进入诗境做好了准备。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马老师在让学生明诗意这一环节,先引领学生抓住重点词读懂前两句诗,再通过朗读感悟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紧接着就放手让自学第二句古诗,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依据学情适当的进行概括和提升。

孙老师那句句概括提升的言语更是对学生的感受和理解的升华。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四)、想象诵读,悟诗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博大精深,凝炼含蓄。

有着音乐、建筑、绘画、意境等在内的巨大美学价值。诗的情感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欣赏来体会。

因此,在学生理解了全诗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后,教师要趁热打铁,通过现代教学媒体的辅助,让学生根据诗意想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点读、评读、范读、诵读,演读使学生能读出诗的重音和节奏,知道应该如何把握诗的轻重缓急,加深对诗人情感地体验,体味出诗人赋于诗的思想感情。

在学习古诗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地朗读。在初读过程中,仅以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就要有感情表现的要求。

在理解诗歌意境后的朗读就要求能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地朗诵。今天这两节课在朗读环节两位教师就是这样层层深入地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五)、创设情境,入诗境。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

3.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

加乐中心学校产坡小学 语文科 王文孔《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不仅仅是工具性的体现,还应该是人文性的体现。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并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也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由此可见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

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机械割裂。

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语文教学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当然,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也不是哲学课,离开语言文字的运用,人文教育就成了空洞的说教。同样,忽视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便成为没有灵魂的文字游戏。

注入了人文精神的语文才会成为最具生命活力的学科;在读写听说训练中渗透人文教育,方能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可偏废而应有机结合,使之相得益彰。

一、诵读中教育学生的语言能力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指的是让语文是可以达到目的地的事物。那么古诗教学则是让语文达到目的地的精华。

古诗的目的地,首先是语言。 要知道,中国古代,甚至解放前的私塾,先生教育学生的首要任务是诵读,所诵读的都是语言精炼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唐诗三百首》、《朱子家训》等,并一律要求学生熟读成诵。

目的就是要求学生在熟读中积累语言,在熟读中领会慢慢意思,在熟读中渐渐体会文章的思想。 能够流传下来并被编入语文教科书的古诗,它不是呆板八股文,它是表情达意、状物写景的明理工具,它具有丰富的情意性、思想性,充满了人文关怀。

所以,老师在教学朗读古诗中要抓住古诗的用韵、平仄、句式、味道、感情,还有重点词语,优美的语言特色,让学生在朗读中品位,琢磨,理解;还要求学生数读中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感情。 古诗几乎都押韵的,读起来都是琅琅上口的。

除了要求学生读准确,古诗的韵味最重要。毕竟,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还没达到一定的水平,因此老师在范读中,透过文字,注入感情,让诗歌是用以达到目的地的事物。

利用古诗的工具性能,教育学生文字的美、语言的美、思想的美,所以,优美的朗读首当其冲。 例如,《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游子吟》、《赠汪伦》、《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泊船瓜洲》等古诗表达的是浓浓友情、亲情、乡情等,老师`范读的时候,用深情,稍微慢的语气。

如《晓出净慈送林子方》、《绝句》、《江畔独步寻花》、《咏柳》、《菊花》等写自然景物美丽的诗歌,用清快明朗的语气来读。又如《春种一粒粟》,《蚕妇》《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上渔者》表达了诗人对穷苦劳动人民不幸的生活的深切同情,所以用缓慢的、有点低沉的语气来读,把重要的词重音读。

农夫犹饿死这句,饿死要读出那种控诉的语气来。 所以说,朗读好古诗,成为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工具性可见一斑。

二详说中训练学生语文动手动口的工具性 语文做为工具学科,作为工具,首先有他的形成过程。详说古诗的方方面面,是达到效果的最好的途径。

古诗年代久远,是那个时代特定的产物,诗句多受格式,字数的限制,非常精炼,句中常有省略成分,还有诗中所涉及的人和事物对于现在的小学生来说是无法理解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发挥古诗的工具性,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材料,在课堂上发言,如诗人的小传,年代背景,诗句中的字词的解释,或者诗的结构和现代课文的区别,内容在现代如何理解学生就会通过各种方式无搜集,比如查字典,问父母家人,到书店或图书馆翻资料,更多的城市学生通过网络去寻找。

这正与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时间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新课程标准相呼应。

三表演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 作为演员,必须理解剧本的意思,体会剧中的意境,方可表演出色。可是入选课文古诗文字凝炼,跳跃空间大,短短几句,蕴含的意思丰富,让习惯形象思维儿童来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

表演的过程就是让全班学生参与理解的过程。为了表演,每个学生都要拿起文字的工具来自己演或者评价别人的表演。

小学的古诗不外是写景、抒情、记人、状物、叙事。

诗的角色也不外两类,一是诗人,例如《闻官兵收河南河北》里的诗人,学生会用仰天长笑,边笑边抹眼泪等行为表达诗人的喜欲狂。而是诗人所写的人,例如《古风》里的哀叹的农夫,《蚕妇》里的边哭边回家的养蚕妇女等让学生表演,他们最感兴趣的事情。

这,不正是新课程标准里面要求的,让学生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标准相符? 如何让学生充分理解解剧本(即诗的意思)?教师要充分挖掘诗歌中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创造性地把语言。

4.现代诗歌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厚实起来

【摘要】本文以一个具体的教学实例为突破口,分析了课堂教学中的长处及其问题,并对现代诗歌教学作了较深入的归纳总结,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现代诗歌 阅读教学 朗读 解构文本现代诗歌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软肋。中学语文老师每每遇到讲授现代诗歌,要么轻描淡写蜻蜓点水式的一笔带过,要么干脆弃之让学生课外自学。

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老师们总觉得现代诗歌语言浅显,抒情率直,主题鲜明,学生读得明白,老师没什么好讲的。即使讲也就是读读记记,课堂显得苍白无力。

所以,很多讲优质课、研讨示范课的语文老师都不愿踏这个雷池。诚然,教好现代诗歌确实有一定的困难,但笔者认为只要选好侧重点,找准切入点,看似浅显易懂的现代诗歌,教师就能在课堂教授中使之逐渐厚实起来。

下面以练海红老师的课为例,浅析一下如何把握好现代诗歌教学中的“三点”:悟读”、“解构”、“入情”.一、悟读。所谓“悟读”,就是对诗歌进行有感悟有感情的朗读练老师这节课在朗读的教学上看来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在上课之前播放有配乐朗读,这虽不是师生的课堂朗读,但这个教师精心设计的细节,有助于营造氛围,激起情趣。在介绍完作者写作背景后,再安排学生齐读,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感性认识,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抒情基调。

在老师引导学生对学生自己齐读课文做出自我评价后,教师再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比较自己和老师的朗读效果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比较中对老师的范读表示由衷的赞赏,从而调动学生朗读课文的欲望,激起学生朗读兴趣。应该说,到此,练老师的朗读教学开始收到效果。

假如练老师能够抓住教学机遇进一步深入下去,继续引导,“为什么老师的朗读比你们的要好”、“老师的朗读注意了什么”、“你们的朗读在哪些地方还要下些功夫”、“你们应该怎样读出文章的感情”、“朗读要体现诗歌什么样的感情”,……如此,由朗读到有感情的朗读,进而进入角色的悟读,把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作者情感的体悟和学生主观感受,通过朗读融合起来,从而实现诗歌教学“由读入,再由读出,浅入深出”的教学策略。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本是一门读的学科”。

语文教学,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戏曲,都应该有学生的悟读、教师的范读与领读。笔者非常赞同“诵读课文比制作课件难多了”的观点,因为诵读需要的不仅是技巧,更重要的是执教者内在的修养。

难怪有人说,语文课就本质来说就是“读书课”,诗歌教学更是如此。二、解构。

所谓“解构”,就是解释诗歌的意象(意境),进入诗歌的隐喻视界,再创诗歌的新的境界从练老师这节课的重点来看,着重是在对《再别康桥》意象的解读。在引导学生解读本文意象之前,练老师安排了师生共同回顾几首传统的送别诗,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传统的“离别诗”在表现手法、在意象的选取上的一些共同之处,从而引导学生比较《再别康桥》意象选取上的不同之处。

这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很好,好就好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符合“将新知识的教学建立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的教学理念,好就好在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扩大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彰显了教师较为扎实的教学功底和语文教学视野。在经过这样一个环节的铺垫之后,练老师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对《再别康桥》意象的解读上,教学设计也很精致。

比如先找出“意象”:云彩、柳、青荇、泉、星辉、夏虫。第二步找出修饰语“西天”、“金”、“油油”、“清”、“斑斓”、“沉默”,并引导学生分别说出这些词语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第三步更深入的引导学生说出对这些意象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如“春恋、惜爱”、“清新、飘逸”、“无限的欢喜和眷恋”、“永久的思念”、“神往、陶醉”、“沉醉、感情高扬”、“回到现实、惆怅低落”等。这样的教学安排使课堂教学显得很有层次感,也有利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培养,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从字词入手)和学生阅读的认识规律(从感悟认识到审美体验)。

刘勰《文心雕龙》有曰“积字成句,积句成章”。这些说明,对文章的解读应该从字、句开始,如果脱离了字和句,情感体验、人文素养就只能飘浮在空中,无处着落了。

辨词析句,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离开了辨词析句,又何以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呢?新课程非常强调“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怎样做到这一点?所谓“工具性”就是语文的基本知识的教学,“人文性”的体现应该从语文的基本知识的教学入手,比如字、词、句,比如表现方法(方式)和技巧,比如朗读训练等等。假如把对意象的解读和师生的悟读割裂开,就能使教学前后环节的衔接不够自然流畅;但是,如能通过创设情境,让师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隐喻性意象,建构自己对诗歌的理解,那么就可使前一个教学环节自然过度而来,同时又关注并引导了学生“在解读诗歌隐喻的过程中,凭借诗歌语言进入彼类事物与此类事物建构的隐喻空间,调整自。

5.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有几种

(一)以读促悟

以读促悟指的是以读图为主读诗为辅,读生活贯穿于读图和读诗之中。经过实践,本人发现诗歌从读图入手,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把握全诗的内容,更好的领会诗歌的精髓;再以读诗为辅,在读图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体会用自己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在读诗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用普通话,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运用家乡话,只要他们能够很好的把握诗歌中的韵味即可。而这些都是要建立在他们对生活的感悟上,所以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先好好地备一下学生,在必要的时刻还要好好的体验一下农村生活,这样能够在授课的时候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

(二)以演入境

传统教学中的“演”就是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表演再现诗歌里所写的全部内容,这样的表演注重的是学生的模仿表演能力,学生表演得像就行了,但我们知道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是带着自己的个人体验的,因而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演”应是指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领会进行表演,从而表现出自己所理解的诗歌所要表达的情境,表演的时候学生可以就其中的某一方面进行表演,不一定要全部表演,这样能够让学生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比如学生觉得诗歌中最主要的是主人公的心情,那么学生可以加入现代的元素进行表演,不一定要回归古代,回归诗人当时的生活情境,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高难度的挑战。既然生活在现代,我们为什么不让学生用现代的元素把诗歌的精华给表现出来呢?这样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以找促思

“以找促思”其实就是要让学生举一反三,通过引导学生找相同主题的诗歌进行比较学习,促进他们深入思考,更好的把握诗歌主旨。这里的“找”不仅是指教师找还指学生的找。

(四)以评促升华

以评促升华主要是在学习古诗词时让学生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评价,在观点的碰撞中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对他人的观点、看法进行评价,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一种心灵的诉说,而这正好是农村学生的最大弱点,因为他们不会评也不敢评,而这种评也是乡村教师经常忽视的。

(五)以写促悟

所谓“以写促悟”是指教师在授完整首诗歌的时候,给一定的时间或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以散文或者以现代诗的方式写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感悟,从而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而且能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实践证明,这样的写作可以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诗歌主旨,更深入地感悟到古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提高写作能力也大有裨益。

6.如何写如何让古诗文课堂教学生机盎然

语文教学革新的深入发展,古诗文的教学越来越受到。

古诗文教学强调“字字落实,句句清楚”,为此,老师常“字字讲解,句句对译”的教法,学生忙于耳听笔录。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经过这样的“凌迟”之刑,变成了一堆支离破碎的古汉语。

别林斯基曾说:“在美的感情下,才能有智慧”。(别林斯基的《文学的幻想》)。

古诗文语言精美,思想深刻。如《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者殆”;《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当这些名句镶嵌在学生心灵之中,学生座右铭时,正是学生对古诗文欣赏到淋漓尽至之时,学生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著追求,浸润,涵咏体味。要因势利导,要求学生能诵之上口,还要付诸行动,让学生明其理,行其知,师生对话,情感沟通,走入文章的深处,走进作者心中,让学生感到学习古诗文获益匪浅,从而更加喜欢古诗文。

论文范文在的古诗文教学中,教师一味灌输,或,或主旨,有失平衡,着这样一些误区:(1)机械翻译学生知识积累较少,阅读能力差。对一篇简单的古诗文,只知大意,深入理解,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将大时间和精力放在盲目的诵读上,效率极低;还有的教师的教学,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几篇古诗文,很少补充课外阅读;只停留语句的字面意思的解释,很少去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

如此定会降低学习质量。机械翻译,只会让学生失去兴趣,课堂沉闷枯燥。

(2)重神轻意有的老师,一篇文章,无须把太多的精力花费在字词句上,而应让学生抓住意旨,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论文范文,在教学中淡化翻译,而强调对中心的感悟。

这样,学生虽理解了文意,却硕士论文浮于表面,古诗文的并扎实。为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出台了《教育课革新纲要》,出台了新的课程标准。

教师以旧的教学策略毕业论文去教学生学习新课程,无疑是穿新鞋走老路。是近年来,一省市中考加大了课外古诗文的考查力度,更让不得不深思一种让学生和处理信息、浅析硕士论文和解决、新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苏轼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对古诗文的教学,教师强调多读多背,本无可厚非,但却导致过分强调诵读而忽视对文章词句和整个内容的理解。

此,教师更应正确处理诵读与理解的关系,科学而的策略毕业论文来教学。《答谢中书书》一文教学,我希望学生课文所展示的境界,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与文章的旨意相融合,运用联想和想象,神游于文章中,体验、感悟、理解课文。

论文范文以诵读为的教学策略毕业论文,设计了几种形式的读法,引导学生不断感受美、美。反复吟诵,在诵读中感受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悠悠古韵,体会先流淌在血脉里的绵绵情怀。

不过这反复诵读并论文格式范文机械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是逐步深入的。此活动的设计旨在发挥朗读的功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感悟美的韵律和内涵。

7.古诗教学如何才能做到课内外结合

1.激发兴趣鼓励“读”(1)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 一是引入故事激趣。

小学生爱听故事、爱讲故事。在诵读前,讲一些跟古诗词相关的故事,既能激趣,又能帮助理解意思。

二是创设优美情境。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小学生能在良好的情景中放松心情,积极学习。

我国的古诗文有很多篇目本身就拥有很好的情景,是作者根据一定的情景有感而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借助媒体创设优美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美,从而使诗中的景物在学生心中“活”了起来,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2)生动形象的范读引路 范读是形象化的教学手段。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有所选择,通过教师动情的范读,使学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情感产生共鸣,所以都自觉尽力去模仿老师的语气、语调、表情、节奏去读。

(3)灵活多变的方式训练 诵读古诗词时,我们变换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在变式训练中体会朗读的快乐,由此激发他们的诵读兴趣。 师生、生生对诗;小组诵读;生单独诵读等多种形式,既可以加深理解,又能为学生的背诵奠定坚实的基础。

(4)自由生动的表演舞台一是配乐朗读。教师事先准备好与朗读作品情调、节奏相和谐的音乐,营造音响氛围,诱发情感体验,学生读起来也就入情入境。

二是表演朗读。小学生喜欢表演,喜欢展示自己,在课堂上,我们给学生情境表演朗读的时间,学生也就摇头晃脑,闭眼陶醉地诵读起古诗文。

还有的编成课本剧,在课堂上表演,兴趣十足。三是绘画朗读。

学生的特长是各式各样的,小学生往往喜欢用图画来描绘自己所看到的。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时,根据诗词所描绘的画面,让学生用笔画下来,朗读时,便可身临其境,情不自禁地吟诵。

2、注重多媒体在古诗教学中的灵活运用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依赖听觉获得的知识大约能记忆百分之十五,依靠视觉获得的知识大约能记忆百分之二十五,视听结合则能记忆百分之六十五。 无疑,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语言,丰富学生的想象……都有其重要意义。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小学生不仅对诗中所处的社会环境感到陌生,而且对深奥抽象的诗意和单调乏味的讲解感到索然无味。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的优势,则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1)利用电教媒体,解题激趣古诗的题目简洁凝炼,概括全诗的内容,破题方能入境。古诗解题一定要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教古诗时,恰当运用声像媒体,从解题入手,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吴洪燕老师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就紧扣题眼——“望”,可借助录像创设情境,那凌空飞下`气势磅礴的瀑布,使学生顿时身临其境。

在红日映照下,庐山上紫烟缭绕,宛若仙境;瀑布飞流直下,轰然作响。那色彩、那声音、那形态、那气势、那魄力无不撼人心魄。

这样来再现庐山飞瀑,让学生视听结合,整体感知诗境,题目不解自破,为进一步学习古诗。领会诗意奠定了基础。

(2) 利用电教媒体,创境悟情古诗节奏明快,格律严整,意蕴深远,充满了韵律美和节奏美。 2009年市教研室组织的送课活动中,青云谱区的袁莉华老师在教学《渔歌子》时配以优美和谐的音乐,辅之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美妙的情景,帮助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感知全诗,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看到学生陶醉的神情,听到学生热情赞颂的话语,我深切地体会到借助多媒体教学真是丰富了学生的想象,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的确是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3)利用电教媒体,破难释疑古诗的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的难点。

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信息,能帮助儿童理解古诗中的字词句,化难为易。 如《题西林壁》一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含义深刻,富有哲理,教师难 以讲清。

吴洪燕老师在教学时出示几张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风光画面,于是庐山雄伟、奇异、多姿的景色展现在学生面前,横看,庐山象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象矗立大地的直插云霄的险峻山峰。 从远处看,从近处看……庐山的确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形态。

然后吴老师再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只因站在庐山中,且从一个观察点看绰约多姿的庐山,当然只能得出局部特征的结论;要识庐山真面目就得从远近高低的多方位多角度观察)至此,学生对诗中蕴含的哲理就不难理解了。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使课堂更加生动、鲜活。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