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中有关和的句子1、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第一》)(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 2、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论语·述而第七》)(译文: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 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第十三》) 4、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第十六》)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勤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论语·子张第十九》) 2.论语中有关交友的句子多说一些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呼?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第一) 译:曾子说:“我每天都会几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时是不是很诚实?有没有温习老师传授的知识?” 2、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第五) 译:孔子说:“甜言蜜语、满脸堆笑、点头哈腰,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心怀怨恨跟人交朋友,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3、颜渊、季路待.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字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第五) 译:颜渊、季路侍奉时.孔子说:“为什么不说说各人的愿望呢?”子路说:“愿将车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但愿能做到不夸耀优点、不宣扬功劳.”子路说:“您的愿望呢?”孔子说:“但愿老人能享受安乐,少儿能得到关怀,朋友能够信任我.” 4、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子罕》第九) 译:孔子说:“一切要以忠信为本,不要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错误不要怕改正.” 5、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第十六) 译: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3.论语中有关“和”的句子有哪些1、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第一》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2、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论语·述而第七》 译文: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第十三》 译文: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4、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第十六》 译文: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5、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论语·子张第十九》 译文:君子可以由一句话表现他的智能,也可以由一句话表现出他的不明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谨慎。 4.求解释《论语》中的诗句论语注疏 何晏集解 邢昺疏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孔曰:“接舆,楚人。 佯狂而来歌,欲以感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孔曰:“比孔子於凤鸟。 凤鸟待圣君乃见,非孔子周行求合,故曰衰。”)往者不可谏,(孔曰:“已往所行,不可复谏止。” )来者犹可追。(孔曰:“自今已来,可追自止,辟乱隐居。”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曰:“已而已而者,言世乱已甚,不可复治也。再言之者,伤之深也。”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包曰:“下,下车。”) [疏]“楚狂”至“之言”。 ○正义曰:此章记接舆佯狂感切孔子也。“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者,接舆,楚人,姓陆名通,字接舆也。 昭王时,政令无常,乃被发佯狂,不仕,时人谓之楚狂也。时孔子?楚,与接舆相遇,而接舆行歌从孔子边过,欲感切孔子也。 “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者,此其歌辞也。 知孔子有圣德,故比孔子於凤。但凤鸟待圣君乃见,今孔子周行求合诸国,而每不合,是凤德之衰也。 谏,止也。言已往所行者,不可复谏止也。 自今已来,犹可追而自止。欲劝孔子辟乱隐居也。 “已而,已而”者,言世乱已甚,不可复治也。再言之者,伤之深也。 殆,危也。言今之从政者皆无德,自将危亡无日,故曰殆而。 而皆语辞也。“孔子下,欲与之言”者,下,谓下车。 孔子感其言,故下车,欲与语。“?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者,?,谓疾行也。 疾行以辟孔子,故孔子不得与之言也。注释:(1)楚狂:楚国的傲世而志向高远的人,名接舆。 (2)歌而过孔子:唱着歌走过孔子车旁。(3)凤:比喻孔子。 (4)何德之衰(cui1):为什么当今大道会衰败,意思是凤凰不能展翅飞翔,时机不到而大道不能实行。(5)往者:过去的事情。 不可谏:劝谏也无法改变。(6)来者犹可追:后世还可以有实现的可能,意思是建议孔子保存大道给后世。 (7)已而:停止(列国的周游)吧。(8)殆(dai4):危险,居心叵测。 (9)下:指下车。(10)欲:想要。 与之言:跟他交谈。(11)趋:小步快走。 辟(bi4):同“避”,避开。译文: 名叫接舆的一位楚国狂人,唱着歌走过孔子车旁,口中唱道:“有德知时是凤凰,为何盛德竟衰亡?往事谏之已无用,来日应当隐僻乡。 不如知足且归去,今从政者非贤良!”孔子下车,想要跟他谈话,但是,(接舆)小步快走而避开了孔子,没有能够跟他说上话。说解:两千多年前,一位圣人奔走在华夏大地上;旷野之中,忽然出现一位狂人,唱着歌走过圣人车前。 众庶如此之多,楚狂竟然为孔子而出现;天下如此之大,楚狂竟然明知孔子的行程。楚狂对孔子的尊重与爱护之心,不可谓不真切盛大。 楚狂尚且知道尊重与爱护圣人之德,执政者竟然轻易弃之毫不可惜!这是楚狂归隐的原因,也是孔子大道不行的原因。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楚狂归隐,不是不思进取,而是知时务而等待时机的远见卓识者。与孔子所不同者,在于楚狂欲救一代之政治、一时之天下,生不逢时的时候,便潇洒清高地度过一生;孔子不仅欲救一代之政治、一时之天下,更要救万世之政治、千秋之天下,孔子不为一时不得志而舍弃当世的救济之心,更不会因为自我不得志而舍弃行道于万世之志。 一般说来,只有君王圣明,才能使圣贤君子大有作为;如果君王无道,圣贤君子不仅会自己退隐,而且相互号召远离无道之君。但是,一个“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的圣人,不必等待有圣明君王之后才大有作为,也不会因为君王无道而放弃作为。 圣人动效天道,静法地道,行由人道,当天道、地道与人道贯通的时候,还有什么辙迹可寻呢?楚狂把孔子比喻为凤凰,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引孔安国的话说:“比孔子于凤鸟,凤鸟待圣君乃见。非孔子周行求合,故曰衰。” 孟子说孔子是“圣之时者”,其关键所在就在于,孔子以“圣”为先,顺“时”而不待“时”;楚狂知道孔子之“圣”,但认为只能待“时”而后“圣”。在圣人来说,不得“时”,便需要“雪中送炭”;既得“时”,则需要“锦上添花”。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其中的“藏”,绝非“藏身”式的归隐,而是存道德于府库之中,就好比通过编订“六经”而载明大道一样。孔子下车,要与楚狂交谈,这是合于情、中于礼的做法,若非如此,不见孔子之“圣”;楚狂避开,而不与孔子交谈,这是只尽心而不邀名、“言不必信,行不必果”的做法,若非如此,不见楚狂之“狂”。 孔子“中行”,世上极少达到这个境界的,能有“狂者”相知,亦不可谓非幸事。从执政者的角度来说,不避天下滔滔、却要“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圣人被排斥,狂者狷者有意而避开执政者,那么,执政者身边所剩下的还能有几个正人君子?这样的执政者如果还能长治久安,那只能是天方夜谭、痴人说梦!李炳南先生《论语讲要》: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孔子周游列国,在陈。 5.论语中有关和的语句(在线等 越详细越好1、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第一》)(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 (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 2、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论语·述而第七》)(译文: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 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第十三》) 4、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第十六》)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勤之斯和。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论语·子张第十九》)。 6.《论语》中与"尚和"有关的名言有哪些1.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2.君子无终食之闲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3.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4.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5.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7.当仁。不让于师。 8.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9.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 10.克己复礼。 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2.爱人。知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13.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14.克。伐。怨。欲。 1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7.求《论语》中与做学问有关的句子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8.求论语中比较有名的句子《论语》箴言名句21.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又见《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吕氏春秋》亦记载:“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 其句意谓:默默将所见所闻记于心间,发愤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学生不知疲倦。南宋朱熹《论语集注》:“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 近人钱穆认为“或以本章为谦辞,实非也。”(《论语新解》)孔子于此所举三事:其一,重在言识(记忆),不在言默,所谓“多闻,质而守之”(《礼记·缁衣》),“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其二、三,则表达了孔子于求知学问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热忱,同时也是孔子从认识和方法对“学”与“教(教诲)”的合理总结。 2.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 汉郑玄注:“富贵而不以义者,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 意谓:以不义手段占有的财富与官位,对于我如同天际的浮云。又见《论语》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违此而获,则被视如过眼烟云之不足取。同时亦表明其于清贫生涯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襟怀。 3.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汉郑玄《论语注》:言此才,勉人于学也。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数之不足。但自言其好学之笃耳”。 近人康有为《论语注》:“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戚;忘老,则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其句意谓:发奋用功连吃饭也不记得(学有所获),便高兴得忘了忧虑,连入老境也未觉察。 此实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辞。《礼记·表记》:“子曰:‘《诗》之好仁如此。 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 其一生好学不倦,倡导积极有为,对所创立学说的实现孜孜以求,“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礼记·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强不息,终老不疲与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朱熹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 是二人者,皆我师也。”(《论语集注》)刘宝楠引旧说,又提出两解:一谓“我并彼为三人,若彼二人以我为善,我则从之;二人以我为不善,我则改之。 是彼二人,皆为吾师。书洪范云: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 此之谓也。”一谓“三人行,本无贤愚。 其有善有不善者,皆随事所见,择而从之改之。非谓一人善,一人不善也。 既从其善,即是我师。”5.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说文》:“坦,安也。” 荡荡,广远之称。戚戚,时时忧虑之称。 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 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荡然无私。小人驰兢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悉府也。” 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见《论语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 6.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雕,凋谢;松柏,喻栋梁之材。朱熹引谢上蔡注曰:“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 (《论语集注》)荀子则把松柏喻君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见君子无日不在是。”(《荀子·大略》)《庄子·让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 7.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名言。《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正义》引《申鉴·杂言下》注曰:“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惧。”又《论语·宪问》所记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自谦其不具备知、仁、勇三者达德,而自子贡视之,孔子三道尽备,故曰:“夫子自道也。”(《宪问》)8. 民无信不立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 9.论语中关于诚实和责任的句子,赏金100,论语中关于诚信的语句 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办事没有尽心尽力吗?与朋友交往没有做到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经常复习吗?” 二、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大国,要严肃认真地处理政事,讲究信用,节省财用,爱护臣下,根据农事的忙闲合理使用民力.” 三、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年轻弟子,在家孝顺父母,出门敬重兄长,言语谨慎守信博爱众人,亲近仁人.做到这些后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文化典籍.” 四、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对待妻子,能看重其品德而不看重其容貌;侍奉父母,能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献出生命;与朋友交往,说话守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经过学习,我必定说他学习过了.” 五、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不会有威严;从事学习,学业就不会巩固.要把忠诚和信实作为(待人处事的)主导思想.不跟与自己不同道的人做朋友.犯了错误,要不怕改正.” 六、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有子说:“诺言符合义的原则,才可以实践诺言.恭敬符合礼的原则,才可 以免遭耻辱.依靠自己的亲族,也就可靠了.” -------以上出自《学而篇》 七、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为政篇》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他怎么做人哩!(就像)大车少了輗,小车少了軏,车子还怎么能走呢?” 八、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篇》 (译文)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古代文献,行为规范,对人忠心,诚实守信.九、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颜渊篇》 (译文)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辨清昏惑.孔子说:“注重忠信,遵从道义,就能提高道德.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着,厌恶他,就巴望他死掉.既希望他活着,又巴望他死掉,这样(好恶无常)便是昏惑.(《诗经》上说:)‘肯定不会困此得到好处,只会收到相反的结果.’” 十、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子路篇》 (译文)孔子说:“说话一定兑现,做事一定果决.这是(不懂变通的)固执的小人呀!不过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十一、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卫灵公篇》 (译文)子张问怎样(使自己)行得通.孔子说:“说话真诚守信,做事厚道谨慎,那么即使到了落后野蛮的国家也能行得通.如果说话不真诚守信,做事不厚道谨慎,那么即使在本乡本土,难道能行得通吗?站着时,似乎就看见忠信笃敬几个字在自己面前,坐车时,似乎就看见这几个字刻在车辕的横木上,做到这样就处处行得通了.”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自己的衣带上.十二、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季氏篇》 (译文)孔子说:“三种朋友是有益的,三种朋友是有害的.同正直的人交友,同守信用的人交友,同见闻多的人交友,就有益.同阿谀奉承的人交友,同表面友善的人交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友,就有害了.” 十三、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阳货篇》 (译文)子张问孔子,怎样做可以称仁.孔子说:“能将五种品德施行于天下,就可以称仁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恭敬,宽厚,信实,勤勉,(给人)恩惠.恭敬就不会招来侮辱,宽厚就能得到众人拥护,信实就会得到别人任用,勤勉就会有成绩,(给人)恩惠就足以使唤人.”强调责任重要性的应该是"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从意思上看,是这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