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与言出必行有关的诗句

1.有关于“言”和“行”的诗句、成语、故事、俗语

诗句: 言行相顾 诗人:吴叔达 朝代:唐 圣人垂政教,万古请常传。

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乃先。 相须宁得阙,相顾在无偏。

荣辱当于己,忠贞必动天。 大名如副宝,至道亦通玄。

千里犹能应,何云迩者焉。 名言: ●言行者,立身之基。

《资治通鉴•陈纪》 一个人的语言行动是立身处世的根基。 ●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

北朝•北齐•刘昼《刘子•履信》 诚信是行为的基础,行为是做人的根本。 ●人之立身,言行为大。

宋•张??《顾斋铭》 人要树立己身,最重要的是言论和行为。 ●君子立言,非苟显其理,将以后天下之方悟者;立行,非独善其身,将以训天之方动者。

《后汉书•丁鸿传》 立言:指著书立说。 立行:指树立德行。

君子著书立说,不是随便地显示他的道理,是用来流传给后世将要觉悟的人;对立德行,不是独自修养品德,是用来给后世将要行动的人作榜样。 ●居则为人师,用则为世法。

汉•桓宽《盐铁论•相刺》 平居时能够为人师表,显达时能够为国家示范。 ●君子动而为天下道,行而为天下法,言而为天下则。

《礼记•中庸》 君子举动成为天下人遵循的道,其行为都为天下人效法,其言语为天下人的准则。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则:模范。 范:榜样。

言论是士人的准则,行动是世人的榜样。 ●行为人之师表。

唐•张说《洛州张司马集序》 行为品行上要做别人学习的榜样。 ●吐辞为经,举足为法。

唐•韩愈《进学解》 说话成为经典,行为为人效法。 ●君子从言有物,而行有恒。

《周易•咸传•家人》 有德行的人说话要有内容,行动要持之以恒。 ●言有物,而行有格。

《礼记•缁衣》 说话有具体的内容,行为有一定的准则。 ●言必有主,行必有法。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说话一定有根据,行动一定有法度。 ●从心所欲,顺理而行。

《庄子•养生主》 按照自己想法去做,顺应事物的规律去做。 ●处人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处事不可任己见,要悉事之理。

明•吕坤《呻吟语•识见》 任己意:任随自己的意愿,不守约束。 悉人之情:了解别人的情况。

任己见:听凭自己的主观意见。 悉事之理:了解事物发展的道理。

●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论语•公冶长》 知:通“智”,聪明,明智。

谓国家政治清明时便显得聪明;在国家统治黑暗时便装变得愚笨。 ●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论语•宪问》 邦:诸侯封国。危:正。

孙(xùn):通逊,谦逊。国家政治清明,言语要正直,行为也要正直;国家政治黑暗,行为要正直,言语却要谨慎。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孟子•滕文公下》 得志:能够施展抱负才能。

与民由之:跟老百姓一起服从当时社会的制约。 独行其道:自己独个进行品德修养的锻炼。

●尽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周易•系辞下》 尽蠖(huò):蛾的幼虫,行动时身体一屈一伸地前进。

蛰:动物冬眠,藏起来不食不动。 尺蠖屈起身子,是为了求得前进;龙蛇冬眠,是为了更好保护自己。

●以屈为伸,藏巧于拙。 明•洪自诚《菜根谭》 暂时的屈曲是为了伸直,把机巧藏在笨拙处。

●屈一人之下,伸万人之上,惟圣人能行之。 唐•马总《意林•太公六韬》 屈:此指屈居。

伸:此指高居。 杰出的人物能屈曲又能伸展。

●知行知止唯贤者,能屈能伸是丈夫。 宋•邵雍《伊川击壤•代书寄前洛阳薄陆刚叔秘校》 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只有有才德的人;在失意时能忍耐,得意时施展才干的是大丈夫。

●大丈夫能屈能伸。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36回 能屈能伸:在失意时能暂且忍耐,在得意时能充分施展本领。

●屈己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 宋•林逋《省心录》 能委屈自己的人,善于与众人相处,逞能好胜的人,一定会有人跟他过不去。

●动静屈伸,唯变所适。 三国•魏•王弼《周易略例》 动:改变原来的位置或状态。

静:静止,不动。 屈:弯曲。

伸:展开。 事物只有经常改变动静屈伸的状态,才能适应环境。

比喻人要根据环境变化采取不同措施。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旧唐书•孙思邈传》 胆大:有胆量,果断。 心小:小心谨慎。

智圆:考虑问题灵活。 行方:行为正直。

做事要大胆、心细、灵活、正直。 ●方如行义,圆如用智。

唐•李泌《咏方圆动静》 行义:坚持道义。 用智:适用计谋。

●方其中,圆其外。 唐•柳宗元《与杨诲之再说车敦勉用和书》 比喻做人内里要方正,对外要灵活。

●弱能制刚,柔能制强。 《后汉书•臧官列传》 制:克制、制服。

有时弱小可以制服刚强,柔和可以制服强大。 ●天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老子》第43章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在最坚硬的东西中穿来穿去。 ●刚者折,柔者卷。

汉•桓宽《盐铁论•讼贤》 折:折断。 卷:卷曲。

●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 汉•刘向《说苑》 舌头能保存,难道不是由于它柔软吗?牙齿失掉,难道不是因为它太刚硬了吗? ●金以刚折,水以柔全。

晋•葛洪《抱朴子•广譬》 黄金太硬了也会折断,而水确靠柔和得以保全。

2.与言有关的诗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年代:唐 作者: 孟郊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年代:宋 作者: 苏轼 言下忘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寻隐者不遇》 年代:唐 作者: 贾岛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送别》 年代:唐 作者: 王维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 年代:唐 作者: 刘禹锡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商鞅》 年代:宋 作者: 王安石

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读禅经》 年代:唐 作者: 白居易

五言七言正儿戏,三行两行亦偶尔。——《戏书》 年代:宋 作者: 苏轼

一语令人深味处,不言容易祗言难。——《送彭大老提舶泉南》 年代:宋 作者: 孙应时

神乡有道,言旋言归。——《宁宗郊祀二十九首》 年代:宋 作者: 学士院

3.行胜于言的古代诗句和名言

孙子兵法经典语句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故兵贵胜,不贵久。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