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南送子宋词

1.南郭一词在古代诗词中有何说法

《南史》卷二十一宋 《王僧祐传》:“僧祐雅为从兄俭所 重,谢病不与公卿游,赠俭诗云:汝 家在市门,我家在南郭。

汝家饶宾 侣我家多鸟雀。”南郭指城之南 门。

后人将此词沿用至诗中。宋• 鲍照《松柏篇》:“南郭悦籍短,蒿里 收永归。”

宋•辛弃疾《满江红•游 南岩,和范廓之韵 “笑拍洪崖,问 千丈翠岩谁削?依旧是:西风白鸟, 北村南郭。”清朱孝臧《鹧鹕天• 九日,丰宜门外过裴邨别业》:“凄迷 南郭垂鞭过,清苦西峰侧帽窥。”

唐•岑参《春半与群公同游元处士 别业》:“南郭处士宅,门外罗群峰。”。

2.南诗宋词经典名句摘抄

您好:是唐诗宋词吗?如下:

一.天地山水

1. 雄鸡一唱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

2.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3. 野旷沙岸净, 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4. 天苍苍, 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5.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6. 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7.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8.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9.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10.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11.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12.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13.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宋.苏轼《题西林壁》

14.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二.日月风雨

1.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唐.杜甫《羌村三首》

2.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乐原游》

3.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4.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唐.白居易《暮江吟》

5.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

6.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7. 明月却多情, 随人处处行--宋.张先《菩萨蛮》

8.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三国.魏.曹植《怨歌行》

9. 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

10.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唐朝.王维《鸟鸣涧》

三.花草虫鸟

1. 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宋.张道洽《岭梅》

2. 春城无处不飞花--唐朝.韩鸿《寒食》

3. 折得一枝香在手, 人间应未有--宋.王安石《甘露歌》

4.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玉楼春》

5.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6.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7.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8.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宋.王安石《咏石榴花》

9.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10.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山园小梅》

11.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宋.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12.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宋.晏殊《踏莎行》

13. 阳春二三月, 草与水同色--晋.乐府古辞《孟珠》

14. 江南二月多芳草, 春在蒙蒙细雨中--宋.释仲殊《绝句》

15.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6.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沙》

17.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唐朝.元稹《菊花》

希望能帮到你,谢谢。

3.古代生日贺喜宋词

一、《祝生日快乐》祝福瑞年前程宽

徐风醉柳佳人恋

子踏花纷彩蝶欢

童年有志勤登攀

生有建树青春灿

日日进取事业展

快意人生知音伴 二、红树相思抛红豆,

樱柳春花满画楼, 三.贺寿诗词

清平乐

夕阳依旧着意青山湖。笛音袅袅晚风柔,恰似春和永驻。

往事悠悠如梦,星光灿烂良多,再送一生祝福,犹自闲庭信步!

人过五十又五年,清逸才高人钦羡。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称之百岁不为过,一日悠然似两天。

海福中照天命日,哉寿间涵半百年。行可楷模人称德,青松岁久叶常妍

桃叶风雨黄昏后,

生出新愁与旧愁,

日日金波噎满喉,

快看镜里形容瘦,

乐得流水绿悠悠。

乐娱生日庆华年

4.关于亲情的宋词

赠申孝子

年代:【宋】 作者:【赵士礽】

铅山乃灵山,号为七宝库。

有时地爱宝,人杰时一付。

礼围较文章,发为性仁赋。

盛美固不绝,且作忠孝路。

时凶资贼多,炽焰不容捕。

长驱斩关来,提挥远相诉。

申生本医家,首冲众贼怒。

有子趋而前,悲泣湿衣袧。

愿代父这死,三万色不怖。

贼曰汝子孝,解衣衬血污。

以此两全生,父子欢如故。

何不上明君,青旌当金铸。

赠陈孝子庸

年代:【宋】 作者:【梅尧臣】

康州水边龙母坟,草树蒙蒙起风雨。

五色五蛇时往来,野鼠不穴坟上土。

嗟哉异类犹厚亲,岂彼人兮忘恃怙。

果生陈子孝且仁,终日劬劬在民伍。

天清天顺感其和,嘉禾骈枝立如股。

遐乡叹慕为尔邻,太守欣言出吾部。

中州士人传以夸,照顽烁孽良有补。

唯时火德君道明,粤南祝融孝所生。

若然宁独一陈生,筑堠表庐从此数。

5.苏轼 南乡子 送述古

南乡子 送述古1 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

谁似临平山上塔2,亭亭3,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

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4,秋雨晴时泪不晴5。 注释 1. 述古:陈襄的字,述古与苏轼交谊很深,二人都因反对王安石新法离朝外任。

熙宁五年(公元1071年),述古调知杭州,时苏轼为杭州通判。二人宴集酬唱,甚为相得。

熙宁七(公元1073年)年,述古调往南都(宋之南京,今河南商丘),苏轼作《虞美人》(湖山信是东南美)相赠。述古离杭,苏轼又追至临平,于舟中送别,并作此词。

2. 临平:山名,在今浙江余杭境内。四周平旷,无高山峻岭。

3. 亭亭:高远耸立的样子。 4. 荧荧:微光闪烁的样子。

5. 泪不晴:以雨比泪,故曰“泪不晴”。 词牌知识: 〔题考〕 南乡即南国,唐人称南中。

本词初为单调,创于欧阳炯;【词律】所收,有其二十七,二十八字两首。如“路入南中,恍榔叶暗蓼花红;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纤纤抬素手。”

固为本意也。迨冯延已始添作双调,成今体之五十六字。

欧阳修前后首句俱减为四字,名﹝减字南乡子﹞。 南歌子 唐教坊曲名。

此词有单调双调。单调者,始自温庭筠词。

词有“恨春宵”句,名《春宵曲》。张泌词,本此添字,因词有“高卷水晶帘额”句,名《水晶帘》。

又有“惊破碧窗残梦”句,名《碧窗梦》。郑子聃有《我爱沂阳好》词十首,更名《十爱词》。

双调者有平韵仄韵两体。平韵者,始自毛熙震词,周邦彦、杨无咎、僧挥五十四字体,无名氏五十三字体,俱本此添字。

仄韵者,始自《乐府雅词》,惟石孝友词最为谐婉。周邦彦词,名《南柯子》。

程垓词,名《望秦川》。田不伐词,有“帘风不动蝶交飞”句,名《风蝶令》。

〔作法〕 本调五十六字。首句五字,与﹝浪淘沙﹞首句同,第二句为仄起平韵之七言句,而第三字不能作仄。

第三句为七言仄句,不用韵;句法与﹝浪淘沙﹞第四句同。第四句为两字句,例用平平,协韵。

末句与第二句同。后阕概同前阕。

格式一: ●●○○●, ○○●●△。 ⊙○⊙●●○△, ⊙●⊙○⊙●●○△。

* * * * * 格式二: (前片) ●●○○●, ○○●●△。 ⊙○⊙●●○△, ⊙●⊙○⊙●●○△。

(后片) ●●○○●, ○○●●△。 ⊙○⊙●●○△, ⊙●⊙○⊙●●○△。

* * * * * 格式三: (前片) ⊙●○○●, ○○●●△。 ⊙○⊙●●○△, ⊙●⊙○⊙●●○△。

(后片) ⊙●○○●, ○○●●△。 ⊙○⊙●●○△, ⊙●⊙○⊙●●○△⊙●○○●●△(协平韵) 赏析一: 此首,上片,送述古途中之景;下片,述归来怀念之情。

文笔飘洒,情意真挚。“回首”两句,记送行之远。

“谁似”三句,记山塔也知送行,极有情味。“归路”两句,记归路风清及归来之无寐。

“今夜”三句,记入夜之悲哀,雨晴泪不晴,语意甚新。(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鲁直记江亭鬼所题词,有“泪眼不曾晴”之句,余以此鬼剽东坡乐章“秋雨晴时泪不晴”之语。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八引《复斋漫录》) 赏析二: 这是一首送别词。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通判杭州,第二年陈襄接任杭州太守,二人虽为上下级关系,却又是酒朋诗侣,志趣相投,相契甚得。

熙宁七年(1074年)陈襄移任南都,苏轼为此写了不少送别词,这是其中之一。王文诰《苏诗总案》云:"熙宁七年甲寅七月,追送陈襄移守南都,别于临平舟中,作《南乡子》词。

"已是临歧挥别,故与酒筵饯别词的写法有些不同。 上片回叙分手后回望临平山,变化欧阳詹句意,隐隐有物是人非之叹。

"谁似"云云,以人比塔,写出与友人分手后的无限怅惘。 下片写归去之后情景。

"荧荧"两字,既指残灯之微光,又指泪光之闪烁,顺势引出末句,以绵延不断的秋雨与思念之泪相比,新颖贴切,更显作者对友人思念之绵长。 这是苏轼早期词作,但已融入诗的笔法,显示出与传统词作"绮罗香泽之态"相异趣之处。

赏析三: 熙宁七年(1074)年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陈襄(字述古)移守南都(今河南商丘),苏轼追送其至临平(今余杭 ),写下了这首情真意切的送别词。词的上片回叙分手后回望离别之地临平镇和临平山,抒写了对往事无限美好的回忆和对友人的依恋之情。

起首两句写词人对陈襄的离去特别恋恋不舍,一送再送,直到回头不见城中的人影,而那临平山上亭亭伫立的高塔似乎在翘首西望,不忍郡守的调离。这种从眼前实景落笔而展衍开去与由景入情的写法,不仅使人感到亲切,而且增加了作品的深度。

接下来三句写临平山上的塔,仍就眼前景物落笔,实则是以客观的无知之物 ,衬托词人主观之情 。“谁似”二字,既意喻词人不象亭亭耸立的塔,能目送友人远去而深感遗憾,又反映了词人不象塔那样无动于衷地迎客西来复送客远去,而为友人的离去陷入深深的哀伤之中;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迎友人来杭又送友人离去的实际。

下片写词人归途中因思念友人而夜不成眠。晚风凄清,枕上初寒,残灯斜照,微光闪烁,这些意象的组接,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烘托了作者的凄凉孤寂心境。

末句“秋雨晴时泪不晴 ”,用两个“晴”字把雨和泪联系起来,比喻贴切而新颖,加强了作者思念之苦的表现,读来叩人心扉,令人叹婉不已。这首词艺术上的特色主要是将山塔、秋雨拟人化,赋予作者自身的感情和心绪 ,将无生命的景物写活。

6.带南字的古诗词

1、重别周尚书 作者庾信 作品出处《咏怀二十七首》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唯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白话译文 阳关与故国相隔万里之遥,年年盼望却至今不能南归。

只有黄河岸边南来的大雁,秋天一到仍可以自由南飞。 2、南中咏雁 唐初诗人韦承庆(一作于季子)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

未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 白话译文 我被流放到万里之外、土地荒芜的南方,春暖花开之际,路途中看到大雁正朝北飞去。不知道到哪年哪月,我才能与你们一道回到北方? 3、卖炭翁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话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4、南浦别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白话译文 在南浦凄凉愁苦的分别,秋风萧索黯淡。

回头看一次就肝肠寸断,好好离去吧,不要再回头了。 5、观刈麦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白话译文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