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闲居初夏午睡起在线朗读

1. 唐诗闲居

唐诗闲居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小题1:本诗使用了反衬和对比的艺术手法。

(2分)第四句以充满庭院的蝉鸣衬托出环境的清净,以动衬静更显其静。整联又用无马迹和满是蝉声进行对比,仍是写出诗人住处少有访客,生活清净。

(3分)小题2:本诗塑造了一个性喜清静、追求清闲、具有闲情雅致的人物形象。(2分)诗人虽居城市,但门无马迹、蝉声满宅,表明其性喜清净,心远自偏;(2分)休官不任,无忧伤之感,反觉梦都清闲;虽染病但不废吟咏,更显其志趣高雅。

(2分) 小题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主要是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答题时结合诗句分析效果。

小题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人物形象的题目,答题时抓住诗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答题的方式先答出形象特征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注意诗句:“无”“满”“休官”“清”,表达的情感。

2.赏析唐诗:《送友人〈闲居寄诸弟》

送友人李白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首联是一工对,“青”“白”是颜色对,“山”“水”是同类对,“横”“绕”一动一静为反对,“北”“东”为方位对;“郭”“城”为同类对。 其中“城”与“郭”互文见义。

此联不仅描绘出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交待了送别时的大场景,而且山静水动又是诗人与友人生活情景的象征:一静一动,我留君去,一北一东,自然的引起下联。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一切景语皆为情语”之说,此联即情景交融的佳句。

颔联是应该用对仗的。 此联从语意上看可视为流水对形式,即两联语义相承。

但纯从对的角度看不是工对,甚至可以说不“对”,它恰恰体现了李白“天然去雕饰”的诗风,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缚内容的看法。此联出句“此地一为别”语意陡转,将上联的诗情画意扯破,有一股悲剧的感人力量。

佛教将“爱别离”视为人生八苦之一,是深谙人性的;今人犹视出远门为畏途,何况交通不便、信息难通的古人呢? 故古有“离愁别苦?之语。离别之苦是双方的,但诗人在此最为关心的是朋友前途的一路风霜,“孤蓬万里征”一句有不尽的关切殷情。

俗云“在家千日好,出外当时难”,更何况此行是。“万里”长征呢!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

所以,此句想到“逢”的形象时十分沉重,有无限的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 不舍不忍的离愁别苦是沉重的,但又是应该排解掉的,否则太累。

接下来颈联则感情平缓,止住了伤痛。离别既然是不可避免的,那就让我们铭记此断肠时刻,牢记住对方,慢慢的将一种相思化作两地闲愁吧。

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从语法修辞角度看,此联是名词语,四个名词短语之间不用谓语连接,其间留有空隙,可由读者去填充创造。

浮云既有飘忽不定的特点,也有相对静止的特点,当无风之时,云的凝重常让人看不出其动态,杜甫有“云在意俱迟”诗句即是此景。故出句也可理解为游子将行未行的恋旧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复杂意绪。

落目的形象既可理解为故人的眷恋之情,亦可理解为对友人的祝福之情。 “夕阳无限好”、“长河落日圆”,但愿友人前路阳光灿烂,诸事圆满遂心。

如此理解又呼应了“孤蓬万里征”一句。 尾联潇洒自然,余味无穷。

再见了,朋友!挥手之余,友人身影渐渐远去,不可复识,但那可亲的友人坐骑似谙人性,仍从看不到的远处萧萧长鸣,娓娓辞别而又报导平安的信息,将离别的场景及情绪变得很长!很长。

3.唐诗欣赏: 多病逢迎少,闲居又一年

多病逢迎少,闲居又一年。(因为身体多病,所以应酬(逢迎)少了,为此又闲居了一年。)

药看辰日合,茶过卯时煎。(治病需要的药,要挑选“辰日”才能配好,而茶或药汤要过 “卯 时”才能煎煮---------这是古时讲究阴阳五行的一种做法。)

草长睛来地,虫飞晚后天。(眼睛看到的地方都长了青草,黄昏之后虫子满天飞。)

此时幽梦远,不觉到山边。(此时此刻我仿佛在梦幻之中飘浮,不知不觉地来到山边了。)

这是描写养病闲居生活的诗。后四句诗意较浓。

4.古诗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的意思

意思是:梅子味道很酸,吃过之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初长,而绿阴映衬到纱窗上。

春去夏来,日长人倦,午睡后起来,情绪无聊,闲着无事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 松阴之下长着半弓的草苔,想看书可又懒得去翻开。

百无聊赖中掬起泉水去浇芭蕉,那淅沥水声惊动了正在玩耍的儿童,他们还以为骤然下起雨来。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宋代: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扩展资料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写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人情怀也同有景物一样清新闲适,童趣横生。儿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无限童心,在风中与孩童们捉迷藏。

不时有笑声漾起,诗人该是从睡梦中被它叫醒的吧?如此光景,长睡不起也未免可惜了。 第二首诗写作者闲适、慵倦情绪。

他想看书,可是刚刚翻开又兴致索然,百无聊赖中掬起泉水去浇芭蕉。那淅沥水声惊动了正在玩耍的儿童,他们还以为骤然下起雨来。

这里,以诗人的闲散无聊与儿童的天真烂漫相比较,一个“戏”字,一个“误”字起到相互映衬的作用,而情景宛然,含有无穷乐趣。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瞬间的形象和自己偶然触发的兴会,在这两句中也得到生动的显示。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