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中的禅

1.什么叫诗词中的禅境,小说中的禅境,书画中的禅境

首先我们得了解什么是禅境,人生中的烦恼都是自己找的,当心灵变得博大,空灵无物,犹如倒空了烦恼的杯子,便能恬淡安静。

人的心灵,若能如莲花与日月,超然平淡,无分别心、取舍心、爱憎心、得失心,便能获得快乐与祥和。水往低处流,云在天上飘,一切都自然和谐地发生,这就是平常心。

拥有一颗平常心,人生如行云流水,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宁静的心,质朴无瑕,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

禅的定义:禅那,汉译静虑,即于一所缘境系念寂静、正审思虑。也就是说诗词,小说,书画中的字词,文字,画面能够使读者或观看的人产生一定关于自身更深得,积极的思索,或者说使其思维得到更好得梳理的一种心理状态。

2.苏轼诗词中的禅意

【苏轼·借自然说禅意 】 借自然说禅意是指在诗歌创作中,从静态、动态的自然山水中感悟禅理,它是苏轼山水诗创作的具体的表现形式之一。

这类诗的特点是自然景物的描写与感悟禅理在同一首诗中分开。如《百步洪》:“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麿。……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觉一念逾新罗。

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棘埋铜驼。觉来俯仰失千劫,回视此水殊委蛇。

君看岸边苍石上,古来篙眼如蜂窠。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吾何!回船上马各归去,多言譊譊师所呵。”

诗的前半部分,先用博喻的手法极力渲染了水流的湍急迅疾,以象征人生的短暂,后十四句则是说禅,尤其是“君看岸边苍苔上,古来蒿眼如蜂窝”一联,形象而又精辟地道出了多少舟人已逝,而流水依旧的禅理。并指出只要心无所在,上述的造物规律就无法成为生命的桎梏。

这里苏轼借助山水,在“静”与“动”的自然山水中感悟禅理。 在中国文学史上,自建安以来就出现了“纯粹”意义上的“模山范水,流离光景”的山水诗,诗人们在“王朝”的衰败中,意识到了“天命”同样是瞬间即逝,然而,当他们睁开世俗的眼睛时,突然发现这司空见惯的山水是那样的雄伟与壮美,是那样的富有光辉而又青春长在。

于是便出现了反映现实生活比“天命”更美好的、更有价值的诗文,这些诗文往往更多地显示出浓厚的生活气息,显示出对社会政治与世俗的关注。他们通过描写自然,寄情山水,喧泄自己的郁闷。

就象谢灵运山水诗,“野旷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川后时安流,天吴静不发。

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游赤石进帆海》)。

在自然山水中感受古朴本真的生活情景,在自然中领悟对功名与现实的超越。而到了柳宗元则山水诗的创作,不再是单纯的“模山范水”,而是使诗文赋于了浓烈的感情色彩,成了诗人情感的化身。

如《南涧中题》“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游,怀人泪空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等。 这些诗虽然写得情深意切,惊心动魄,但就其创作的主体都没有超脱自然之外。

苏轼则不同,首先在创作理念上苏轼提出观察自然之物,要用“空静”的心态,以静观动。他在《赠袁陟》诗中说:“是身如虚空,万物皆我储。”

《次韵僧潜见赠》又云“道人胸中水镜清,万象起灭无形。”在《送参寥师》中又说;“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镜。”在《朝辞赴定州状》再次强调:“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毕陈于前”。

苏轼提出了诗人应当潜思静虑,集中精神,以清明开旷的心胸去观察和收摄世间万象及其运动的观点。在苏轼看来大自然是美的,诗人要善于传自然景物之神,尽自然万物之变,穷自然固有之理,寓主观之情意。

苏轼没有象前代任何一位诗人那样,或是写景,或是抒情,甚至并不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只是以禅意的眼光去审视自然,从自然中脱身而出,获取把握自然的自由。 在苏轼初到黄州时,贫病交加、穷困潦倒。

这一时期的诗中,他多次提到自己“穷到骨”,在给友人的信件中也多次说道自己右目病笃,卧病半年,并“杜门斋僧,百想灰灭”(《与蔡景繁》)在这种情况下,他“归诚佛僧”,专心研读佛经,开始了他对道家的更一步深入的探访。在他的《黄州安国寺记》概述了初到黄州学佛的缘由及心理。

“闭门却扫,收拾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之所得罪者也。欲新其一,恐夫其二。

触类而求之,有不可胜悔者。于是喟然叹曰:‘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

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

焚香黓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静,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

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但在“舍馆粗定,衣食稍给”之后,他就开始了“自我反省”。

这段表面上看是闭门思过,诚心归佛,但细细品味,又觉不然。首先是“皆不中道”,绝非诚心悔过之语,而是用一种艺术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愤激情绪;后面的话与其说是祈求福祐,倒不如说更是一种求诸已心,从精神上抛弃尘垢世污,以达到“物我相忘”的境地。

因此,“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这是苏轼对待佛教的一个鲜明的态度。 在中国历史上,佛老思想往往成为困窘士子的精神支柱,但苏轼并没有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在“穷”时接受佛老思想的影响,从而走向“超世入佛”的虚无人生。

苏轼的“归诚佛僧”不仅仅是为了排遣愁郁,消弭烦恼,更重要的是以此来作为分析既往人生的精神向度,求得更为旷达的洒脱的人生态度。 可以说,苏轼的诗是借禅理来实现对自然的超越性把握,而对诗中的禅意,诗人同样有着清醒的认识,“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

因此,如果我们说谢灵运的山水诗是诗人心灵的外围屏障,只有在。

3.赏析《禅》这首古诗

这是首咏物诗,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第一、二句:“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蝉用细嘴吮吸清露,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

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第三、四句:“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蝉能够“居高声自远”,不是凭借“秋风”,如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一类外力所致,而是来自品行高洁、来自人格的力量所致。

这些诗句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是说,做人做官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4.禅的古诗

(一)、描写春天的古诗词nbsp;汉乐府古辞《长歌行》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nbsp;唐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

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nbsp;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nbsp;唐韩愈《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nbsp;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nbsp;(二)、描写夏的古诗词nbsp;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nbsp;宋·陆游《初夏绝句》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nbsp;宋.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nbsp;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nbsp;(三)、描写秋天的古诗词nbsp;汉·刘彻《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nbsp;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nbsp;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nbsp;唐·王绩《野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nbsp;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nbsp;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nbsp;唐·刘禹锡《秋词二首》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nbsp;唐·杜牧《秋夕》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nbsp;(四)、描写冬天的古诗和描写冬天的名句nbsp;晋·谢道蕴《咏雪联句》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nbsp;唐·李白《冬日归旧山》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nbsp;唐·李白《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nbsp;唐·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nbsp;唐·高骈《对雪》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nbsp;唐·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nbsp;二、古诗词中的花鸟虫鱼nbsp;1、nbsp;带“花”字的诗句nbsp;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nbsp;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nbsp;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nbsp;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nbsp;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唐·杜甫《春夜喜雨》nbsp;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唐·李白《月下独酌》nbsp;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宋·张志和《渔歌子》nbsp;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唐·杜甫《登楼》nbsp;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nbsp;2、nbsp;带鸟的诗句nbsp;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绝句四首》nbsp;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唐·王维《观猎》nbsp;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唐·白居易nbsp;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宋·张志和《渔歌子》nbsp;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nbsp;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唐·孟浩然《春晓》nbsp;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柳宗元《江雪》nbsp;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唐·贾岛《题李凝幽居》nbsp;3、nbsp;绘虫的诗句nbsp;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宋·乐雷发《秋日行村路》nbsp;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杨万里《小池》nbsp;马寅识路真疲路,蝉到吞声尚有声。——清·黄景仁《杂感》nbsp;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唐·刘方平《月夜》nbsp;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清·朱景素《樵夫词》nbsp;未悉前头花好否,且令蜂蝶作前驱。

——宋·杨万里《寒食相将诸子游翟园》nbsp;南窗一枕睡初觉,蝴蝶满园如雪飞。——明·华幼武《睡起》nbsp;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唐·杜甫《曲江对酒》nbsp;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nbsp;4、nbsp;绘鱼的诗句nbsp;一夜海潮河水满,鲈鱼清晓入池塘。

——元·宋禧《即事》nbsp;竟说田家风味美,稻花落后鲤鱼肥。——清·朱凤翔《村处闲吟》nbsp;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汉佚名《饮马长城窟行》nbsp;三、古诗词中的山水风光nbsp;1、nbsp;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

5.唐诗中的五律第一,有哪十首

说明:来自网络 1、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作为“岭南第一人”,张九龄以五言诗见长,《望月怀远》为其代表作之一,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

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意境幽静秀丽,构思巧妙,情景交融,细腻入微,感人至深。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清浑不著,又不佻薄,较杜审言《望月》更有余味。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通篇全以骨力胜,即“灭烛”、“光满”四字,正尽月之神。用一“怜”字,便含下结意,可思不可言。

《五七言今体诗钞》:是五律中《离骚》。 2、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⑺? 归雁洛阳边。”颈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河岳英灵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唐诗训解》:三四工而易拟,五六太淡而难求。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徐充曰:此篇写景寓怀,风韵洒落,佳作也。“生”字、“入”字淡而化,非浅浅可到。

《唐风定》:高奇与日月常新,非摹仿可得。 3、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全诗前二联写点明“旅夜”,后二联紧扣“书怀”,景中有情,融情于景,内容深刻,格调清丽,结构谨严,是杜甫诗歌中的经典作品。

明·谢榛《四溟诗话》:子美“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句法森严,“涌”字尤奇。可严则严,不可严则放过些子,若“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意在一贯,又觉闲雅不凡矣。

明·胡应麟《诗薮》:“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太白壮语也;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骨力过之。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写景妙,传情更妙。

近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雄浑之品。 4、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全诗读起来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又像一支轻快的歌舞,给人以耳目清新之感!完美体现了王维诗歌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孟诗评》:总无可点,自是好。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色韵清绝。

《历代诗法》:天光工影,无复人工。 《唐宋诗举要》:随意挥写,得大自在。

《唐贤清雅集》:语气若不经意,看其结体下字何等老洁,切勿顺口读过。 5、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瀛奎律髓》:三四不必偶,乃自是一体、盖亦古诗、律诗之间。全篇自然。

《唐诗广选》:胡元瑞曰:中二联,五言律之入禅者。 《唐诗镜》:三四清韵自然。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陆钿曰:读此诗,何必发禅家大藏,可当了心片偈,更妙在镜花水月。 《唐诗别裁》:鸟性之悦,悦以山光;人心之空,空因潭水:此倒装句法。

通体幽绝。 6、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至今广泛流传。

《唐诗广选》:顾华玉曰:多少叹息,不见愁语。胡元瑞曰:唐初五言律唯王勃《送薛华》及此诗,终篇不着景物而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

《唐诗镜》:此是高调,读之不觉其高,以气厚故。 《古唐诗合解》:此等诗气格浑成,不以景物取妍,具初唐之风骨。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苍然率然,多少感慨,说无为愁,我始欲愁。 7、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历来被评为爱国诗的佳作。

宋·方回《瀛奎律髓》:“此第一等好诗。想天宝、至德以至大历之乱,不忍读也。”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百代而下,当无复继。” 清·陈衍《石遗室诗话》:“老杜五律,高调似初唐者,以‘国破山河在’一首为最。”

民国·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吴汝伦曰:“字字沉著,意境直似离骚。” 近人郁达夫《奉赠》诗之五:“一纸家书抵万金,少陵此语感人深。”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