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宋词与礼

1.唐诗宋词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古典文学中间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能代表我们中华民族文学特点的就是诗。

中国文人很看重“诗”。古人讲“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也就是说即使是穿着粗布或者说土布的平民百姓,也会因为他饱读诗书而显得气度不凡。

这既表达中国传统文人对丰厚学识的自信,也说明华美诗文对人格修养的重要意义。大家知道,唐朝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强大王朝,一个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唐诗代表的是诗歌的极致,是最为辉煌历史时期最为辉煌的文学经典,我们常说唐诗中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生命力量,不仅来自国力、开放等时代气象,而且来自开明、先进的政治文化。唐诗的兴盛跟科举考试有很大的关系,跟汉魏以来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地位大幅度上升有很大关系,跟全社会崇尚诗歌、崇尚人文、崇尚美有很大关系,这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之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们说唐诗中也蕴含了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今天,我讲的正是唐诗中的人文精神。

一、人文精神 如果在座的人们对这个话题曾经有过一些关注的话,可以回忆起几年以前在中国学术界,可以说并不仅是学术界,包括我们的大学校园里头和社会上的文学界都在讨论一个非常时髦的词,叫作人文精神。那么什么是人文是人文,什么是人文精神,经过那一段时期的讨论以后,其实也没有得出一个所以然来。

很多的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是结出的硕果却不是很多,真正有影响力的哲学思考,有生动的东西并不是很多,这是我们对那场人文精神讨论的一个遗憾。那么人文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说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按照我对这一传统的理解,所谓人文精神简单的说就是强调人如何完善的问题。古人讲“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今人讲:“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等等这些都是谈人如何完善的问题。这就不仅仅把人文精神局限于西方所谓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

可以说只要人类存在一天,人类便不会停止对自身命运的思考和把握。我们知道历史上的人文主义通常溯源于欧洲的文艺复兴。

但是文艺复兴固然提高了人文精神,可其人文精神却主要建立在理性之上,理性的弘扬,渐渐就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并使人们越来越重视科学、相信科学,从而形成了所谓科学主义。进而要求人文学、社会学都得效法科学,成为科学。

这样一来最终导致的结果是现代以来,科学主义将人性不当回事,以为人只不过是DNA的合成,可以做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或者说认为人只是一个DNA的容器,你别以为自己了不起,性格命运、生死成败都是由早就决定好了的,人的奋斗变得徒劳,人的价值变得低廉。

正是这种科学的傲慢,加上消费主义的物化浪潮。人文、教育、环保、道德等这些非经济的社会因素被不断地边缘化。

而在我们的大学里,传授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人文学科也不仅遭到功利主义自下而上的威胁,也受到专业化由上而下的威胁,而不断地边缘化。这表明在大多数人心目中人文精神是一个大而无当的东西。

在这里我可以引发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从原始人类社会到现代,我们的自然科学可以说是有了巨大的发展,而且仍然处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之中。然而,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人文科学并不能说是遵循了同样勇往直前的轨迹。

那么,对于我们的社会来讲,我们如何来看待人文精神呢?在去除了现代社会所谓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原始社会,按照其一定的人际关系或社会制度,我们说人类生活仍然能够进行。但反过来,如果去除由人性所约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即使在自然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社会也将会立即崩溃。

这所以说,人文精神中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具有永恒的价值。人类永远不得不在追求明天的发展和寻找永恒的人性中前行。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我们常讲“落后就要挨打”,科技落后我们只是挨打,但如果文化落后呢?我们会怎样?可以说但凡一个国家强盛都有其内在的文化传统在起作用,这是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容易被人忽视.但其实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决定一个民族的气质和内涵。德国和日本在二战后的迅速崛起,虽然有其自己的基础和美国的援助,但最主要的还是他们文化内涵决定的民族禀性在深层次上起的作用。

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正是它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然而,我们说任何好的传统文化都需要被继承才不至于消亡。

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明白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的教育目标不仅仅是发展理性,同时也包括培养人性。它的任务是让自己的毕业生成为高品质的人,培养我们社会所需的性格与智力贵族,也就是我们国家常说的知识分子,精英阶层。

这样一来就不能仅仅以职业出路为教育目标,或者说读书只是为了某个特殊的功。

2.有哪些关于文明礼仪的唐诗

从小开始,父母,老师就教育我们从小就要懂得是非善恶,讲文明礼仪,懂得尊敬长辈,爱护晚辈。

那时的我们,点头回应:“我们知道!” 时光流逝,如今的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现代快节奏的社会中,一心埋头于书本课文之中,接受“孔孟之道”,熟读唐诗宋词,这些“纸上谈兵”的道理,似乎淡忘了那些从小就熟悉的为人处世之理。呜呼!悲哉!先将视线投向校内。

学校,这片我们学习的地方,同样需要我们的爱护,虽然学校规章制度我们都已熟知,但那些细微末节的小事也体现出了我们当代学生的意识。镜头一:君不见,原本郁郁葱葱的草坪,如今已被践踏出一条长长的小径,真是应验了鲁迅的一句话:“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看来我们是“深得”其中之意呀!镜头二:丢纸巾这件看似很简单的事情,在我们做来却异常困难。瞄准垃圾箱口,准备,发射。

进了还好,没进,你就别在指望“发射人”在把它送进垃圾箱了。究其原因,很多人会不意味然的回答:“没时间。”

“没看见。”推脱之词笔笔皆是。

其实,大家都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可是还是有人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别人做,于是我也跟着做。”

试问,如果别人想去轻生,您去吗?我们再换个视角,看看红绿灯周围的状况。十字路口,正是红灯。

一边的汽车,自行车,行人开始穿越,另一边的则在线后等待。只见一位骑车男士左顾右看了一下,见没有管制人员,便“嗖”地横穿过去,看得周围的人都替他捏一把汗。

紧接着,又有一位男士徒步横穿了过去,一个,两个。

越来越多的人“大模大样”地闯了过去,视交通法规为儿戏,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难道没人管理的大街小巷,人们都是这样“不怕死”的吗?在让我们来看看公交车上的情况:拥挤的车内十分闷热,已经人满为患。

售票员见到一位怀抱婴儿的妇女,变搀扶着她上了车,还替她“开路”。没有座位,妇女吃力地握着扶手,一手还要怀抱婴儿,早已满头大汗。

“哪位乘客给这对母女让个座?”之后车厢内一片寂静,大家都无动于衷。车子上下颠簸,那怀中的婴儿看了真叫人替他担心!终于,另外一位怀抱孩子的父亲牵着孩子的手让出了他两仅有的一个座位。

带孩子的让带孩子的,看了真让人心寒啊!我不禁要问:这些人的道德感何在?责任感又何在?在校的我们如果连学校都不去爱护,以后如何爱护家庭,走向社会?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家长不以身作则,孩子们又如何听从父母的教诲?那些“要懂得是非善恶,讲文明礼仪”的话难道只是口号吗?如果只是一种标榜,一种形式,那么我说,它们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家长老师这样苦心教导我们又为哪般?2008的奥运会,2010年的世博会,都在向中国人民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也应不断完善自我,讲道德,与文明同行,用实际行动证实:我是一个有素质的中国公民。希望可以采纳。

3.写唐诗宋词

高中诗词 够了吧 ~谢谢采纳 短歌行 这是一首抒怀诗,诗人借用乐府旧题,抒发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全诗共八章,前二章慨叹人生短暂而功业未成;中四章引用《诗经》倾吐了对贤才的思慕和求贤不得的苦闷;后二章抒发了自己要效发周公礼待贤才以共济统一大业的豪迈情怀。 曹诗语言通俗清新,不事雕琢,感情真率自然,基调慷慨苍劲,悲壮之中蕴含着积极进取之精神。

诗中尊重人才礼贤下士的思想在当时甚至在现在仍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白马篇 这是一篇热情歌颂从军杀敌、为国立功的青年战士的爱国诗篇。

诗中塑造了一个娴习武艺、长于骑射、勇猛无私、献身爱国的边塞青年的英雄形象,表达了诗人渴望能上阵杀敌、为国立功的强烈愿望。诗歌着力刻划青年战士飒爽的英姿和娴熟的武艺,揭示他奋不顾身、英勇杀敌、为国纾难的思想基础,歌颂了青年战士抛妻离子、告别父母、义无反顾、奋勇杀敌而保家卫国的高尚品质。

归园田居 这首诗抒写辞职归来的愉快心情和乡居的乐趣。开头六句追述往事,说明弃官归田的原因。

诗人把官场比作“尘网”,把做官比做误入“尘网”里的鱼鸟,深表懊悔。“开荒南野际”以下十句描写归田后的生活和乐趣。

把自已的生活环境描写得优美宁静,富有诗情画意,诗人的乐趣自在其中。最后四句总结全篇,抒写自己的感受,欣喜舒畅之情溢于言表。

诗歌通篇对比,以极赞田园生活的美好来反衬封建官场的黑暗。寄情于景,借景抒情。

语言通俗清新,笔法轻松自然。给人淡而不俗的艺术享受。

山居秋暝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开篇“空山”二字,为全诗张本,在作者半官半隐的生活中,一切都似乎是“空”的。

新雨、晚秋、夜月、清流,宁静清高而空阔高远。纵然有“浣女”“渔舟”,但山中树繁竹茂,人迹罕到。

这山外的声响却正好烘托出山中的空旷。所谓“鸟鸣山更幽”。

诗人钟爱的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既是他高洁情怀的具体写照,也是他矢志追求的理想境界。末联直接抒发了春光纵然消逝而自己长留山中的归隐志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不满。

这首诗以景物的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表面看来,句句在写模山范水,实际上通篇比兴。

借明山净水寄托情怀,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梦游天姥吟留别 诗题一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当是天宝五载(746)前后诗人离开东鲁、南下吴越时所作。

天姥(mǔ),山名,在今浙江嵊县。 这首诗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诗人通过对奇异美妙的神仙境界的描绘,抒发了他政治追求失败后的苦闷心情。表现了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蔑视权贵的高洁情怀。

艺术上诗人运用奇特的情节,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将梦中的仙境和残酷的现实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将对幻想的追求和人生的探索联系起来,超过了一般山水游仙题材的范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越中览古 这是诗人游览越中(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吴越之争的怀古之作。诗人只选取了越王班师回国的两个镜头,深刻地揭示了人事变迁、盛衰无常的主旨。

首句点明题意,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和勾践还宫。战士锦衣凯旋;越王宫女如花,勾践的踌躇满志和荒淫逸乐跃然纸上。

结句突然一转,当年不可一世的勾践而今何在呢?眼前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笔法简洁而寓意深刻,含蓄地指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不过是过眼烟云而已。

“古来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秦始皇、汉高祖……历代王侯将相莫不如此。

这首诗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蜀道难 《蜀道难》,乐府相和歌辞旧题.。

齐梁以来,诗人多以此题描写蜀道的艰险。李白借此旧题,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路线,抓住沿途各处的景色特点来展示蜀道之艰险和山势的高危。

以大胆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将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与现实融为一体,酣畅淋漓地描绘出蜀道山川的险峻壮丽,同时对当政者提出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忠告。寄寓了他对时局的关切。

全诗句式长短错落,音调铿锵有力,气势磅礴,豪迈奔放,是李白浪漫主义诗篇的代表作。 将进酒 “将进酒”为汉鼓吹铙歌十八曲之九,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

这首诗当是天宝年间李白供奉翰林遭贬后所作。本诗借饮酒放歌,表达诗人鄙弃功名富贵、纵酒销愁的愤懑情绪。

开篇两句,以排山倒海之势,慨叹人生易老,青春难再。以雄浑壮阔的笔墨抒发无可奈何的哀伤,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生命的渺小脆弱,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接下来,极力鼓吹“尽欢”而莫惜千金.“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既表达了诗人的坚定自信,也吐露了怀才不遇的悲愤。呼朋喝友频频劝酒,不图功名富贵,但愿长醉不醒。

引陈思王曹植,既赞醉酒之超脱,又使人联想到曹植饱受压抑而有志难伸的苦闷。末尾以名马宝裘换得一醉方休!流露了诗人遭贬后深深的痛苦。

不过,应该指出,李白诗中常有“借酒浇愁”之语。但究其具体内容,大都是个人仕途坎坷、功名无望的感慨,这乃是诗人的思想局限。

登高 这首诗大约作于大历二年(767),杜甫卧。

4.唐诗宋词中与月有关的诗词

好山好水看不够,马蹄催趁月明归。

——岳飞《池州翠微亭》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子夜吴歌(三)秋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李白《军行》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潜《归田园居》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境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袁枚《十二月十五日》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缪氏子《赋新月》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戴叔伦《兰溪棹歌》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司空曙《江村即事》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李白《月下独酌》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 建《十五夜望月》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月夜》 刘方平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八月十五夜月》 (唐 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 (张九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霜月》 (李商隐)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中秋月》(苏轼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唐 刘禹锡) 把酒问月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相见欢 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一剪梅 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咏月辞赋苏轼《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西江月》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

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

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秋夜月 当初聚散。便唤作、无由再逢伊面。

近日来、不期而会重欢宴。向尊前、闲暇里, 敛著眉儿长叹。

惹起旧愁无限。《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宋 文天祥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

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

槁秸申酬,轮 嗣布。[满江红]中秋寄远 宋 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

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若得。

5.尊师重道的唐诗宋词

有,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把“教”与“政”视为同等重要,主张实行礼义教化。

荀子将君师并称,认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唐代的韩愈说:“举世不师,故道益离”,认为只有尊师重道,整个社会才能按照“道统”的方向顺利发展。

宋代的苏轼说:“斯文有传,学者有师”,认为教师对于发展文化,培养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历代提倡尊师重教、尊师敬长,古代流传下来这方面的故事许许多多。

如,《子贡尊师》、《魏照尊师》、《李世民教子尊师》、《张良拜师》、《陆佃千里求师》等等。这些故事生动形象地记叙了莘莘学子不辞劳苦,虔诚拜师的历程,也展示了师者德高望重,悉心育人,传道授业的崇高的思想境界。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意思是:爱自己的老人,就不敢对别人的老人不好;敬爱自己的老人,就不敢怠慢别人的老人。

出自《孝经。天子章》 不师者,废学之渐也。

意思是:不向老师学习,这等于开始渐渐地放弃对学问的追求。出自《吕衡州文集•与族兄皋请学春秋书》。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意思是:国家想要振兴,必须尊敬教师,重视传授专长技术的师傅。

出自《苟子》。 古之学者必有师。

意思是:古来学习的人必须有老师教导。出自韩愈《韩昌黎集•师说》。

疾学在于尊师。 意思是:要很快学得知识才干,首先在于尊敬老师。

出自《各氏春秋•劝学》。 君子隆师而亲友。

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尊敬老师并和善地对待朋友。出自“《荀子•修身篇》。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 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研究学问、说明道理时必称老师是如何教导的,并努力发扬光大。

出自《吕氏春秋》卷四《尊师》。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意思是:重视教育是建国的根本,培养人才是治理国家的首要任务。出自《朱舜水集•劝兴》。

人不可以不就师矣。 意思是:人不能没有老师指导学习。

出自(汉)王符《潜夫论•赞学》。就:靠近。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意思是:人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怎能没有疑难问题呢?有了疑问不向老师请教,最后还是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出自〔唐〕韩愈《师说》。 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

意思是:人希望自己的子孙有作为,却不知道重视老师的作用,这就好比想保养自己的身体。但又不穿衣,不吃饭似的。

出自(清)王卓《今世说》卷一。冀:希望。

敬:重视;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辨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 意思是:人即使本质很好,又有聪明才智,但也要向老师学习,这择高尚的朋友互相帮助。

出自《荀子•性恶》。辨:慧。

若要好,问三老。 意思是:要想把事情办好,要向有经验的老年人请教。

见于(明)唐海《中山狼》第三出。 师以质疑,友以折疑。

师友者,学问之资也。 意思是:拜师解答疑难,交友辨析疑难,师、友对做学问很有帮助。

出自(清)李惺《西沤外集•冰言补》。 师友贵隆亲,古学当自反。

意思是:师友之间贵在尊敬和亲热,考察古代文化应当反躬自问。出自(宋)刘过《湖学别苏召叟》。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敬学。 意思是:教师得到敬重,然后知识才有较高的地位,百姓才能重视学问。

出自(汉)韩婴《韩词外传》。 师者,人之模范也。

意思是;当老师的人,是人们学习的榜样。出自(汉)杨雄《法言•学行》。

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 意思是:老师呀老师,简直是儿童的生命,致力于求学,不如下功夫去找寻好的老师。

出自(汉)杨雄《法言•学行》。 师道立则善人多。

意思是: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则具有良好行为的人就多。出自《海瑞集•赠陈元山任古田司训序》。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三个人同路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师长的人。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把他们的缺点作为自己的借鉴而改掉。

出自《论语•述而》。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不用老师费大劲就能收到双倍的效果,并感谢老师的功劳;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辛勤地教,结果却事倍功半,他不检查自己,反而埋怨老师。出自《礼记•学记》。

逸:安逸;轻松。庸:功劳。

为学莫重于尊师。 意思是:学习最主要的是尊重老师。

出自(清)谭嗣同《刘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务学不如务求师。

意思是:努力求学不如努力找位好老师。出自(汉)杨雄《法言•学行篇》。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意思是;学习要有老师讲授,也要有朋友间的切磋。

出自(明)唐甄《潜书•讲学》。 学莫便乎近其人。

意思是:为学之道,再没有比接近良师更便利的了。出自《荀子•劝学》。

尊人共客语,侧立在傍听。莫相前头闹,喧乱作亚鸟鸣。

意思是:长辈同客人说话,应站在旁边听,不要跑到人前去嬉闹喧叫。出自《全唐诗补逸》卷二(王梵志诗)。

择师,不可不慎也。 意思是:选择老师不可不慎重。

出自《礼记•学记》。

6.求唐诗宋词和成语注解

望天门山

作者: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早发白帝城

作者: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赠汪伦

作者: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成语“七巧生烟”中的“七巧”指: 口和两眼、两耳、两鼻孔

2、成语“五毒俱全”中的“五毒”多指蛇、蝎、蜈蚣、壁虎、蟾蜍五种动物 。

3、成语“五方杂处”中的“五方”:东、南、西、北、中,泛指各处。

4、成语“五谷丰登”中的“五谷”指:高粱、粟、水稻、玉米、小麦 。

5、成语“五体投地”中的“五体”,又称“五轮”,指双肘、双膝和额顶。

6、成语“五味俱全”中的“五味”指:酸、甜、苦、辣、咸。

7、成语“六畜不安”中的“六畜”指:牛、马、羊、猪、鸡、狗 。

8、成语“六根清净”中的“六根”:佛家语,指眼、耳、鼻、舌、身、意 。

9、成语“六街三市”中的“三市”指:早晨、中午、傍晚三时的集市。

0、成语“六经皆史”中的“六经”指:儒家六种书,《易》、《书》、《诗》、《礼》、《乐》、《春秋》。

11、成语“六亲不认”中的“六亲”指:父、母、兄(姐)、弟(妹)、妻(或夫)、子女 。

12、成语“六神无主”中的“六神”指:心、肺、肝、肾、脾、胆六脏之神。

7.有那些唐诗宋词是和廉政相关

入京诗

【明】于谦

绢帕蘑菇与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碍阎罗话短长。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鎚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拒礼诗

【明】 况钟

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棉。

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泪注如泉。

咏史

【唐】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宋】王安石

(其一)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东府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

黍离麦秀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

8.关于十八岁成人礼的诗词(唐诗宋词诗经都行)急

1、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出自唐代孟郊的《劝学》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译文

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如果不击打,连一点儿烟也不冒出。

人也是这样,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如果不学习,知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任何事情必须自己去实践,别人得到的知识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

青春年少时期就应趁早努力,一个人难道能够永远都是“少年”吗?

2、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出自宋代朱熹的《偶成》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译文

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还没从美丽的春色中一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3、青春几何时,黄鸟鸣不歇。

出自唐代李白的《江南春怀》

青春几何时,黄鸟鸣不歇。

天涯失乡路,江外老华发。

心飞秦塞云,影滞楚关月。

身世殊烂漫,田园久芜没。

岁晏何所从?长歌谢金阙。

译文

青春能持续多长时间,春天黄鸟鸣个不停。

人在天涯,不知回乡的路在哪里,江湖游荡,白了头发。

身影迟滞在楚关的月下,心却飞往秦塞云中。

此身此世特别烂漫,田园也久已荒芜。

眼看又到年终,应该何去何从?高唱长歌谢别金阙。

4、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出自唐代李颀的《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译文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5、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出自魏晋陶渊明的《杂诗》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译文

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

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青春一旦过去便不可能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