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苏轼凤(1)衬托手法(1分)作用:以景的美丽衬托人的美丽,美丽的山色湖光是为弹筝女出场设置背景,使人物与自然景物相映成趣味。 (或:写山色湖光为人物出场交代背景)(1分)(2)手法:双关,比喻。“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写花的美丽轻盈,其实是借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丽,一语双关:一双白鹭倾慕荷花,比喻二客为弹筝女所倾倒。 (1分)写音乐从侧面烘托法,烟雾敛容,云彩收色烘托曲之哀。(1分)最后三小句承上句,而欲擒故纵,弹筝女已飘然远逝,只见青峰静立,哀曲仍荡漾在山间水际,言有尽而意无穷。 (1分)。 2.阅读宋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完成下列各题(1)所谓“最妙的一个字”,即指“练字”,指某一字在写景表意上有独特的效果,这类字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比如本诗中的“卷”字,从其描写的场面和突出诗人的精神状态两方面来分析.(2)根据所学所记了解的诗歌写作背景,从诗人的精神境界和理想来分析.答案:(1)“卷”(1分);“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1分).(共2分)(2)(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企望为国御敌立功、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1分)和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1分).(或按字面意思理解也可,共2分)翻译: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小题1:本词塑造了孤寂惆怅的年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2分)春社时节,大好的春光与热烈的庆典挑逗起词人踏青的闲情,可是年迈体衰迫使他不得不在家蛰居,但逢春社,又不甘寂寞,唯有借助野蔬山肴与村酿来排遣惆怅情绪。(3分) 小题2:①叠字:开篇用“渺渺”“晖晖”“依依”“离离”。写出阳光明媚、春水悠远、草木泛绿的春日景致,于清幽淡远之景中透出词人的寂寞情怀。(寓情于景亦可)②设问:“情绪有谁知”一句,作者设疑,而下文“人独处”巧妙地回答了上文的疑问,更好地表达了词人的孤寂之情。③对比:上片中“人独处,燕双飞”,以燕的“双飞”与人的“独处”相对比,无限情绪皆包含在种种形象之中,收到“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反衬或以静衬动亦可)④拟人:词的下片结尾处一反平平叙写,采用拟人的手法,说花“不语”“笑”,文势一转,全篇也因之活跃飞动。(每点2分,任选三点即可)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鉴赏人物形象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抓诗中所写景物。人物形象鉴赏题答案一般由三部分构成:(1)概括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思想性格),(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有时可省去)(3)指出表达了什么感情或有什么意义。解答本题结合诗句“人独处,燕双飞”,“怯寒未敢试春衣,踏青时,懒追随”,以及注释内容“主人公已经七十五岁”。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本诗中运用多种表达技巧,叠字、设问、拟人,“人独处,燕双飞”,一是以燕的双飞,衬人的独处,足见其情绪落寞;二是以动衬静,愈见其静。在答题时首先回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小题1:意象的内涵: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喻男女离别。 飞絮,代指暮春季节,暗喻青春流逝。表达的情感:伤春伤别之愁,久别怀人之情。 小题2:同:①写出了愁之深广绵长。②比喻手法及艺术效果:以水喻愁,比喻生动形象。 异:①愁情及其程度:李词表现的是家国之愁,秦词表达的是儿女之情,且秦词愁情的程度比李词有所加强。②表现手法:秦词是对李词的翻新,不是直接以水喻愁,而是以春水比拟泪水,再以泪写愁,写法曲折。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形象中的意象,“柳”谐音“留”,古诗词常借杨柳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文中描写杨柳使用“柔”字,交代这是初春的杨柳。“飞絮”即“柳絮”“杨花”,为暮春之物,轻柔多情,漂泊无依,成为游子寄托哀思的信物,表达因暮春引发的惜春之情、漂泊的悲凉以及离别的哀伤。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相同点提到运用比喻手法来表达愁苦之多即可。不同点,内容上李词是家国之愁,秦词是儿女之情;表现手法上李词是明喻,秦词是暗喻、比拟中的拟物(“流不尽,许多愁”是把“春江”写作“泪”)。 注意题目要求,既要答同,又要析异。结合词句从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上阙写景句情景交融。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两句以“平沙”、“浅草”、空阔的“天”、“茫茫”的“路”这些单调的景物,为我们展现了维扬劫后苍茫、荒凉的画面,正好象征着作者惆怅的心情。“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两句通过写夜间波涛拍岸,令人寒意顿生,表现了词人辗转难眠、忧虑国事、功业未成的悲凉之感。 (意思对即可)(2)同:两首词都有对国家昔胜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或答“抒发了‘黍离之悲’”)。 异:李词除了与姜词一样都表达了对国家昔胜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外,还写了自己年青时的报国之志和如今报国无门的失意愤懑。 (意思对即可) 。 6.《江城子》秦观的宋词赏析江城子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赏析: 此为少游前期的暮春别恨之作。词之上片由“西城杨柳弄春柔”的描写,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下片由“韶华不为少年留”的感叹,到“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的描写,进一步抒发愁情别恨。 首句“西城杨柳弄春柔”貌似纯写景,实则有深意。因为这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弄春柔”的“柔”字,便有百种柔情,“弄”字则有故作撩拨之意。赋予无情景物以有情,寓拟人之法于无意中。“杨柳弄春柔”的结果,便是惹得人“动离忧,泪难收”。以下写因柳而有所感忆:“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这里暗示,这杨柳不是任何别的地方的杨柳,而是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所以当年曾系归舟,曾有离别情事这地方发生。那时候,一对有情人,就踏过红色的板桥,眺望春草萋萋的原野,这儿话别。一切都记忆犹新,可是眼前呢,风景不殊,人儿已天各一方了。“水空流”三字表达的惆怅是深长的。 过片“韶华不为少年留”是因为少年既是风华正茂,又特别善感的缘故,所谓说“恨悠悠,几时休?”两句无形中又与前文的“泪难收”、“水空留”唱和了一次。“飞絮落花时节一登楼”说不登则已,“一登”就这杨花似雪的暮春时候,真正是“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是一个极其巧妙的比喻,它妙就妙一下子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尽地向东奔去,使人沉浸感情的洪流中。这比喻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逐渐汇合,水到渠成的。 此词写柳,妙“弄春柔”一语,笔意入微,妥贴自然,把拟人手法于无意中出之,化无情之柳为多情之物;此词写愁,妙引而不发,语气微婉,最后由景触发一个巧妙的比喻:清泪、流水和离恨融汇成一股情感流,言尽而情不尽 7.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的阅读答案(一)阅读宋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完成10-11题。(4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0.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千骑卷平冈"句中""字用得好,妙在:。(2分) 1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这篇词中的名句,请说说你的理解。(2分) (一)诗词赏析(4分) 10."卷"(1分);"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1分)。(共2分) 11.(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企望为国御敌立功、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1分)和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1分)。(或按字面意思理解也可,共2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阅读答案 8.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答案:【小题1】⑴聊:姑且、暂且。 (2)会:定将。【小题2】⑵从内容看,写出猎之行是豪放的表现;从主题看,兴国安邦之志是豪放的表现;同时字里行间还表现出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豪气。 (4分)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熟读该词,体会词的意境,揣摩词语意思。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试题分析:结合年龄大了,仍然去打猎,或结合最后一句话“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分析为国杀敌的豪气,来阐述“豪放”的含义。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