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高中课外古诗词如何鉴赏 2. 高中课外古诗词鉴赏 高中课外古诗词如何鉴赏1.十首高中课外古诗词及鉴赏1、江上 宋代:王安石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鉴赏:这首诗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江水浩淼无边,江畔红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风劲吹,水面则起波浪,荡漾连绵,江花也渐次凋谢,脱下了红妆,那岸边或水上的小舟传来横笛声,也就使景色带上了浓浓的秋意,勾起作者的思绪。江水江花、西风横笛,这些特有时令的特定景物,就构成了一幅色彩浓烈的“江上秋意图”,具有鲜明的特色。 2、蚕妇 宋代: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鉴赏:这是一首言简意赅的讽喻诗,诗人借养蚕妇女的所见所感,把养蚕人衣不蔽体,不养蚕人却穿着满身绸缎加以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遭到剥削掠夺的不合理现象。诗中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的悲苦,表达了诗人对养蚕农妇的同情,对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的愤恨,以及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控诉和鞭挞。 3、东栏梨花 宋代: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鉴赏:《东栏梨花》是一首感伤的诗,诗人因为梨花盛开而感叹时光的流逝。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哀愁,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寄予了作者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 4、金陵晚望 唐代: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鉴赏: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金陵(今南京)城头远望,只见浮云落日映照着这座古城,一种沧桑之感涌上心头。这里所说的“一片伤心”,即是指这种情绪而言。 浮云落日是有形之物,丹青能画;而“一片伤心”,乃抽象感情,所以纵有丹青妙手,也难以描绘。黄叔灿《唐诗笺注》说:“‘画不成’三字,是‘伤心’二字这神。” 正因为画不成,故见“伤心”之深;也正因为伤心如此,所以谁也难以传神地画出这种心声。结尾两句,感慨深沉。 高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末日。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 5、春愁 清代: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鉴赏: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诗的大意说:春回大地,面对着春天的景色,引起我无限春愁,这春愁无涯无际,难以排遣,勉强观望山景,仍然难以消除胸中的悲愁。 想起惊心动魄的往事,不禁使人潸然泪下。四百万同胞都为此伤心万分,同声大哭,因为去年的今天被迫割让了台湾。 6、绝句 元代:王庭筠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鉴赏:前两句一从视觉、一从嗅觉的角度来描写诗人居处的清幽境界。“竹”和“诗”,一为自然之物,一为社会之物,二者本无从比较,但诗人用一个“瘦”字把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竹具有清瘦的形象,诗具有清瘦的风格。 “瘦”字用得生新,为全诗定下了清瘦的意境氛围。而“入梦香”则将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梅花夜间在月光的朗照下也喷出清香,已不同凡响,而这香气还伴着诗人进入梦乡,则香气之浓郁、之悠长可以想见。 将竹与梅这样的自然物象与诗与梦这样的人为之物炼在一句之中,这就构成了情在景中、景在情中,情景混融莫分的高妙意境。前两句字面上完全没有“月”,但透过竹影和梅香,我们可以感受到“月”自在其中。 在后两句中,诗人便将“月”和盘托出。可怜者,可爱也。 当诗人信步庭院时,月光与竹影、梅香是那样的和谐;而回到西厢房时,这月光却不能“下西厢”,这多么地令人遗憾!诗中透露出一股月与人不能互通情愫的遗憾或幽怨的情绪。诗人遗憾或幽怨的是什么?也许是有情人天各一方,不能互通情怀;也许是君臣阻隔,上下无法沟通;也许什么都不是,只是诗人置身此时此景之中的一种朦朦胧胧的感受而已。 7、春行即兴 唐代: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鉴赏: 李渔《窥词管见》有云:“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 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诗和词在表现手法上是一致的。 这首诗虽然还不能说就做到了“全篇不露秋毫情意”,但句句写景,句句含情,却是比较突出的。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诗中虽然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却构成一幅暮春景象,渲染一种孤寂、凄凉、愁苦、叹惋的感情,这些景色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的,它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8、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代: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鉴赏:这是诗人是在送陈秀才回沙上扫墓有感而发所作的诗。 清明时分,春雨飞飞,诗人和陈秀才一行人风尘仆仆的赶回沙上祭祖,满身的泥土尘埃和雨露,那是非常的零乱,诗人感慨以这样行色匆匆的方式回乡祭祖,那是让人感受到似乎有那么一些悲哀。9、夕阳楼 唐代:李商隐 花明。 2.高中课外古诗鉴赏怎么答怎样解答诗歌鉴赏题 (一)品味标题,弄懂注解,逐句读通,了解大意。弄清“七何”: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物,何景,何情。 (二)弄清表达技巧。 基本表达方式:即事抒情,咏物抒情,写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叙议结合。 明显的表达特点:象征,对偶,设问,比喻,比拟,对比(反衬)。 古代诗歌的特有技巧:“炼”字,“炼”句。 (三)结合背景知识领悟与赏析。 理解感情,领悟意境,体会情味,品评风格。 例一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通篇运用比喻、拟人,叙议结合。道出了知识更新的道理。 例二 近试呈张水部① 唐·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②,待晓堂前拜舅姑③。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 ①张水部:张籍,唐诗人,时任水部员外郎。朱庆余,当时越州举子。②停红烛:停,安置。停红烛,让红烛点着,通夜不灭。舅姑:旧时妇女称公婆为“舅姑”。 例三 酬朱庆余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①心,自觉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 ①镜湖,越州的名胜。 朱诗的意思是,问张籍,自己作为一名应试的举子,文章能不能合主考的意。张在答诗中充分肯定了他的才能。 以上三首诗,特别要注意看题目。如果忽视了题目,就会误解诗意。 古人写诗,注意炼字炼句,常有许多精妙之处。鉴赏评价时,要注意结合诗歌内容发挥想象,领会这些精妙处。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噪”衬“静”,以“鸣”衬“幽”,使“静”的特点更为突出,更为鲜明。 “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闹”字以动态写静态,表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给人以美好享受。 “微风燕子斜”,一“斜”字,化动为静,刻画出一种悠然的情态。 3.高中古诗文如何鉴赏鉴赏古文诗首先要结合当时年代和社会的背景 并了解作者的经历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来阐述古诗的主要内容 诗歌的发展史 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隋唐诗歌,宋词,元曲,明清诗歌 中国古诗词来源于春秋战国的《诗经》、《楚辞》,发展于汉魏时期的《乐府》和四、六骈文;兼收而并蓄,久锤而始成;波澜壮阔于唐、宋,余波激荡于明清;是中国汉语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早在远古时代,文字还不发生以前,在民间已经传播着神话传说和民间歌谣等口头文学,诗歌也在其中酝酿而生.据说,中国最早的一首诗歌——《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歌唱原始打猎的英武;而《涂山氏女之歌》:“候人兮猗.”记载了中国原始歌颂中第一首情歌.据文字记录,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涌现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代.《诗经》收集了西周初至年龄中叶,约500多年间的305篇诗.它按音乐尺度分为“风”、“雅”、“颂”三局部.“风”是周王朝京都之外的处所乐歌,“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域的乐歌,“颂”则是宗庙祭奠时的乐舞曲.当时社会生涯的各个方面,特步运动鞋,以及劳动听民的思维情感,都在《诗经》中得到了逼真的反应.具备赫然的时代感和国民性.在艺术上,《诗经》声调流利,语言朴实,常用赋、比、兴的伎俩来表情达意.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创造了拥有楚文化独特光采的新体诗——楚辞.楚辞体诗打破了《诗经》的四字句,句式以五言、七言为主,是非错落,机动多变,多用语气词“兮”字,把偶字句变为奇字句,岂但能更好地表白思想感情,而且韵律和节奏也更富于音乐性.而且,其中充斥着神奇绮丽的设想,弥漫着楚地特有的文化浪漫.诗人屈原,应用这种诗歌形式,创作了古代文学史上第一抒情长诗《离骚》.汉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写的作品编成《楚辞》..赋是两汉最流行的体裁,是一代文学的标记.汉初贾谊、淮南小山的赋,尚未脱楚辞形迹,被称为骚体赋;枚乘的《七发》奠定了汉代大赋的形式格式;至汉武帝时代,献赋诵赋风尚大盛,产生了一大量赋家.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极写帝王苑囿之盛、野猎之乐,稍后的扬雄,有《甘泉》、《羽猎》诸赋.两汉文学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诗中的民歌.汉乐府民歌和《诗经》是一脉相承的,《诗经》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汉乐府以“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诗经》以抒情为主,汉乐府擅长叙事铺陈,标志着古代叙事诗的完整成熟.《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汉民族第一叙事长诗.到东汉,文人在乐府民歌影响下试作五言诗,班固的《咏史》诗,写得质木无文,极少诗味,然而是现存最早文人五言诗.东汉末年产生的《古诗十九首》,才成为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汉末魏初,这一时期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中心,加上孔融、王粲、刘桢、陈琳等所谓“建安七子”创造了“建安文学”的光辉.其作品 “大方任气”,其中曹操的诗歌,沉雄凄凉,反映了骚乱的社会事实,暴露了诗人盼望建功破业,同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都是较为胜利的篇章.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人称“建安之杰”.他的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白马篇》、《赠白马王彪》分辨是他前期和后期诗歌的代表作.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构成大固定的规律,只是由作者依照个人的内容须要和声韵感到来进行写作.到了魏晋,因为受到了天竺的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齐梁的周喁和沈约总结了汉字的发音法则,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使诗歌创作由天然的声律发展到讲求寻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留神平仄和韵律的性质,造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唐帝国空前富强,国度从长期决裂走向大一统,封建经济和文化取得了充足发展,使唐代文学的空前繁荣 .唐代诗歌应运而生,其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淘宝网韩都衣舍,是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初、盛、中、晚唐都名家辈出,佳作一直,仅仅《全唐诗》收录的诗人就有两千多位,诗作近五万首.初唐时期,靡丽软艳的“上官体”诗流行一时.“初唐四杰”及稍后的陈子昂,上承汉魏风骨,力扫齐梁宫体诗颓风,使唐诗开端由宫廷走向社会,由艳情转向现实,由靡靡之音变为清新健康的歌唱.同时,宋之问和沈?期在诗歌的形式上也做了勇敢的摸索,他们共同为唐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到了盛唐,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和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等人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上承陶渊明、谢灵运而别开生面.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五言绝句,如《鹿柴》、《辛夷坞》等,擅长将绘景状物与阐发禅趣相联合,意境优美,艺术精妙.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为代表的边塞诗人,诗风刚健,韵味深长,唱出盛唐强音.高适的《燕歌行》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七言歌行体诗,刻画雄奇的边塞景色和艰难的军旅生活,或悲壮浑朴,或奇逸峭拔,都是唐代边塞诗的佳篇.另外,李白诗歌豪放飘逸,史称“诗仙”.如《将进酒》、《行路难》、《蜀道难》,无不显示了诗人独特的感情色协调艺术个。 4.高中古诗文如何鉴赏1.意象 首先我们要明确意象这个词的意思。 什么是意象?意象是融入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例如梅花,是客观的事物,被誉为傲骨奇花,向来以纯洁高尚的化身出现在古代文人的诗作中。 心存高洁的李清照当然不会忽视梅花,“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孤雁儿》)。李清照以梅心比人心,暗示出词人内心掀起的情感波澜。 和梅花相似的还有菊花,如元稹的《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其次表达离愁别绪的意象的有,如“蝉,芭蕉,芳草,蟋蟀,鹧鸪鸟”等等。 禅的意象有三个:一离愁别绪,{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二孤独无助,孤苦无依{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李商隐)《禅》};三喻品行高洁{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禅》}。芭蕉,“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李清照《采桑子》)。芳草,“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蟋蟀,“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 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姜夔《齐天乐》)。 表达豪情壮志的,如高山、奔流、雄关、沧海、大江、长风。抒发凄凉悲伤和孤独惆怅的情感的有: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 抒发闲情雅致的有:春日、清风、明月、泉溪、花草。寓送别之情的有南浦(水边)、长亭(陆地)。 表达思乡,思人的有柳、关山、月亮、明月、燕子等等。 很多的意象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象,在遇到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如“琴瑟,水,明月,船,雨,青山”等等。 琴瑟它的第一个意象是比喻夫妇感情和谐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周南·关雎》),另一个意象是表达兄弟朋友的情意,“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这里仅例举琴瑟) 掌握好诗词的意象是鉴赏诗词的一个必要的基础,这个基础没有捷径可言,希望大家能广泛的积累,尽可能多地掌握古诗词的意象,这对鉴赏诗歌是大有裨益的。 2.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诗人塑造人物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感情所使用的各种方法。表达技巧大体可以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及表现手法等。 有的参考书又把抒情手法和描写手法统称为表达方式。因此它是一个含义很广泛的概念。 所以本文总结的,一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二表现手法有:起兴、渲染、对比、对照、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虚实结合、象征、用典、烘托、衬托、联想、想象、欲扬先抑等。 三修辞手法有: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对偶、对比、设问、反问、双关、比拟等。四结构技巧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等。 鉴赏古代诗词的表达技巧历来是古诗词的一个重点,在回答问题时,切不可盲目答题,一定要看好题是怎么问的,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除了以上这些,还要注意各个诗人的诗风,如李白的豪放洒脱;李商隐的清丽俊秀;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平白清新;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韩愈的气势磅礴;王昌龄雄健浑厚;李清照婉约凄切;陆游的雄浑奔放;姜夔的清妙秀远;李贺的忧郁激愤等等。 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也很有好处。无论是谁的诗歌他在创作时都是内心真实的写照,都是作者丰富的感情的超越表达。 只有掌握好表达技巧这个工具,才能很好地去理解作者,理解诗歌,从而对诗歌鉴赏不再迷茫,不再害怕,终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3.鉴赏 诗词鉴赏题一直是广大同学们比较头痛的问题。 要想逾越这道难关,必须掌握一定的诗词理论,进而不断的提升诗词的鉴赏能力,以下几点是对诗词鉴赏比较实用的方法: 3.1 首先要注意题目。题目有时就是一首诗词的题眼,即诗眼或词眼。 通过这个标题就能掌握诗词的主要意思。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骆宾王的《咏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昌龄的《闺怨》、杜甫的《春夜喜雨》、陆龟蒙的《古离别》。 同学们应该抓住“思”、“别”、“咏”、“忆”、“怨”、“喜”、“别”等。这些字都和诗词内容紧密联系,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和词义上的暗示性,同学们如能认真的思考,一定会有事办功倍的效果。 3.2 要注意注释。注释一般在诗词的结尾给出,虽然不多确是出题人给考生的暗示。 有时介绍背景,有时介绍作者,有时介绍相关诗句,有时介绍典故。所以我们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从中揣摩诗词的隐含意义以及作者的写作风格,为进一步分戏鉴赏诗词作好准备。 3.3 要注意词语的概括性。广大的同学们都有一个共性,就是“重理解,轻表达”。 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合理性,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成为思想表达的瓶颈。因此同学们平时应注重鉴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条理清晰,尽可能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最后等等的鉴赏评价。 当然表述严密也是必不可少的,行文中无论前后照应,还是起、承、转、合等环节都要注意。同学们只要认真掌握以上全部方法,循序渐进,就能在诗词鉴赏的题上有巨大的进步。 综上所述:中国是一个诗。 5.高中语文古诗文鉴赏怎么做其实,古诗文鉴赏题有其规律。拿到一篇古诗文,先不必急于做,你对其进行分类:田园、山河、抒情、历史、咏物、颂人、或者哲理,每一篇借助这些表达了作者的一些思考,不一定是感叹,因为作者的思考才是你的答案,再者借助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拟物、设问、顶真、通感、白描、铺陈、叠词、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对比 等等,你要掌握全,也要试着能看出来。达到这一步,你就可以基本明白作者的意图。然后你要把每种修辞手法的作用掌握一下,在找出修辞方法后接着写出作用。最后作者是通过借物抒情、借景抒情还是借历史暗示了什么情怀、什么意图、什么品质。大体就是这个思路。最后可以在点评一下作者的用语活泼、诙谐、明快等等。联系主旨,回扣中心。 由于古诗词鉴赏出题灵活,最后系统复习一下。一旦掌握技巧,就不必每次花很大心思。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o(∩_∩)o ~ 6.高中课外十首古诗(最好四言)加赏析(1)龟虽寿(无) (2)过故人庄 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1(甘肃省平凉市·2010)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23~25题。 (7分)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3.本诗的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作简要的分析。(3分) 24.诗中哪些景物是“田家”所特有的?(2分) 25.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3.(3分)对偶(对仗)(1分)分析:如颔联的“绿水”对“青山”,“村边”对“郭外”,颈联的“开轩”对“把酒”,“面场圃”对“话桑麻”。 (举出一例得1分,3例得满分) 24.(2分)场圃、桑麻、菊花(答出一种给1分,两种得满分) 25.(2分)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意思对即可给分) 2、2010广西玉林防港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7题。 过 故 人 庄 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首联写老朋友邀我去农家做客。“鸡黍”、“田家”透出老朋友家浓浓的田园气息。 B、颔联“和”、“斜”两字运用精妙,描绘出一幅绿树环绕、青山斜隐的美丽迷人的图画,表现了诗人的愉悦之情。C、最后两句写诗人与老朋友相约重阳再聚,表现出老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令人读后余味无穷。 D、全诗叙述了诗人到农家做客受到热情款待的经过,流露出诗人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答案:D3、2007山东滨州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 过故人庄 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6.诗中 “ ”一句,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2分)7.“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赏析。 (2分) 答案:6.开轩面场圃 [评分标准]本题2分,多写“把酒话桑麻”一句不扣分。 7.示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 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形象生动,诗中有画。 如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一个“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 [评分标准]本题2分,为开放性试题。指出具体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特点,给1分;说出表达效果给1分。 三、精心原创试题(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1分) (2)“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中的“合”和“斜”都用得好,请问它们好在哪里?(任选一词作答)(1分) (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赏析。 (1分)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5)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参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6)试描绘“绿,青”所展现的画面。(7)“待,还”两句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8)诗评家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也就是说孟浩然的诗外表平淡却韵味悠长。 请以“故,邀”两句为例,简析一下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的特点。答案示例:(1)示例:喜悦欢快(2)示例:“斜”字形象地描绘出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 “合”字表现了绿树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3)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惟一。 从景物描写的视角、修辞手法运用、词语的精炼形象等方面赏析均可。能指出抓住特点写景(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结合等)或采用什么修辞手法(如对偶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如“合”“斜”)等,给1分;说出其妙处或表达效果的给1分,共2分。 示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 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 (或:一个“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4)抒发了诗人对故人和田园风光的留恋之情。 (5)开轩面场圃 [评分标准]本题2分,多写“把酒话桑麻”一句不扣分。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6)绿色的树木在村边环绕,青翠的远山在城外横斜。(7)抒发了诗人对故人和田园风光的留恋之情。 (8)诗句就像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 正是这平谈的文字写出了至交之间不用客套的交往方式。(3)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 7.如何鉴赏高中古诗词如何鉴赏高中语文古诗词语言风格 一、梳理所学诗文,归纳语言风格大致类型。 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晦涩等类型。 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动静结合,语言清新生动。 明快主要指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的语言风格。如白居易的诗等。 凝练主要指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八句皆为工整对仗,全用实词,意象密集。 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华丽主要指有富丽的词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还有李商隐、李贺的诗。 质朴主要指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但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晦涩主要指语言艰涩、冷僻、难懂。如李商隐的一些朦胧诗。“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 二、古诗词语言风格鉴赏解题对策。 1.炼字型。答题对策:(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还原内容。(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赏析作者的语言风格型。答题对策: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比较两诗不同的语言风格型。答题对策:①用一两个词概括各自的语言风格。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8.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方法与步骤诗歌鉴赏题答题模式 一、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该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分析它凸显的形象;④点出该字烘托的意境。 表达了什么感情(有时需从结构上考虑)。答题套路: 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二、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 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缺一不可。 4、答题模式: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注意要能准确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套路: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三、分析句意型 1、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2、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3、解答分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 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4、答题模式: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四、分析语言特色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 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作者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言风格,有的晓畅明快,有的风味十足等等。 4、答题模式: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套路: 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 ),如( ),这种风格很好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五、分析主旨型题 1、提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2、提问变体: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3、解答分析: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⑴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⑵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⑶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⑷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4、答题模式: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答题套路: 这是一首( )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 ),通过( )手段,抒发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六、分析技巧型题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 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②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4、答题模式: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 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答题套路: 这首诗用了( )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 ),从而突出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七、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 1、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3、解答分析: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4、答题模式:①概述诗句的内容。②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八、对比鉴赏式提问方式一般提问:对两首诗或词进行内容与主题、方法等方面的对比;。 9.高中古诗鉴赏到底怎么鉴赏高考古诗鉴赏,应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首先读懂并概括出该诗创造了怎样的意境(或景、事)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主题)。 要做到这一步,就必须从宏观上把握古诗的内容。我们知道,古代诗歌虽然浩如烟海,但从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下面几种类型:①送别诗。 一般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者表达一种依依不舍之情,或者表达别后的思念。②怀古诗。 一般有两类:一类是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一类是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建功 立业的心情,同时,委婉地对现实进行批评。③边塞诗。 大都以描写战争为主题,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精神,或者表现战士们在戍边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或者表现对战争的厌恶。④写景咏物诗。 它是通过描写山水田园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远大抱负。或者通过借景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或通过借景借物表达自己的品质。 ⑤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鉴赏古诗一定要先从内容上掌握、区别好这几种类型。因为不同类型的诗在题目的本身、语言的使用、描写的叙述上都各有自己的特点。 比如送别诗的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怀古诗则多用“感、怀、忆”等字眼,这些字眼直接点明了诗歌的性质、题材。送别诗写景物是为了渲染离情别绪,怀古诗写景物是为了形成对比,表达昔盛今衰之情……。 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特点,如果把握住这些不同类型诗的特点,也就基本上把握了诗的思想感情以及诗歌的主题,就为鉴赏领悟全诗打开了一扇大门。二、微观入手,从“点”突破。 国家考试中心命题人张伟明曾撰文解释: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论。高考以主观题形式出现的古诗鉴赏,更接近文学鉴赏规律,无疑是抓住了古诗鉴赏的真谛,但是高考命题毕竟有其自身的特点,尤其是古诗鉴赏的考查“不可能是完全开放的”,它必须是“带着镣铐跳舞”,即在放开手脚的同时对试题加以必要的限制,答题切入点不宜太大,只能聚焦于诗中最为出彩之点,就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某一方面加以设问。 譬如2003年的考查是从“诗眼”的辨析把握诗歌的意象,2004年各省题的古诗鉴赏的考查形式仍跳不出这一窠臼。因此,微观入手,从“点”突破,即通过对“点”的挖掘、突破,进而把握全诗的主旨,是鉴赏古诗的诀窍。 那么,如何微观入手,从“点”突破呢?1、从意象入手。意象是融入作者情感的形象。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抓住“枯藤”、“老树”、“昏鸦”、“夕阳”、“断肠人”等意象,就可悟出全诗主旨是揭示游子寂寞而凄苦的情怀。2、从诗眼入手。 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如王维的《过香积寺》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抓住“咽”、“冷”这两个传神的字加以分析,就可以领悟所显示的是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3、从修辞入手。古人写的诗歌,一般很少把自己的意思平铺直叙地说出来,总是借助一些修辞方法,委婉地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 要鉴赏诗词,就必须抓住并深究这些修辞方法所表现的含义,就可悟出作者的真情实感。4、从表达技巧入手。 表达技巧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在诗歌鉴赏中,主要应抓住诗歌的抒情方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表现手法(用典、虚实结合、白描与工笔等)进行鉴赏。三、示例阅读下面古诗,回答有关问题。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笛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受降城,指灵州城,贞观年间唐太宗曾于此受突厥降,故史家称之为受降城。(1)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感情?(2)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这种感情的?解题步骤:第一步:纵观全诗,可以从诗中特别是末句“征人”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第二步:根据边塞诗的特点就能回答第一问:这首诗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第二问主要是考查表达技巧。 全诗前两句写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第三句写声(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用的是烘托、铺垫的写法,即通过前三句的层层烘托、铺垫,末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将士们对家乡亲人思念的感情。南乡子唐?李王旬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1)这首词所表现的主旨是什么?(2)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3)“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解题步骤:第一步:宏观把握:从词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判断这是一首思乡诗。 第二步:微观入手,从“意象”方面突破。词中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等意象,勾勒出了一幅凄清孤寂的画面,渲染了离愁别恨、思乡之情用的是借景抒情。 这样就回答了(1)(2)两个问题。第(3)问,实际上是用了反衬的修辞,“潮退了,天晚了,然而思乡却不得返乡,通过反衬,更突出了强化了思乡之情。 四、强化训练。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有关问题: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飞晚,山山黄。 高中课外古诗词鉴赏1.高中语文课外文言文怎么提高,还有课外诗的赏析首先要对文言文或诗歌的背景有所了比如作者、写作年代等,这些为诗歌整体的风格基调找到一个依托.对于诗歌来说,首先是把整首诗歌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对于每个部分要找到其中的关键词和出彩的地方,而对诗歌的鉴赏中,特别要注意古典诗歌中景与情的融合,分析景要去分析情,分析情要展示为一种景致.文言文的鉴赏首先要建立在读懂、读通、懂透的基础上,所谓读懂就是字句意思能够明白,做到准确断句,并联系上下文找出晦涩的段落的意思,在高考中并不需要每一句文言文都读懂,不懂得一定要看上下文;所谓读通,就是要找出每一个段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言文段落关系和现代文的区别也不是很大,理清段落间的关系就掌握了大的方向;最后是读透,读透就是要考虑为什么那段要说那些内容,这样才能做好翻译.记得采纳啊。 2.十首高中课外古诗词及鉴赏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绝句 吴涛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酿。 任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link?url=4QvOyk5O4X-jww023PwrCivB6PcJjlCblhtpyXSfX7Iie-dOoep4QbEN0dy1tE1Jch3UVEUdOqCCBba2aq_0iNw2uBUr2xlmrhUNdkWeMIi 满意请收纳 3.高中课外古诗及赏析例一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通篇运用比喻、拟人,叙议结合。道出了知识更新的道理。 例二 近试呈张水部① 唐·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②,待晓堂前拜舅姑③。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 ①张水部:张籍,唐诗人,时任水部员外郎。朱庆余,当时越州举子。②停红烛:停,安置。停红烛,让红烛点着,通夜不灭。舅姑:旧时妇女称公婆为“舅姑”。 例三 酬朱庆余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①心,自觉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 ①镜湖,越州的名胜。 朱诗的意思是,问张籍,自己作为一名应试的举子,文章能不能合主考的意。张在答诗中充分肯定了他的才能。 以上三首诗,特别要注意看题目。如果忽视了题目,就会误解诗意。 古人写诗,注意炼字炼句,常有许多精妙之处。鉴赏评价时,要注意结合诗歌内容发挥想象,领会这些精妙处。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噪”衬“静”,以“鸣”衬“幽”,使“静”的特点更为突出,更为鲜明。 “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闹”字以动态写静态,表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给人以美好享受。 “微风燕子斜”,一“斜”字,化动为静,刻画出一种悠然的情态。 4.高中课外十首古诗(最好四言)加赏析(1)龟虽寿(无) (2)过故人庄 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1(甘肃省平凉市·2010)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23~25题。 (7分)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3.本诗的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作简要的分析。(3分) 24.诗中哪些景物是“田家”所特有的?(2分) 25.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3.(3分)对偶(对仗)(1分)分析:如颔联的“绿水”对“青山”,“村边”对“郭外”,颈联的“开轩”对“把酒”,“面场圃”对“话桑麻”。 (举出一例得1分,3例得满分) 24.(2分)场圃、桑麻、菊花(答出一种给1分,两种得满分) 25.(2分)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意思对即可给分) 2、2010广西玉林防港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7题。 过 故 人 庄 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首联写老朋友邀我去农家做客。“鸡黍”、“田家”透出老朋友家浓浓的田园气息。 B、颔联“和”、“斜”两字运用精妙,描绘出一幅绿树环绕、青山斜隐的美丽迷人的图画,表现了诗人的愉悦之情。C、最后两句写诗人与老朋友相约重阳再聚,表现出老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令人读后余味无穷。 D、全诗叙述了诗人到农家做客受到热情款待的经过,流露出诗人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答案:D3、2007山东滨州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 过故人庄 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6.诗中 “ ”一句,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2分)7.“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赏析。 (2分) 答案:6.开轩面场圃 [评分标准]本题2分,多写“把酒话桑麻”一句不扣分。 7.示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 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形象生动,诗中有画。 如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一个“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 [评分标准]本题2分,为开放性试题。指出具体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特点,给1分;说出表达效果给1分。 三、精心原创试题(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1分) (2)“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中的“合”和“斜”都用得好,请问它们好在哪里?(任选一词作答)(1分) (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赏析。 (1分)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5)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参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6)试描绘“绿,青”所展现的画面。(7)“待,还”两句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8)诗评家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也就是说孟浩然的诗外表平淡却韵味悠长。 请以“故,邀”两句为例,简析一下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的特点。答案示例:(1)示例:喜悦欢快(2)示例:“斜”字形象地描绘出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 “合”字表现了绿树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3)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惟一。 从景物描写的视角、修辞手法运用、词语的精炼形象等方面赏析均可。能指出抓住特点写景(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结合等)或采用什么修辞手法(如对偶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如“合”“斜”)等,给1分;说出其妙处或表达效果的给1分,共2分。 示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 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 (或:一个“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4)抒发了诗人对故人和田园风光的留恋之情。 (5)开轩面场圃 [评分标准]本题2分,多写“把酒话桑麻”一句不扣分。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6)绿色的树木在村边环绕,青翠的远山在城外横斜。(7)抒发了诗人对故人和田园风光的留恋之情。 (8)诗句就像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 正是这平谈的文字写出了至交之间不用客套的交往方式。(3)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 5.求高中生必背课外古诗,二十首1. 静女 《诗经》 2. 无衣 《诗经》 3. ☆氓 《诗经》 4. 湘夫人 屈原 5. ☆离骚 屈原 6. 长歌行 汉乐府 7. ☆孔雀东南飞 汉乐府 8. 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 9. 短歌行 曹操 10. 白马篇 曹植 11.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陶潜 12. 山居秋瞑 王维 13.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14. 越中览古 李白 15. 蜀道难 李白 16. 将进酒 李白 17. 登高 杜甫 18. 蜀相 杜甫 19. 兵车行 杜甫 20. 客至 杜甫。 6.谁有高中课外古诗,要有赏析,分析,背景等等枫桥夜泊 【标题】:枫桥夜泊① 【作者】:张继 【格律】:七绝 【原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②。 姑苏城外寒山寺③,夜半钟声到客船④。 【全部注释】 ①.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此诗题一作《夜泊枫桥》。 ②.江枫:水边的枫树。渔火:渔船上的灯火。愁眠:因愁而未能入睡之人。后人因此诗而将当地一山名为"愁眠"。 ③.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 ④.夜半钟声:当时僧寺有夜半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欧阳修《六一诗话》曾云:"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如……唐人有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庚溪诗话》于此辨曰:"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后观于鹄诗云:'定知别后家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白乐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温庭筠云:'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则前人言之,不独张继也。"宋人孙觌绝句《过枫桥寺》:"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诗薮》云:"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诗流借景立言,唯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唐诗摘钞》:"夜半钟声,或谓其误,或谓此地故有半夜钟,俱非解人。要之,诗人兴象所至,不可执着。必曰执着者,则'晨钟云外湿','钟声和白云','落叶满疏钟'皆不可通矣。" 【鉴赏】 这首七绝,是大历诗歌中最著名之作。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夜行无月,本难见物,而渔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阗寂之时,却闻乌啼钟鸣,如此明灭对照、无声与有声相衬托,景皆为情中之景、声皆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错落,浑融幽远,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朦胧隽永,在姑苏城的夜空中摇曳飘忽,为那里的一桥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风情,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寻梦者。全诗以一愁字统起。《唐诗三集合编》:"全篇诗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说出。"《碛砂唐诗》:"'对愁眠'三字为全章关目。明逗一'愁'字,虚写竟夕光景,辗转反侧之意自见。"《古唐诗合解》:"此诗装句法最妙,似连而断,似断而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