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中的物候现象分几类

1. 古诗词中的物候

古诗词中的物候

1.古诗中的气象物候有哪些

简单些说,物候就是植物的萌发、开花、结果、凋谢和某些动物的迁徙、冬眠等活动,反映了气候和节令的变化。从这个角度讲,我国古诗歌中包容着极其丰富的物候知识。

比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早春天气,鸭子最先感知春江水暖,嬉戏水中。

“天寒水鸟自相依,十百为群戏落晖。过尽行人都不起,忽闻冰响一齐飞。”(秦观《还自广陵》)晚冬时节,水鸟相依,一声冰响,群鸟惊飞。鸭子与小鸟同是春天的使者。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水槛遣心》)诗中出现的三种物象,表明了春末夏初梅子黄熟时的节令特点。

黄巢《题菊花》说:“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菊花凋零,蝴蝶敛迹,虽不着一“秋”字,秋令的阵阵凉意却扑面而来。

至于李白的《塞下曲》,则把读者引向另一个世界:“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五月正值仲夏,在内地早已是百花凋谢之日,而地处西北边塞的天山(祁连山)仍旧积雪覆盖,无杨柳与花草,表明在黄河流域海拔超过四千多米的地方,既无夏季又无春秋的特点。由此不难看出内地跟塞外气候的差异之大。

涉笔物候的古诗中往往会看到前人的农事和军事活动。如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这两句写江南晚春乡村的诗,藉蝴蝶入菜花的描述衬托农夫农妇农事忙碌。再看文同的《早晴至报恩山寺》:“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独卧斫桑稀。”上联描绘了一幅远山高林、野鸟飞翔的生动画图;下联写了春夏之交农夫农妇收麦、整菜、采桑、喂蚕,忙碌不堪的情景,亲切动人。而卢纶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其三)则是写行军打仗:敌人夜逃,雁群惊飞,由此引起我军大将的警惕,遂率领士兵追赶敌骑,充分表现了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

综观上述云云,可知我国古典诗歌的物候描写,不单有文学方面的艺术价值,还是研究物候学及农业、军事的可贵资料。

2.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运用了什么说明

白居易16岁时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又吹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首诗形象的揭示了物候现象的年度变化. 欧阳修《鸟啼》诗云:“穷山候至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寥寥数语,一幅阳春花鸟图便跃然纸上. 南宋大诗人陆游也留下了很多反映有关物候变化的诗句.他在《初冬》诗中说:“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于《枕上作》中说:“卧听百舌语帘栊,已是新春不是冬.”在《夜归》中写道:“今年寒到江乡早,末及中秋见雁非.八十老翁顽似铁,三更风雨采菱归.”这些诗句,大都是诗人晚年在浙江绍兴家乡时作的,反映他无时不刻不在留心自然的生动情景.陆游不但留心观察物候,而且还用鸟类预告农时.他在《鸟啼》诗中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闻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土簇.五月鸣雅舅,苗稚忧草茂.人言农家苦,望晴复望雨,乐处谁得知,生不识官府.”在《禽声》又云:“布谷布谷天未明,架犁架犁人起犁.”布谷声声,似乎在催促人们赶快春耕,以免延误农时.。

3.古诗中的物候现象

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后两句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

季风是由于海陆的热力差异导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而形成季风。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大大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暧湿气流便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形成东南季风,即夏季风。

在我国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为非季风区。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

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线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本文来自: 我爱你语文 详细出处:/bencandy.php?fid-128-id-1435-page-1.htm“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五月正值仲夏,在内地早已是百花凋谢之日,而地处西北边塞的天山(祁连山)仍旧积雪覆盖,无杨柳与花草,表明在黄河流域海拔超过四千多米的地方,既无夏季又无春秋的特点。由此不难看出内地跟塞外气候的差异之大。

4.《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赏析

白居易16岁时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又吹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首诗形象的揭示了物候现象的年度变化。

欧阳修《鸟啼》诗云:“穷山候至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寥寥数语,一幅阳春花鸟图便跃然纸上。

南宋大诗人陆游也留下了很多反映有关物候变化的诗句。他在《初冬》诗中说:“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于《枕上作》中说:“卧听百舌语帘栊,已是新春不是冬。”在《夜归》中写道:“今年寒到江乡早,末及中秋见雁非。八十老翁顽似铁,三更风雨采菱归。”这些诗句,大都是诗人晚年在浙江绍兴家乡时作的,反映他无时不刻不在留心自然的生动情景。陆游不但留心观察物候,而且还用鸟类预告农时。他在《鸟啼》诗中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闻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土簇。五月鸣雅舅,苗稚忧草茂。人言农家苦,望晴复望雨,乐处谁得知,生不识官府。”在《禽声》又云:“布谷布谷天未明,架犁架犁人起犁。”布谷声声,似乎在催促人们赶快春耕,以免延误农时。

苏轼的《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中的每句都在描写这春江晚春的景象,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了春天那生机盎然的气息,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物候现象。

李珣的《浣溪沙》

红藕花香到槛频,可堪闲忆似花人,旧欢如梦绝音尘。

翠叠画屏山隐隐,冷浦纹覃水潾潾,断魂何处一蝉新。

词中的“红藕花香”,“翠”“蝉”等景色反映出了当时的物候现象。荷花开在夏天,尤其是盛夏时节。

唐诗宋词一般都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反映当时的物候现象。

5.在哪些诗句中有物候现象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尚书 盘庚上》

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周易 乾》

池之竭矣,不云自频?泉之竭矣,不云自中?《诗经 大雅 召旻》

莫赤匪狐,莫黑匪乌。《诗经 邶风 北风》

风马牛不相及。《左传 僖公四年》

枳句来巢,空穴来风。 战国 楚 宋玉《风赋》

金以刚折,水以柔全;山以高陊,谷以卑安。 晋 葛洪《抱朴子 广譬》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 唐 韦应物《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唐 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唐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乾坤有精物,至宝无文章。雕琢为世器,真性一朝伤。唐 韦应物《咏玉》

花落未须悲,红蕊明年又满枝。宋 晏几道《南乡子》

彩云易散,皓月难圆。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钱舍人题诗燕子楼》

冰厚三尺,不是一日之寒。《金瓶梅词话》第九十二回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