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南曲南曲是宋元以来流传于我国南方诸省的戏曲、散曲所用的 各种曲调的总称。 最初源于东南沿海一带的民间歌曲,以后又吸收唐宋大曲、宋词而形成有别于北曲的“南曲”。这一名称有时也被 用作“南戏”或“戏文”的同义语。 其用韵以浙江一带的语音为标 准,有平、上、去、入四声;明中叶以后,也兼从中原音韵。曲调用五声音阶。 以箫笛伴奏。声调柔缓婉转,风格细腻。 据清人周祥钰 《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所收南曲曲牌达1513个(包括集曲),宋元 南戏及以后的明清传奇均以南曲为主。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统计,南曲曲牌共为543首。 南戏在宫调运用上也比较灵活,一套曲 子里可以有2至3个宫调,并且没有一人主唱的成规;而是每个角 色均可演唱,从音色变化上来加强人物性格上的对比。既有独唱,也有对唱,还有合唱。 之后,发展中南曲又大量引用北曲的曲牌,创 造了“南北合套”的新鲜形式。 2.什么是元曲什么是宋词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花,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宋词是宋代最有特色的文学样式上词,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依调填词叫“依声”。词别名“长短句”( 在宋代以后,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 3.宋词和元曲的区别是什么元曲或称元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戏曲艺术,为散曲或杂剧的通称。相对于明传奇(南曲),后世又将元曲称为北曲. 元曲与宋词及唐诗有着相同的文学地位。 广义的曲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入乐的乐曲,如汉大曲、唐宋大曲、民间小曲等。通常则多指宋朝以来的南曲和北曲,同词的体式相近,但一般在字数定格外可加衬字,较为自由,并多使用口语。分为戏曲(或称剧曲,包括杂剧、传奇等)与散曲两类,元明以来甚为流行。故后世有元曲之称。 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亦称宋词、曲子词、诗馀、长短句。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填词、倚声。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 4.南曲是宋元时期什么曲调的统称南曲宋元时期南方戏曲、散曲所用各种曲调的统称,是与“北曲”相对而言的。 它与北曲并列为中国戏曲最古老的两大声腔。最初由浙江、温州一带的民间歌曲发展而成,同时又吸取了唐宋大曲、宋词、诸宫调、转踏、唱赚等传统音乐的曲调,从而形成了包含多种音乐成分的戏曲声腔,盛行于元明。 南曲音乐结构是曲牌联套体的体制,但与北曲相比,没有北曲严谨和成熟。所谓“不叶宫调”、“亦罕节奏”,是指它的套数还没有严格的宫调规范,在唱词上也不讲究平仄声律,只求顺口而歌就行。 南曲虽然没有宫调的限制,但套曲中曲调的排列讲究顺序,不可以颠倒错乱。 后期的南曲有了宫调的规范,但是不像北曲那样一套只用一个宫调,而是可以用两个至三个宫调,比北曲要灵活很多。 南曲在艺术表现上形式多样,不同于北曲的一人主唱,它各行角色都可歌唱。同时又大量吸收了北曲的曲牌,并创立了南北合套的音乐形式,利用南北曲的差异,从而表现出人物的不同性格。 明代四大声腔昆山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就是古老的南曲与各地音乐相结合的产物。 5.什么是南戏南戏也称“戏文”,是元朝时用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 由宋杂剧、唱赚、宋词以及里巷歌谣等形式综合发展而形成的。一般认为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 在南方民间广为流传。在元代南北统一之后,南戏逐渐北上,出现了南北戏剧艺术交流的局面。 到了元末明初,南戏就更加成熟,在创作上出现了新的高峰,当时产生了“五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琵琶记》。在戏曲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在明成化、弘治以后,南戏进一步发展演变为“传奇”,对明、清两代的戏曲影响很大。剧本有一百七十多种,但是全本留传的仅有《小孙屠》、《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上身》等。 6.什么叫用南曲写杂剧北杂剧多是用北曲写成 北曲一般是七声音阶 所以节奏比较急促 风格粗犷朴实 南戏(南杂剧)一般用南曲写成 多是5声音阶 所以节奏比较舒缓 南曲是在唐宋大曲、宋词和南方地方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较北杂剧衬字要少 用韵为南方音 四声皆备 北曲用弦乐伴奏 南曲用管乐伴奏 配以鼓板击节 所以北曲遒劲古朴 南曲柔缓婉转 徐渭在《南词叙录》上说:“听北曲则神气鹰扬有杀伐之气,听南曲则流丽婉转有柔媚之情。” 戏剧《桃花扇》就是传奇 但是最后的余韵那里《哀江南》就是一套北曲。 7.宋词与元曲的区别元曲或称元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戏曲艺术,为散曲或杂剧的通称。相对于明传奇(南曲),后世又将元曲称为北曲. 元曲与宋词及唐诗有着相同的文学地位。 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亦称宋词、曲子词、诗馀、长短句。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填词、倚声。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 【从本质上说没区别。要说有区别,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已。宋词是在唐诗的基础上,为应和社会生活需求而对诗进行的改良,说白了,词就是方便演唱的诗。而元曲则是在宋词的基础上,融入了胡人特色的词,是随着元朝统治者入主中原而强制性推行的表现形式,所以元曲也叫胡曲,元就是元朝的意思。】 8.怎么区别元曲与宋词元曲是在宋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它们的体裁十分相似。要想从体裁上具体来区分宋词和元曲,首先是看它的标题用的是词牌还是曲牌,像问题中的这首《天净沙》就属于曲牌;当然也有些曲牌也见于词牌,这时就要比较词与曲的句法,相对而言,词句用字字数要求比较严格,同一词牌相同位置句子的字数无差别或差别不大,且很少使用“衬字”,而曲句正好相反,可以大量加入衬字,往往原本三五字的句子,可以扩展到十数字。 另外就是用韵不同,词的用韵依然沿用诗韵,有平上去入之分,而曲的用韵,采用的是十三辙的中原音韵,没有入声韵。 9.元曲唐诗和宋词有什么区别唐诗、宋词、元曲特点 (一)唐诗: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格律诗或古体诗,如《诗经》、《楚词》等;另一类是格律诗,在一首诗中,每句用字的平仄和韵脚,三、四两句和五、六两句应该分别对仗。唐帝国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文化的繁荣。国内各民族的融合,日趋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各阶级各阶层的生活变得丰富复杂,为诗词创作提供了多种多机关报养料和素材。唐帝国制定和执行的科举选拔人才的制度以诗赋主要内容,这种机制也直接促进了诗歌的创作。 唐诗的特点:唐诗从形式上讲究调声、隶事和内容上沿袭宫体,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旋律,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或英雄气概或儿女情长。 (二)宋词:是诗经及魏乐府之蜕变和唐代近体诗不断发展的结果。词和诗的最大区别就是,诗为整齐的五、七言(齐言),而词则长短句(杂言),依照乐曲的节拍而填制长短句的“词”。“词”就这样产生的。宋词的成熟繁荣时期,则是词创作的最高峰,数量质量都达到了巅峰时期。宋词得到整个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普遍认同和喜爱。词已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沃土之中,得到空前的发展,成为一个历史时期文学样式的代表。 宋词的特点:它是一种既能合乐而唱又能讲求格律的新体诗。它包括有燕乐、民歌、近体诗格律三要素,具有高度音乐性、韵律美和浓郁的生活拨气息的文学新形式。词与诗有着密切的联系,词分豪放、婉约两大流派。 (三)元曲:清李调元《雨村曲话》引《弦索辨讹》称:“三百篇而为诗,诗变而为词,词变而为曲”,明王世贞《曲藻》又称:“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说明了曲的起源。曲与词的主要区别是,词的字数有一定限制,曲的字数不定,词韵大致依照诗韵。前期主要是文人和戏曲家创作后期产生专业的散曲作家,起了重要作用,使曲坛更为绚丽多彩。元散曲分为豪放、清丽两大派别。 元曲的特点:元曲韵密,有时每保句韵,甚至句中的韵,同时元曲是平仄。元曲可加衬字,尤其是套曲,衬字较多 ,如不分正字衬字,作品的句式、平仄等就分不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