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会变笨

1.为什么唐诗会变成宋词

在宋代文学中,你会觉得有一种饱满与安静,它酝酿了另外一颗新的种子,与花的骚动性的美非常不同。

骚动是因为它正在开放,开花自然要吸引别人注意,而果实不见得有那么多吸引力,但自有一种圆满。□ 范奕辰 整理 词的产生 由于唐诗的成就太高,它经过初唐的成就,到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唐诗的成就高到这样的程度以后,老百姓、民间慢慢读不懂了,因为它已经高不可攀。

凡是艺术形式意境越来越高的时候,其实也就说明它远离了民间。可是民间本身不可能没有娱乐生活,所以他们自己就会写一些歌来唱。

结果这两者就越来越远。然而一旦当这两个东西被拉近的时候,它就会产生新的艺术形式。

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词。大家千万不要误会,认为宋朝没有人写诗,其实多得不得了,甚至他们的诗比词还要多。

可是他们的诗都没有词的成就高。因为词比较自由,它的整个音韵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当我们在读“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我们会发现唐诗的七、五都在变化,它的音韵的跌宕起伏发生了很多节奏上的新的韵律感,这个韵律感推展出词的一个新的境界出来。

讲到词,首先要提到五代词,因为五代词是唐诗过渡到宋词的一个关键桥梁,这个关键桥梁的关键人物是李后主,其实李后主的作品不多,可是不多的作品,却在文学史上发生了那么大的影响力。有时候的确可以看到在文学艺术的创造性上,一个人会有旋乾转坤这么大的力量。

李后主挥泪对宫娥 在李后主早期作品当中,我们读不到感伤,他也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感伤会降临到他的身上。王国维在评论他的时候,有一种很特殊的悲悯。

王国维说李煜长于深宫妇人之手,从小在一堆女人当中长大,没有办法要求他不写这样的诗。他根本没有机会出宫,没有机会到宫廷外面去看外面的人生百态,他生命另外的一个开始,就是亡国。

他前半生面对自己追求感官上的愉悦,追求女性,是诚实的,后半生亡国以后他的哀伤也是诚实的。甚至变成俘虏以后,李后主想到的竟然还是美。

宋朝军队抓他的时候,他特意跑到祖庙里,因为中国古代有一个习惯,君王亡国后,要到祖宗的坟墓前面去磕头,跟自己的祖先告别,然后辞庙。“最是仓皇辞庙日”,拜完庙就被抓走了。

他觉得很惨,“教坊犹奏别离歌”,教坊是皇室里面的乐队,乐队觉得皇帝要走了,就演奏起充满离别意味的曲子。他看到平常服侍他的宫女,就哭了,“挥泪对宫娥”。

这首诗被骂得非常厉害,大多数选本都没选这首作品。人们觉得到这个时候李后主还“挥泪对宫娥”,真是亡国之君,实在太过贪好女色,亡国的时候还惦记着宫娥。

如果他说“挥泪对祖先”好像比较可以被原谅。王国维却认为他作为诗人的真性情就是在这个时候表现出来的。

他觉得要走了,最难过的就是要与这些一同长大的女孩子们告别。所谓的忠、所谓的孝,对他来讲非常空洞,他没有感觉。

这里颠覆了传统的文以载道,绝对是真性情。李后主没有感知到国家,他就是感知到宫娥,因为他是跟这些女孩子一起长大的,没有其他机会去感知到底家国是什么?家国对他来讲,只是供他挥霍的富贵。

文学的创作,艺术的创作,最重要一点就是是否真实。如果存在作伪,就是有问题。

可李后主写的“挥泪对宫娥”,如果以现代视角来看,刚好颠覆了人的伪善部分。我们看文天祥的《正气歌》、史可法的《左忠公轶事》、林觉民的《与妻诀别书》为什么被选进课本?不见得因为它们是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才会觉得当李后主写出“挥泪对宫娥”的时候,颠覆性有多么大,他等于是打了已经习惯于伪善的文学传统一个耳光。他就是不要挥泪对家国,而是挥泪对宫娥,这是他的私情。

这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是令人羞怯和难以启齿的部分,只有天真烂漫的李后主,才会如此坦然地写出来。我一直很感动于王国维在写《人间词话》的时候给予李后主新的定位,不然在整个文化传统中,我们甚至都会怀疑,到底应该把他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文化上的贡献者 有时候你会感觉到一种宿命,好像是注定了要让一个诗人亡一次国,然后他才会写出分量那么重的几个句子出来。就是如果不是遭遇这么大的一个事件,他的生命情调不会从早期的有点轻浮、有点淫乐转到那么深沉。

就是一个亡国,忽然让这个聪明绝顶的人领悟到繁华到幻灭。所以我们读到《虞美人》,读到《浪淘沙》,读到他这些后期的作品的时候,忽然带动了一个很不同的生命经验。

有时候非常矛盾的一件事情是,这个所谓的宿命,是不是一个亡国在等着李后主,是不是一个亡国在等着宋徽宗,为什么宋徽宗的书法写出这么华丽而感伤的瘦金体出来,是不是里面有一种不可逃避的命运的赎罪感在里面,这些都是非常难以解释。因为在整个历史上,没有人写出这种锋芒毕露的书法,可是他真的是用这样的字面对了亡国的命运。

这种在亡国之后产生出来的创造力,其实是值得我们重视的。词在宋代就是流行歌曲 五代词刚好是诗词这两个东西的连接,因为在唐诗的黄金时代之后,你要写诗超过李白杜甫,想都不必想了。

所以要另辟蹊径,另辟一条新路出来,反而走到了通俗的这个世界上去,把通俗重。

2.习得性愚蠢是什么

同事小孔的女儿芊芊非常聪明,3岁多一点就会加减算术,5岁不到就会背好多唐诗,还会说简单的英语,小提琴拉得有板有眼。大家都说:这小孩长大了不得了!可是不久前,芊芊上了幼儿园大班,小孔突然变得焦躁不安。她向我们抱怨,芊芊近来变笨了,学啥都不行,描红啦,跳集体舞啦,都比班上同学落后一大截。“真搞不懂这孩子究竟是怎么了,该不是智商有问题吧?”为此,小孔特意请教了儿童教育专家,原来芊芊不是智商有问题,而是受环境影响,慢慢“学笨”的。

孩子是怎么学“笨”的?

只听说聪明能学,怎么笨也能学?

美国幼儿教育学家莉莲·凯茨在研究中发现了类似芊芋的现象,她称之为“习得性愚蠢”,盲目地教并不必然地会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她说,很多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因为某些原因,逐渐产生对学习的无能感,并因此而丧失自信心,给别人的感觉是,这孩子“越学越笨”了。其实,孩子变“笨”是环境造成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过早的知识传授。一些热衷于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的父母,积极地对幼小的孩子进行读、写、算训练。其实这些知识并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孩子虽然能鹦鹉学舌地死记硬背一些,但并不理解,所以并不能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反而给孩子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降低了对学习的兴趣,挫伤了自信。

过高的学习目标。家长或老师给孩子制订的学习目标过高,孩子尽了力却总也达不到。也有可能是学习的内容偏难,超出孩子的理解能力,孩子就会感觉自己越来越糟糕,越来越笨。

过多的负面暗示。当孩子遇到挫折时,老师说他“笨”。小伙伴有样学样也嘲笑他“笨”。回到家父母又说“你真笨”。孩子接受了如此多的“笨”信息,在众口一词的负面暗示下,孩子觉得自己就是个笨孩子。

当孩子因为上述种种原因,深信自己学习能力很差的时候,他就会怀疑自己,继而产生自卑感。孩子的潜意识会形成“保护作用”,拒绝新的资讯进入记忆库。慢慢地,他可能真的会变成一个笨头笨脑的孩子。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纠正,这种错觉就会成为孩子最初的自我认知。

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

“说说看,你们有没有在家骂过孩子笨?”小孔问。我们这些做妈妈的面面相觑:岂止是骂过,简直是口头禅嘛!于是我们迫不及待地追问,怎么防治孩子的“习得性愚蠢”呢?专家也给出了可行性建议。

教会孩子正视失败。当孩子为失败而难过时,父母不应以怜悯的态度对待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唉声叹气,甚至劈头盖脸地责骂孩子。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明白,失败没什么大不了的,学习、活动总有胜负、输赢,人人都会碰到,而勇敢、聪明的人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努力。

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照顾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尊重孩子的意愿而不是盲目地要求孩子按照成人预先设计的程序成长。千万不要对孩子提出过高的期望和要求,注意给孩子减轻精神压力,注重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完善的品格和基本的动手能力,不要单纯地要求孩子在学业上拔尖。

尽量让孩子做感兴趣的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激发人的智慧。想让孩子越来越聪明、越学越爱学,那就把激发、呵护、提高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放在第一位。

让孩子多体验成功的快乐。当孩子获得成功,体验到快乐时,大脑里会释放出一种叫“脑内吗啡”的物质,这种物质会驱使孩子期待重复这一体验。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其实对孩子来说,成功也是成功之母,一次成功的体验会让孩子信心百倍,兴趣盎然地向下一个更高的目标迈进。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