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冬至的诗句有哪些1、《邯郸冬至夜思家》——唐代: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译文:我居住在邯郸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冬至佳节。晚上,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我相信,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 2、《减字木兰花·冬至》——宋代:阮阅 晓云舒瑞。寒影初回长日至。罗袜新成。更有何人继后尘。 绮窗寒浅。尽道朝来添一线。秉烛须游。已减铜壶昨夜筹。 译文:早晨云雾散去,在寒冷的阳光照耀下,周围事物长长的影子又映照在地上,从此以后,白天渐长。也望这日给长辈“拜冬”,进献履袜的习俗代代相传。 冬至以后,天气转暖,寒意少。影长渐短,量日影的红线也慢慢变短。从今天开始,夜间秉烛赏游时所携带的记时铜漏壶也将减少筹码。 2.冬至吃馄饨的古语 冬至为什么吃馄饨冬至为什么要吃馄饨 据一些乡土资料所载,“冬至”作为一个民俗节日,是古代民间的一个大节,其重要地位仅次于春节,因此有“亚岁”之称,有“冬至大如年”之地位。 直到晚清,坊间在冬至节里的规定动作,还有贺冬、祭天、祭祖、迎神、辟邪等环节,甚至连官方都参与其中。而在食俗上,南北方也有着不同的传统。 《燕京岁时记·冬至》中称,这一天,百官呈递贺表。民间惟食馄饨而已。京师谚曰:“冬至馄饨,夏至麪(面)”。《帝京岁时纪胜》,也对冬至的贺冬、祭祀、食俗有过记载。文中述称,长至,南郊大祀……百官进表朝贺,为国大典。绅耆庶士,奔走往来,家置一簿,题名满幅。 宋朝晏殊写有《奉和圣制冬至》诗,云:吉序冠三正,民时协顺成。岁穰千亩实,气爽六符平。肆乐遵年律,迎长蔼颂声。云浓燕雁度,雪霁楚兰荣。异域梯航集,诸侯篚贡盈。尧仁敷万有,同此一阳生。 据称,因为夏至阴气起,故不贺。而冬至阳气起,万物复苏,故值得一贺。 前文提及的“馄饨”,世间传言是塞外叫浑氏、屯氏的两人所为。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但此说被认为有牵强附会之嫌。若确如传言称,由二氏为之,则何者为馄何者为饨呢?由此,此说乃胶柱鼓瑟。 看来,北方冬至吃馄饨,也只是一面之词,有待商榷。 到了明朝,此俗也因受社会变革的影响而有所变化了。传称,自正统己巳(1449)之变,此礼顿废。但在京仕宦流寓极多,尚皆拜贺。除祀祖羹饭之外,以细肉馅包角儿来献祭。此举被认为是“冬至馄饨夏至麪(面)”的遗韵或是变形。 据《西湖游览志》载,先前的杭州,仍有贺冬、祭祀的遗风相传,冬至称“亚岁”,官府民间各相庆贺,如“元旦”之仪。在吴中之地,还有“肥冬瘦年”之盛。此外,熬赤豆粥也是此节中的食俗之一。 3.描写冬至的诗句有哪些1、《邯郸冬至夜思家》——唐代: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译文:我居住在邯郸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冬至佳节。 晚上,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我相信,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 2、《减字木兰花·冬至》——宋代:阮阅 晓云舒瑞。寒影初回长日至。 罗袜新成。更有何人继后尘。 绮窗寒浅。尽道朝来添一线。 秉烛须游。已减铜壶昨夜筹。 译文:早晨云雾散去,在寒冷的阳光照耀下,周围事物长长的影子又映照在地上,从此以后,白天渐长。也望这日给长辈“拜冬”,进献履袜的习俗代代相传。 冬至以后,天气转暖,寒意少。影长渐短,量日影的红线也慢慢变短。 从今天开始,夜间秉烛赏游时所携带的记时铜漏壶也将减少筹码。 4.有关冬至的文章说冬至 时间:2014-12-22 作者:斑头雁 冬至,它是我国从古至今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是现代二十四个节气之一。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夏朝,古人用最原始的土圭观测太阳,就推测出每年的冬至大约在十二月下旬初的几天。冬至又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节”等。而每当过了冬至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昼夜长短循环的开始。古人云:“冬至,阴极之至,阳气始升。日至南,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 冬至起源于汉朝,鼎盛于魏晋,辉煌于唐宋,一直沿袭到今天。在古代,尤其是在汉朝,“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毫不夸张。汉朝人认为冬至是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称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贺冬”仪式。不仅如此,每年的这个时候,汉朝上至帝王将相文武百官,下至黎民百姓都要休假五天,以兹庆贺。 《后汉书》中记载到:“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日而后省事。”这五天,朝廷不仅要放假休息而且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歇业。而亲朋好友则互相拜访问候,以美食相赠。愉快地度过这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魏朝《晋书》上也有记载:“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到唐宋时期,冬至主要是祭祀祖先的日子,皇帝要在这一天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这时候,冬至与除、清、“盂”、重四节统称为祭祖的时节。百姓也要在这一天向故去的尊长祭拜,向父母叩首而敬。 冬至周而复始,也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歌赞的对象。例如:陆游有《辛酉冬至》诗:“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杜甫有《小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冬至》:“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白居易有《邯郸冬至夜》:“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冬至夜怀湘灵》:“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冬至之所以在中华数千年古老文化的演变中,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一直流传到迄今,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有关冬至的古老神话传说,所酝酿而成的富有含义的习俗。直到今天的冬至,祖国各地依然刮飞着“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有关冬至所流传下来的美食佳肴。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等。而每一种可口喷香的食物,又承载着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就先拿馄饨来说。关于冬至里吃馄饨古老的习俗原因,南北各地说法不一,都存争议。众所周知,老北京人冬至吃馄饨是为了驱灾辟邪。相传,汉朝为了平息与匈奴的战乱,希望能够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所以在当时,老百姓把匈奴部落中两个罪大恶极的首领浑氏和屯氏取谐音叫做“馄饨”,用肉馅包成角儿,恨以食之。还有一种关于冬至吃馄饨的说法:在江浙一带是赞美西施的聪慧和心灵手巧的。 传说在春秋吴越争霸时期,吴王夫差因吃腻了山珍海味而导致没有胃口,西施进厨房为他做了些小点心,并用畚箕盛给夫差吃。夫差吃后高兴问道,这是什么点心?西施心里想着,这昏君每天混沌不开,便脱口而出应道:“混沌”。为了纪念西施的创造力和智慧,江浙一带人民把它定为冬至的美食。 冬至节这一天有关吃食所流传下来的说法,还有很多很多,这些具有传奇色彩的民间传说,不仅让我们真实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气,更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在大河文明的源头。 龙文的故乡,丰袤的中华大地上,五千载中华文明沧桑巨变的故事,在冬至这一天“舌尖上的中国”所烹调出的美食雅典!瑰丽佳话!几千年“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一直传承着,而我们的中华民族从遥远古老的秦汉一直昂首阔步走到了今日。 又一年冬至节的到来,令我感触良多。是啊!“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河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七九开河,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掩卷而思,我还想对这耳熟能详的《九九歌》再续上一句:“过完冬至过三九,新年不久就来到!”…… 5.杭州冬至的诗句和名言《冬至日涂中》 海角沙场过冬至,未如今日最伤情。孝王池畔忧胡骑,炀帝河边叹楚兵。 万寿献觞身不与,百城和议泪空横。明年高会知何处,击磬焚香毕此生。 《西江月·冬至一阳初动》 冬至一阳初动,鼎炉光满帘帏。五行造化太幽微,颠倒难穷妙理。 遇此急须进火,速修犹恐迟迟。茫茫何处问天机,要悟须凭师指。 《冬至》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冬至夜》 老去襟怀常濩落,病来须鬓转苍浪。心灰不及炉中火,鬓雪多于砌下霜。 三峡南宾城最远,一年冬至夜偏长。今宵始觉房栊冷,坐索寒衣托孟光。 6.杭州冬至的诗句和名言《冬至日涂中》 海角沙场过冬至,未如今日最伤情。 孝王池畔忧胡骑,炀帝河边叹楚兵。 万寿献觞身不与,百城和议泪空横。 明年高会知何处,击磬焚香毕此生。 《西江月·冬至一阳初动》 冬至一阳初动,鼎炉光满帘帏。 五行造化太幽微,颠倒难穷妙理。 遇此急须进火,速修犹恐迟迟。 茫茫何处问天机,要悟须凭师指。 《冬至》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冬至夜》 老去襟怀常濩落,病来须鬓转苍浪。 心灰不及炉中火,鬓雪多于砌下霜。 三峡南宾城最远,一年冬至夜偏长。 今宵始觉房栊冷,坐索寒衣托孟光。 7.“冬至混沌夏至面”是什么缘由呢冬至作为“大似年”的重要节日,天长日久,给人民生活造成极大影响,从观念到行为、语言都与冬至深深结了缘,尤其在饮食方面,受冬至节日气氛的重染,形成了流行广泛而又独具特色的丰富的饮食习俗,创造并传承了一些应节食品和烹调、酿造等方法,至今为广大人民所享用。 应节食品如饺子、馄饨,通行祖国南北,从台湾到黑龙江,到处都有“冬至饺子(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流传。 饺子和馄饨为我国各族人民都很喜爱的食品,不仅节日用以改善和款待客人,就是平时也多作为“家常便饭”;进入现代化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大大加快,饺子、馄饨已经成为重所垂青的商品快餐,饺子店、馄饨馆到处林立,获得了“好吃不如饺子”的美誉。作为冬至主要应节食品的饺子,又不同于日常饮食和快餐,冬至吃饺子和馄饨,却有着独特的文化意蕴。如馄饨,四川人叫“抄手”,广东人叫“云吞”,至迟在三国时就通行了,因其煮熟后像荷包蛋,为混沌初开,故名“馄饨”。冬至日吃馄饨却不是庆贺混沌初开,而是庆贺加之与混沌初开等同的“一阳出生”。吃水饺的历史要追溯到汉末。当时河南南阳出土了个“医神”张仲景。他原来在长沙局官,告老还乡是,正逢腊月。张仲景见到整天为生活奔波而衣不遮体的穷人,面对寒风刺骨的冰天雪地,好多人的耳朵都冻烂了,心里十分难受。冬至那天,他叫弟子们替他行医,自己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盘起火灶,专门熬一种“去寒娇耳汤”,舍给穷人们喝,以治疗耳朵冻伤,这种药汤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合煮而成的。人们和了汤,他又把剩下的羊肉和药材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称作“娇耳”(有的写作“矫耳”、“胶耳”),下锅煮熟,分给人们每人两只。喝汤吃“娇耳”后,人们浑身发暖,两耳起热,治好并保住了冻坏的耳朵,当冬至这一年中最冷的时刻到来之际,人们的耳朵很容易冻伤,每到冬至日,人们就模仿张仲景做“娇耳”煮食并和热汤,积久成俗,“娇耳”传久生变,又有了“饺子”、“扁食”、“水饺子”、“水点心”等地方性名称。冬至日吃饺子的习俗就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圆子是在南方流传着普遍的重要冬至食品之一,又称团子,团圆子、丸子、汤圆、冬至圆等,用糯米粉做成,有的加陷儿。古诗有“家家捣米做团圆,如是明朝冬至天”句。因圆子是圆的,可相争“阳圆”,所以,冬至吃圆子的主要用意是为了庆贺“阳生”,同时寄予祈求团圆喜庆之意。关于吃圆子的由来,在浙江南部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很早以前有一位樵夫上山砍樵,不慎跌入深涧,不能脱险,就采摘状如汤圆的野生之物“黄精姜”来充饥,才免饿死。十几年后,樵夫遍体长了毛,身轻若燕,竟然飞回家里,但已经不会说话了,给他米饭也不吃。家里人就为他做了糯米汤圆,他一见汤圆,以为是黄精姜,就吃起来。后来慢慢恢复了本性,在冬至日竟开口与家人说话了。从此便有了冬至吃汤圆的习俗。 岭南月令诗说:“长至家家酒翁开,鲥鱼嘉鲙荐新来”。可知岭南一代是重视冬至吃鱼的,吃鱼是为了“荐新”。鱼、新皆属阳。吃鱼也,寓有“扶阳”之意。 在食品加工方面,人在冬至日也有不少创造和经验积累。如浙江人多在冬至日舂米,称作“冬舂米”,说是这天舂米可避免易碎和多粞,减少损耗;这天舂出的米久放不变质。绍兴人在冬至日酿造的“冬酿酒”,如“红酿酒”成乳白色,香气扑鼻,特别诱人;更有用特种技法做成的“酒窝酒”、“蜜殷勤”是飨老人、送亲有的佳品。湖南宁远人在冬至日“多割鸡宰猪,将肉阴干”,做成的“冬至肉”,“味甚香美”。为上等等,在现在仍有研究开发价值。 8.今日冬至,请推荐一条有关冬至的个性签名,给好评冬至我可以送你一盘幸福饺子,夏至我就只能送你一群专业蚊子,为你制造快乐红包、好运红包、成功红包、健康红包,不管哪种红包,只要你幸福就好。 今日冬至,阴阳在今天转换,昼夜的长度在今天更替,“三九”天在今天开始,寒冷在今天加剧,问候在今天送达:愿亲的朋友保重身体,健康一冬! 短信传递,快乐为你。祝福其间,多多留意。冬至福至,饺子送你。吃一个快乐,吃两个幸福,吃三个好运,吃四个记得喝汤。冬至快乐。 冬至时,短信问候不能迟;平安夜,平平安安万事捷;圣诞节,快快乐乐到永远;元旦日,欣欣喜喜通年运。四大节日接踵至,祝福套装全给你,祝你幸福。 短信传递,快乐为你。祝福其间,多多留意。冬至福至,饺子送你。吃一个快乐,吃两个幸福,吃三个好运,吃四个记得喝汤。冬至快乐。 冬至冬至,幸福必至。装满好运,平安开道。抛弃烦恼,快乐拥抱。存储温暖,寒冷赶跑。释放心情,与你微笑。传递短信,也很美妙。冬至快乐。 天凉了更有创意,短靴围巾皮衣;天凉了更有刺激,大雪圣诞情系;天凉了更有魔力,是你是我挂记;天凉了更有心意,虚汗问暖碎语。 风起时,云不会孤独。叶落时,网络生活网大地不会孤独。飘雪时,天空不会孤独。想你时,我不会孤独。温暖在,季节不会孤独。祝好友冬至快乐! 抗寒防冻通知:冬至寒潮势大,冷空气大举南下,北风呼呼咆啸,各位同志请有衣添衣,有帽戴帽,有脖围脖,有套戴套,情人可互相拥抱,欢迎去当大灯泡! 冬季养阳,择食有道,银耳,梨,蜂蜜可滋阴润燥;少辛多酸,酸味水果可选苹果、石榴;宜喝牛奶,豆浆,可生津液。漫漫冬日,祝君健康! 冬至将至,朋友关怀无微不至。铃声一响祝福至,问候一到心意至。福禄跟着寿喜至,好运伴着幸运至,吉祥携着如意至,温馨牵着浪漫至,健康拽着快乐至! 百花开而春至,百川汇而夏至,百草黄而秋至,问候来而冬至。冬至,预示着你:机会将至、好运将至、成功将至、幸福将至,健康快乐与你保持一致! 冬至是时间的坐标,也是季节的拐点。阴阳在此汇合,寒暑在此交替,四季在此轮回,心情在此休整。围坐火盆,感悟生命,笑看人生,明天更美好! 冬至要吃营养快餐:吃汤圆,团团圆圆,阳气升腾。吃饺子,混沌初开,伴你开辟新天地。都说冬至大如年,多吃饺子和汤圆,吃出喜庆乐无边! 【祝】福声声在冬至,【你】的冷暖记在心。【冬】意渐浓寒气盛,【至】此三九开启时。【快】马加鞭送温暖,【乐】享天涯共此时。祝你冬至快乐! 9.和冬至有关的文化12月22日,是一年一度的“冬至”,是我国农历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民间也称“冬节”、“长至节”、“亚岁节”等。 史籍中的冬至 据史籍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发现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同时根据“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将这一天称之为“冬至”,成为二十四节气中制订最早的一个,并被古人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唐朝开国宰相房玄龄等人合撰的《晋书》中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官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的记载,并有“献袜履之仪”,表示迎福绵长。 清代苏州文士顾禄所著的《清嘉录》中更是有“冬至大如年”的记叙,这足以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古时的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因而古人在冬至这一天都要举行庆贺仪式。 周朝时,冬至日作为新一年的开始,因而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的盛大礼仪,并于《周礼》中定下了“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的祭祀仪式,俗称“祭天”。 时至汉代,冬至被列为“冬节”,官府要放假并举行祝贺仪式,名为“贺冬”。 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编撰的《汉书》中记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东汉大尚书崔寔所著的农业著作《四民月令》中也记叙云: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 南朝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后汉书》中则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由此看来,汉代时冬至之日朝廷上下都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代,“冬至”与“岁首”并重,成为民间祭天祭祀祖先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还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仪式,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因而冬至这天更加热闹。南宋周密所著《武林旧事》中明确记载:“都人最重一阳贺冬,车马皆华整鲜好,五鼓已填拥杂于九街。 妇人小儿服饰华炫,谓之像过年”,同时还记述:“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作节。”宋代文学家孟元老所著的《东京梦华录》中也记载说:“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农、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明清之时,人们对冬至更加重视,这天皆袭古俗,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到祠堂祭祀祖先,并向长寿年长者祝福,《江阴县志》记载:嘉靖年间的冬至之日,民间皆“悬祖考遗像于中堂,设拜奠,其仪并依元旦”。皇帝这天仍按旧制要举行贺冬祭天大典,大小官员着吉服放假三天。 明代散文家刘侗、于奕正同撰的《帝京景物略》中就详细记曰:“百官贺冬毕,吉服三日,具红笺互拜,朱衣交于衢,一如元旦。”特别是明成祖朱棣将首都从南京迁至北京后,北京天坛的“圜丘坛”一直是皇帝贺冬祭天的地方。 古韵里的冬至 冬至既然是自古以来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日,自然也会引得无数文人雅士诗兴大发,以独特的感触吟咏之。现如今,友人相聚于冬至日之时,也会谈论起关于冬至的文化,而冬至古诗词更是人们谈论的话题,赏读间使人感受到冬至的文化韵味。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朝中为官时,面对宫中欢度冬至之景,有感而发,作有《小至》一诗:“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全诗情景交融,将宫女冬至之日绣花添线、吹琴娱乐的场面再现于读者眼前,同时展现了春天即将到来的美景,通读全诗,无异于欣赏一美丽的画卷,可以体味到作者当时的欢快心情。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一年冬至,在外为官的他只身来到吉祥寺,周围景色令其诗兴大发,信手拈来《冬至日独游吉祥寺》一诗:“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字里行间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的雅致。而与其同时代的另一位诗人朱淑真作有另一《冬至》诗:“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 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从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当时冬至节的喜庆热闹:击乐声声,阳气回升,葵影移动,寒梅花开。 而在大诗人陆游的眼中,冬至却显得寂静清贫,这一点在他的《辛酉冬至》一诗中可以看出:“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 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 古代诗人描写冬至的诗虽然比比皆是,但在民间流传最广、最通俗易懂的恐怕就是《九九歌》了:“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意思是说,从“冬至”之日起,冬天算正式到来,“九九歌”就是根据人们根据对寒冷的感觉表现出气候的变化。 待“九九加一九”之时,冬天就算过完,春天真正到来了。 舌尖上的冬至 冬至节作为民俗节日,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便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饮食文化,但因地域不同,所以风俗各异。 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 10.关于介绍混沌的作文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 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 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另有一种说法:冬至之日,京师各大道观有盛大法会。 道士唪经、上表,庆贺元始天尊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 故民间有吃馄饨的习俗。《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 实际上“馄饨”与“混沌”谐音,故民间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流传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单纯看做是节令饮食而已。 吃馄饨我国许多地方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南宋时,当时临安(今杭州)也有每逢冬至这一天吃馄饨的风俗。 宋朝人周密说,临安人在冬至吃馄饨是为了祭祀祖先。只是到了南宋,我国才开始盛行冬至食馄饨祭祖的风俗。 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 各地有不少特色的,深受食客好评的馄饨,著名的有成都市龙抄手饮食店的抄手,其品种多种,皮薄馅嫩,味美汤鲜;重庆市的过桥抄手,包捏讲究,调料多种,蘸调料食;上海市老城隍庙松运楼三鲜馄饨,馅料讲究,薄皮包馅,味色鲜美;新疆乌鲁木齐市的曲曲,羊肉为馅,皮薄馅嫩,汤清味鲜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