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谁知道“次北固山”这首诗次北固山下①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②。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③。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 ①次:停歇,这里指停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 ②风正:指顺风。 ③海日:太阳从海上升起。残夜:夜色已残,指天将破晓。 旧年:过去的一年。指旧年未尽,春之气息已到,点明节候已到初春。 [赏析] 此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这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 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本文系据长期传诵的《次北固山下》。 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 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 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 “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 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 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 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 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 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 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 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殷璠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河岳英灵集》)明代胡应麟在《诗薮。 内编》里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 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 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相当优美的。 王湾 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 曾任洛阳尉。其诗流传不多,早年有“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名句。 。 二、与北固山有关的诗《次北固山下》 唐代: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 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碧波荡漾的江上正好行船。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扩展资料: “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 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了。 取象宏大,春来雪融,江水漫涨,崖岸宽阔,和风劲吹,船帆鼓起,何其壮也。如这里的“生”与“入”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海日”和“残夜”、“江春”与“旧年”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还因之而生动起来。 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现,这一“生”字实在是形象极了。太阳刚升,大地还基本处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这个“残”字写出了不可抗之消失。夜是被动的,却又是无可奈何的,它生了太阳,却又因太阳而消退! 而“入”字更生动,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这一“入”字很不客气,它几乎是带有强迫的楔入,写出了新生的锐气。柳色近作者之舟,故可见,而特于“春”之前要界以“江”字,也点明了“次北固山下”的环境与所见。 这些字都下得简洁而极有分寸。因为他不止是写出了岁暮腊残的景象,而且也写出了此一时具体的视觉之差距,故而显得生动鲜活。旧年不肯退去,然而终于阻挡不住新生的力量;而新生者却又似乎并不管你愿不愿意,而要硬性地楔入,这一“入”字确有警人的不可阻挡之势。 张说好提携后进,锐意改革,和他之欣赏此新旧递替之诗意,恐不无关系。这也许就是他要手题于政事堂的原因。对仗工稳且隐含哲理。“生”、“入”不仅为这联增添了动感,还使看似两对毫无关系的词有了联系。“形容景物,绝妙千古”——王夫之。这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次北固山下 三、金山、焦山、北固山有关的诗词金山: 饮中泠泉 文天祥(南宋) 扬子江心第一泉,南金来此铸文渊. 男儿斩去楼兰首,闲品茶经拜羽仙. 游金玉岩 冯子振(元) 双塔嵯峨耸碧空,烂银盘涌紫金容. 江流吴楚三千里,山压蓬瀛第一峰. 云外楼台迷鸟雀,水边钟鼓振蛟龙. 问僧何处风涛险,郭璞坟前风浪冲. 春日与乔白岩游金山 唐寅(明) 山峙清江万里深,上公乘兴命登临. 凭阑指顾分吴楚,满眼风波自古今. 春日客途悲白发,祗园兵燹废黄金. 日斜未放沧浪渡,饱酌中泠洗宿心. 浪淘沙江行望金山 宋婉(清) 谁削玉嶙峋,千尺云根,蛟龙深户海西门. 金碧楼台青黛树,小李将军. 雁影落纷纷.浪起江豚. 钟声两岸客边闻. 登涉不如遥望好,倒景斜曛. 金山寺 吴承恩(明) 几年梦绕金山寺,千里归舟得胜游. 佛界真同江月静,客身暂与水云留. 龙宫夜久双珠贝,鳌背秋生片玉浮. 醉倚石栏时极目,霁霞东起海门楼. 访金山.登楞枷台 赵朴初 再来眼顿明,挂壁雪舟雪. 忧是旧金山,江心云月下. 江水不尽流,花开春复秋. 了了因缘法,低头五比丘. 焦山: 游镇江登金山、焦山 作者:唐寅 人间道路江南北, 地上风波世古今; 春日客途悲白发, 给园兵燹废黄金. 《和子瞻焦山》 金山游遍入焦山,舟轻帆急须臾间. 涉江已远风浪阔,游人到此皆争还. 山头冉冉万竿竹,楼阁不见门长关. 金山共此一江水,只有胜绝无此闲. 野僧终日饱一饭,与世相视如髦蛮. 门无舟楫断还往,说法教化鼋鼍顽. 偶然客至话乡国,西望落日低铜镮. 岷峨正在日入处,想象积雪堆青鬟. 稻田一顷良自给,仕宦不返知谁扳. 久安禄廪农事发,强弓一弛无由弯. 行逢佳处辄叹息,想见茅屋藏榛菅. 我知此地便堪隐,稻苗旆旆鱼斑斑. 北固山: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水调歌头 多 景 楼 陆 游 江左占形胜, 最数古徐州. 连山如画, 佳处缥缈著危楼. 鼓角临风悲壮, 烽火连空明灭, 往事忆孙刘. 千里曜戈甲, 万灶宿貔貅. 露沾草,风落木, 岁方秋. 使君宏放, 谈笑洗尽古今愁. 不见襄阳登览, 磨灭游人无数, 遗恨黯难收. 叔子独千载, 名与汉江流. 永 遇 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 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南 乡 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四、与北固山有关的诗《次北固山下》 唐代: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 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碧波荡漾的江上正好行船。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扩展资料: “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 “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 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 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了。 取象宏大,春来雪融,江水漫涨,崖岸宽阔,和风劲吹,船帆鼓起,何其壮也。 如这里的“生”与“入”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海日”和“残夜”、“江春”与“旧年”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还因之而生动起来。 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现,这一“生”字实在是形象极了。 太阳刚升,大地还基本处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这个“残”字写出了不可抗之消失。夜是被动的,却又是无可奈何的,它生了太阳,却又因太阳而消退! 而“入”字更生动,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 这一“入”字很不客气,它几乎是带有强迫的楔入,写出了新生的锐气。柳色近作者之舟,故可见,而特于“春”之前要界以“江”字,也点明了“次北固山下”的环境与所见。 这些字都下得简洁而极有分寸。因为他不止是写出了岁暮腊残的景象,而且也写出了此一时具体的视觉之差距,故而显得生动鲜活。 旧年不肯退去,然而终于阻挡不住新生的力量;而新生者却又似乎并不管你愿不愿意,而要硬性地楔入,这一“入”字确有警人的不可阻挡之势。 张说好提携后进,锐意改革,和他之欣赏此新旧递替之诗意,恐不无关系。 这也许就是他要手题于政事堂的原因。对仗工稳且隐含哲理。 “生”、“入”不仅为这联增添了动感,还使看似两对毫无关系的词有了联系。“形容景物,绝妙千古”——王夫之。 这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次北固山下。 五、《次北固山下》古诗《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 朝代: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 孤单漂泊青山之外,独自行舟绿水之间。 潮水上涨,两岸之间更显宽阔;顺风吹来;一条白帆正好高悬。 夜色将尽,海上旭日东升;新年未至,江中春意已现。 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 扩展资料: 《次北固山下》名句解析: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 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了。取象宏大。春来雪融,江水漫涨,崖岸宽阔,和风劲吹,船帆鼓起,何其壮也。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次北固山下 六、次北固山下的诗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唐·王勃 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三国·魏·曹植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 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晋·傅玄 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晋·陆机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 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唐·孟浩然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唐·李峤 勿谓寸阴短,既过难再获。勿谓一丝微,既绍难再白。--清·朱经 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 --清·魏源 莫倚儿童轻岁月,丈人曾共尔同年。--唐·窦巩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文《渡汉江》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 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薛道衡《人日思归》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刘皂《旅次朔方》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白居易思乡诗三首 望驿台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南浦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七、辛弃疾北固山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作者: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译文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谁还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八、关于“北固山”的诗有哪些次北固山下 唐代: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蝶恋花·京口得乡书 宋代:苏轼 雨后春容清更丽。 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北固山前三面水。 碧琼梳拥青螺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 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白首送春拼一醉。 东风吹破千行泪。北固山看大江 清代:孔尚任 孤城铁瓮四山围,绝顶高秋坐落晖。 眼见长江趋大海,青天却似向西飞。登北固山 唐代:宋之问 京镇周天险,东南作北关。 埭横江曲路,戍入海中山。 望越心初切,思秦鬓已斑。 空怜上林雁,朝夕待春还。九日陪润州邵使君登北固山 唐代:张子容 五马向西椒,重阳坐丽谯。 徐州带绿水,楚国在青霄。 张幕连江树,开筵接海潮。 凌云词客语,回雪舞人娇。 梅福惭仙吏,羊公赏下僚。 新丰酒旧美,况是菊花朝。 九、写北固山的古诗七言北固山看大江 作者:孔尚任 孤城铁瓮四山围,绝顶高秋坐落晖。眼见长江趋大海,青天却似向西飞。 登北固山亭 作者:李涉 海绕重山江抱城,隋家宫苑此分明。居人不觉三吴恨,却笑关河又战争。 北固山 (宋·张灵受) 铁瓮城头数塞鸿,淮山依约翠烟中。伤心狠石千年在,极目迷楼百尺空。 浮玉春酣江带绿,扶桑日涨海门红。南朝流下无穷浪,长与渔人棹短篷。 北固山 (宋·蔡肇) 一径杉松驻晚烟,渐看台影入云间。江拖缟带萦危堞,地注青螺出远山。 当日英雄无复见,此时箫鼓有谁闲。我来应被藤萝笑,尘满衣冠盍厚颜。 北固山 (元·行端) 三面鲸涛连碧天,金汤形势尚依然。山花黯黯人吹笛,江柳青青客上船。 马带淮云东入浙,雁拖湘水北归燕。武侯一去孙刘死,原野几人耕墓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