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诗经小雅黄鸟 2. 诗经小雅黄 诗经小雅黄鸟1.如何理解评析《诗经·秦风·黄鸟》秦国地处偏僻,民风尚未开化,在春秋时期还保留着殉葬的习俗。 秦穆公虽然是一代明君,死后也没能免俗。他死之时杀死了177个人作为陪葬,这其中有秦国的三位勇士。 在当时,中原的诸侯国已经将殉葬视为一种野蛮的行为加以禁止。秦国虽然有此风俗,但是秦人从感情上还是不愿意接受这三位勇士成为殉葬品的事实,如果有可能,他们情愿用一百个普通的人代替其中一位勇士去送死。 秦人重义轻生的性格,由此显现了出来。 诗分为三节,每一节以“交交”而叫的黄鸟开头,营造出一种肃杀的气氛。 三位勇士,在战场上从不畏惧生死,然而面对秦穆公的墓穴,面对即将被杀的命运,他们被吓得胆战心惊。民风尚武好战的秦人,对于勇士有着特殊的好感,如今看到勇士因为殉葬而被杀,没有人不觉得难过的,情绪激动的他们情愿让自己代替勇士而死,诗的感情在这里达到了高潮。 2.诗经 绵蛮 翻译《小雅·鱼藻之什·绵蛮》 绵蛮黄鸟,止于丘阿。道之云远,我劳如何。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绵蛮黄鸟,止于丘隅。岂敢惮行,畏不能趋。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绵蛮黄鸟,止于丘侧。岂敢惮行,畏不能极。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译文 毛茸茸的小黄鸟,栖息在那山坳中。道路漫长又遥远,我行道路多劳苦。让他吃饱又喝足,教他通情又达理。叫那随从的副车,让他做上拉他走。 毛茸茸的小黄鸟, 栖息在那山角落。哪里是怕徒步走,只怕太慢难走到。让他吃饱又喝足,教他通情又达理。叫那随从的副车,让他做上拉他走。 毛茸茸的小黄鸟, 栖息在那山丘旁。 哪里是怕徒步走, 只怕不能走到底。让他吃饱又喝足,教他通情又达理。叫那随从的副车,让他做上拉他走。 赏析 微贱的劳苦者在行役途中感叹自己命运的漂浮不定,怀疑自己有无能力坚持下去,盼望有一只援助只手来拉他一把,从而继续走着漫长而艰辛的行旅只路。 其实正可把这位劳苦者的境遇看作是我们的人生之旅的一个缩影,是我们人生之旅的真实写照。从生到死,是一个完整而漫长的过程。谁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谁不可能漂浮不定?谁不渴望有一只上帝之手拉自己一把?谁没有感到疲惫得即将倒下得时候?谁没有感到前途迷茫、找不倒出路得时候?谁没有痛不欲生、彻底绝望得时候? 几乎每个人都有过,几乎满世界都会听到各种各样得感叹。如果有谁说自己从未有过痛苦、悲哀、疲惫、绝望、彷徨、厌恶、烦闷 、畏惧、孤独、恐惧、战栗等等,那倒真是匪夷所思得怪事。只要我们孩未走到死亡得尽头,就不可能摆脱人生之旅上这一切真切得体验和内心得感悟。 诗经小雅黄1.诗经1、《何草不黄》的表现手法: ①比兴手法。 ②暗示的手法。2、《何草不黄》,《诗经·小雅·鱼藻之什》的一篇。 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原文: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 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有芃者狐,率彼幽草。 有栈之车,行彼周道。3、译文: 什么草儿不枯黄,什么日子不奔忙。 什么人哪不从征,往来经营走四方。 什么草儿不黑腐,什么人哪似鳏夫。 可悲我等出征者,不被当人如尘土。 既非野牛又非虎,穿行旷野不停步。 可悲我等出征者,白天黑夜都忙碌。 野地狐狸毛蓬松,往来出没深草丛。 役车高高栽征人,驰行在那大路中。 2.诗经《何草不黄》是一篇控诉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弱肉强食的非正义战争的反战诗篇。诗作者以第三人称的抒情方式,多次使用反问句,沉痛地喊出服兵役者的痛苦和怨恨。同时,真切地揭露出人人被迫当兵、被驱赶着昼夜不停地行军打仗、四面出击而疲于奔命,不要多久他们就会像小草那样枯萎凋零的悲惨遭遇。诗作者又以旁衬对比的表现手法,把士兵与野牛、老虎等兽类对比,衬托出他们不被当人看待,他们的命运还不如野兽。动物还有冬眠休息的生活和机会,而服兵役者却沦为不如禽兽的奴隶。可以想象他们远离家乡,居无定所,与亲人音讯隔绝,更无法奉养父母,受尽饥渴劳顿的折磨,过着非人的生活。 《何草不黄》第四节,则以含蓄比喻的表现手法,说狐狸钻进浓密的草丛休息时,士兵仍然驾车向前行进。根据古代传说狐狸死亡时,必定将头部枕躺在小土堆上,以表示至死也依恋故土,永远铭记自己的出生地。屈原的《九章·哀郢》末尾有两句:“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就是这个意思。《何草不黄》第四节也令人产生多种联想,例如:“狐狸可能死在出生的故土,而士兵却不知将葬身何处。”“士兵在行军中看见狐狸,自然会激发起浓浓的乡愁。”“为什么士兵的命运不如狐狸?”等等,全诗没有交代士兵的最后结局,没有说明是否战死在沙场,是否返回故乡与亲人团聚,给读者留下许多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达到一种诗贵含蓄的艺术效果 3.姓黄从诗经女孩子取名黄雅静(优雅文静) 介绍你两种取名方法。拆字表义法是以汉字结构分析为基础,对与节日相关的“字”进行拆分,把一个字拆分成两个部件,分别组合为新字入名。这种方法所起的名字虽然乍一看似乎难解其中味,但实际上却是十分巧妙的构思。这要求原“字”的结构必须能够拆分,并且不能过度拆分造成“面目全非”,达到“巧妙呼应”的效果。音翻义法,是将音同之字借用,以翻出新的意义。换句话通俗的话,即是“旧瓶换新酒”,思维飞跃的空间显得较广,能够多方面发挥想象力。与换“字”代义法相比,局限性也是有的,只能在同音或者音近的字中挑选,要根据需要选择情况而定,但也不失为一种思考的角度和途径。 4.《诗经•小雅》里〈鱼藻之什〉与〈都人士之什〉的是什么关系抄书: 现存诗经三百零五篇,所谓诗三百,乃就其成数而言。但就诗经的篇目看,却有三百一十一篇,其中小雅里的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注]六篇被认为是用笙管吹奏伴唱的笙诗。毛传认为,笙诗原是有词的,后来失传了。朱熹诗集传认为,笙诗原为乐曲名,在演唱时以笙插入伴奏,原是有声而无词。这两种说法,至今尚无定论。因现存诗经实为三百零五篇,故相信朱说的较多。唯时代相隔久远,而又史无确据,争论下去,似无多大意义。 诗经三百零五篇,分别编排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分十五,共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分大雅、小雅,共有诗一百零五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有诗四十篇。 国风诗篇,按国别加以编排。雅颂诗篇的编排,则以十篇为一组,以每组篇首的篇名为组名。如小雅从鹿鸣到鱼丽十篇,就称为鹿鸣之什。大雅从文王到文王有声十篇,就称之为文王什。周颂从清庙到思文十篇,就称为清庙之什。十篇以上带有零数的诗篇,不另立篇什,就编排在最后一组篇什内。如小雅从鱼藻到何草不黄有十四篇诗,瓠叶以后四篇就编排在鱼藻篇什之内。……这种以十篇为组的编排方式,也许有其翻检阅读的便利,从篇什与篇什之间,篇与篇之间看,也容或有某些相似相近之处;但作为组诗,似乎看不出彼此之间有什么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以上节录自 诗经导读/陈子展、杜月村著.—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1 4、5页 [注] 原文如此。另,在《小雅》另一版本中有:“鹿鸣之什,南陔之什,彤弓之什 ,祈父之什,小旻之什,北山之什 ,桑扈之什 ,都人士之什” 。这八部分编排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在南陔之什,有名无词。 由此看出,“某某之什” 编排的不确定性。伍、什是中国古代的计数单位,在这里只是数词变成名词。 “某某之什”,即某某等十篇诗。?相似的有古代军队中的什长,即十夫之长。 猜想现存的诗经是先秦形成,在汉代或更晚编辑的,故版本较多,“某某之什”所含篇章有变化。但同一篇章的内容变化似很小。 两种版本的《都人士》应是同一篇章。 两种版本的《都人士》有差异吗? 5.如何理解评析《诗经·小雅·黍苗》这首诗是周宣王赞美召穆公(召伯)美德的诗。 周宣王,姓姬,名静。他是周厉王的儿子。 周厉王在位时期,对百姓横征暴敛,对外族不断发动侵略战争,以至于民怨沸腾。他还召来卫巫监视百姓的言论,一发现有人说自己的坏话,就杀掉他们,以至于到最后,百姓们见面之后都不说话,而用眼神交流。 周厉王却骄傲地称自己能够“弭谤”。召伯对他讲“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他不听,结果发生了“国人暴动”的事件,周厉王遭到流放。 国人还试图攻击周厉王的儿子公子静,召穆公以自己的儿子假扮成公子静,才使得他逃脱。 周宣王(公子静)即位后,重用贤臣召穆公,国家形势才得以逐渐好转,延续了周王朝的天下。 为了有效地控制南方各少数民族,周宣王封自己的母舅申伯于谢地,并且派遣召穆公前去协助申伯治理谢地。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