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显和晁衡分别是什么时候的人留唐学生晁衡(即阿陪仲麻吕)是在中日文化交流中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代表人物之一。善诗文,任唐御史中丞。与李白关系密切。回国时误传遇难,李白作《哭晁卿衡》,后返回长安。晁衡:留唐任职,一住54年 阿倍仲麻吕(698—770)是中日友好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中国名字叫晁衡。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晁衡因汉文修养良好而被选为遣唐留学生,当时他还不满20岁。入唐以后,他的学识和品行,很快受到唐朝皇帝和学界的赞赏,先后任校书、左补阙、秘书监、左散骑常侍和镇南都护等职。秘书监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左散骑常侍是从三品,可见他很受唐朝的重用。 晁衡和唐朝著名诗人王维、李白、储光羲等都有过亲密交往。储光羲对他十分赞赏,曾写诗《洛中贻朝校书衡》相赠。晁衡曾经送给李白一件日本裘,李白很受感动。 天宝十三年(753年),晁衡想随“遣唐使”回国探亲,唐玄宗许之,并且命他为回访使者。他和遣唐大使藤原清河等,共乘一舟回国,途中遭遇风暴,李白误闻晁衡在归日本时翻船遇难,非常悲痛,写下了著名的《哭晁卿衡》一首,情意深厚:“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成为中日友谊史上传诵千年的名作。 晁衡后来东渡失败,辗转漂泊后又回到长安,继续在唐朝任职,直至大历五年(770年)以73岁高龄在长安逝世。晁衡在中国生活、工作长达54年之久,为中日友好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日本人民为其在东京的护国寺建了雕像和纪念堂。 法显是我国最早去印度取经的僧人。东晋人,俗姓龚,平阳人,有兄三人,均在幼年夭亡。他生下后,父担心他亦难留世,在他三岁时,寄一老和尚度为沙弥。谁知回家后得病,延医无效,命在垂危。父急忙将他再送寺院,在老和尚的细心照料下,病竟好了!从此其父不敢领回。母亲思儿殷切,常至寺院探望。 法显十岁丧父。叔父悯其母寡独无依,强令他还俗。他说:“我是父亲一再送到寺院的,现在我正在学道稍有长进之时,怎可半途而废呢?以后我常回家探望母亲就是了。”叔父拗不过他,只得作罢。几年后,母亲也死了,他回家料理好丧事,即归寺院。 他的师父农禅并重,全寺僧人种了百十亩稻田。一次与同修数十人在田间割稻,突然来了不少饥民抢夺稻谷,众沙弥阻止,惟有法显和颜悦色地对饥民道:“你们大概是外地逃荒来的吧?想必饿极了,你们尽管取吧。”众饥民对这小沙弥感激不尽。 沙弥们傍晚回去禀告,师父非但没有责备法显,反而嘉奖他做得对。师父说:“出家人应以慈悲喜舍为本,急人所急。” 法显在二十岁时受具足戒。由于他修学精勤,已深解不少经论,行为举止,也十分严肃。那时佛教初传东土,佛教经律论还非常缺少,他深感不足,他想:西域僧人既能千山万水来我国传道,难道我们就不能去天竺求法吗?他将想法告明师父,师父极为鼓励,说:“一个年轻比丘应该有一番大作为,要为弘法利生作出贡献。”法显异常高兴,就说服了同学多人,立下誓愿,于晋朝隆安三年,在长安出发了。师父为他们亲自送行,激动地说:“我很羡慕你们,遗憾的是我年纪老了,不能与你们同行;愿你们一路保重,不到灵山,决不归返!” 法显一行肩背干粮、水囊,往西进发。横渡流沙河时,他们跋涉在无边无际的荒漠上,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有时不知所处方向。他们饿了,稍稍吃些干粮;渴了,寻找有积水的地方喝个饱,并灌满水皮囊晚上不能赶路,便躺在沙地上,仰望星星。每天看着日出日落辨别方向,一路上循着人骸、兽骨作为路标,时常遇到热风扑面,飞沙袭人,把半个身子埋在沙里;但他们不怕苦,不退缩,终于渡过了大沙漠。 到了葱岭,只见白皑皑一片高低起伏的山峰。原来这里冬夏积雪,成了银色的冰雪世界。尤其是山高路滑,极难行走;有时峭壁千仞,连鹰隼也难飞过。幸亏山上还有前人凿的梯道小路,还可勉强通行。遇到两峰之间,更有艰险的索桥,要大胆地攀着悬索过去。若不小心,就会跌入万丈深渊,底下是冰雪融化的滚滚激流。一路上梯道不计其数,索桥也有数十处。至此,法显的四、五个同伴,有的在过沙漠时畏难地回去了,有的在大荒漠得病死了,有一个在过索桥时跌入万丈深谷了,只有一个名叫慧景的师弟还跟着他。但是慧景这时也累病了。 2.唐朝晁衡是何许人也晁衡原名是阿倍仲麻吕(日本名) 阿倍仲麻吕(698—770) ,日本奈良时代入唐留学生。名一作“仲麿”,入唐后始称汉名“仲满”,后改朝衡、晁衡。一说生于701年。开元五年(717,养老元年)随遣唐使使舶赴唐,同行有玄昉、吉备真备等。同年九月到达长安入太学学习。后中进士第,在唐,历任司经局校书、左拾遗、左补阙、秘书监兼卫尉卿。工诗文,与大诗人王维、储光羲、李白等友善。玄宗喜其才,赐名晁衡。二十一年,请东归,玄宗未许。天宝十二载(753),随遣唐使藤原清河使舶东归,途中遇暴风,漂流至安南。十四载,辗转再返长安。时误传其遇难,李白曾有《哭晁卿诗》以悼之。后历官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官终潞州大都督(从二品)。滞留唐朝五十四年,七十三岁客死长安。诗作存于《全唐诗》中。《古今集》载其和歌一首,为在唐思乡之作,后被选入《百人一首》。《大日本史》卷116有传。 3.急求有关中日友好关系的古诗词李白——《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赏析】: 晁衡,又作朝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吕。唐开元五年(717),随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团来中国求学,学成后留在唐朝廷内作官,历任左补阙、左散骑常侍、镇南都护等职。与当时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友谊深厚,曾有诗篇唱和。天宝十二载,晁衡以唐朝使者身份,随同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团返回日本,途中遇大风,传说被溺死。李白这首诗就是在这时写下的。 晁衡和日本使团离开长安一同归国。唐玄宗还写了一首《送日本使》的五言律诗,以表达热情欢送,全诗为:日下非殊俗,天中嘉会朝。念余怀义远,矜尔畏途遥。涨海宽秋月,归帆驶夕飙。因惊彼君子,王化远昭昭。 晁衡,又作朝衡,字巨卿,还入了唐朝的国籍。他在中国一直生活了三十余年,历仕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他长期旅居中国,也常常怀念故国,他在一首题为《长安望月》的诗中写道: 辽阔长天玉镜升,仰首遥望动乡情。犹是当年春日月,曾在三笠山顶明 晁衡在长安遇见了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他就急欲随藤原回国探亲。他的要求得到了玄宗的准许。他写了《衔命还国作》一诗: 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 伏奏违金阙,騑骖去玉津。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林。 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这首诗抒写了晁衡既怀念故园,又流连大唐的矛盾心理。 晁衡临行时,长安的友人纷纷为他送行。玄宗、王维、包佶等人还作诗赠别。王维写了《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的诗相赠,诗曰: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岛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在当时的科学水平和技术条件下,横渡大海去到日本,是一件生死难以预料的冒险行为,王维在诗中就写出了他的迷茫和担忧,字里行间漾溢着他对晁衡深厚诚挚的友情。 在《全唐诗》里,我还查到了诗人包佶的一首送别诗《送日本国聘贺使晁巨卿东归》: 上才生下国,东海是西邻。九译蕃君使,千年圣主臣。 野情偏得礼,木性本含仁。锦帆乘风转,金装照地新。 孤城开蜃阁,晓日上朱轮。早识来朝岁,涂山玉帛均。 包佶在诗中对晁衡的才学、人品称赞有加,对他渡海一事,包佶要比王维乐观一些,色彩也较为明丽,还希望晁衡探亲后,早日回到唐朝。 藤原与晁衡先由陆路从长安到苏州,然后在苏州乘船出发回日本。不幸船至琉球,海上忽遇风暴恶浪,船舶漂流到了越南。公元753年,在长安误传出他们所乘舟船倾覆遇难的消息。李白等朋友们听到晁衡遇难的噩耗后,十分悲痛,李白写了一首《哭晁衡》的诗,诗云: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悟。 .cn/culture/txt/2007-04/07/content_8080448.htm 4.晁衡怎么死的楼主他活了七十二岁啊,这在古代可是长寿啊,应该是寿终正寝吧,最多就是年老多病,病死的。他是个日本人,客死在中国了,哎还是中国吸引力强啊。生是日本人,死是中国鬼啊 不过,他曾经被李白误认为回国时,船翻人亡了,所以李白为他写了一道载入中日友好史的句诗。 阿倍仲麻吕(698—770),日本奈良时代入唐留学生。名一作“仲麿”,入唐后始称官服像汉名“仲满”,后改朝衡、晁衡。一说生于701年。开元五年(717,养老元年)随遣唐使使舶从奈良(平安京)出发经福冈,取道南路西航,从中国扬州登陆,同行有玄昉、吉备真备、大和长冈、井真成等557人。同年九月到达长安入太学学习。后中进士第,在唐,历任司经局校书、左拾遗、左补阙、秘书监兼卫尉卿。工诗文,与大诗人王维、储光羲、李白等友善。玄宗喜其才,赐名晁衡。二十一年,请东归,玄宗未许。天宝十二载(753),随遣唐使藤原清河使舶东归,途中遇暴风,漂流至安南。十四载,辗转再返长安。时误传其遇难,李白曾有《哭晁卿诗》以悼之。后历官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官终潞州大都督(从二品)。滞留唐朝五十四年,七十三岁客死长安。诗作存于《全唐诗》中。《古今集》载其和歌一首,为在唐思乡之作,后被选入《百人一首》。《大日本史》卷116有传。 晁衡是中日友好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日本名字叫阿倍仲麻吕,生活在日本古代文化繁荣的奈良时代,家乡又正好在文化中心奈良市附近。日本的奈良朝和平安朝,和中国的隋唐王朝关系至为密切。奈良朝(710年一794年)的上层人物十分仰慕中国文化,经常不断地派遣遣唐使、学问僧和留学生到唐都长安,这些人都经过精心挑选,对中国文化有较深的研究。 晁衡在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因汉文修养良好而被选为遣唐留学生,其时他刚满二十岁。入唐以后,他的学识和品行,很快受到唐朝皇帝和学界的赞赏,唐政府先后任命他为校书、左补阙、秘书监、左散骑常侍、镇南都护之职。秘书监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左散骑常侍位至从三品,仅次于各部尚书,可见他很受唐朝的重用。他可能是在开元十九年(731年)以后,把阿倍仲麻吕改为汉名晁衡。这一年他的朋友储光羲给他的一首诗,已经称之为“朝校书衡(古字朝、晁通用)”。 晁衡和唐朝著名诗人王维、李白、储光羲、赵铧、包佶等都有过亲密交往。储光羲对这位日本诗友十分赞赏,曾写诗称他:“吾生美无度,高驾仕春坊(春坊称晁衡任校书时的工作地点左春坊)”。晁衡和李白交为好友约在玄宗天宝元年至四年(742—745年),晁衡送李白一件日本裘,李白很感动,曾在诗中提到:“裘则朝卿(晁衡)所赠,日本布为之”。天宝十三年,李白误闻晁衡在归日本时翻船遇难,甚为悲痛,曾写下了著名的《哭晁卿衡》一首,情意深厚:“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篷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这首诗已成为中日友谊史上传诵千年的名作。王维同晁衡也早就交为好友,天宝十二年晁衡归国时,王维曾为之题诗一首《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祝他一路顺风。晁衡也为中国朋友留下惜别诗和宝剑一柄:“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晁衡这次东渡未能成行,遇风受阻,辗转漂泊后又回到长安,继续在唐朝任职,直至大历五年(770年)才以七十三岁高龄在长安逝世。晁衡在中国生活、工作长达五十四年之久,为中日友好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日本人民十分怀念这位中日友好的杰出代表,在东京的护国寺建了雕像和纪念堂。近年来,中日两国又在西安和奈良分别建立了纪念碑,纪念这位友好使者。 5.晁衡怎么死的楼主他活了七十二岁啊,这在古代可是长寿啊,应该是寿终正寝吧,最多就是年老多病,病死的。 他是个日本人,客死在中国了,哎还是中国吸引力强啊。生是日本人,死是中国鬼啊 不过,他曾经被李白误认为回国时,船翻人亡了,所以李白为他写了一道载入中日友好史的句诗。 阿倍仲麻吕(698—770),日本奈良时代入唐留学生。名一作“仲麿”,入唐后始称官服像汉名“仲满”,后改朝衡、晁衡。 一说生于701年。开元五年(717,养老元年)随遣唐使使舶从奈良(平安京)出发经福冈,取道南路西航,从中国扬州登陆,同行有玄昉、吉备真备、大和长冈、井真成等557人。 同年九月到达长安入太学学习。后中进士第,在唐,历任司经局校书、左拾遗、左补阙、秘书监兼卫尉卿。 工诗文,与大诗人王维、储光羲、李白等友善。玄宗喜其才,赐名晁衡。 二十一年,请东归,玄宗未许。天宝十二载(753),随遣唐使藤原清河使舶东归,途中遇暴风,漂流至安南。 十四载,辗转再返长安。时误传其遇难,李白曾有《哭晁卿诗》以悼之。 后历官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官终潞州大都督(从二品)。滞留唐朝五十四年,七十三岁客死长安。 诗作存于《全唐诗》中。《古今集》载其和歌一首,为在唐思乡之作,后被选入《百人一首》。 《大日本史》卷116有传。 晁衡是中日友好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的日本名字叫阿倍仲麻吕,生活在日本古代文化繁荣的奈良时代,家乡又正好在文化中心奈良市附近。日本的奈良朝和平安朝,和中国的隋唐王朝关系至为密切。 奈良朝(710年一794年)的上层人物十分仰慕中国文化,经常不断地派遣遣唐使、学问僧和留学生到唐都长安,这些人都经过精心挑选,对中国文化有较深的研究。 晁衡在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因汉文修养良好而被选为遣唐留学生,其时他刚满二十岁。 入唐以后,他的学识和品行,很快受到唐朝皇帝和学界的赞赏,唐政府先后任命他为校书、左补阙、秘书监、左散骑常侍、镇南都护之职。秘书监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左散骑常侍位至从三品,仅次于各部尚书,可见他很受唐朝的重用。 他可能是在开元十九年(731年)以后,把阿倍仲麻吕改为汉名晁衡。这一年他的朋友储光羲给他的一首诗,已经称之为“朝校书衡(古字朝、晁通用)”。 晁衡和唐朝著名诗人王维、李白、储光羲、赵铧、包佶等都有过亲密交往。储光羲对这位日本诗友十分赞赏,曾写诗称他:“吾生美无度,高驾仕春坊(春坊称晁衡任校书时的工作地点左春坊)”。 晁衡和李白交为好友约在玄宗天宝元年至四年(742—745年),晁衡送李白一件日本裘,李白很感动,曾在诗中提到:“裘则朝卿(晁衡)所赠,日本布为之”。天宝十三年,李白误闻晁衡在归日本时翻船遇难,甚为悲痛,曾写下了著名的《哭晁卿衡》一首,情意深厚:“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篷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这首诗已成为中日友谊史上传诵千年的名作。 王维同晁衡也早就交为好友,天宝十二年晁衡归国时,王维曾为之题诗一首《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祝他一路顺风。晁衡也为中国朋友留下惜别诗和宝剑一柄:“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晁衡这次东渡未能成行,遇风受阻,辗转漂泊后又回到长安,继续在唐朝任职,直至大历五年(770年)才以七十三岁高龄在长安逝世。晁衡在中国生活、工作长达五十四年之久,为中日友好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日本人民十分怀念这位中日友好的杰出代表,在东京的护国寺建了雕像和纪念堂。近年来,中日两国又在西安和奈良分别建立了纪念碑,纪念这位友好使者。 6.急求有关中日友好关系的古诗词李白——《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赏析】:晁衡,又作朝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吕。 唐开元五年(717),随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团来中国求学,学成后留在唐朝廷内作官,历任左补阙、左散骑常侍、镇南都护等职。与当时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友谊深厚,曾有诗篇唱和。 天宝十二载,晁衡以唐朝使者身份,随同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团返回日本,途中遇大风,传说被溺死。李白这首诗就是在这时写下的。 晁衡和日本使团离开长安一同归国。唐玄宗还写了一首《送日本使》的五言律诗,以表达热情欢送,全诗为:日下非殊俗,天中嘉会朝。 念余怀义远,矜尔畏途遥。涨海宽秋月,归帆驶夕飙。 因惊彼君子,王化远昭昭。晁衡,又作朝衡,字巨卿,还入了唐朝的国籍。 他在中国一直生活了三十余年,历仕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他长期旅居中国,也常常怀念故国,他在一首题为《长安望月》的诗中写道: 辽阔长天玉镜升,仰首遥望动乡情。 犹是当年春日月,曾在三笠山顶明晁衡在长安遇见了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他就急欲随藤原回国探亲。他的要求得到了玄宗的准许。 他写了《衔命还国作》一诗: 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 伏奏违金阙,騑骖去玉津。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林。 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这首诗抒写了晁衡既怀念故园,又流连大唐的矛盾心理。晁衡临行时,长安的友人纷纷为他送行。 玄宗、王维、包佶等人还作诗赠别。王维写了《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的诗相赠,诗曰: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岛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在当时的科学水平和技术条件下,横渡大海去到日本,是一件生死难以预料的冒险行为,王维在诗中就写出了他的迷茫和担忧,字里行间漾溢着他对晁衡深厚诚挚的友情。 在《全唐诗》里,我还查到了诗人包佶的一首送别诗《送日本国聘贺使晁巨卿东归》: 上才生下国,东海是西邻。九译蕃君使,千年圣主臣。 野情偏得礼,木性本含仁。锦帆乘风转,金装照地新。 孤城开蜃阁,晓日上朱轮。早识来朝岁,涂山玉帛均。 包佶在诗中对晁衡的才学、人品称赞有加,对他渡海一事,包佶要比王维乐观一些,色彩也较为明丽,还希望晁衡探亲后,早日回到唐朝。 藤原与晁衡先由陆路从长安到苏州,然后在苏州乘船出发回日本。 不幸船至琉球,海上忽遇风暴恶浪,船舶漂流到了越南。公元753年,在长安误传出他们所乘舟船倾覆遇难的消息。 李白等朋友们听到晁衡遇难的噩耗后,十分悲痛,李白写了一首《哭晁衡》的诗,诗云: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悟。 .cn/culture/txt/2007-04/07/content_8080448.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