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敦颐诗词名句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瀼溪书堂》 元子溪曰瀼,诗传到于今。此俗良易化,不欺顾相饮。庐山我久爱,买田山之阴。田间有流水,清。 诗人 周敦颐 朝代 宋词 体裁 无 《大林寺》 三月僧房暖,林花互照明。路盘层顶上,人在半空行。水色云含白,禽声谷应清。天风拂襟袂,缥。 诗人 周敦颐 朝代 宋词 体裁 无 《春晚》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吟馀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诗人 周敦颐 朝代 宋词 体裁 七绝 《任所寄乡关故旧》 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停杯厌饮得醪味,举筋常餐淡菜盘。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 诗人 周敦颐 朝代 宋词 体裁 无 《按部至春州》 按部广东经数郡,若言岚瘴更无春。度山烟锁埋清昼,为国天终护吉人。万里诏音频降下,一方恩。 诗人 周敦颐 朝代 宋词 体裁 无 《剑门》 剑立溪峰信险深,吾皇大道正天心。百年外户都无闭,空有关名点贡琛。 诗人 周敦颐 朝代 宋词 体裁 无 《思归旧隐》 静思归旧隐,日出半山晴。醉榻云笼润,吟窗瀑泻清。闲方为达士,忙只是劳生。朝市谁头白,车。 诗人 周敦颐 朝代 宋词 体裁 无 《按部至潮州题大颠堂壁》 退之自谓如夫子,原道深排释老非。不识大颠何似者,数书珍重更留衣。 诗人 周敦颐 朝代 宋词 体裁 无 《牧童》 东风放牧出长坡,谁识阿童乐趣多。归路转鞭牛背上,笛声吹老太平歌。 诗人 周敦颐 朝代 宋词 体裁 无 《游山上一道观三佛寺》 琳宫金刹接林峦,一径潜通竹树寒。是处尘埃皆可息,时清终未忍辞官。 《题冠顺之道院壁》 一日复一日,一杯复一杯。青山无限好,俗客不曾来。往事已如此,朱颜安在哉。寄语地上客,厉。 诗人 周敦颐 朝代 宋词 体裁 无 《读易象》 书房兀坐万机休,日暖风和草色幽。谁道二千年远事,而今只在眼前头。 诗人 周敦颐 朝代 宋词 体裁 无 《宿崇圣》 公程无暇日,暂得宿清幽。始觉空间客,不生浮世愁。温泉喧古洞,晚磬度危楼。彻晓都忘寐,心。 诗人 周敦颐 朝代 宋词 体裁 无 《治平乙巳暮春十四日同宋复古游山巅至大林寺》 三月山方暖,林花互照明。路盘层顶上,人在半空行。水色云含白,禽声谷应清。天风拂襟袂,缥。 诗人 周敦颐 朝代 宋词 体裁 无 《书仙台观壁》 到官处处须寻胜,惟此合阳无胜寻。赤水有山仙甚古,跻攀聊足到官心。 诗人 周敦颐 朝代 宋词 体裁 无 《题酆都观·读英真君丹诀》 始观丹诀信希夷,盖得阴阳造化机。子自母生能致主,精神合后更知微。 诗人 周敦颐 朝代 宋词 体裁 无 《题清芬阁》 风雅久沦落,哇淫肆自陈。波澜嗟已靡,汗漫□无津。纷葩混仙蕊,谁可识清真。先生李郑辈,□。 诗人 周敦颐 朝代 宋词 体裁 无 《题惠州罗浮山》 红尘白日无间人,况有鱼绯击此身。关上罗浮间送目,浩然心意复吾真。 诗人 周敦颐 朝代 宋词 体裁 无 《江上别石郎中》 落叶蝉声古渡头,渡头人拥欲行舟。另离情似长江水,远亦随公日夜流。 诗人 周敦颐 朝代 宋词 2.周敦颐诗句《瀼溪书堂》元子溪曰瀼,诗传到于今。 此俗良易化,不欺顾相饮。庐山我久爱,买田山之阴。 田间有流水,清。诗人 周敦颐 朝代 宋词 体裁 无《大林寺》三月僧房暖,林花互照明。 路盘层顶上,人在半空行。水色云含白,禽声谷应清。 天风拂襟袂,缥。诗人 周敦颐 朝代 宋词 体裁 无《春晚》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馀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诗人 周敦颐 朝代 宋词 体裁 七绝《任所寄乡关故旧》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 停杯厌饮得醪味,举筋常餐淡菜盘。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 诗人 周敦颐 朝代 宋词 体裁 无《按部至春州》按部广东经数郡,若言岚瘴更无春。度山烟锁埋清昼,为国天终护吉人。 万里诏音频降下,一方恩。诗人 周敦颐 朝代 宋词 体裁 无《剑门》剑立溪峰信险深,吾皇大道正天心。 百年外户都无闭,空有关名点贡琛。诗人 周敦颐 朝代 宋词 体裁 无《思归旧隐》静思归旧隐,日出半山晴。 醉榻云笼润,吟窗瀑泻清。闲方为达士,忙只是劳生。 朝市谁头白,车。诗人 周敦颐 朝代 宋词 体裁 无《按部至潮州题大颠堂壁》退之自谓如夫子,原道深排释老非。 不识大颠何似者,数书珍重更留衣。诗人 周敦颐 朝代 宋词 体裁 无《牧童》东风放牧出长坡,谁识阿童乐趣多。 归路转鞭牛背上,笛声吹老太平歌。诗人 周敦颐 朝代 宋词 体裁 无《游山上一道观三佛寺》琳宫金刹接林峦,一径潜通竹树寒。 是处尘埃皆可息,时清终未忍辞官。《题冠顺之道院壁》一日复一日,一杯复一杯。 青山无限好,俗客不曾来。往事已如此,朱颜安在哉。 寄语地上客,厉。诗人 周敦颐 朝代 宋词 体裁 无《读易象》书房兀坐万机休,日暖风和草色幽。 谁道二千年远事,而今只在眼前头。诗人 周敦颐 朝代 宋词 体裁 无《宿崇圣》公程无暇日,暂得宿清幽。 始觉空间客,不生浮世愁。温泉喧古洞,晚磬度危楼。 彻晓都忘寐,心。诗人 周敦颐 朝代 宋词 体裁 无《治平乙巳暮春十四日同宋复古游山巅至大林寺》三月山方暖,林花互照明。 路盘层顶上,人在半空行。水色云含白,禽声谷应清。 天风拂襟袂,缥。诗人 周敦颐 朝代 宋词 体裁 无《书仙台观壁》到官处处须寻胜,惟此合阳无胜寻。 赤水有山仙甚古,跻攀聊足到官心。诗人 周敦颐 朝代 宋词 体裁 无《题酆都观·读英真君丹诀》始观丹诀信希夷,盖得阴阳造化机。 子自母生能致主,精神合后更知微。诗人 周敦颐 朝代 宋词 体裁 无《题清芬阁》风雅久沦落,哇淫肆自陈。 波澜嗟已靡,汗漫□无津。纷葩混仙蕊,谁可识清真。 先生李郑辈,□。诗人 周敦颐 朝代 宋词 体裁 无《题惠州罗浮山》红尘白日无间人,况有鱼绯击此身。 关上罗浮间送目,浩然心意复吾真。诗人 周敦颐 朝代 宋词 体裁 无《江上别石郎中》落叶蝉声古渡头,渡头人拥欲行舟。 另离情似长江水,远亦随公日夜流。诗人 周敦颐 朝代 宋词。 3.周敦颐的作品主要的,也可以是诗词爱莲说.《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一年以后,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讲学.他留下的莲池和那篇《爱莲说》,一直为后来者珍视.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调任南康知军,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周敦颐《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之于石立在池边.朱熹作诗道: 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里不寻常; 月明露冷无人见, 独为先生引兴长. 赏析《爱莲说》,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染,濯清莲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已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已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众”.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下句周敦颐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予谓菊,花之隐者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可谓浑然一体,不着丝毫痕迹.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而无一言直接指责.。 4.北宋期间周敦颐传播了哪种观念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词源自为 乐曲配唱的曲子词和歌词,写词其实就是按谱填词, 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词的源头可追溯至隋 朝或南朝梁代,但是词开始兴起是在唐朝。 到北宋, 词开始流行,不管是帝王卿相,还是倡优歌伎,都喜 欢填词。北宋前期的词以婉约派为主,代表词人有晏 殊、晏几道、范仲淹、张先、欧阳修等,词风有五代 之韵,委婉清丽。 后来的柳永和苏轼,则是真正把宋 词创作推向了高峰。柳永属于婉约派,他精通音律, 擅长铺叙,用语俚俗。 下层的平民非常喜欢他的词, 甚至达到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程度。 苏轼打破了词专表男女情爱、离愁别绪的界限,他的 词笔力雄健、个性鲜明,开豪放一派之先河。 5.周敦颐、周邦彦的详细资料越详细越好周敦颐(1017~1073年) 中国宋代思想家、理学家。 原名敦实。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人称濂溪先生,元公是他的谥号。 以母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分宁(修水)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阳令,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虔州通判。 熙宁初知郴州,擢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 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在合州郡四年,人心悦服,事不经先生之手,吏不敢决”。 晚年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星子县城。曾游览庐山,为庐山的山水所吸引,在其自为诗中道:“庐山我爱久,买田山中阴。” 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遂定居于此,并将原在故里的母亲郑木君墓迁葬于庐山清泉社三起山。 敦颐卒,亦附葬于母亲墓旁。 以后子孙世居江州,后裔绵衍。 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 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 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在以后的七百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气。 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赜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为他作事状,又为《太极图。 易说》、《易通》作了注解。 张(木加武字)称他为“道学宗主”,其名声逐渐大起,九江、道州等、南安等地纷纷建濂溪祠纪念他,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 周敦颐性情朴实,自述道:“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 他从小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 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把自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 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 自此莲池名震遐迩。 九江的烟水亭最初是由周敦颐修建的,因为亭在湖心,一墩如月,故名“浸月亭”。 后不断兴废,取“山头水色薄笼烟”之意境,改名“烟水亭”。清顺治十七年,巡道崔抡奇复修烟水亭建立五贤阁,奉周敦颐为五贤之一。 九江市区现在还有濂溪路、濂溪居委会等。 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 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周敦颐是把世界本原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起始者。 补充资料:周敦颐/爱 莲 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2)蕃: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365~427年),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著名的诗人。 他很爱菊花,常在诗里写到,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4)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 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 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 淤泥,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6)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 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7)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 (8)香远益清。 6.周敦颐的作品爱莲说.《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一年以后,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讲学。他留下的莲池和那篇《爱莲说》,一直为后来者珍视。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调任南康知军,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周敦颐《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之于石立在池边。朱熹作诗道: 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里不寻常; 月明露冷无人见, 独为先生引兴长。 赏析《爱莲说》,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染,濯清莲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已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已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众”。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下句周敦颐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予谓菊,花之隐者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可谓浑然一体,不着丝毫痕迹。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而无一言直接指责。 7.周敦颐的“太极说”含义是什么周敦颐是理学的先驱。 他将宋初道士陈抟所传下来的《先天图》和《无极图》改造成为《太极图》,在道教思想的影响下建立起来了属于儒学系统的宇宙本体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在这里,他已经将汉儒的“阴阳”“五行”观念和道教的“玄道”理论融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宇宙模式。 周敦颐的宇宙模式之所以属于儒家而不是道教,乃是因为他眼中的“太极”不仅是自然的本体,而且还是道德的本体。 唯其如此,周敦颐才为“立诚”“主静”的“仁学”修养找到了更高的精神寄托。 他说:“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 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如此一来,他就把建立在原始血缘基础之上的世俗伦理彻底演变成了建立在宇宙本体之上的心性哲学,开启了宋明理学的先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