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周笃文

1.诗中华文化的灵魂周笃文

1.下列对中华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诗对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尚书尧典》中的诗乐结合的理论,到后来的《诗经》、《乐记》都被尊为经典.B.隋唐以来朝廷以诗赋取士,因此古诗的地位更加显赫,也对中国人文化心理的影响极大.C.古典诗词集汉语言文字声情意象之美,精练、美听、微妙,美不胜收,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D.古诗构建的美学理念,渗透到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诗成了构建民族气派、传统风格的重要“基因”.2.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代上从帝王将相,下到渔父耕夫,吟咏古诗成了中国人文化生活的首选,因此可以说是中国人的“诗歌情结”.B.文章举例翔实,分析透彻,巧妙引用,含蓄典雅,说明古诗是中华文化的支柱、灵魂乃至积淀为潜意识的存在.C.美国诗人庞德非常欣赏汉诗的“意象叠加”与“错乱语法”,并用来突出意象的视觉性与空间的对位关系,认为是对上帝与人生最好的觉解.D.古诗中丰富的营养,可以增长知识,启迪智慧,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鼓舞斗志,培育浓厚的文化气质,给读者带来良好的审美享受.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杜甫的诗句,高度赞扬了杜甫在诗歌创作中尊重前贤、勇于创新的可贵做法,及其因此而取得的骄人成绩.B.如音乐、绘画、戏剧等其他艺术,甚至医药典籍等都深受诗歌影响.如戏剧本质就是诗剧,唱腔、对白多为韵语,处处诗意洋溢.C.作者充分肯定古诗的作用,号召人们虚心学习古诗,勇于探索,锐意创新,为中华诗词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D.自古至今,很多名人高度评价中国古诗,如1920年罗素对西湖之美赞不绝口,认为西湖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其绝顶之美赛过意大利.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模拟题答案 1.B 2.C 3.D。

2.诗人赵书成简介

赵书成,甘肃省礼县永兴乡龙槐村人,1953.1.25日出生,完全小学生,初中文凭有两张。

2010年提前退休,开始学上网,学写诗填词,地方小报与《九州诗词》始发其作。《中华辞赋》、《诗词世界》,《长白山诗词》、《吉林日报》、《协商新报》也有登载。

《雄碑韵影》、《风雨芳华》、《诗咏纳兰》、《诗情画意鹿乡行》、《乡韵》、《清风玉韵-公主岭问心碑诗词选》、《诗梦南湖》、《铁血忠魂》、《界江之韵》、《永远的纪念》、《梦痕》等大型诗集均有收入,中华诗会副会长张福有《寻访额赫讷殷》考古巨著也收录了6首跟进诗词。各类书刊已刊发400余首。

不曾想《五律 渭南赞》荣获中华诗词学会,陕西省诗词学会,渭南市委、政府组织的全球《山河圣地 魅力渭南》有奖征文优秀奖。步和周笃文、沈鹏、刘征、张福有四老贺刘征老《龙蛇集》出版,刊《长白山诗词》2015年第2期《龙蛇唱和》专栏。

步马凯韵《中华诗词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会有贺》,入编《蟹岛唱和-中华诗词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贺诗选》(会议材料)。摘自:《当代诗人词家作品汇编》2015年第三卷简介。

3.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是什么意思

纳兰性德《金缕曲》金缕曲 亡妇忌日有感此恨何时已。

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

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

钗钿约,竟抛弃。重泉若有双鱼寄。

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

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

清泪尽,纸灰起。作者生平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讳改,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满洲正黄旗人,父明珠,官大学士、太子太傅,母爱新觉罗氏。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

《清史稿》有传。有《通志堂集》,附词四卷,后人汇辑成《纳兰词》,今存词348首。

词风真挚自然而多凄恻哀艳,悼亡之作尤称绝调。向有满洲词人第一之誉,为清词大家。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悼亡词中的代表作。性德妻卢氏18岁于归,伉俪情深,惜三载而逝。

“抗情尘表,则视若浮云;抚操闺中,则志存流水。于其殁也,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多。”

(周笃文、冯统《纳兰成德妻卢氏墓志考略》,《词学》第四辑)纳兰性德悼亡词有四十首之多,皆血泪交溢,语痴入骨。此词尤称绝唱。

词从空阶滴雨,仲夏葬花写来,引起伤春之感和悼亡之思;又以夜台幽远,音讯不通,以至来生难期,感情层层递进,最后万念俱灰。此生已矣,来世为期?全词虚实相间,实景与虚拟,所见与所思,糅合为一,历历往事与冥冥玄想密合无间,而联系这一切的,是痛觉“人间无味”的“知己”夫妇的真挚情怀,它能够穿越死生,跨越时空。

纳兰词“哀感顽艳”,“令人不能卒读”,于此可见一斑。严迪昌点评:纳兰性德虚年三十二岁就去世,他赋悼亡之年是二十四岁,作这阕《金缕曲》是三年祭,再过五年他自己也“埋忧地下”。

卢氏卒后,他实际上是“续弦”了的,但“他生知己”之愿,“人间无味”之感,几乎紧攫他最后十年左右的心脉。词人在《采桑子·塞上咏雪花》词中有“不是人间富贵花”之句,这一令人惊悚的心音,可说是不自在、不安宁的灵魂的集中发露。

卢氏这位帏内红粉知己的逝去,加深着他对“人间”的厌弃和逆反感。三年祭的悼亡心曲的重心正落在“料也觉、人间无味”上。

说“也觉”,是指亡妻认同自己的感受有共识,这绝对是“知己”感,从而益坚缘结“他生”的心愿。纳兰的苦心驱笔,思路从“梦”与“醒”的对应点的转化切入。

三载魂杳,是“梦”还是“醒”?“是梦久应醒矣”!那么不是梦,他此去正是“醒”,是解脱,是也醒悟到“人间无味”。如此说来,活着的转是在“梦”中,逝去的倒是大清醒!痴语写到如此程度,只觉沉痛之极,也深刻之极。

上片从“不及夜台”起转出对亡妻的怜爱,钗钿约抛,自怨怨人,乃痴苦莫名难解语。于是启起下片的心祭。

“他生”“缘悭”句,语痴入骨,情伤肠断,超时空的血泪交溢的内心独白,诚属惊心动魄又令人不忍卒读。“清泪尽”时“纸灰起”,是否是亡妇“年年犹得向郎圆”的知己之心的暗示或显灵?嘉庆年间词人杨芳灿在《纳兰词序》中说:其词“韵淡疑仙,思幽近鬼”,这阕词可谓是后一句范本。

所谓“思幽”,实系词人将追求与失落相交融而又毫不涂饰地痛楚抽理。(严迪昌编注《元明清词》,天地出版社1997年版,第188页)王步高鉴赏:这是一首悼亡词,作于康熙十九年(1680)五月三十日,这一天是其妻卢氏死亡三周年的忌日。

这时纳兰性德二十六岁。据徐乾学所撰《纳兰君墓志铭》载,性德之“配卢氏,两广总督、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兴祖之女,赠淑人,先君卒。”

据1977年出土的《皇清纳腊氏卢氏墓志铭》载:卢氏“年十八归……成德。康熙十六年五月三十日卒,春秋二十有一,生一子海亮。”

卢氏与纳兰性德结婚时,性德二十岁,婚后三年她便去世了,但其夫妻感情深厚,今存《饮水词》,悼亡之作便占很大篇幅。纳兰性德生长富贵之家,为承平少年,乌衣公子,丧妻使他尝到人生的苦涩。

这首《金缕曲》是诸悼亡之作中的代表作。词起得突兀:“此恨何时已?”此乃化用李之仪《卜算子》词“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成句,劈头一个反问,道出词人心中对卢氏之死深切绵长、无穷无尽的哀思

自卢氏死后,纳兰性德对她的思念一直没有停止。他既恨新婚三年竟成永诀,欢乐不终而哀思无限;又恨人天悬隔,相见无由,值此亡妇忌日,这种愁恨更有增无已。

“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句,更渲染出悼亡的环境氛围。“滴空阶”二句,化用温庭筠《更漏子》下阕词意,温词曰:“梧桐树,三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能清晰听到夜雨停歇之后,残雨滴空阶之声的人,一定有着郁闷难排的心事,温飞卿是为离情所苦,纳兰容若则为丧妻之痛,死别之伤痛自然远过于生离,故其凄苦更甚。亡妇死于农历五月三十日,此时已是夏天,争奇斗艳的百花已大都凋谢,故称“葬花天气”。

此处有两措辞当注意:其一明属夏夜,却称“寒更”,此非自然天气所致,乃寂寞凄凉之心境感受使然;其二是词人不谓“落花”,而称“葬花”,“葬”与“落”平仄相同自非韵律所限。人死方谓“葬”,。

4.红酥手是“点心”还是“纤纤玉手”

橙开八瓣红酥手,黄玉晶莹香味诱。慢品甜酸我自知,人生百感谁参透。

这首仄韵《七绝品橙》是我前些时间,为参与某论坛论诗谈词而写的。其中诗的第一句“红酥手”一词,是借用宋朝爱国诗人陆游的《钗头凤》词起句:“红酥手,黄滕酒”。

然在讨论中,有位朋友对我诗中引用的“红酥手”一词提出了异议,认为诗中“红酥手”一词用错了,言“红酥手”一词在陆游的《钗头凤》词中是作“点心”之解。说陆游到沈园游玩,又遇见他原来的妻子唐琬(陆游的表妹),唐琬殷勤地拿出点心与黄滕酒招待陆游。并进一步解说“红”是表示点心的色泽,“手”是表示点心的形状,如此云云。当时我听了,方知“红酥手”三字还可解读为点心之说,深感学无止境。

陆游所填的《钗头凤》全词中是:“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红酥手”到底是“点心”为正解,还是解读为伊人的“纤纤玉手”是其原意?如“红酥手”真的作为“点心”之解,那么我诗中“橙开八瓣红酥手”句子中的这样用“红酥手”也确大错特错了。那有“点心”可以把橙子开八瓣之理?是啊!中国文字有五千年的深厚底蕴,说“红酥手”是作“点心”之解也未可知。

为了解去这心头之疑点,我把手上所有资料翻了个遍,细细查看了如由傅德岷、卢晋主编,有韦济东,卢毅等十九位学者撰编的《宋词》;周笃文编著的《婉约词》;尹贤著的《诗词写作指导》;胡云翼编著的《唐宋词一百首》;靳极苍编著的《唐宋词百首详解》;刘逸生著的《宋词小札》等相关书籍,其注释刚好那位朋友之说相反,都解读为是描写唐琬一双红润细软(或红润柔软,或红润细嫩,或柔软腻滑)的双手。为了更准确了解原意,我又查了《新编古汉语字典》和《汉语大字典》,也没有发现“红酥手”是“点心”之说,反而在《汉语大字典》酥字下面的其中一个义项,更明确说明:酥,喻物之光洁、细腻。还特把陆游《钗头凤红酥手》作为范例说明。

那么,那位朋友为何把“红酥手”解读为“点心”之意呢?他没有说明其资料来源,我也不得而知。不过,看来这位朋友可能有点“望文生义”了,认为“酥”古往今来称为松脆的食品,那即是“点心”是也。

不过,中国文字之深奥,“红酥手”一词也许还真有另样解读也未可知,如有,请朋友们不妨交流交流,我也好从中拓阔知识视野。

5.第十三届天籁杯诗词大奖赛是真假

2015年10月26日上午,第十二届天籁杯中华诗词论坛暨大赛颁奖典礼在在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著名诗人,诗词专家,中华诗词学会顾问,诗词世界杂志社顾问、中华诗词杂志社原主编杨金亭;原中央纪委老干部局局长,著名诗人,诗教专家,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华当代文学学会会长晨崧;著名诗人,原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诗词世界杂志社特邀编审赵京战;著名诗人,中华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诗词世界杂志主编郭云;著名诗人,中华诗词高级研修班导师,中华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诗词世界执行主编刘先森;著名诗人,中华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诗词世界杂志社特邀编审刘宝安;著名诗人,中华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诗词世界杂志社理事会副理事长,重庆大足城南中学董事长邓辉;著名诗人,中华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诗词世界杂志社副社长夏明江;著名画家,诗人,中华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诗词世界杂志社副社长祁峰;著名诗人,中华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诗词世界杂志社副社长田景祥;著名诗人,中华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诗词世界杂志社副社长匡晖;国家一级作家,中国散文家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散文家杂志副总编丁一;著名画家,诗人,北京尚艺美术馆馆长王志宝;资深策划人,诗词世界杂志社社长、中华当代文学学会理事长,北京驰讯文化传媒总监李剑锋以及大会特邀王沛荣,赵丽华,李正国,李锡庆,靳明,张大中,张明江,程永昌,刘凡柱,王明灯,祁寿星,李子宏,胡国栋,黄学蓉,张聪芬,王志国,丁济康,郭绍清,曾宪章,杨世进,张守元,侯李平,谢可威,周国庆,陈遇平,宋锡东,杨凤山,姚会为,盛文广,杨佑明,陈晓虎,沙石,张庆泰,韩定杰,张廷军,尤万鹏,张年冬,马兴涛,许奎,黄永清,张庆阳,多建,吴贡明,单文昌,沈庆忠,符礼祥,张君嘉,黎秀清,陶建锋 ,贾斌,贾喜平,李恩荣,张铁良,申宝德,程瑞铛,吴生玉,张记宁,吴夫香,李浪,汪守富,吴燕庵,苏增礼,陈焕廷,陈瑞林,刘惠英,宋宪亭,仇国安,何怀尧,江荣清,刘荣柱,谈福慈,吴金龙,潘玉秀,李殿国,杨明星,潘丽芙,曾复龙,罗娟莉,袁伟,白凤泉,周德胜,邵泽言,熊家汉,邵炳兴,施维隆,许山久,王奎佳,叶德潜,曾水方,王丛立,龙勋漍 ,左露娟,黄启峰,孙承祥,冯诗元,艾俊华,李学翔,刘润,谷占廷,林世厚,段元桥,焦峰,盘旭华,宣梦立,陈竹,支世凯,李绍斌,张继平,程林,袁长立,金少铭,邱启永,马世杰,徐学武,王学兰,张志华,丁龙峰,倪道勤,郝峻,罗雪,郭珍爱,张意中,孙庆浩,马宏光,文配山,赖家仁,卢灵和,赵志峰,吴宏文,彭向东,曹云明,蒋鼎城,朱锦屏,张其新,税天圻,李保田,白留奇,高云亭,王景周,张根成,苏文进,吕炳辉,陈炎发,李传海,王翠凤,熊光发,赵明均,赵浪,赵吉聪,袁成龙,苟启明,杨天雄,戴元友,王治钱,梅朝寿,冯世奇,曹廷龙,黄道超,路素芳,段礼宾,黄剑英,张记宁,唐琪,吉政钦,王双武等160余位诗人词家来到了会场,来到会场的还有60余位诗人词家的家属和陪同。特别邀请了媒体记者刘佳,王会军,以及著名摄影师李一勤,共同见证这段美好的时光。

著名学者,诗词专家周笃文先生,诗词世界杂志顾问孙鸿翔先生,诗词世界杂志社副社长申小平先生因事未能与会,发来贺电,祝贺大会圆满成功,祝各位朋友诗心常在,身体健康。出席颁奖典礼的还有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北京晚报等媒体记者、在颁奖典礼上,杨金亭、晨崧、赵京战,郭云,田景祥,匡辉,刘宝安等作了精彩致辞并对获奖诗友表达了最美的祝福和殷切的鼓励;罗雪,胡国栋,李保田等就诗词创作和获奖心得作了激情洋溢的讲话。

颁奖典礼上,组委会为获奖诗人颁发了证书、奖杯及奖金。 诗词社团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涌现出许多优秀社团,为中华诗词的传承与发扬做出了杰出贡献。

四川宜宾市南溪区诗词学会会长彭向东,贵州仁怀市五马镇诗词楹联学会会长熊光发,河南新郑市轩辕诗词文学研究社社长李保田,海南东方市诗词学会会长赖家仁,山东滕州市诗词协会副会长邱启永,湖北赤壁市诗词楹联学会城南分会会长王翠凤,山东东平县东原诗社社长张意中等领取了中华诗词团体奖。 10月26日下午,诗友们听取了赵京战、晨崧、郭云,刘宝安等诗词专家的精彩讲座,并进行了交流,会后大家仍意犹未尽,情绪热烈,形成了良好的文学氛围。

10月27—28日两天时间,在组委会的精心安排下,诗友们在长城、十三陵、明皇宫、香山等著名景点进行了采风活动。 10月28日夜晚,全体与会诗人及家属陪同,在京铁大酒店豪华的礼堂里,欢聚一堂,举行了联欢晚会,诗友们载歌载舞,共同享受因诗词缘分带来的舒悦和快乐。

会议举办方负责人李剑锋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天籁之音,已成为诗界一种品牌,也是一种诗词文化现象,十二年来,我们一直坚守,以纯正文学、纯正诗词为己任,风雨不改。可以说,天籁杯中华诗词大赛经历的十二年时光,没有人能比我了解或明白,我们为此付出的努力和真诚,但面对每年的盛典,面对来自全国。

6.水龙吟白莲周密素鸾飞下青冥,舞衣半惹凉云碎.蓝田种玉,绿房迎晓,

素鸾飞下青冥,舞衣半惹凉云碎.蓝田种玉,绿房迎晓,一奁秋意.擎露盘深,忆君清夜,暗倾铅水.想鸳鸯正结、梨云好梦,西风冷、还惊起.应是飞琼仙会.倚凉飙、碧簪斜坠.轻妆斗白,明珰照影,红衣羞避.霁月三更,粉云千点,静香十里.听湘弦奏彻,冰绡偷剪,聚相思泪. 【赏析】 这是词人感于杨琏真伽发掘会稽宋帝后陵事而作的,时在次年(1279).词中借赋白莲以托喻后妃,深沉婉折地倾诉了故国之思,遗黎之恸,构思新巧,造语工炼,是咏物之作中的佳品. “素鸾飞下青冥,舞衣半惹凉云碎.”起笔似天外飞来,破空而下,笔势飞动,取喻新颖.这两句描模白莲在风中摇曳之姿,极尽物态,给人以清雅、灵动的美感.“半惹”写出活泼泼的神态,又有分寸感,便显得蕴藉而有趣.次三句是咏本题.蓝田在今陕西,历来是出产美玉的地方.“蓝田种玉”是巧用字面,以形容绿色秋水中的莲花.“玉”字雅洁,“种”字有生趣,都是极经意处.“绿房迎晓”从李贺“一夜绿房迎白晓”(《牡丹种曲》)诗句变化而成.展玩原诗,此句似怜惜牡丹之孤寂,然则周词此语亦暗含矜悯莲花之意?下面“一奁秋意”句,说到时令,点染出清冷的环境,同前文“凉”字相关合.“一奁”承“绿房”,意涉宫闱.“擎露盘深,忆君凉夜,暗倾铅水”三句又折进一层.汉武帝尝造手擎承露盘的金铜仙人,至魏明帝时强行拆离汉宫,欲运往洛阳.传说拆盘时金铜人潸然泪下.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即赋此事,有“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之句.“擎露盘”三句正隐括李诗,亦同铜仙恋汉之悲也.曰“深”,早“倾”,则其愁怨真可与江河比长,同湖海比深了.“想鸳鸯正结、梨云好梦,西风冷、还惊起.”兼感身世之句.借梨云好梦,反衬境况之凄凉;惊起鸳鸯,隐指世事之变,孤索落寞之情更著.“西风冷”与“凉云”“秋意”照应,可见周词针缕之密致. 过片,又作奇妙之想,折回本题.“应是飞琼仙会”,托诸仙踪.“倚凉飙、碧簪斜坠.”表其神态之超脱、闲适;“轻妆斗白,明珰照影”状其妆饰之明丽典雅.“红衣羞避”再用俗艳红妆之含羞退避,侧笔衬托,以见素娥之丰采,是加重一层的写法.“霁月三更,粉云千点,静香十里”咏“白”字,不事雕饰而自然明畅,句法雅切而浑成.歇拍三句归入怨歌,“相思”揭出一篇主旨.“湘弦”,用湘妃典,“冰绡(洁白之缣)”似兼宋徽赵佶《宴山亭·北行见杏花》之意趣,则君国之爱,亦可明见.(周笃文、王玉麟)。

7.望洞庭的诗意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山水小诗。此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奇特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读来饶有趣味。

附:《望洞庭》原文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秋夜,月光下的洞庭湖水清澈空明,与明朗的月色交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波光闪动,像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望去,湖中翠绿的洞庭山,多像白色银盘中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呀。

背景:

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长庆四年,即公元824年。此诗当作于是年。[6]

5作品鉴赏

刘禹锡这首《望洞庭》载于《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五。下面是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周笃文先生与高志忠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不无感慨地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可见历来描写洞庭景色的诗文很多,要写得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是十分不易的。刘禹锡这首《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是难以措笔的。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这是很难得的。[6]

6作者简介

刘禹锡像[7]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贞元(唐德宗年号,公元785~805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

8.望洞庭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时喉的景色

望洞庭编辑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山水小诗。

此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奇特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读来饶有趣味。刘禹锡这首《望洞庭》载于《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五。

下面是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周笃文先生与高志忠先生对此诗的赏析。(概述诗意画来源)。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