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语文宋词演讲

1.求宋词(演讲用)要用词优美一些的内容不限越多越好最好是一般人不

【采桑子】春深雨过西湖好百卉争妍蝶乱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兰桡画舸悠悠去疑是神仙返照波间水阔风高扬管弦【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飞盖相追贪向花间醉玉卮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水远烟微一点沧洲白鹭飞【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采桑子】清明上已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采桑子】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

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

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采桑子】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

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拢。

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 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

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采桑子】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

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

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采桑子】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玉楼春】 西湖南北烟波阔,风里丝簧声韵咽。

舞余裙带绿双垂,酒入香腮红一抹。 杯深不觉琉璃滑,贪看六幺花十八。

明朝车马各西东,惆怅画桥风与月。摘自欧阳修【酒泉子】 长忆西湖。

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全宋词里很多的。

这要看你需要什么主题的了。给你的这些有些盲目,呵呵。

2.关于宋词的演讲稿

宋词是中华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文学史上一朵艳丽风雅的富贵之花。学习宋词是走进中华文化,培养人的情趣,增强自身文学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可以讲宋词使中国人拥有自我民族的情感和精神。

当我读宋词的时候,我会有感情的全身心投入的诵读,词是语言的艺术,它讲究音韵的和谐,追求美的旋律,因为美,所以我们学习欣赏。反复的诵读,能够对词由浅入深的进行体味和理解,进而形成语言的感觉,而且许多的东西的理解是跟随一个人的成长的,经历了人生,方能更深的理解,体味其中真谛,形成情感的共鸣。

宋词中有表现爱国爱家的,如陆游,有表现儿女情长的,如柳永,等等.比如说东坡这位大词人,不说他的诗,那个诗就更没法讲了,就是他有名的几首词,大家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做豪放派,说这个人好像是太豁达,心胸广博天地宽广,没仇没恨,什么事都看得开,那里是怎么回事,他是表达方式,“十年生死两茫茫”,你怎么感受这个,他一生写这个词,这个最悲伤、最沉痛,流露他的真情,他并不好,豪放是一种掩盖不想多说,人生如梦,算了吧,这是假象。真那个样他会做词,他闲着没事逛逛不就完了,欣赏古人的诗词不要看表面,不要看字面的意义,“十年生死两茫茫”,他是挽吊他的结发之妻。苏东坡因和王安石意见不合,那是因为当时王安石要变法,那么这个问题就复杂了。我不急于评论这些,因为咱们今天不涉及那个,但是他们,苏东坡的意思说,你这个变法听起来好,底下一奉行一实行,弊端百出,比没改革以前人民还苦,他是说这个,结果就把宋神宗得罪了,一下子就把他贬到南方去,而且是一步一步地贬,他这个夫人姓王,他做词的时候,已经十年了,他根本没有写篇文章,专门怀念我的结发妻,他不敢这样,可是忽然这一下子,他也不知怎么一个背景机会,忽然写了这么一首词,是他平生全部词集里,最沉痛悲痛的一首,最感动人,可是你看看这个词,平平淡淡、朴朴素素、自然至极,没有任何什么修辞,什么修饰一点也没有,那是真情流露,“十年生死两茫茫”,活的和死的谁都说不清,是怎么回事,“茫茫”没法形容,“不思量自难忘”,我太痛苦,我不想吧,不行,忘不了。诸如此类就写下去,他最后他说,我和我那个妻子,“纵使相逢应不识”,不要说我们已经十年两茫茫了,我们就是在对面相逢,不认得,为什么呢?尘满面,风尘扑扑,他被贬到那里去,尘满面那头发鬓如霜,十年以前不这样。他现在看到的是什么呢,明月夜短松岗,想着明月照着,低下外乡随便找一个地方,埋葬人的地方,有点新载的小松树,就指那个坟地所在,明月夜短松岗,他看到这个景象,哎呀他还豪放,那么你问我这首词的背景是什么,我只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给人一种凄苦,不忍促读;“老夫聊发少年狂”“大江东去”“山间兰牙短浸溪”等等的豪迈,"明月几时有"等的恬静与思念;王安石“登临送目”的流畅;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绿树听鹈鴂”“更能消几番风雨”蕴含的悲愤;还有张孝祥“长淮望断”令人罢席,等等,读来一种生活中没有的体会与感悟。

3.急需一篇宋词加赏析课前五分钟演讲用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中闻鹧鸪。 赏析: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由于南宋小朝廷腐败无能,准备不足,金兵趁机大举南侵,如入无人之境。

金兵兵分两路,一路下建康,陷临安,猛追高宗,直捣福建。另一路从湖北进军江西,紧追隆祐太后,隆祐由南昌仓猝南逃,直到赣州才得到喘息机会。

当时,赣西一带遭受金兵的侵扰,人民的损失极其惨重。本篇是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作者在赣州任江西提点刑狱(主管司法与监察并兼管农桑)时所写。

作者路过皂口,见景生情,由郁孤台下的江水联想到当年逃难人民的血泪,想到沦陷的中原,禁不住产生了江山易主却无法收复的悲痛。这首词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统治集团屈辱求和这一错误政策的不满,抒写了他关心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上片从江水落笔写怀旧之情。 作者着眼于四十年前金兵侵扰江西时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并由此而联想到沦陷的中原地区长期未能收复,曲折地揭示了南宋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形象地反映了作者的这种心情。下片即景抒情。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体察细腻,感受深刻,构思新颖,饶有诗意。 这两句说明,青山可以遮断人们的视线,但却阻拦不了人们对中原沦陷地区的关怀与想念之情。

暗示南宋统治集团可以设置重重障碍,把祖国分裂成南北两半,但却无法阻挠人民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末尾两句以鹧鸪的悲鸣反映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这首词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善于通过具体景物烘托复杂的内心感受。 暗示复杂的斗争形势,形象鲜明,语言简洁,含义深刻,耐人咀嚼。

4.古文演讲要古文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节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

5.一首经典的宋词,外加可以演讲5分钟左右的赏析

水调歌头

宋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青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这是一篇历来传诵的名篇,作者作于熙宁九年,也就是公元一零七六年中秋之夜,当时作者苏轼在密州任知州。

词的上片由问天开始,写幻想乘风上天,但又觉得天上寒冷,不如人间温暖,反映了作者因政治上失意而对现实不满,想逃避现实,但又不能决绝的矛盾心理。但作者以“何似在人间”作结,说明了他对现实生活还是热爱的。

下片抒发了作者和胞弟的离别之情。作者由月的圆缺想到了离别和团聚,发出了感慨。结尾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也是共勉。

6.唐诗宋词鉴赏的演讲稿

你是要广播吗?前几天我刚广播完!借你啦!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蝶恋花

欧阳修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本词抒写了一片难以指实的、浓重的感伤之情,大有“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那种对于整个人生的迷惘和得不到解脱的苦闷,词中也同时包含着主人公对美好事物的无限眷恋,以及他甘心为此憔悴的执着感情。“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两句,表现了主人公如有所待、又若有所失的情状,语淡而意远。

采桑子

欧阳修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流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北宋文学巨匠欧阳修一连写下十三首《采桑子》,以疏淡清新的笔墨,对不同时段的颍西湖给予淋漓尽致的描摹,令千载之后的我们仍在传诵,仍然追摹不已。欧阳修笔下的《采桑子》十三首所描写的颍州西湖,虽没有“天生丽质”的西子湖的名气大,但至今仍能唤起人们对她的追慕、迷恋、向往,并给人以美的享受。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综观全词,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是一首感叹春光流逝、佳人难见的小词,词人的失意情怀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于此亦隐隐透出。全词构思新巧,奇情四溢。写景、记事、说理自然,寓庄于谐,语言回环流走,风格清新婉丽。

7.求宋词的赏析演讲稿,大概三分钟,要有字词的赏析和手法的赏析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工诗词,虽留传极少,但这首满江红英勇而悲壮,深为人们所喜爱,它真实、充分地反映了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概。这首的上片,“怒发冲冠,……空悲切”。意思说,我满腔热血,报国之情,再也压不住了,感到怒发冲冠,在庭院的栏杆边,望着潇潇秋雨下到停止。抬头远望,又对天长啸,急切盼望实现自己的志愿。三十多岁的人了,功名还未立,但是我也不在乎,功名好比尘土一样,都是不足所求的。我渴望的是什么东西呢?渴望是八千里路的征战,我要不停的去战斗,只要这征途上的白云和明月作伴侣。不能等了,让少年头轻易地变白了,到那时只空有悲愤。

这一段表现了岳飞急于立功报国的宏愿。

下片,“靖康耻,……朝天阙。”靖康二年的国耻还没有洗雪,臣子的恨什么时候才能够消除呢?我要驾乘着战车踏破敌人的巢穴,肚子饿了,我要吃敌人的肉;口渴了;我要喝敌人的血。我有雄心壮志,我相信笑谈之间就可以做到这些。等待收复了山河的时候,再向朝庭皇帝报功吧!

这一段表现了岳飞对“还我河山”的决心和信心。

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表现了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侍从头、收拾旧山河”。把收复山河的宏愿,把艰苦的征战,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读了这首词,使人体会,只有胸怀大志,思想高尚的人,才能写出感人的词句。在岳飞的这首词中,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充分表现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

从“怒发冲冠”到“仰天长啸”,先是写在家里庭院中的情况,他凭观栏雨,按说这是一种很惬意的生活,可是却按不住心头之恨而怒发冲冠。一句“仰天长啸”,道出了精忠报国的急切心情。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说明了岳飞高尚的人生观,两句话把作者的爱与恨,追求与厌恶,说得清清楚楚。岳飞在这里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尘与土”;“云和月”。表白了自己的观点,既形象又很有诗意。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两句话很好理解,可作用很大,接着上面表达出的壮烈胸怀,急切期望早日为国家收复山河,不能等待了!到了白了少年头,那悲伤都来不及了。它有力地结束词的上片所表达的作者心情。

下片一开始就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把全诗的中心突出来,为什么急切地期望,胸怀壮志,就因为靖康之耻,几句话很抽象,但是守渡得很好,又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具体化了。

从“驾长车”到“笑谈渴饮匈奴血”都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凶残敌人的愤恨之情,同时表现了英勇的信心和无畏的乐观精神。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以此收尾,既表达要胜利的信心,也说了对朝庭和皇帝的忠诚。岳飞在这里不直接说凯旋、胜利等,而用了“收拾旧山河”,显得有诗意又形象。

8.语文高手进跪求一篇语文古诗词演讲稿、要求能撑四五分钟就行、就语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撷(xie):采摘。)

王维善写山水诗,而此诗又是他山水诗之外的另一种类型,也体现了王维诗作方面极高的造诣。此诗与我上一次所讲的《江南逢李龟年》有一点关系,因为这首诗是王维写给李龟年的。

然而两首诗又有明显的不同之处:虽然两首诗都是写于李龟年流落江南之时,但杜甫的诗明显带有较浓厚的时代色彩,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感慨之情;而王维的这首诗几乎完全是些对友人的怀念之情,读起来比读杜甫的那首诗要轻松得多,没有了凝重的感觉,这也是王维诗的一大特点。 我们先回到这首诗。

首句红豆生南国是我们所熟悉的因物起兴的手法。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红豆树生长在南方,春天到了它将生出多少新枝呢?红豆的别名是相思子,古诗中常用红豆来比喻相思之情。

这一句看似平淡却意味深长,尤其以一个设问句表达情思,显得自然而又格外亲切,委婉地写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心:南国是李龟年所在的地方,诗人以友人身边的景色唤起友人的情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希望你多采摘一些红豆,它最能够引起人们的思念之情。

诗人诚恳地劝友人采摘红豆,提醒友人记得他们之间的友谊,而诗人自己的相思之情也流露了出来。这里的“多”字如果改成“勿”字整首诗就平添了一份幽怨之情,但这就不符合王维的性格。

最后一句把自己的相思之情寄于红豆,“此物”是什么?是红豆,也是王维,王维不说自己相思,而推与红豆,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这就很容易让我们想到香菱的第三首诗的尾联: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也同样使用了这种手法。

这里“相思”与首句“红豆”呼应,一个“最”的高级副词,意味极深长。 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

算得上是绝句的上乘佳品。这里我们觉得王维似乎有些奇怪,友人流落江南漂泊在外,他的诗中却没有一点惋惜感慨的痕迹,似乎并不合理。

然而联系王维本人来看,他是个崇信佛教的人,处事平静恬淡,也许他这首诗中纯粹的友情恰恰能让流落江南的李龟年感到一种轻松与释然,恰恰可以劝诫友人凡事要看淡些。 这也不枉他诗佛的称号。

读王维的诗总让我们感觉到他是那么的恬静平和,似乎从来没有愤慨不平、大喜大悲。然而联系他的生平,他一生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曾想过在政事上有所作为,做过大官,同时也是经历过安史之乱的,天宝十五载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

他服药假装生了病,仍被送往洛阳,署以伪官。这一段的经历理应让他感到痛苦,至少也是不快乐,但从我们所知的他的诗文中,却根本读不出一点苦闷的味道来,仿佛他从来只住在山里,过着“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生活,诗中表现的情感也多是友情、乡情,很少提及官场或是政治上的事。

我们可以说他的诗陶情风景,缺乏社会内容,但我认为更多的还应从好的方向去理解,学习他平和的心态。王维能够做到恬淡自适,就好像一尊佛,凡尘俗事近了他的身,却入不了他的心,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平静得如臻化境的心态,这是他的过人之处,也可以说,这是他的伟大之处。

我们读王维的诗时,总会感觉到一种开阔的境界,沉浸于山水之乐中。而从中我们可以学习的就是这种宁静的心,我觉得这种心态对我们的处事学习都是有好处的。

的确,王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世人把他和孟浩然合称王孟,并且不难看出,他的诗汲取了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点,并且从他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的最后一句“狂歌五柳前”中也可以看出,他在处事之际也是学习了陶渊明的。

王、孟、陶三人以及他们的诗有什么差别呢?明天我将继续为大家讲解。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