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壮哉唐诗李敬一1

1. 壮哉唐诗李敬一

壮哉唐诗李敬一

1.《壮哉唐诗》内容如何

[编辑本段]内容简介 李敬一教授讲李白的《将进酒》,用的是诗一样的语言,“‘万古愁’怀,如火山迸发;跌宕的诗情,如黄河飞泻;飘逸的神韵,似空中流云”,观众、读者听到、看到这样的语言,阐释诗情,已是一种享受。

李敬一教授的《壮哉唐诗》对唐诗审美价值和审美情感开掘之深,远超许多同类作品。例如他分析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两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十字之中,描写了六种景物;荒村野店之中,鸡声唤起赶路的旅客,残月犹自挂在天边;店外一道小河,河上一座板桥,桥上白霜正重,留下了早行人匆忙的脚印……诗人以最精练的语言,表现了一种野店霜晨、旅客道路辛苦的生动意境。宛如当今电视短片中的推、拉、摇、移等镜头。

2.李敬一的人物简介

李敬一,湖北蕲春人,197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1978年至1979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青年教师进修班学习。

先后在武汉大学中文系、新闻系主讲“中国文学史”、“中国传播史”等课程,并为全校开设公选课“唐诗欣赏”、“宋词欣赏”;1999年赴法国作学术交流,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有《中国文学史》、《中国传播史》、《中国传播史论》、《壮哉唐诗》、《节目主持概论》、《唐诗宋词名篇精选精讲》、《司马迁》、《休闲唐诗鉴赏辞典》等独著和合著五十余部行世。

发表《关于传播学研究本土化问题的思考》、《佛教在华传播的现代解读》、《寒山子和他的诗》等学术论文二百余篇。被誉为武汉大学“四大名嘴”之一,曾进入“全国高校最有魅力老师”排行榜前五名。

2003年至2005年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怎样欣赏中国古典诗词》、《李后主和他的词》、《屈原》、《司马迁》;2008年6月至10月在北京电视台《中华文明大讲堂》主讲《壮哉唐诗》系列专题。学科及研究方向:新闻学与传播学 中国传播史方向主讲课程:中国传播史研究、新闻道德与新闻法规、中国古代文学 。

3.苟有恒 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出处

出自明代明朝理学家胡居仁的《自勉联》。他兴趣广泛,博览群书,左传公羊、诸子百家、楚辞汉赋、唐诗宋辞等,无不涉猎。及壮,师事崇仁硕儒吴与弼,而醇正笃实,饱读儒家经典,尤致力于程朱理学,过于其师。所作的自勉联正是其治学的真实写照

全联原文: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译文:

如果有恒心,又何必每天起早贪黑;最不好的是做一天,歇十天,只有三分钟热度。从正反两方面突显恒心对做人做事的重要性,勉励人做事要持之以恒。

扩展资料:

**对胡居仁自勉联的化用

**在长沙读书时候,将胡居仁的自勉联稍作修改,改后的自勉联为:“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用贵代替苟字,从原来的假设变为肯定,让全联语气更加坚定。

这幅对联充分体现了**对“积学贵有恒”方法的称道。后来,他也曾教育广大干部,“读书贵在坚持,坚持数年,必有好处。”这也是对“读书贵有恒”方法的肯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胡居仁

4.武大四大名嘴

赵林,赵林,男,1954年11月8日生于北京,哲学博士,现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欧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兼任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全国宗教学学会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理事等职。

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哲学、西方文化和基督教思想史,已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出版《黑格尔的宗教哲学》、《西方宗教文化》、《文明形态论》等个人学术专著和演讲集14部,出版《西方文化概论》、《西方哲学史》(合著)等高校教材2部,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

多年来一直主讲“西方哲学史”、“西方文化概论”等课程,2003年被评为武汉大学首届十大“教学名师”,2006年被评为湖北省“教学名师”,2007年被评为国家教学名师;主讲的专业课程“西方哲学史”2006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主讲的通识课程“西方文化概论”2008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主持的“西方哲学教学团队”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1999年8月被中央电视台聘为第四届国际大专辩论会七位评委之一,2000年8月作为主教练率领武汉大学辩论队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全国第二届大专辩论会上夺取冠军,2001年8月率武汉大学辩论队代表中国大陆高校参加在新加坡举行的第五届国际大专辩论会并获亚军。武汉大学“四大名嘴”之一。2003年,赵林到央视《百家讲坛》做主讲人。

李工真,1952年12月28日出生于武汉。历史学博士,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老三届(68届初中)毕业生。1968年作为“知青”在湖北省公安县插队落户;1970年7月招工回城后在汉口江汉路“南京理发厅”做过8年理发师;恢复高考制度后,于1978年10月考入武汉大学历史学系;1985年7月留校任教;1988-1990年留学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特里尔大学,师从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库尔特迪威尔(Kurt Düwell)教授,专攻德国现代化问题。

戴德铮,男,汉族。武汉大学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出生于1949年10月1日。祖籍河南省西平县。1975年加入中国**。1975年武汉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毕业;1987年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1975年留校任教,长期从事课堂教学,截止到2003年10月底,公开出版或发表64本(篇)专著、教材、论文。半百丑牛喜好白耒墨地耕宇宙,珞珈园丁乐于扶梁助雏迎朝旦。

尚重生,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副教授。他以剖析社会独到深入而闻名,素来有“社会解剖师”的称号,开设的公选课《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深受同学们的欢迎,走廊和门口都是人,听众中除了武大学生外,还有很多社会上的人都慕名而来。尚重生老师言辞幽默、犀利、深刻,被誉为武汉大学“四大名嘴”之一,被众多学生视为“精神教父”。

其实李敬一、李荣建也有人说是四大名嘴来的,他们的课都好听,不一定非要排个“四大”

5.武汉大学的四大名嘴是哪四个啊

在“唇舌烽火”辩论赛举办七年之时,在本届“唇舌烽火”辩论赛落幕半月之际。

自强网记者对武大四大名嘴—赵林老师、李工真老师、戴德铮老师、尚重生老师进行了专访。与他们共同回忆武大辩论的曾经、探讨辩论发展的未来自强:你们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武大辩论赛的?赵林:很早以前吧,不过现在已经有2年没有接触辩论了。

李工真:应该说是比较早就做辩论赛的评委了,现在有些习以为常了.戴德铮:一直都是很关注辩论的。尚重生:是从 01年开始关注辩论赛.自强:你们觉得现在武大的辩论整体上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子?上坡状态,还是下坡状态?赵林:不好评价,因为很久没有关注辩论了。

李工真:不是在往上走的一种状态。可能是因为曾经走到过顶峰。

戴德铮:本科生的辩论是处于上坡状态,研究生的辩论处于下坡状态。尚重生:肯定是下坡啊。

辩论是虚假的繁荣,靠精英是撑不住的。老师对辩论产生了疲弊感,走不下去是必然,走下去是偶然。

自强:现在我们看到辩论赛和以前相比,有没有什么不同呢?你们关于辩论处于下坡状况的判断又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赵林:肯定是越来越好啊,如果现在的辩手用以前的方式去训练,会和以前一样好的。李工真:感觉到以前的辩题相对而言涉及面还是比较广的,今年的好像一直关注的是大学教育和大学生遇到的问题戴德铮:现在老师学生不够重视,以前每次比赛前都有老师去给每支队做指导。

现在好像都是学生自己准备自己的。尚重生:原来整个学校对辩论更重视些,组织力量强投入多,质量高些。

当时的学生也显得更成熟一些,成人感强一些。现在辩论有些像小孩的游戏。

自强:你们觉得现在辩论存在的问题具体有哪些赵林:真的是很久没有看过了,最后一次看辩论还是04年“唇舌烽火”的决赛。现在的问题周玄毅应该比较清楚。

李工真:往往辩论都是只有论而没有辩起来,为了赢,大家上场前都会精心准备。这样是有存在的道理的,但不是人们想象中的辩论。

辩论应该是争锋相对的,是现在进行时才有意思。戴德铮:评委的问题,找什么样的老师,怎么去找老师,都是值得主办方思考的问题。

尚重生:辩论现在是为了表演而存在,缺少了自然的真实、深刻、幽默自强:在谈到辩论赛存在的问题中,很多辩手会谈到一个辩题的问题?你对现在辩题的设置有什么看法?你希望看到的辩题是什么样子的?赵林:决赛之前的辩题应该和同学联系较紧,具有时代感的。决赛的时候最好还是出一些哲学上的命题让大家来辩。

李工真:应该以大学生为着眼点不仅仅是探讨自身的问题,而是要探讨具有社会性和前瞻性的问题,要像国际大专辩论赛的辩题靠拢。只探讨校园的具体问题眼界是不够宽广的。

当代大学生要更具有社会责任感。戴德铮:出题的水平是辩论的前提,我们应该出更有争辩性的题目。

从我的专业角度讲,我会选择国际国内有争议的热点问题。比如说“美国的反恐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尚重生:现在的辩题很无聊、肤浅、俗不可耐,是没有经过精英策划和专家论证的。辩题一定要精心策划、深思熟虑,要具有鲜活感、时代感、前沿感、真实感。

而且辩题应该具有可辩性,比如说试婚有利于/不利于婚姻的稳定。结伴考研是否有利于考研成功。

自强:您觉得辩论的发展依靠的是什么?对武大整个辩论的发展有哪些建议?赵林:依靠一代又一代涌现出的新人,像现在周玄毅他们这一拨人都还是很不错的。大家要想打好辩论的话,一定要多看些书。

李工真:辩题的选择上综合考虑到理工科学生的特点。应该吸引更多理工科的学生投入进来,取得更好的成绩。

赵林老师现在出来的已经很少了 ,他应该多关心一些。戴德铮:辩论赛的组织,不是学生可以组织好的。

要充分调动起老师的积极性,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同时让参与指导和评判的老师可以感到自己充分的被尊重。

尚重生:应该充分的调动一批重量级老师的积极性。辩论赛是校园文化的一种。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老师和学生。现在老师是缺位的。

所谓的繁荣是校园文化在谷底挣扎的表现。 如果学生缺乏和老师的对话机制,调动不了重量级的老师的参与,所谓的校园文化的发展会显得很苍白。

要发展唯一的招是老师的参与。自强:你希望看到的武大的辩论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赵林:普及学术,越来越好。

李工真:辩论是启发心智,训练思维和口才的,应该让大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同时赵林老师应该多负责任戴德铮:学生在辩论中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思维水平和学习的兴趣。

应该有更多的老师参与。尚重生:有更多老师去参与其中的,具有一定的学术性质的。

6.送少杜府之任蜀川全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1

作者:王勃

城阙辅三秦2,风烟望五津3。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4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5。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6。

点击此处查看/隐藏全部注释

1.这是诗人二十一岁游蜀之前供职长安时期的作品。杜少府:名不详。少府:唐人对县尉的尊称。蜀川:犹言蜀地。又作“蜀州”。《新唐书·地理志》载:蜀州,“垂拱二年析益州置”。垂拱二年为公元六八六年,其时王勃已去世十年,故当以“蜀川”为是。

2.城阙:唐代的都城长安。阙,宫门前的望楼。辅三秦:以三秦为辅。长安位于三秦的中枢,故云。辅:护卫。三秦:今陕西省一带,古时为秦国。项羽灭秦后分秦地为雍、塞、翟三国,分封秦降将章邯等三人为王,故称“三秦”。这里泛指长安附近的关中之地。

3.风烟:风尘烟岚,指极目远望时所见到的景象。五津:蜀中长江自灌县以下至键为一段的五个著名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以五津代指蜀地。津:渡口。

4.宦游:因仕宦而漂泊。

5.比邻:近邻。古时五家相连为比。

6.“无为”两句:不要因为分别就像小儿女一样伤感流泪。

这是送别之作,是唐诗中很有代表性的壮别诗,颇能体现初盛唐时期人们志存高远的精神风貌。诗中有深情的劝慰,却不因远别而悲伤,表现了诗人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

首联点明送别地点和友人赴任之处,场景开阔,气势雄伟,是典型的唐诗风味。“风烟”与“望”字之中,已露惜别之意、关切之情。次联进一步写送别心情:彼此的宦游感受是一样的。颈联宕开一笔,申述对离别的看法,是慰人,也是**,情理交融,乃全诗最精警之处。尾联相互劝慰勉励。

建安诗人曹植《赠白马王彪》诗云:“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芃,无乃儿女仁。”对这首诗的构思立意很可能有所启发。但王勃的诗句更精炼、更概括、更蕴藉。《唐诗意》云:“慰安其情,开广其意,可作正小雅。”

历代文人赋诗送别,有惜别和壮别两类,而大抵以惜别为多。即使是心高气盛的初盛唐文人士子,每当送别,也多依依之情。唯此诗及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乃壮别诗之代表作。《批点唐音》云:读此诗“乃知初唐所以盛,晚唐所以衰。”

高宗总章二年(669),王勃因“戏为《檄英天鸡》文”,被唐高宗逐出沛王府,五月游蜀。此后,他所写的大量送别诗,如《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别人四首》、《别薛华》、《重别薛华》等,就再难听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样爽快的声音了。如《别薛华》: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7.形容“敬廉崇洁”的古诗

1.《石灰吟》明朝: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满江红·写怀》宋代: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代: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4.《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宋代:陆游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5.《从军行七首·其四》唐代: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