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别云间》赏析《别云间》是夏元淳抗清失败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云间时所作。 这首诗写于夏完淳被押往南京前临别云间的时候,诗中一方面表达了顽强抗清、以死报国的决心,另一方面饿流露出对家乡和人生的依恋。 起首两句写自己三年间的抗清经历,失败被俘而遭拘囚。诗人15岁就跟随父亲、师傅起兵,辗转飘零,出生入死,最终还是落入了清廷之手,心里无疑是极为沉痛的。 颔联抒写自己的满腔悲愤,为国破家亡而哀伤。清军的铁蹄蹂躏了江南,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只剩下“无限河山泪”。作者本想挽救国难,一直冀盼着明王朝东山再起,然而事与愿违,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终致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只能愤而疾呼“谁言天地宽”? 颈联表达殉国的决心,同时也袒露了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之情。无论怎样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此次身落敌手,自是凶多吉少,难免一死:“已知泉路近”。他早已打定了顽强不屈、以身报国的信念,剩下的只是遗憾。他正当青春年华,看着哺育自己的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种深深眷恋人生、亲人的情怀油然而生,以致他“欲别故乡难”。 尾联表白自己的心迹。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重整河山的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生前未能完成的大业,死后也要继续战斗。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 这首诗风格沉郁顿挫,手法老到圆熟,成语典故信手拈来,化入无痕,无一丝童稚气,不像出自十七岁少年之手,这是家学渊源训育和斗争实践磨练相结合的必然结果。全诗意脉流注贯通,格调慷慨豪壮,令人读来荡气回肠,禁不住对这位富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少年英雄充满深深的敬意。 诗作首联叙事。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在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应读出其中的韵味。三、四句写诗人身落敌手,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于是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质问与诘责:“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朗读这两句时声调要高亢,表达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五、六句语速应放慢,表现作者对故乡与亲人恋恋不舍的情怀。最后两句则要读得慷慨激昂,饱含悲壮,抒发诗人宁死不屈的豪情。 2.古诗《别云间 》的意思译文 三年中都是长久漂泊在外地的游子, 现在又变成了俘虏。 大好山河却使我流下无限之泪, 谁说过天地是宽阔无边的呢! 已经深知为国牺牲的日子临近了, 但是想要和家乡告别却难而又难。 在我不屈的灵魂回来的日子里, 将在空中注视着后继的抗敌的旗帜。 赏析: 这首诗作于秋季作者在故乡被清兵逮捕时,是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写出了作者对亡国的悲愤,以及壮志难酬的无奈。 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view/133907.htm 3.别云间如果帮到你请给我好评~谢谢 别云间 (明 夏完淳) 三年\羁(jī)\旅客,今日\又\南冠(guān)。 别云间 别云间[2]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yì)魄(pò)\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诗作首联叙事。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 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 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于是诗人悲愤了:“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面对这一切,诗人禁不住“立尽黄昏泪几行”,流不尽“无限河山泪”。 诗人一直冀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最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无论怎样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已知泉路近”。 生命行将终结,诗人该会想些什么呢?“欲别故乡难”,诗人缘何难别故乡呢?原来,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家仇。父起义兵败,为国捐躯了。 而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此次身落敌手,自是凶多吉少,难免一死,这样,家运不幸,恐无后嗣。念及自己长年奔波在外,未能尽孝于母,致使嫡母“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自己一家“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念及让新婚妻子在家孤守两年,自己未能尽为夫之责任与义务,妻子是否已有身孕尚不得而知。 想起这一切的一切,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 尾联盟恢复之志。 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恢复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家运后嗣为念,最终表明心迹:“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正如诗人在《狱中上母书》中所表示的“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 “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这首诀别故乡之作,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感慨,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4.古诗《别云间》的课堂设计《别云间》课堂实录 师:上课之前我有一点小小的要求,这节课大家能做的事自已做,行不行? 生:(响亮地)行! 师:现在大家听一段录音(播放《梅岭三章》录音范读之一)。 师:这首诗我们都很熟悉,谁来简介绍一下? 生1:这是陈毅元帅因伤病被围梅山,生命危在旦夕时写下的《梅岭三章》中的第一章。 师:回答完全正确。 我们听了一章,第二章由男同学随音乐背诵,第三章由女同学来背,好不好?注意要有感情。 男、女生:(配乐背诵) 师:在生死关头,陈毅元帅仍愿意献身革命事业,并坚信革命事业必将胜利,那我们的古人,尤其是古代的少年,他们在生死关头的表现又是如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夏完淳的《别云间》,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出答案(板书课题)。 既然是学诗,那么,谁来说说,对一首诗,通常我们应该怎么学? 生2:能够说出作者及有关的历史背景。 师(插话):能不能到黑板上写给大家看看? (学生到黑板上写) 生3: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学生上前说并板书所说内容)。 生4: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大意,了解全诗的内容(学生上前说并板书所说内容)。 生5:可以通过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进一步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上前说并板书所说内容)。 生6: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得到情感上的陶冶。 生:…… 师:回答得非常好,真让老师刮目相看。 大家总结的这些学习方法,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说、读、译、写”四步学习法(在学生的板书中画出说、读、译、写五个字)。 师:那么,谁来说一说你所了解的作者? 生7: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南明诗人,抗清将领。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南下,江南一带抗清义士蜂起,夏完淳随父亲起兵抗清。 顺治四年(1647)在故乡被捕,后解往南京,因拒绝清政府诱降,英勇就义。 师:说得很好。 大家注意到他的生卒年代没有?算一算,他多大? 生:十七岁(四下一片惊叹之声)。 师:夏完淳十四岁随父亲及老师陈子龙起兵抗清,父亲死难,他只身流亡江汉,继续进行抗清活动,后在故乡云间被俘,1647年在南京被害,年仅十七岁(虚岁)。 师:(稍停片刻)夏完淳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年青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往往是他战斗和生活的记录,是他内心思想感情的体现。 我朗诵一遍,大家注意节奏和停顿,注意语气、语调,听不清、听不准的地方作好标记(配乐进行朗读)。 师:大家试着读几遍,然后互相讨论一下,看看能不能把遇到的问题解决,解决不了的再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 (学生模仿范读进行试读,然后展开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生8:老师,刚才您把“灵旗空际看”中的“看(kàn)”读成“kān”了。 生9:这个字应该读“kān”,我们以前学《石壕吏》时,“老妇出门看”中的“看”也是读第一声的,而且,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这个字又是韵脚,所以肯定是第一声。 师:回答得太好了,可见你的知识掌握不仅有广度而且有深度。律诗的韵脚一般是平声字,即一、二声的字,所以应该读“kān”,这和我们现在的读音有所不同。 我们掌声鼓励,感谢他为我们作了如此精彩的回答! (师生鼓掌) 师:谁来试着读一读这首诗? 生:(读诗) 师:同桌或前后桌之间互相再读几遍,注意体会每一句表达的感情。 生:(读诗,互相矫正,教师巡视指导) 师:诗大家读过了,肯定也有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觉得诗句都应以怎样的感情来读呢? 生10:我觉得第一联应重读“又”字,读出诗人的遗憾与怨恨。 生11:第二联应重读“谁”字,读出作者深沉的怨愤之情。 生12:我认为第三联应读出作者对生之留恋,对故乡之不舍,作者并非特殊材料制成的,作者也是人,是有感情的,他更珍惜生命! 生13:最后两句应读出他对抗清事业成功的坚定信念。 生:…… 师:说得很好,听了一遍,读了几遍,就把朗读的要点抓住了,很好!现在就按大家说的,我们听着音乐(配以古筝曲或琴曲)一起来诵读,看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觉。 师、生:(一齐诵读) 师:看来大家已经入境了,这一遍比刚才试读时进了一大步。 现在,我们来个小小的比赛,男生读前四句,女生读后四句,我呢,和女生一组,壮大她们的实力,好不好? 生:好! 师:《别云间》一、二! 生:(齐读) 师:不错,同学们读得有声有色有味,听着你们读,我仿佛置身于悲壮的气氛之中,感受到了诗人的浩然正气。课后再读再品,力争达到更高的水平。 现在我们应该具体了解一下诗的内容了。 师:课前,我们已经按“四字经”(指四字预习法)预习过了,现在请大家参照注解、字典,还有你的“秘密武器”(参考资料),互相研究一下,弄清全诗的大意。 (学生讨论、研究,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讨论) 师:谁想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14:我用诗的形式来译这首诗—— 为抗清奔走在外已三年, 叹如今身陷牢狱成囚犯。 山河破碎怎不叫人落泪, 天地虽大我无力挽狂澜。 早知死期将近来日无多, 想要告别故乡实在很难。 待到魂魄归来再看故乡, 抗清的战旗啊迎风。 5.初一古诗鉴赏题别云间夏完淳(明)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注释 1.“云间”,即今上海松江,是作者家乡。 顺治四年(1647),他在这里被逮捕。在对故乡的依恋外,诗着重地写他抗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不变的决心。 2.“三年”句:作者自顺治二年(1645)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顺治四年(1647),共三年。 3.“南冠”,用春秋钟仪的故事。 4.“毅魄”二句:是说死后,仍将抗清。5.“灵旗”,汉武帝为伐南越,祷告太一,作灵旗。 这里指抗清的旗帜。译文三年为抗清兵东走西飘荡,今天兵败被俘作囚入牢房。 无限美好河山失陷伤痛泪,谁还敢说天庭宽阔地又广。已经知道黄泉之路相逼近,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 鬼雄魂魄等到归来那一日,灵旗下面要将故乡河山看。赏析公元1645年,夏完淳(时年15岁)从父允彝、师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 兵败,其父允彝自沉于松塘而死。夏完淳与师陈子龙继续坚持抵抗。 1646年夏完淳与陈子龙、钱旃饮血为盟,共谋复明大业,上书鲁王(朱以海),鲁王遥授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此时南京已陷落,身在义军之中的夏完淳依然抱有消灭敌人、恢复明朝的坚毅决心。 为了抗清,义军上下结成了同仇敌忾的情谊。不久义军兵败,吴易被执,夏完淳只身流亡,隐匿民间,继续进行抗清活动。 1647年(顺治四年)夏间,夏完淳因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职而上表谢恩,为清廷发觉,遭到逮捕。被解送南京后,夏完淳坚强不屈,顽强斗争,在接受变节降清的原明朝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洪承畴的审讯时,采取反话正说、寓贬于褒的方式当面声色俱厉地痛斥这个朝廷的叛徒、民族的败类,令洪承畴面红耳赤、颜面尽失。 在南京狱中,夏完淳给嫡母盛氏写了绝笔《狱中上母书》,一方面以琐琐家事,谆谆嘱托,流露出对家人的依恋不舍之情,一方面又将复明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后嗣为念,表示要“报仇在来世”,体现出视死如归的气节。最终不屈而死,年仅17岁。 《别云间》是作者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 上海松江县,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 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诗作首联叙事。 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 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于是诗人悲愤了:“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面对这一切,诗人禁不住“立尽黄昏泪几行”,流不尽“无限河山泪”。 诗人一直冀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最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 无论怎样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已知泉路近”。 生命行将终结,诗人该会想些什么呢?“欲别故乡难”,诗人缘何难别故乡呢?原来,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家仇。 父起义兵败,为国捐躯了。而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此次身落敌手,自是凶多吉少,难免一死,这样,家运不幸,恐无后嗣。 念及自己长年奔波在外,未能尽孝于母,致使嫡母“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自己一家“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念及让新婚妻子在家孤守两年,自己未能尽为夫之责任与义务,妻子是否已有身孕尚不得而知。 想起这一切的一切,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 尾联盟恢复之志。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恢复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家运后嗣为念,最终表明心迹:“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正如诗人在《狱中上母书》中所表示的“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 “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 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 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诗作格调慷慨豪壮,令人读来荡气回肠,禁不住对这位富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少年英雄充满深深的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