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妙解宋词

1.解释宋词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①。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注释〕

①盈盈:充满的样子,此处有含情丰富的意思。

[赏析〕

此词送别友人,构思新颖。没有送别情境的刻画和别情依依的渲染,开头便着眼于山、水。水是横着的眼波,山是皱着的眉头,将离人的形象放得无穷大,以眉眼盈盈喻山川之美,故乡山河之美。将人之眉眼与自然山水两组意象重复叠加,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上阕将“送君归”与“送春归”叠合,忽生“到江南赶上春”的奇想,又叮嘱:“千万和春住”。一扫千古惜春佳句,独具创新之佳妙。

2.给我10宋词和他们的赏析,赏析要简短

1、昭君怨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

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

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这是一篇不同凡响的咏梅佳作。

上片咏梅、惜梅。前两句咏叹梅花的出类拔俗。

它不同凡花,虽春未到却独自冲寒而开;它洁白似雪,但冰雪却不具备它那醉人的幽香。后两句婉惜梅花的孤独寂寞。

它虽傲姿凌霜,暗香袭人,却独处僻乡,无人欣赏。 下片赞梅。

把梅栽在“竹篱茅舍”也罢,把梅栽在“玉堂琼榭”也罢,它都不改初衷:“两地不同栽,一般开。”此词不仅描绘了梅花的外貌,而且揭示了梅花的品格,并以此暗示了作者本人虽怀才不遇却不肯放弃操守而随波逐流的情怀。

在写法上,尽管通篇无一“梅”字,却使人感到笔笔都在写梅;尽管笔笔都在写梅,却又使人处处都联想到作者。构思巧妙,富于比兴,堪称咏梅佳作。

2、解连环 姜夔 玉鞭重倚,却沉吟未上,又萦离思。为大乔、能拨春风,小乔妙移筝,雁啼秋水。

柳怯云松,更何必、十分梳洗。道郎携羽扇,那日隔帘,半面曾记。

西窗夜凉雨霁,叹幽欢未足,何事轻弃?问后约、空指蔷薇,算如此溪山,甚时重至。水驿灯昏,又见在、曲屏近底。

念唯有、夜来皓月,照伊自睡。 合肥旧事白石铭记一世。

合肥多柳,与女子别在梅花时节,故白石诗词写梅柳每与此别的感伤回忆有关。白石未与合肥女子结为夫妇,遗憾终生。

萧德藻把侄女嫁白石,他在去结婚时所怀念却仍是合肥女子。此女因何有这么大的魔力?仅从白石的气质与深情似难完满解释,有些神秘。

此词编年在绍熙二年(1191),时白石三十七岁,是年春夏曾两度赴合肥,然此时女子似已人去楼空,以后白石遂无合肥踪迹。因之此词算告别合肥词。

“玉鞭重倚”,“鞭”或作“鞍”,是“骑马倚斜桥”(韦庄)句意。韦骑马倚桥,姜倚马于桥,都有所望,韦见“满楼红袖招”,姜见人去楼空。

旧地重游,当年景象能不揪心而来?“大乔小乔”或说指意中人姊妹行。张奕枢刻本“乔”作“桥”,与隐括韦词语意并下文“雁啼秋水”关合,说附近环境都受女子音乐感染。

白石初识合肥女子时,其人似在桥边楼上弹唱,江淮水乡,附近桥梁也许不止一座。桥意通连,暗示遇合。

若说意中人为二人,似有些不近情理,于白石尤不合。大概从歇拍“羽扇”周郎联想而来。

白石是位音乐家,也许有“顾曲周郎”意,但“鹤氅如烟羽扇风”,(《自题画象》)白石喜此仙家相。合肥女子妙解音乐,通翰墨有文采(“旧情唯有绛都词”——《鹧鸪天》),长得当然很美(“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长亭怨慢》),才、艺、色都是“知音”的条件,但怕还不是“妙体本心次骨”(陈亮)的条件。

“柳怯云松”以下两韵,追忆初遇情事,有声有色,形象逼人,可见深情。 姜词高潮,往往在歇拍、换头处,此词歇拍引用女子以身相许定情时语言,说隔帘初次见面时就产生不平常的好感。

初读平平,痴情语其实正是高潮部分。上片追忆遇合。

下片用一系列冷色调形象,调动幻觉、想象来描写惨别。“西窗夜凉雨霁,叹幽欢未足,何事轻弃?”这是人去楼空时孤馆深夜不寐的怅惘。

“问后约、空指蔷薇”,回忆最后一次会面时情景,女方似已知道无缘再见——将适富人?远迁?或其它种种不利于布衣白石的变故?但她很克制,不愿说出真相刺激白石。白石问何时再见,她已伤心得不能回答,“空指蔷薇”,一个清空的无意识动作。

与女子诀别在梅花时节,蔷薇尚未苏生,“空指蔷薇”,“指空蔷薇——枯枝”也,预告恋情将萎如此花。“算如此溪山,甚时重至。”

眼前蔷薇复苏繁盛,指空蔷薇之人却已杳不可寻。“算如此溪山”五字奇,路远耶?女子去北方沦陷区耶?总之再见之难与“如此溪山”密切关连。

“水驿灯昏,又见在、曲屏近底。”水驿不寐,辗转反侧,神思恍惚,出现幻象:曲屏近处又见在、伊人倩影。

一个“又”字,可见精神恍惚已是常事。白石瘦弱,气貌若不胜衣,刻骨相思使其身心几乎分崩离析。

“念唯有、夜来皓月,照伊自睡。”伊人似忧郁独居状况。

出于估计也出于想象。整个回忆明明为一人。

全词处处形象思维,感情真挚细腻,净化非常,风格哀感顽艳。灵感十分活跃。

3、点绛唇 姜夔 丁未冬过吴松作(吴松即苏州河)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这首揉合情景、自抒胸臆的怀古小词是淳熙十四年(1187)雁南飞的残秋道经吴松至苏州时所作。“燕雁”即北雁,象词人一样“太湖西畔随云去。”

上片第二韵为传唱千古体现白石独特风格的名句,其貌其神清苦的数峰聚首商量黄昏降雨,物拟人,人拟物,活画穷愁而颇自得,是词人——自我完成者形象,内蕴极丰富。自然与诗人浑然为一,动态寥阔的自然景观体现了诗人的风骨和精神。

下片点怀古,家住苏州甫里的唐代高士诗人陆龟蒙(天随子),思想与一生浪迹天涯的鸿爪颇似白石,姜一世甚推崇之,今临其地,能不念及?云雾缭绕“商略黄昏雨”的数峰中,陆、姜当各占其一。 “自然”、“道”、“清空”、“清虚”并非子虚乌有的虚无。

3.为什么唐朝诗有名,而宋朝词有名

恩,我觉得它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存在。

宋词是唐诗文化脉络的延续,从唐诗到宋词必然有一个过程。

首先,唐诗的兴起主要是因为唐代君主提倡 ,唐代是以诗取士, 於是诗歌一门, 成为文人得官干禄的捷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前代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 建安、正始和两晋的诗歌创作经验上,发展起来的唐诗,能够满足人们表达情感的需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一个缺陷。

而词呢?词兴起于唐末、五代,兴盛于宋.词发展到宋代。宋词的兴盛也有它本身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 至于宋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相比唐诗,词的格式没有那么多的限制,更能满足人们抒发情感的需求,所以继唐诗之后,宋词有很大的发展,但这样的发展是建立在唐朝经济与文化的繁荣之上的。

另一点,就是宋时市民阶层的扩大,使得与社会经济繁荣相适应的词文化迅速地发展起来。词的形式简短, 以歌唱为特色的词, 如同盛唐之诗, 得到了非常突出的发展.

我记得我的老师说过,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柳永,他属于市民阶层中的词人。

就是从先秦开始,这诗歌艺术就不断的为后人传承与发展。也反映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生活。

希望我的解释你能满意。

4.详解诗词《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颜公

【孙莘老求墨妙亭诗】 孙莘老:湖州知州事孙觉,号莘老 墨妙亭:孙觉建于北宋熙宁五年,亭内收集名家书法作品刻碑 此诗是苏轼应孙莘老的请求而作 【兰亭茧纸入昭陵】 兰亭:指东晋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 茧纸:即用于书写的“帛” 昭陵: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

据传《兰亭序》的真迹陪葬在昭陵中 【世间遗迹犹龙腾】 世间遗迹:指后世之人临摹彷写的《兰亭序》 龙腾:形容书法俊秀飘逸 【颜公变法出新意】 颜公:唐代书法家颜真卿 变法出新意:在学习王羲之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细筋入骨如秋鹰】 细筋入骨:说颜体书法的笔划刚劲有力 如秋鹰:如秋鹰划过长空一般干净利落 【徐家父子亦秀绝】 徐家父子:徐峤之、徐浩父子,工楷书 【字外出力中藏棱】 字外出力中藏棱:这是评价二徐的书法特点,看似无力却有力 【峄山传刻典刑在】 峄山传刻:峄山刻石是秦相李斯的书法 典刑:经典、范本 【千载笔法留阳冰】 阳冰:阳冰名潮,杜甫的外甥,也是书法家 【杜陵评书贵瘦硬】 杜陵:即杜甫杜少陵 评书贵瘦硬:是说,杜甫认为书法以瘦硬为佳 【此谕未公吾不凭】 这个看法不公允,我不认同 【短长肥瘠各有态】 书体或肥或瘦各有形态 【玉环飞燕谁敢憎】 就像杨玉环的丰腴和赵飞燕的苗条,不能说谁比谁更美 【吴兴太守真好古 购买断缺挥缣缯】 吴兴太守:指东晋谢安,也是书法家。 缣缯:丝帛,用于书写。

这两句说,谢安收集各书法家的作品,学习临摹 【龟跌入座螭隐壁】 书法作品刻为书碑,碑座一般做成乌龟形状,碑壁装饰有“螭”。螭是传说中龙的一种。

【空斋昼静闻登登】 苏轼在墨妙亭作客,园中十分清静。有时会听到脚步声,是有人来此欣赏书法或拓片。

【奇踪散出走吴越,胜事传说夸友朋】 孙莘老将碑的拓片赠送给吴、越间的朋友。 【书来乞诗要自写】 书来乞诗:书,信。

乞,讨要。指孙莘老写信邀请苏轼为墨妙亭题诗。

【为把栗尾书溪藤】 栗尾,栗,栗色;尾,黄鼠狼尾毛;栗尾,毛笔。 溪藤,一种书写纸。

这句说,不但作诗,还要自己写出来。苏轼的书法也很棒。

【后来视今犹视昔,过眼百世如风灯】 苏轼感叹,后人来看我的书法刻于石碑,就像我看前人的书碑是一样的,人生真如过眼云烟啊。 【他年刘郎忆贺监 】 刘郎:唐诗人刘禹锡;贺监:唐诗人贺知章尝官秘书监,??年自号秘书外监,故称贺监。

贺的草书不错。 【还道同时须服膺】 同时:楼主引文有误,应为“同时”。

刘禹锡与贺知章不同时,贺生在前。 服膺:衷心信服。

这是刘禹锡题诗赞美贺知章的书法。诗中说:“高楼贺监昔曾登,壁上笔踪龙虎腾。

中国书流尚皇象, 北朝文士重徐陵。偶因独见空惊目,恨不同时便伏膺。

” 你必须谢谢看破黄尘。

答你这题花了我很长时间——现在还这样对人负责的人那时去找? 。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