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朗诵

1. 宋词---永遇乐

宋词---永遇乐

1.宋词《永遇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xiè)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bì)狸(lí)祠(cí)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诗朋酒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 苏轼

孙巨源以八月十五日离海州,坐别于景疏楼上。既而与余会于润州,至楚州乃别。余以十一月十五日至海州,与太守会于景疏楼上,作此词以寄巨源。

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

今朝有客,来从濉上,能道使君深意。凭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而今何在?西垣清禁,夜永露华侵被。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

永遇乐 刘辰翁

余自乙亥上元①,诵李易安《永遇乐》②,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③,黛云远淡④,春事谁主?禁苑娇寒⑤,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⑥。香尘暗陌⑦,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⑧,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⑨。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钮无寐,满村社鼓。[1]

2.宋词《永遇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xiè)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bì)狸(lí)祠(cí)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诗朋酒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 苏轼 孙巨源以八月十五日离海州,坐别于景疏楼上。

既而与余会于润州,至楚州乃别。余以十一月十五日至海州,与太守会于景疏楼上,作此词以寄巨源。

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

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 今朝有客,来从濉上,能道使君深意。

凭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而今何在?西垣清禁,夜永露华侵被。

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永遇乐 刘辰翁 余自乙亥上元①,诵李易安《永遇乐》②,为之涕下。

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

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③,黛云远淡④,春事谁主?禁苑娇寒⑤,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⑥。

香尘暗陌⑦,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⑧,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⑨。

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钮无寐,满村社鼓。[1]。

3.宋词《永遇乐》的内容及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是《稼轩词》中突出的爱国篇章之一。它的思想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写作者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二、写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忠心。

这首词题为“京口北固亭怀古”,所以一开头就从镇江的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说起。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在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仲谋(即孙权),只是现在已无处可寻了。“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谓孙仲谋英雄事业的风流余韵,现已无存。“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字。刘裕在京口起兵讨伐桓玄,平定叛乱。“想当年”三句,颂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作者借这些京口当地的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隐约地表达自己的抗敌救国的心情。

下阙“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几句也是用历史事实。“元嘉”是南朝宋文帝的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的北伐之策,打无准备之仗,结果一败涂地。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在狼居胥山(今属内蒙古自治区)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辛弃疾用宋文帝“草草”(草率的意思)北伐终于惨败的历史事实,来作为对当时伐金须做好充分准备、不能草率从事的深切鉴戒。“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韩侂胄于开禧二年北伐战败,次年被诛,正中了辛弃疾的“赢得仓皇北顾”的预言。

“四十三年”三句,由今忆昔,有屈赋的“美人迟暮”的感慨。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至开禧元年在京口任上写这首《永遇乐》词,正好是四十三年。“望中犹记”两句,是说在京口北固亭北望,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路”是宋朝的行政区域名,扬州属淮南东路。)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不期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过了四十三年,自己已成了老人,而壮志依然难酬。辛弃疾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使辛弃疾感到惊心,长江北岸瓜步山上有个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留下的历史遗迹。拓跋焘小字佛狸,属鲜卑族。他击败王玄谟的军队后,率追兵直达长江北岸的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这就是后来的佛狸祠。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神鸦”是吃祭品的乌鸦,“社鼓”是祭神的鼓声。辛弃疾写“佛狸祠下”三句,表示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的话,民俗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的臣民。这正和陆游的《北望》诗所谓:“中原堕胡尘,北望但榛莽。耆年死已尽,童稚日夜长。羊裘左其衽,宁复记畴曩。”彼此意思相同。

辛弃疾这首词最后用廉颇事作结,是作者到老而爱国之心不衰的明证。廉颇虽老,还想为赵王所用。他在赵王使者面前一顿饭就吃了一斗米作的饭、十斤肉、又披甲上马,表示自己尚有余勇。辛弃疾在这词末了以廉颇自比,也正表示自己不服老、还希望能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

4.宋词鉴赏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上阕怀念孙权、刘裕,表现对英雄业绩的向往。下阕借谴责刘义隆,表明自己抗金的主张;代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

《永遇乐》这首词是中意思是通过怀念古人和回忆亲自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国事的关心和忧虑,对出师北伐收复中原的主张和见解以及宿志难伸的愤慨。

《永遇乐》在写作方法上的特点是运用典故来托古喻今,抒情言志。每个典故的运用都有明确的目的。上半阕提供成功的范例,赞孙权重在创业,颂刘裕重在北伐。下半阕提供失败教训,以刘义隆的惨败为鉴戒,对比鲜时,从不同角度表现中心。最后用廉颇自比,言志抒怀。由于作者有纯熟的语言技巧和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每个典故写得凝炼形象、情酣意深,能发人深思。这首词又从登临角度写望中所见所想的景物,使词的意境高远。写景结合用典,更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吊古伤今、借古讽今的思想感情。

5.宋词永遇乐千古江山解释全部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6.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永遇乐(宋)苏轼明月如

21.比喻 反衬(以动衬静或以声衬静) 22.①下阙首三句写天涯漂泊感到厌倦的游子,想念山中的归路,心中眼中想望故园一直到望断,极言思乡之切。

②“古今”三句,由古时联系到现今,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慨叹,表达了作者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③最后两句,从燕子楼想到黄楼,从今日又思及未来,将对历史的咏叹,对现实以至未来的思考,巧妙地结合一起,终于挣脱了由政治波折而带来的巨大烦恼,精神获得了解放。

④这种对人生深刻的思考,显示了词人内心对于整个人类历史的怀疑和迷惘,表现了他对宇宙、人生以及整个社会进程的忧患情绪。 (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4分,三点5分) 【解析】21.试题分析:上阕写清幽梦境及梦醒后的怅然若失之感。

起三句总写秋夜清景,各以霜、水分喻月、风,并小结以“清景无限”,赏爱之心已溢于言外。景由大入小,由静变动:曲港跳鱼,圆荷泻露。

鱼跳向上,露泻向下,一上一下,错落有致。鱼跳暗点人静,露泻可见夜深。

词人以动衬静,使本来就十分寂静的深夜,显得越发安谧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2.试题分析:这首词深沉的人生感慨包含了古与今、倦客与佳人、梦幻与佳人的绵绵情事,传达了一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幻、淡漠感,隐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词中“燕子楼空”三句,千古传诵,深得后人赞赏。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小题1:风流:英雄业迹。

(1分)对比。(2分)小题2:①“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慨叹当世没有英雄能力挽狂澜、振兴宋室、抵御强敌。②“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

描述来自草莽的英雄,挥师北伐,气吞山河,借此写出自己建功立业的热望。③“元嘉草草……赢得仓皇北顾。”

用宋文帝仓促北伐,招致失败之事,提醒主持朝政者吸取历史教训,认真备战。④“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

岁月已逝,局势仍和当年金主完颜亮南侵时一样,山河破碎。⑤“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用人们祭祀异族君王,写出人们精神麻木。⑥“凭谁问……尚能饭否?”以廉颇自况,表示自己虽然年老,但仍可为国所用。

(4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得满分。“古事”也可以概括,如“孙仲谋”“刘裕北伐”等。)

小题3:从观赏古迹起笔;接着写古代的人物及事件咏史寄意,借古讽今;最后以典故作结,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点评: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

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小题3:试题分析:“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从观赏古迹起笔;“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接着写古代的人物及事件咏史寄意,借古讽今;“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最后以典故作结,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点评:在回答行文思路时,(1).总体阅读诗歌,将诗歌大体分成几个部分;(2).说明每一部分“运用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有时还要说明这种手法的表现效果。(3).如果主体部分写了好几个方面的内容,应以列举的方式,将这几个方面分别概括出来,表述时,应使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起到连接作用的词语。

(4).表述的语言要力求简洁、流畅、连贯。(5).主体内容的概括要力求全面、清晰、层次清楚。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