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学唐诗百话

1.学习诗词应该怎么学起

不是解答,而只是我自己的一些实际情况和体会。

我是从阅读开始的,多年来读过不少诗词,但是并未通读、精读过《唐诗三百首》或某一本诗集。而且,虽然读过不少诗词,但自己仍然不会写作。开始学习写作时,老师是让我读的施蛰存先生的《唐诗百话》,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很好,虽然只选讲了一百多首诗,但有讲解、有评论、有分析对比、还有关于诗律的介绍;可惜的是,这本书可能不太容易买到。另外,我常用的工具书是王昕若的《诗词格律手册》,知识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只有5元,但全面介绍了诗词格律,包括音韵,每部分都有若干例子。

因此,我的体会是:

1、诗词格律要花一定时间来学。阅读可以辅助,但不能代替格律学习。其实,格律知识并没有太多,应该是容易掌握的。如果连格律都不肯花时间去学,那就根本谈不上诗词写作,写出来的充其量不过顺口溜而已。

2、广泛阅读是不可缺少的。格律学习同样不能取代阅读。有了阅读的基础,才知道如何下笔;正如学习了英语语法,还要学习课文和对话一样。没有广泛阅读的功夫,只是凭借着所谓“气势”、“深情”去写作,那是写不出好作品的。

3、开始时,阅读,包括背诵100篇左右大约是必需的,当然多多益善。至于阅读时还要注意什么,我觉得读懂、读熟就可以了。

4、总之,作为学习写诗的开始,格律知识和一定数量的阅读是必要的,当然还有多练习。进一步则是更多的知识学习和各人的性格、爱好、经历、积累等等,这就没有一定之规了。

2.快速,背过古诗的诗口诀是什么

被古诗滋养的孩子,得到的不仅仅是诗情和文才,实际上也成为被生活和命运多一份垂青的人。

圆圆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给她读一些诗歌。我发现她既爱听,也爱记。

大约她三岁时,我学习电脑打字,每天背“五笔字型”字根口诀。五笔输入法发明人王永明先生把“字根表”编得像诗一样节奏明快,琅琅上口。

我背的时候圆圆在旁边听到了,到晚上关灯我躺在床上背的时候,有的地方想不起来,她竟然都能提示我。这些没有内容的东西,小家伙随意听来,居然记得比我还快,我很惊叹孩子的记忆力。

中国文字原本就蕴含着艺术美,周作人先生说,中国汉字具有游戏性、装饰性与音乐性的特点。 而中国古典诗歌更浓缩了我们母语的精华,以其特有的节奏感、韵律感、美观性等特质,从古到今始终散发着迷人而高贵的气质。

我在教圆圆读诗的过程中,逐渐坚定了一个认识,即儿童应该大量背诵诗歌,尤其是古诗。 从圆圆四、五岁时,我开始正式教她读古诗。

我们最早用的读本是一套配有插图的《幼儿读古诗》,共六本,大约有一百多首诗,那些诗都很短,一般只有四句。我经常和她一起朗读这些古诗,等读熟了再一起背。

这方面并没有做计划,做得比较随意,但因为持续不断地做,到她6岁上小学前,这些诗基本上都会背了。近年看过一些资料,有的人反对在孩子小时候教他们读古诗。

认为孩子不理解,只是鹦鹉学舌地记住一些音节,所以提议在孩子小时候应该教他读儿歌,不要背古诗。我个人不太认同这样的观点。

艺术首先需要感知,幼儿学古诗并不重在理解,古诗词平仄押韵,韵律感非常好,良好的感知自然会慢慢形成“理解”。觉得古典诗词陌生难懂,这是大人的事,孩子则没有这种疏离感。

儿歌可以教孩子一些,但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取代古诗。每个人的学习时间都非常有限,我们应该把最好的东西教给孩子。

如果家长拿出读儿歌的轻松和愉快来教孩子读古诗,孩子是感受不到这两种文字在愉悦感和美感上的差别的。另外,儿童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阅读和背诵的东西,真正会刻进脑子里,内化为自己的智慧财富。

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童年时代的背诵,不要让孩子把时间浪费在一些平庸之作上。以唐宋诗词为主的古典诗歌,我觉得它值得一个人从小背到老。

人们因为古诗“难懂”产生的另一个错误想法是,教孩子学古诗时,要尽可能给他讲解,把每一句都“翻译”成“白话”。事实是,学古诗要防止的,恰是“过度解释”。

其原因,一是基于对儿童领悟力的信任;二是诗文中的意境美与文字美重在体会,它们原本就是无须解释的,一解释就是对想象力的束缚,就是对语言美的破坏。在孩子两三岁前,读诗不用解释,只要把读诗当作唱歌,体会其中的韵律感就行。

到孩子四五岁,懂些事情时,再加进“讲解”。但这讲解一定要简单,简要地说一下这首诗的意思,同时把影响到理解的一些词解释一下就行了。

比如我在教圆圆背诵“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时,由于诗本身明白如话,只解释一下什么是“曲项”就可以了。少解释不等于不“解读”。

我和圆圆对一些非常美的句子经常会反复品味,比如看到“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会关注它的对仗工整,体会每个用字的精致;看到“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就想象那样一种生活场景是多么朴实有趣。这就是读诗的享受。

但对于每一首诗,我和圆圆更多地是把时间花在一次次的读和一次次的背诵上。我们从学习中体会到,大量的朗读和背诵仍然是学习古诗词最经典的方法,这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这个方法最简单也最有效。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前人对这一点已总结得很精辟了。这种学习方法看起来简单刻板,实际上很有道理。

著名学者、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说:“我们传统的启蒙教育,发蒙时,老师不作任何解释,就让学生大声朗读经文,在抑扬顿挫之中,就自然领悟了经文中某些无法(或无须)言说的神韵,然后再一遍一遍地背诵,把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观念,像钉子一样地楔入学童几乎空白的脑子里,实际上就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读书人的心灵深处,然后老师再稍作解释,要言不烦地点拨,就自然‘懂’了。即使暂时不懂,已经牢记在心,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阅历,是会不解自通的。

” “少讲多读”并没有影响圆圆对诗歌的理解,我经常发现自己以为简要的解释,有时也是多余。记得圆圆5岁时第一次读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时,她觉得李白好潇洒,觉得这首诗特别好玩。

我们刚刚读完,她就对这首诗进行了“改编”——把“李白”改成“圆圆”,把“长安”改成“烟台”,把“臣”改成“俺”——逗得我一家三口都哈哈大笑起来。无须解释一个字,我知道她已经理解这首诗了。

读得多背得多了,不仅字面意思圆圆很容易理解,她也逐渐学会领略诗歌中方方面面的美。圆圆上小学时有一次我和她一起读杜甫的《登高》,当我们读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她沉默片刻,轻叹一口气,忍不住地说“写得真好呀!”我从未解释过这句。

3.孩子为什么从小要学古诗词

艺术首先需要感知,幼儿学古诗并不重在理解,古诗词平仄押韵,韵律感非常好,良好的感知自然会慢慢形成“理解”.觉得古典诗词陌生难懂,这是大人的事,孩子则没有这种疏离感.儿歌可以教孩子一些,但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取代古诗.每个人的学习时间都非常有限,我们应该把最好的东西教给孩子.如果家长拿出读儿歌的轻松和愉快来教孩子读古诗,孩子是感受不到这两种文字在愉悦感和美感上的差别的.

另外,儿童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阅读和背诵的东西,真正会刻进脑子里,内化为自己的智慧财富.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童年时代的背诵,不要让孩子把时间浪费在一些平庸之作上.以唐宋诗词为主的古典诗歌,我觉得它值得一个人从小背到老.

人们因为古诗“难懂”产生的另一个错误想法是,教孩子学古诗时,要尽可能给他讲解,把每一句都“翻译”成“白话”.事实是,学古诗要防止的,恰是“过度解释”.其原因,一是基于对儿童领悟力的信任;二是诗文中的意境美与文字美重在体会,它们原本就是无须解释的,一解释就是对想象力的束缚,就是对语言美的破坏.

在孩子两三岁前,读诗不用解释,只要把读诗当作唱歌,体会其中的韵律感就行.到孩子四五岁,懂些事情时,再加进“讲解”.但这讲解一定要简单,简要地说一下这首诗的意思,同时把影响到理解的一些词解释一下就行了.

4.学习诗词应该怎么学起

不是解答,而只是我自己的一些实际情况和体会,我是从阅读开始的,多年来读过不少诗词,但是并未通读、精读过《唐诗三百首》或某一本诗集。

而且,虽然读过不少诗词,但自己仍然不会写作。开始学习写作时,老师是让我读的施蛰存先生的《唐诗百话》,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很好,虽然只选讲了一百多首诗,但有讲解、有评论、有分析对比、还有关于诗律的介绍;可惜的是,这本书可能不太容易买到。另外,我常用的工具书是王昕若的《诗词格律手册》,知识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只有5元,但全面介绍了诗词格律,包括音韵,每部分都有若干例子,因此,我的体会是:1、诗词格律要花一定时间来学。

阅读可以辅助,但不能代替格律学习。其实,格律知识并没有太多,应该是容易掌握的。

如果连格律都不肯花时间去学,那就根本谈不上诗词写作,写出来的充其量不过顺口溜而已,2、广泛阅读是不可缺少的。格律学习同样不能取代阅读。

有了阅读的基础,才知道如何下笔;正如学习了英语语法,还要学习课文和对话一样。 没有广泛阅读的功夫,只是凭借着所谓“气势”、“深情”去写作,那是写不出好作品的,3、开始时,阅读,包括背诵100篇左右大约是必需的,当然多多益善。

至于阅读时还要注意什么,我觉得读懂、读熟就可以了,4、总之,作为学习写诗的开始,格律知识和一定数量的阅读是必要的,当然还有多练习。 进一步则是更多的知识学习和各人的性格、爱好、经历、积累等等,这就没有一定之规了。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