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格式3

1.宋词的格式及写法求教

宋词是有严格的声律的,所以比诗更有音乐性。

您提出的几种词牌的格律如下: 所用符号:“-”表示平,“|”表示仄,“+”表示可平可仄。 ①《卜算子》 +||--(句)+|--|(韵)+|--||-(句)+|--|(韵) +||--(句)+|--|(韵)+|--||-(句)+|--|(韵) ②《西江月》 +|+--|(句)+-+|--(韵)+-+||--(平)+|--+|(仄) +|+--|(句)+-+|--(韵)+-+||--(平)+|--+|(仄) ③《一剪梅》 +|--+|-(韵)+|--(句)+|--(韵)+-+||--(句)+|--(句)+|--(韵) +|--+|-(韵)+|--(句)+|--(韵)+-+||--(句)+|--(句)+|--(韵) ④《渔家傲》 +-+--||(韵)+-+|--|(韵)+|+--||(韵)-+|(韵)+-+|--|(韵) +-+--||(韵)+-+|--|(韵)+|+--||(韵)-+|(韵)+-+|--|(韵) ⑤《如梦令》 +|+--|(韵)+|+--|(韵)+||--(句)+||--|(韵)-|(韵)-|(叠)+||--|(韵)。

2.关于宋词的所有格式

生查子 〔唐〕白居易 昨 宵 醉 里 行, ◎ ○ ◎ ● ○, 山 吐 三 更 月。

◎ ● ○ ○ ▲。 不 见 可 怜 人, ◎ ● ● ○ ○, 一 夜 头 如 雪。

◎ ● ○ ○ ▲。 今 宵 醉 里 归, ◎ ○ ◎ ● ○, 明 月 关 山 笛。

◎ ● ○ ○ ▲。 收 拾 锦 囊 诗, ◎ ● ● ○ ○, 要 寄 扬 雄 宅。

◎ ● ○ ○ ▲。 说明:又名《楚云深》, 双调四十字,前后阕格 式相同,各两仄韵,上 去通押。

浣溪沙 词例:〔清〕纳兰容若 谁 道 飘 零 不 可怜? ◎ ● ○ ○ ● ● △。 旧 游 时 节 好 花 天, ◎ ○ ◎ ● ● ○ △。

断 肠 人 去 自 今 年! ◎ ○ ◎ ● ● ○ △。 一 片 晕 红 才 着 雨, ◎ ● ○ ○ ○ ● ●。

几 丝 柔 柳 乍 和 烟, ◎ ○ ◎ ● ● ○ △。 倩 魂 销 尽 夕 阳 前, ◎ ○ ◎ ● ● ○ △。

说明:双调四十二字,前阕 三平韵,后阕两平韵,一韵 到底。后阕开始两句一般要 求对仗。

玉楼春 词例:〔宋〕宋祈 东 城 渐 觉 风 光 好, ◎ ○ ◎ ● ○ ○ ▲, 毂 皱 波 纹 迎 客。 ◎ ● ◎ ○ ○ ● ▲。

绿 杨 烟 外 晓 寒 轻, ◎ ○ ◎ ● ● ○ ○, 红 杏 枝 头 春 意 闹。 ◎ ● ◎ ○ ○ ● ▲。

浮 生 长 恨 欢 娱 少, ◎ ○ ◎ ● ○ ○ ▲, 肯 爱 千 金 轻 一 笑。 ◎ ● ◎ ○ ○ ● ▲。

为 君 持 酒 劝 斜 阳, ◎ ○ ◎ ● ● ○ ○, 且 向 花 间 留 晚 照。 ◎ ● ◎ ○ ○ ● ▲。

说明:又名《木兰花》、 《春晓曲》,双调五十 六字,前后阕格式相同, 各三仄韵,一韵到底。 如上,词调中有长短不一的,也有全首齐言的,如《生查子》上、下片实为两首五言绝句,《玉楼春》上、下片实为两首七言绝句。

词体并不完全丢掉整齐之美。 去声 就是第四声 其他的,给的不是很详细,就不太清楚了 至于说明嘛,我还可以翻译一下: 这一曲调由宋代姜夔创作,共一百零一字。

上阙的第五句,也就是“(平)平仄、(平)平平仄”这一句,上半句三个字,下半句五个字,叶仄(还没想明白),第四个字,可以是平声,也就是一、二声; 第七句【仄(仄)仄平平】有五个字,句式是,上句一个字、下句四个字,第七句的下半句【(仄)仄平平】可以和第八句【平平(平)仄】对仗;第九句【仄平平仄】和第十句【(仄)平平仄】也可以对仗。 下阙的第一句【仄仄】可以和之后的【(平)仄平平】这一句合为一句,连成六字句;第三句【(仄)仄平平仄】和第四句【(仄)平平仄】也可以合为一句——上句五个字、下句四个字的九字句。

这首词都是按照姜夔的词而来,几乎没有任何改动,其他作者也是一样。 PS:其实你可以多找些这个词牌的词对照一下。

你也可以看一下“翠楼吟”的百科。刚想起来的,链接给你吧。

你还真是······ 刚找到了,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韵)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韵) 这是上下两阙的第七句,领格的作用是领起下文,这首词中,是一字领两句 例如: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柳永 八声甘州) “叹” 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姜夔 齐天乐) “正” 领格,应即领字;在单字作用上最为明确,因为单字不成一个概念,作用只是领起下文。 一字领两句,是说这一个字在句首,引出之后的两句。

上下阕,不要求相同! PS:不只有一字领两句;还有一字领一句、领三句、领四句。只是一字领两句最多! 所谓上一下四句,指的应该是下阙【(仄)仄平平仄】这一句!应该是说这一句如果要断句的话,应该这样划分,#/####。

3.《宋词三百首》的精彩语段有哪些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 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 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 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北宋•苏轼《水调歌头》 落曰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 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曰,闺门多暇,记得 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 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南宋•李清照《永遇乐》。

4.写宋词一般的格式和要求是怎样的

一字句的平仄 (1)多是虚字, 如:“难”、“故”、“但”、“正”、“又”、“渐”、“更”、“甚”、“乍”、“尚”“况”、“且”、“方”、“纵”等。

动词也有:“把”、“向”、“指”、“对”、“望”、“着”、“看”、“念”、“叹”、“标”、“料”、“想”、“怅”、“恨”、“怕”、“问”等。 (2)多是仄声,且多是去声。

二字平仄 (1)平仄或(第一字平,第二字仄) 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平平式 如:“年年.如社燕,飘流泊翰海,来寄修椽。”

三字句平仄 (1)平平仄 如:“吹凉叶。”“人如削”、“凭闲久” (2)平仄仄 如:“佳丽地,南朝盛事准现?”“天且住”。

(3)仄平平 如:“鬓微霜”“玉川迷,路东西。” (4)仄仄仄 如“似梦里,泪泪滴” (5)仄平仄 如“汉江侧,月弄仙人佩声” 四字句的平仄 (1)平平仄仄 如:云南归雁、楼西飞雁 仄仄平平 如:楼锁轻烟、木落霜州 (2)仄平平仄——最普遍、常见(第三字必平) 如:汉家陵阙、江山如画、天南游客 (3)平仄平仄——也是常见的 如:遗踪何在、人在何处?枝上同宿 (4)平平仄平——也是常见的 如:从今又添、云窗静掩 五字句平仄 (1)五字律句平仄 即五言律诗平仄 仄仄平平仄 如: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 平平仄仄平 如:塞外草先衰,江南雁到迟 平平平仄仄 如:玉阶空伫立 仄仄仄平平 如:独自莫凭阑 (2)五字拗句的常见现象 平仄仄平仄 如:明月几时有……起舞弄清影 仄平平仄平 如:有人楼上愁 露华浓湿衣 仄平平平仄 如:有深深良愿 望秦关何处 六字句平仄 (1)仄仄平平仄仄 如:莫厌悲歌笑语 我欲乘风归去 (2)平平仄仄平平 如:临分败笔题诗 伤心千里江南 (3)仄仄仄平平仄 如:晚雨未摧宫树 转使客情如醉 (4)六字句常见的两种拗句 仄平平仄平仄 如:晚来无限萧瑟 一时多少豪杰 平平仄仄平仄 如:西风万里无限 关河梦断何处 七字句平仄 (1)与七言律诗同 平平仄仄平平仄 如:平林默默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断续寒飐断续风,纵使古条似旧垂 仄仄平平平仄仄 如:楚客欲呵瑶瑟怨,那上少年今在否 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岸花零落鹧鸪啼,小窗和雨梦梨花 仄仄平平仄平仄(特殊格式)点点波间冷云照 (2)不合平仄常规的拗句 仄平仄仄仄仄仄 如:酒旗息鼓甚处市 仄平平仄仄平仄 如:露萤清夜照书卷 八字句平仄 (1)一字和七字句组合 仄|仄仄平平仄平仄 如:度|绮燕流萤斗双语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故|将军饮罢夜归来 (2)二字句和六字句组合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 如: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3)三字句和五字句组合 平仄平|平平平平仄 如:芳草郊|灯明闲凌泞 九字句平仄 (1)三、六字句式平仄 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 如: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 如: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2)六、三句式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如: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如: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3)四、五句式平仄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如:惟有林前|银炷照啼痕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如:野渡再横|杨柳得荫浓 十字句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如:最好是|一川应月光流渚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如:歌舞地|清天满目成秋苑 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如: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十一字句平仄(最长的) (1)六、五句式平仄 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如:何人为写悲壮|吹角鼓城楼 (2)四、七句式平仄 仄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如: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

5.夏天和冬天的唐诗宋词元曲各3首

夏天的 唐诗宋词元曲夏日山中朝代:唐代作者:李白原文: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山亭夏日朝代:唐代作者:高骈原文: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晚晴朝代:唐代作者:李商隐原文: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朝代:宋代作者:辛弃疾原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华朝代:宋代作者:晏殊原文: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

晚来妆面胜荷花。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

一场春梦日西斜。菩萨蛮·回文夏闺怨朝代:宋代作者:苏轼原文: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得胜乐·夏朝代:元代作者:白朴原文:酷暑天,葵榴发,喷鼻香十里荷花。

兰舟斜缆垂扬下,只宜辅枕簟向凉亭披襟散发。大德歌·夏朝代:元代作者:关汉卿原文:俏冤家,在天涯,偏那里绿杨堪系马。

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蛾眉淡了教谁画?瘦岩岩羞戴石榴花。

西湖杂咏·夏朝代:元代作者:薛昂夫原文:晴云轻漾,熏风无浪,开樽避暑争相向。映湖光,逞新妆。

笙歌鼎沸南湖荡,今夜且休回画舫。风,满座凉;莲,入梦香。

冬天的 唐诗宋词元曲江雪朝代:唐代作者:柳宗元原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夜雪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原文: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终南望余雪朝代:唐代作者:祖咏原文: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踏莎行·雪似梅花朝代:宋代作者:吕本中原文: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

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记得去年,探梅时节。

老来旧事无人说。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永遇乐·探梅次时斋韵朝代:宋代作者:吴文英原文:阁雪云低,卷沙风急,惊雁失序。户掩寒宵,屏闲冷梦,灯飐唇似语。

堪怜窗景,都闲刺绣,但续旧愁一缕。邻歌散,罗襟印粉,袖湿茜桃红露。

西湖旧日,留连清夜,爱酒几将花误。遗袜尘销,题裙墨黯,天远吹笙路。

吴台直下,缃梅无限,未放野桥香度。重谋醉,揉香弄影,水清浅处。

南乡子·冬夜朝代:宋代作者:黄升原文:万籁寂无声。衾铁棱棱近五更。

香断灯昏吟未稳,凄清。只有霜华伴月明。

应是夜寒凝。恼得梅花睡不成。

我念梅花花念我,关情。起看清冰满玉瓶。

昼夜乐·冬朝代:元代作者:赵显宏原文:风送梅花过小桥,飘飘。飘飘地乱舞琼瑶,水面上流将去了。

觑绝似落英无消耗,似那人水远山遥,怎不焦?今日明朝,今日明朝,又不见他来到!佳人,佳人多命薄!今遭,难逃。难逃他粉悴烟憔,直恁般鱼沉雁杳!谁承望拆散了鸾凤交,空教人梦断魂劳。

心痒难揉,心痒难揉。盼不得鸡儿叫。

天净沙·冬朝代:元代作者:白朴原文:一声画角谯门,丰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

大德歌·冬景朝代:元代作者:关汉卿原文:雪粉华,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密洒堪图画,看疏林噪晚鸦。

黄芦掩映清江下,斜缆着钓鱼艖。

6.宋词的格式是什么

如梦令(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叠句),(仄)仄(仄)平平仄。

浣溪沙(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蝶恋花(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或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或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卜算子(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生查子(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青玉案(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上三下三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一剪梅[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注:()里的表示可以变动。

7.几首宋词的格式

鹊桥仙 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亦有上下片各四仄韵者。

定 格 + - + |(句) + - + |(句) + | + - + |(韵) + - + | | --(句) | + |(豆)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 + |(韵) + - + | | --(句) | + |(豆) - - + |(韵) 钗头凤 又名《折红英》,六十字,上下片各七仄韵,两叠韵,声情凄紧。 定 格 - - |(韵) - - |(叶仄) | - - | - - |(叶仄) - - |(换仄)- - |(叶二仄) + - - |(句) | - - |(叶二仄) |(叶二仄) |(叠)|(叠) - - |(叶首仄) - - |(叶首仄) | - | - - |(叶首仄) - -|(叶二仄) - - |(叶二仄) + - - |(句) | - - |(叶二仄) |(叶二仄) |(叠) |(叠) 蝶恋花 又名《鹊踏枝》、《凤栖梧》。

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定 格 + | + - - | |(韵) + | - -(句) + | - - |(韵) +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韵) + | - -(句) + | - - |(韵) + | + -- | |(韵) + - + | - - |(韵) 渔家傲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仄韵。

定 格 + |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韵)- + |(韵) + -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韵)- + |(韵) + - + | - - |(韵) 青玉案 六十七字,前后片各五仄韵,亦有第五句不用韵者。 定 格 + - + | - - |(韵) | + |(豆) - - |(韵) | | - - - | |(韵) + - - |(句) + - + |(韵)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韵)+ - - |(句) + - + |(韵) + | - - |(韵) 满江红 九十三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五仄韵,一般用入声韵。

声情激越,宜抒豪壮情感。姜夔改作平韵,情调俱变。

定 格 + | - -(句) - + |(豆) + - + |(韵) - | |(豆) | - - |(句) | - + |(韵) + | + - - | |(句) + - + | - - |(韵) + ++(豆) + | | - -(句) - - |(韵) + + |(句) - | |(韵) - | |(句) - - |(韵) | - - + |(句)| - - |(韵) + | + - - | |(句) + - + | - - |(韵) + + +(豆)+ | | - -(句) - - |(韵) 格二(平韵格) - | - -(句) + | |(豆) - | | -(韵) - + |(豆) | - - |(句) + | - -(韵) + | - - - | |(句) + - - | | - -(韵) | +-(豆) + | | - -(句) - | -(韵) - + |(句) - | -(韵) + + |(句) | - -(韵) | | - - |(句)+ | - -(韵) + | + - - | |(句) + - - | | - -(韵) | + -(豆)+ | | - -(句) - | -(韵) 声声慢 九十七字,前后片各五仄韵,用入声部韵。 定 格 - - | |(韵) | | - -(句) - - | | | |(韵) | | - - - |(句) | - - |(韵) - - | | | |(句) | | -(豆) | - - |(韵) || |(句) | - -(豆) | | | - - |(韵) | | - - - |(韵) - | |(豆) - - | - - |(韵) | | - -(句)| | | - | |(韵) - - | - | |(句) | - -(豆) | | | |(韵) || |(句) | | | - | | |(韵) 念奴娇 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壶中天》、《湘月》。

一百字,前后片各四仄韵,用以抒发豪壮感情者宜用入声韵部。 定 格 + - + |(句) | - + + |(句) + - - |(韵) + | + - - | |(句) + |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 |(韵)+ - + |(句) | - - | + |(韵) + | + | - -(句) + - + |(句) + | - - |(韵) + | + - -| |(句) + |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韵) + - - |(句) | - - | - |(韵) 变格一 | - - |(句) | - |(豆) - | - - - |(韵) | | - -(句) -| |(豆) - |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韵) - - - |(句) | - - | - |(韵) - | - | - -(句) | - - | |(句) - - - |(韵) | | - -(句)- | |(豆) - | - - - |(韵) | | - -(句) - - - | |(句) | -- |(韵) - - - |(句) | - - | - |(韵) 变格二(平韵格) | - - |(句) | - - - |(句) - | - -(韵) | | - - - | |(句) - |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 -(韵)| - - |(句) | - - | - -(韵) - | - | - -(句) - - - | |(句) - | - -(韵) | | - - -| |(句) | |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韵) | - - |(句) | - - | - -(韵) 水龙吟 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

一百零二字,前后片各四仄韵。第九句第一字宜用去声,结句宜用上一、下三句法。

定 格 | - + | - -(句) + - + | - - |(韵) + - | |(句) + - +|(句)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韵) |+ - + |(句) + - + |(句) + - |(句) - - |(韵) + | + - + |(句或韵) | - -(豆) + - - |(韵) + - + |(句)+ - - |(句)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韵) | - - | |(句) + - + |(句) | - - |(韵) 雨霖铃 一百零三字,前后片各五仄韵,用入声部韵。前片第二、五句是上一、下三,第八句是上一、下四句式,第一字宜用去声。

定 格 - - - |(韵) | - - |(句) | | - |(韵) - - | | - |(句)- - | |(句) - - - |(韵) | | - - | |(句) | - | - |(韵) || |(豆) - | - -(句) | | - - | - |(韵) - - | | - - |(韵) | - -(豆) | | - - |(韵) - - | | -|(句) - | |(豆) | - - |(韵) | | - -(句) - |(豆) - - | |- |(韵) | | |(豆) - | - -(句) | | - - |(韵) 永遇乐 一百零四字,前后片各四仄韵。 定 格 - | - -(句) + - - |(句) - | - |(韵) | | - -(句) - -| |(句) |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 -|(韵) | - -(豆) - - + |(句) | -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 + |(韵) | | - -(句)+ - - |(句) -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 |(韵) + - |(豆) - - | |(句)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 + |(韵) | | - -(句)+ - - |(句) -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 |(韵) + - |(豆) - - | |(句) | - | |(韵) 南乡子 格 一 | | - -(平韵) + - 。

8.宋词格式字数规定

词的种类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

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

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①。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一些中调和长调。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

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一词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②(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③,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

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④,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

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

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

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

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何罢了。

二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

它很象一首诗,只不过是长短句罢了。例如: 渔歌子⑤[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如梦令[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双调的词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调或长调。

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阕⑥。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上相等,平仄也同。

这样,字数相等的就象一首曲谱配着两首歌词。不相等的,一般是开头的两三句字数不同或平仄不同,叫做"换头"⑦。

双调词中最常见的形式。例如:踏莎行 郴州旅舍[宋]秦观 雾失楼台, 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 鹧鸪天(元溪不见梅)[宋]辛弃疾 千丈冰溪百步雷。

柴门都向水边开。 乱云剩带炊烟去, 野水闲将日影来。

穿窈窕, 过崔嵬, 东林试问几时栽? 动摇意态虽多竹, 点缀风流却欠梅。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赴新州)[宋]张元干 梦绕神州路。

怅秋风连营画角, 故宫离黍。 底事昆仑倾砥柱, 九地黄流乱注? 聚万落千村狐兔。

天意从来高难问, 况人情易老悲难诉。 更南浦, 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 耿斜河疏星淡月, 断云微度。

万里江山知何处? 回首对床夜语。 雁不到, 书成谁与? 目尽青天怀今古, 肯儿曹恩怨相尔汝。

举大白, 听金缕。 ("雁不到书成谁与?"依词律应作一句读。)

象《踏莎行》、《渔家傲》,前后两阕字数完全相等。其他各词,前后各词,前后阕字数基本上相同。

三叠就是三阕,四叠就是四叠。三叠、四叠的词很少见,这里就不举例了。

①这是根据《类编草堂诗余》所分小令、中调、长调而得出的结论。 ②万树《词律》共收一千一百八十多个"体"。

徐本立《词律拾遗》增加四百九十五个"体"。清代的《钦定词谱》共有二千三百零六个"体"。

③大中,是唐宣宗年号(公元847-859年)。 ④这是依照一般的说法。

⑤原名。

相关
下一篇
江字唐诗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