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孙绍振宋词

1.孙绍振如何用“还原

——《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读后(1)古代诗词的鉴赏在高考中属于雷打不动的固定考点,长期是教学复习迎考的重点,而且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所以无论怎么说,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孙教授强调,分析就是要把原本统一的对象加以剖析,不应该从统一性出发,而是应该从差异性,或者矛盾性出发。

因此,就要善于从看来相同的作品中看出相异的地方,而且要善于看来相异的作品中,看出来相同的地方。这是科学抽象的基本功,是需要长期培养的。

而看出矛盾所在,看出相异所在,是分析的前提。 孙绍振教授在他的《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一书中,解读了27首古代诗词。

为了便于学习,笔者试着对他的解读方法作个归纳。 一、多角度提出质疑1.与同题材的其他作品比。

如解读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北风卷地白草折”一句,有这么一段文字: 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白草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经霜草脆,故能折断。这种说法也许有根据,但是其中有矛盾:既然很坚韧,就不易折断。

至于经霜草脆,则不是西北草的特点。草枯则黄,枯久则朽,朽则发白。

这是北方普遍的现象,并不是某一种草的特有现象。为什么古代的学者要这么费劲地考证西北实有其物呢?3.从诗歌类型角度质疑。

解读柳宗元的《江雪》,提出:这也是一首以图画来抒情的杰作,历代诗评家,一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是,大多数是印象式的论断,并没有把道理讲出来。 如解读《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批点唐音》说:“此篇献媚如晚唐,但不俗。”

孙教授接着写道:为什么并没有感到俗艳呢?自从这个问题提出来以来,几百年了,还没有人从理性上回答过。在我看来,这是因为……5.从风格还原上提出质疑。

孙教授强调分析的最终目标是抓住作品的特殊点,要对作品的风格或者作家的特点穷追不舍。如解读《西江月 遣兴》,直接提出:它很有特点,特点何在?6.在同一种表现手法上比较质疑。

如解读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大多词评家都集中赞赏她的十四个叠词。叠字的使用固然有其特殊的效果,但从修辞技巧来说,这样连续性的叠词并不是越多越妙,孙教授接着列举了许多不成功的例子,然后提出质疑:为什么其他人用的叠字给人多余繁冗的感觉,而李清照却不会?从而探究其深层次的根本原因:是在内容上,情感上的深沉。

7.还原情感逻辑提出质疑 按常规情感来理解,提出假设。再与诗歌的情感逻辑发展作比较。

前后对比,提出质疑。如解读《独坐敬亭山》的三四句时,孙教授解读道:和孤独联系在一起的,是寂寞、苦闷、烦厌。

这对于人来说,有一种否定的性质,诗人完全可以宣泄他的苦闷和烦厌。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俗了,就没有李白的特点了……但是,就在这样的极端孤寂之中,诗的情感,却发生了一次倒转。

面对无声的敬亭山,不但没有感到烦厌,相反倒是感到“不厌”。这不是无理吗?不,这里隐含着诗的情感的逻辑特点。

……这里,李白的妙处在于,既突然,而又不太突然。

2.孙绍振如何用“还原

——《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读后(1)古代诗词的鉴赏在高考中属于雷打不动的固定考点,长期是教学复习迎考的重点,而且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所以无论怎么说,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孙教授强调,分析就是要把原本统一的对象加以剖析,不应该从统一性出发,而是应该从差异性,或者矛盾性出发。因此,就要善于从看来相同的作品中看出相异的地方,而且要善于看来相异的作品中,看出来相同的地方。这是科学抽象的基本功,是需要长期培养的。而看出矛盾所在,看出相异所在,是分析的前提。

孙绍振教授在他的《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一书中,解读了27首古代诗词。为了便于学习,笔者试着对他的解读方法作个归纳。

一、多角度提出质疑1.与同题材的其他作品比。

如解读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北风卷地白草折”一句,有这么一段文字:

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白草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经霜草脆,故能折断。这种说法也许有根据,但是其中有矛盾:既然很坚韧,就不易折断。至于经霜草脆,则不是西北草的特点。草枯则黄,枯久则朽,朽则发白。这是北方普遍的现象,并不是某一种草的特有现象。为什么古代的学者要这么费劲地考证西北实有其物呢?3.从诗歌类型角度质疑。

解读柳宗元的《江雪》,提出:这也是一首以图画来抒情的杰作,历代诗评家,一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是,大多数是印象式的论断,并没有把道理讲出来。

如解读《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批点唐音》说:“此篇献媚如晚唐,但不俗。”孙教授接着写道:为什么并没有感到俗艳呢?自从这个问题提出来以来,几百年了,还没有人从理性上回答过。在我看来,这是因为……5.从风格还原上提出质疑。孙教授强调分析的最终目标是抓住作品的特殊点,要对作品的风格或者作家的特点穷追不舍。如解读《西江月

遣兴》,直接提出:它很有特点,特点何在?6.在同一种表现手法上比较质疑。

如解读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大多词评家都集中赞赏她的十四个叠词。叠字的使用固然有其特殊的效果,但从修辞技巧来说,这样连续性的叠词并不是越多越妙,孙教授接着列举了许多不成功的例子,然后提出质疑:为什么其他人用的叠字给人多余繁冗的感觉,而李清照却不会?从而探究其深层次的根本原因:是在内容上,情感上的深沉。7.还原情感逻辑提出质疑

按常规情感来理解,提出假设。再与诗歌的情感逻辑发展作比较。前后对比,提出质疑。如解读《独坐敬亭山》的三四句时,孙教授解读道:和孤独联系在一起的,是寂寞、苦闷、烦厌。这对于人来说,有一种否定的性质,诗人完全可以宣泄他的苦闷和烦厌。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俗了,就没有李白的特点了……但是,就在这样的极端孤寂之中,诗的情感,却发生了一次倒转。面对无声的敬亭山,不但没有感到烦厌,相反倒是感到“不厌”。这不是无理吗?不,这里隐含着诗的情感的逻辑特点。……这里,李白的妙处在于,既突然,而又不太突然。

3.怎样欣赏舒婷的诗歌 孙绍振

当舒婷开始写诗的时分,根本就没有想到发表。

看到本人的诗在知识青年枕头下收藏着、日记本里传抄着、昏暗的煤油灯下默读着,她曾经非常满足了。政治运动把人的心灵弄得扭曲,互相之间不是敌视就是戒备的气氛使她感到苦楚;然而她并不绝望,她置信人与人之间的仁慈本性是可以达到沟通的。

她觉得用诗来沟通是最好的方法。1980年以前,没有什么正式出版的刊物接受她的诗。

幸而,福州市马尾区有一个油印的刊物叫做《兰花圃》,创造了一个奇观:发表了她的诗,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诗歌爱好者对她的诗展开了相当激烈的争论。在福州的一次讨论会上,一个心胸狭窄的理论家甚至把舒婷弄哭了。

然而舒婷的诗还是取得了节节成功。影响扩散到全国,推进了中国当代古诗史上波涛壮阔的“朦胧诗”大辩论。

她的著名诗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①从此变得家喻户晓,至今仍然经常当选大学和中学课本: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啊!这样的诗作,在当时之所以惹起极大的惊动,是由于,第一,在“四人帮”文明民主时期,诗歌只能表现慷慨激昂的,其实就是“假大空”的感情。祖国的一切都应该是辉煌绚丽的,而在舒婷的诗里,却并没有回避祖国仍然没有彻底改变贫困和落后的局面。

“老水车”是陈旧的工具,“熏黑的矿灯”则更提示着原始的劳动方式,而且是在“历史的隧洞里”,千百年来没有变化。“蜗行”是劳动者的笼统,同时也是历史缓慢进展的笼统。

“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显示了破败,不只是消费,而且还有整个社会生活。下面的意象“驳船”,“淤滩”上的,给“历史的隧洞”又加了一份沉重。

最后两个意象更富感性——“纤绳”和“勒进肩膊”。这是总结的一笔,把祖国苦难的历史转化为当代人的感受,不是普通的苦难,而是带着深沉的痛楚的感觉。

这完全是用感性笼统来调动读者的感情,不像十年浩劫时期的诗歌那样充满了笼统的口号。第二,这首诗的想象很大胆,老水车、矿灯、驳船、纤绳等等并没有被当作内在的对象,而是当作了诗人自我。

从表面上看,好像不太迟滞,但是,却更能让读者想象到诗人对祖国苦难的切肤之痛。第三,这种具有切肤之痛的意象不是单一的,而是成系列的,意象之间不是按散文的语法和逻辑顺序连贯的,而是时而不即不离,时而叠加,形成了感情层层深化的感觉。

第四,这首诗虽然不回避苦难和沉重,但是,也并不陷于苦难和沉重,相反,她以相当明丽的言语写出了陈旧的祖国在新时期的希望: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异样是一系列意象的并列,其间有矛盾(理想和蛛网,古莲和雪被,眼泪和笑涡)、有单纯的激情(起跑线、黎明),在这里,我们甚至可以感遭到舒婷的深入。可贵的是,她的热情并不盲目,而是相当诚实而且清醒的,这表如今她对本人这一代青年的认识上。

她在诗的最后,概括本人这一代人是“迷惘的我、沉思的我、沸腾的我”。如果舒婷的诗歌都是这样一种风格,在当时就不会惹起那么激烈的争论了。

按传统诗歌理论,诗歌表现的应该只能是集体的、人民的感情,诗人的自我,不应该在诗中有突出的地位。而舒婷诗中的自我,往往有一种忧郁的情调,更多地表现出对自我、对个人情绪的关怀。

有时,她明显地回避流行的豪迈。她在诗中公开表示蔑视那种“佯装的咆哮”,同时也厌恶某种“虚伪的平静”。

不管某种隐私的沉寂还是苦楚,她都认真地关切。因此,她时常表现出某种个人的低回。

她抒写沉默和孤寂,流显露对人的心灵的沟通的追求:赠②在那些细雨霏霏的路上你拱着肩,袖着手怕冷似地深藏着你的思想你没有觉察到我在你身边的步子放得多么慢如果你是火我愿是炭想这样安慰你然而我不敢……当你向我裸露你的觉醒说春洪重又漫过了你的河岸你没有问问走过你的窗下时每夜我怎样想如果你是树我就是土壤想这样提示你然而我不敢这样温婉的、无言的心灵的沟通,在那以阶级斗争为纲,人与人之间充满了戒备和怀疑的年代是稀有的。如此精致的心灵的脉搏,无疑为古诗打开了一片簇新的天地,带来了一股新风。

在诗坛长期只允许欢乐,任何苦楚都被定性为“资产阶级”的年代,她却诲人不倦地抒写人与人之间由不能沟通形成的深沉的苦难。在爱情、友谊都会遭到批判的年代,她不惜用浓墨重笔来倾情赞誉,但她强调,不管什么样深沉的感情,都不能有任何人身依靠,人的价值和尊严,都必须建立在人格独立的基础上。

她的《致橡树》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代表。许多读者以为这是一首爱情诗,这样的理解可能太狭窄了。

在这首诗里强调的是,不管感情多么相通,不管对方多么伟岸、多么高大,都不能“借你的高枝抬高本人”: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笼统和你站在一同。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在舒婷看来,“这才是伟大。

4.蔡其矫生平

人物经历蔡其矫,男,1918年12月12日生,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福建省晋江市紫帽镇园坂村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8岁随家庭侨居印尼泗水。1929年回国在福建泉州教会学校上完初中。

1934年到上海升高中。在上海暨南大学附中读书时参加学生爱国运动,积极投身抗日战争这一民族伟大的救亡运动,开始写反映抗日斗争的作品。

1936年至1938年,20岁的蔡其矫再次回国参加抗敌。1938年辗转到达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

1939年随该校部分师生到达晋察冀边区,在华北文艺学院文学系任教。1941年开始发表诗作,其间写的《乡土》和《哀葬》二诗分别获晋察冀边区诗歌第一奖和第二奖。

1942年写的《肉搏》至1953年发表,被诗歌朗诵者和剧校考生一再朗读,并以此诗闻名于世。同年写歌词《子弟兵歌》,被选为广泛传唱的军歌。

在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写剧本写歌词,如《月雪之夜》等。1945年当随军记者,写报道之外,也写诗。

他是一位从延安走出来的浪漫诗派的杰出代表。1948年后从事国内外政治和社会的研究工作。

1953年到北京中央文学讲习所任教,后任该所教学研究室主任,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放弃仕途上世纪50年代,蔡其矫主动放弃仕途,保持诗人身份。

“**”时代,当人们争相写颂歌之时,蔡其矫却另辟蹊径,写出了直面历史沉痛与生活艰辛的《雾中汉水》、《川江号子》等力作,1956年至1957年间发表了许多诗作,分别收集在《回声集》、《回声续集》(均于1956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涛声集》(1957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三个诗集里。憎恨强权先驱人物上世纪60年代,极左思潮当道,蔡其矫却在诗中“憎恨强权”。

随后,他一再被“边缘化”,甚至被流放和投进监狱。1962年后,他从事自由诗、民歌体和古典诗词研究。

这一时期,他的诗很少。打倒“四人帮”之后,他又重新焕发了创作的活力,成为新时期中国诗坛的先驱人物。

诗集《祈求》是他写于上世纪70和80年代的作品。在这里依然可见其积极的生活态度,对现实的关注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

1959年回福建为专业作家,将20年来所写的诗作收编为《迎风集》、《双虹集》、《福建集》三个诗集。另有《迎水集》、《醉石》、《蔡其矫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版)、《蔡其矫诗歌回廊》(海峡文艺出版社版)等15种。

表现方法蔡其矫受惠特曼、聂鲁达的影响,曾翻译惠特曼、聂鲁达、埃利蒂斯、帕斯等人的作品,也从祖国传统的诗歌以及民歌中吸取营养,接受中外诗歌的多种表现方法,注意题材和形式的多样化。诗人对理想、自由、爱情和生命的追求,在心灵与时代的相撞击中,激溅出诗的火花,成为20世纪的一份见证。

高龄时期的蔡其矫,依然激情如昨青春焕发,自己笔耕不辍,且长年热心提携后进,培养诗歌新人,对社会性的文学活动一向热情鼓励,积极参与。其诗歌精神影响了几代诗人。

蔡其矫先生无疑是我国当代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诗人。社会评价诗歌报[1]一个孤独诗人的美丽黄昏——蔡其矫诗歌讨论会综述文-哈雷《诗歌报》,1986年8月6日1986年5月上旬,福建省作家协会组织召开为期三天的蔡其矫诗歌讨论会在福州举行。

北京大学教授谢冕同志和《诗刊》编委吴家瑾同志赶来参加这次会议;《诗刊》原主编邹荻帆和现任主编张志民寄来了情致热忱的贺信。会议由诗歌评论家孙绍振、刘登翰等主持。

闽界诗坛论坛三十客人参加.与会者年龄大小相距近半个世纪,提交论文十多篇.在宽松和谐、真挚严肃的气氛中,对蔡其矫四十五年创作的诗歌全方位多视角地进行了研讨.并对现代诗歌大浪潮发展的动态结构进行探索性研究发言。会议信息量大,高屋建瓴,指颐索微。

谢冕说:讨论具有全国眼光,充分展示福建省诗坛创作与评沦的实力。与会同志认为与会同志认为。

蔡其矫是一位被当代文学史著作冷落轻慢,乃至几乎遗忘的诗人,他从来没有占据诗坛执牛耳地位:也不是振臂一呼、云集响应的诗人。他是以异乎别人的独特声音在默默歌唱。

当建国后诗人创作走向规范(这是被行政驱使下的强大潮流),他却“不识时务”离开一条大一统的轨道独自行进,一个走在艺术创新前面的诗人往往是孤寂的、悲苦的。不被窒息而死就是幸福!蔡老说:“深沉的,透入心底的孤寂,是诗人异于常人必须付出的代价。”

他同样在寻找着理解与共鸣,“我非常感谢同事和同行来讨论我的诗,这是我孤寂中辉煌的盛会!”考察历史地位在考察诗人的历史地位时,蔡老诚挚地说自己是一块跳板,一层台阶,踏着它是为跃向对岸或走向高处。他在诗坛存在四十多年,非但没有退隐,而且正如他诗所说的“迟开的花最美”一样,他越来越让诗坛感受到他的存在。

他从其爱心和宽容精神与青年诗人获得沟通,“今天”派诗人中许多与蔡老结为相濡以沫的忘年之交,这种情况并不多见。有的同志从文学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发现当一个时代的文学成就达到顶峰时,也许同时,下一时代的文学正在播种、萌芽;而新的文学现象萌芽之初,要么被视而不见,要么被认为“古怪”“异端”,产生困惑,甚至要遭受摧残。

但恰是这“古怪”的现象也许正代表着时代发展方向。

5.什么是“朦胧诗”和“后朦胧诗”

朦胧诗作为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特殊背景土壤中生长的精神花朵,是一个特殊时代的特殊声音。三千年古典诗词一脉承传的使命意识与新诗救亡图存的悲愤呐喊以朦胧诗的形式获得最为精彩的回放。作为一种文学范式,朦胧诗成功地开创了一个文学的时代,将意象艺术的长处推向极致;同样作为一种文学范式,高密度的意象损伤了诗歌原本拥有的活力和流动感,使得这一诗歌范式无力继续。后朦胧诗人在彻底颠覆抒情和意象艺术,极大限度地开发了叙事性语言的再生能力和诗学资源的同时,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阅读文本范式——平民化、口语化、情节化的诗歌风格浮出诗坛。

后朦胧诗的出现,是特殊背景下特殊机缘的产物。作为一种文学现象,诗风的变化最根本的原因无外乎内心要求的巨大改变。朦胧诗人群体与后朦胧诗人群体历史命运,生存遭际的巨大差别难免会流露于诗歌——这种“心灵的歌唱”。

详细内容:

http://www.wenxinshe.org/040sp3/ReadNews.asp?NewsID=9475

6.简析“朦胧诗”

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

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1],“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是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社会,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编辑本段产生发端 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批年轻诗人开始崛起于诗坛,给诗苑带来了一股新异的诗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意。他们中的主要代表有:食指、北岛、舒婷、芒克、多多、顾城、江河、杨炼、林莽、梁小斌、王小妮等。

这批年轻诗人所引发的新诗潮之所以在70年代末出现在中国诗坛上,是由特定的时代语境和历史积淀所形成的。就其发展过程而言,最早可溯源到“**”时期60年代末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当时许多知识青年普遍怀有一种模糊而又强烈的情绪:不解、怀疑、愤怒、无奈、对抗等交织在一起,一种被抛弃的失落感以及对幻灭了的理想的沮丧和坚执,对失去家园的牵系等,成了这一代人的主导情绪和情感基调。郭路生(食指)写于1968年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就是这种情绪的最初宣泄:“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母亲的手中。/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因为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郭路生曾被人们称作**时期 “地下诗歌”第一人,后来他借用西方现代手法创作的带有古典诗词韵味的《相信未来》,一度在知青中流传,对“地下诗歌”的发展具有开拓作用。半公开亮相 当时,围绕某一知青点曾出现许多诗歌创作群落,其中尤以“白洋淀诗歌群落”最为有名。

它是在1969年至1976年间,由北京赴河北白洋淀一带插队的一批知青构成的创作群体,主要包括芒克、多多、根子、林莽、方含、宋海泉等。由于白洋淀距北京不足二百里,各种新思潮便很快波及这里,70年代初北京青年“地下阅读”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在路上》等,也很快在白洋淀传阅,从而形成了适宜于“地下诗歌”生长的独特人文环境,也使许多成员日后成为新诗潮的主将。

“白洋淀诗群”于1976年因芒克最后一个离开白洋淀而告终结。当他们陆续返城之后,在1978年12月刊印了民间刊物《今天》,这是他们作为朦胧诗群最初的半公开亮相。

走上诗坛 1979年3月,《诗刊》发表了北岛的《回答》,标志着朦胧诗由地下正式走上诗坛,从而形成了强烈的艺术冲击波。由于这批年轻诗人大都经历过十年浩劫,有过激情和理想从狂热到幻灭的过程,所以当他们意识到自己年少时天真和单纯的信仰被欺骗之后,不免有些失落和迷惘。

由此,他们便开始产生一种悖逆心 北岛理,不仅怀疑“**”,甚至也怀疑起自己和周围的一切:“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北岛《回答》)“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北岛《一切》)这就是一代人在特定时期所怀有的特有情绪。但是,他们并没有就此沉落下去,而是开始了执着中的奋起,迷惘中的寻求。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求光明”(顾城《一代人》)。顾城笔下一代人的形象,正是这一代青年最真实的象征。

因而,在他们丰富而又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中,既有置身于那个时代的惊悸、恐怖、苦闷、激愤,又有心灵的痛苦、迷茫、空虚、失落,同时也有在反思过程中所孕育的新的希望和理想。当他们怀着这种情绪走近诗歌时,又不期然地与西方现代派艺术达成了某种程度的默契和汇通。

于是他们一改传统直白浅露的抒情模式,而大量采用象征、隐喻、反讽、变形、通感、暗示等艺术手法,使之呈现出一种隐约朦胧,含混甚至歧义的诗意氛围,因此人们便把这类诗称作“朦胧诗”甚至贬称为“古怪诗”。[2]编辑本段论争 由于朦胧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的变革,对中国诗歌传统和欣赏习惯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也由此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朦胧诗”这一称谓,最初是略含贬意的,它在当代诗坛流行,可前溯自1980年《诗刊》第8期发表的署名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该文是由老诗人杜运燮的一首诗《秋》所引发的,这首诗发表在《诗。

7.什么是厕所文学

厕所文学 上:天下英雄豪杰到此俯首称臣。

下:世间贞烈女子进来宽衣解裙 横批:天地正气. 上:脚踏黄河两岸手拿机密文件, 下:前面机枪扫射后面炮火连天. 横批:爽 上:大开方便之门, 下:解决后股之忧, 横批:众屎之地 上:有小便,宜; 下:得大解,脱, 横批:鞠躬尽瘁 上:畅通上下, 下:雅集东西 。 横批:新陈代谢 上:来前百步紧, 下:出后一身松。

横批:愉悦身心 上:静坐觅诗句, 下:放松听清泉。 横批:清静世界 上:最适低吟浅唱, 下:不宜滥炸狂轰。

横批:讲究卫生 上:小坐片刻,便会放松意念; 下:清闲一会,即成造化神仙。 横批:此即桃源 1978年《今天》杂志3 的创刊,标志着这股现代诗潮从地下转入公开,进入“**”后波澜迭起的文学大潮之中。

这就是通常所谓的“朦胧诗”派,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江河、杨炼、芒克、多多、梁小斌等,这些年轻诗人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这一诗歌群体刚一出现于文坛,就因其独特而新颖的审美因素而受到人们的注意,并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1980年8 月,《诗刊》发表了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以“叫人看不懂”为由来否定它们的意义和价值,“朦胧诗”便因此得名。

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还有方冰、臧克家、周良沛等。与此相反,谢冕、孙绍振和徐敬亚等人4则先后著文肯定这一新诗潮,首先是诗评家谢冕从文学史的角度肯定了这些诗人的探索精神,孙绍振则认为这批年轻诗人的诗歌所代表的是一种新的美学原则,这一原则与传统美学原则的分歧在于“人的价值标准的分歧”,“在年轻的革新者看来,个人在社会中应该有一种更高的地位,……当社会、阶级、时代逐渐不再成为个人的统治力量的时候,在诗歌中所谓个人的情感、个人的悲欢、个人的心灵世界便自然会提高其存在的价值。

社会战胜野蛮,使人性复归,自然会导致艺术中的人性复归”,进而概括了这批“朦胧诗”的三个美学原则,即“不屑于作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不屑于表现自我情感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回避写那些我们习惯了的人物的经历、英勇的斗争和忘我的劳动场赴。”而本身就是新诗潮阵营一员徐敬亚在其论文中大胆地以“现代倾向”和“现代主义文学”的字眼概括了新诗潮的性质。

这三篇“崛起”的文章,对“朦胧诗潮”的文学史意义、美学原则及其特征、内涵进行了全面的阐述。简单地对其作一概括就是:由客体的真实趋向主体的真实,由被动的反映,倾向主动的创造。

但在另一方面,在“朦胧诗”的成熟形态中,“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内在机制明显地起作用,蒙太奇、隐喻、反讽等手法为知识分子的集体经验提供了个人化、风格化的聚焦点;令人耳目一新的意象和意象的审美张力则构成意识冲突戏剧性的对象化,这既是个体的又是集体经验的审美表达。如北岛的“墓志铭”和江河的“纪念碑”等著名意象5 ,本身都隐含了一个集体形象,揭示出诗人与这一代人的共生关系。

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是以独特而相对成熟的姿态参与了七八十年代之交的“伤痕文学”思潮。在这股“朦胧诗潮”中,舒婷是其中的代表诗人之一。

她的诗忧伤而不悲观、真挚而又沉郁,既有苦难中对理想的追寻,又有对于人的自我价值的思考,信念、理想、社会的正义性、强烈的个人理性精神都通过“我”这一抒情形象表现出来。 “朦胧诗”虽然在形式上显现为与西方现代主义某种相似,但在经验内容的历史上却仍是“五四”意识的回归。

前者与外来文学思潮和作品有关,但不管是在新诗潮的地下时期还是公开时期,这种相似不能理解为单向度的模仿学习,而是他们在外来思潮中辨认了出自身经验的世界性因素,因为事实上“它的发生不是在中外文化交流的繁盛时期,恰恰是在我国文艺道路最狭隘之间,在闭关锁国的年头。新倾向的主要力量--一批青年,在文化生活及其贫乏的境地里,甚至在中国的土地上总共没有几册外国诗集流传的情况下,零星地,然而却是不约而同地写着相近的诗”6. 由于受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的制约,这一场有关“朦胧诗”的争论最后以浓厚的政治意味而结束,不过随着时间的延续,这一新的“朦胧诗潮”已在文学史上确立了不能忽视的位置,它们的美学追求已为文学史和广大读者所认同,异端已经化为传统,构成了**后文学中非常重要的美学文本。

8.古诗的五大派别

古诗的五大派别:

1、山水田园诗

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继承和发展了陶渊明田园诗和谢灵运、谢朓等的山水诗。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澹泊的思想情绪,色彩雅淡,意境幽深,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

2、盛唐边塞诗

盛唐边塞诗题材丰富,既有反映边塞生活的佳作,也有描绘边塞景色和边塞风情的名篇。而在众多的边塞诗章中,又以表现边塞征战为主要内容。盛唐边塞诗人以诗歌的形式,反映了当时边塞战争的诸多方面,呈示了广泛深刻的思想内容。

3、新乐府运动

诗人以诗言志,直讽当今不公之事,反映民生,传达民情。于是新乐府运动应运而生,白居易大力倡导,他写尽讽谕诗,深刻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他写边疆诗,抨击朝廷穷兵黩武的政策,揭露边将的无能。他写感伤诗,抒发自己失意的情怀。

4、韩孟派

以韩愈、孟郊、李贺等为代表。追求立意奇绝,文字新巧。人生失意,就不免有很多牢骚,诗歌则多抒写人生的不幸,虽然也因此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但境界却不太高。

5、杜诗

以杜甫为代表。诗风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诗歌对朝廷腐败,社会黑暗给与批评。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虽然杜甫在当朝不为世人所知,但经过后世的研究,他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唐诗流派

9.全国性的高中语文名师有哪些

1、蒋成瑀教授的《语文课读解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陈少松教授的《古诗词文吟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三版)3、潘新和教授《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和《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4、刘锡庆教授组织编写的《外国写作教学理论辑评》(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5、叶圣陶和夏丏尊《文章讲话》(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6、张中行的《作文杂谈》(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六、中西文化及其经典的介绍1、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罗伯特?哈钦斯和阅读学专家莫蒂默?艾德勃合编的《西方名著入门》(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一版)2、《西方人文主义传统》(阿伦?布洛克著,董乐山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3、曹伯韩先生的《国学常识》(三联书店2002年版)4、韦政通的《中国的智慧》(岳麓书社2003年版),《中国文化概论》(同上出版社)5、《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朱熹的权威注本《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6、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孟子译注》、《左传译注》(中华书局出版)7、李泽厚先生《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读下来也不错。

8、南怀瑾的《论语别裁》9、《说文解字》10、《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明纪》选本11、陈鼓应先生老子今译今注》和《庄子今译今注》12、《墨子》、《荀子》、《韩非子》、《世说新语》、《昭明文选》七、古代文学作品的选本和注本1、刘大杰先生1957年的《中国文学发展史》2、北京大学编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版)3、《诗经选》(余冠英选注)、《楚辞选》(马茂元选注)、《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注)4、《唐诗三百首》,马茂元先生的《唐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沈祖棻先生的《唐人七绝诗浅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5、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读本丛书”本)6、宋词的正宗选本是朱祖谋老先生的《宋词三百首》,龙榆生先生《唐宋名家词选》和《近三百年(即清代至现代)名家词选》7、《古文观止》、《古代散文选》三册(1962——1980年出版)8、张岱的《陶庵梦忆》9、《聊斋志异》、《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10、刘衍文先生和刘永翔教授合著的《古典文学鉴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八、杂学旁搜1、袁行霈先生等,主编了一套“大家小书”2、顾颉刚《中国史学入门》、夏承焘《唐宋词欣赏》、王力《诗词格律概要》、陆宗达《训诂简论》、柴德赓《史籍举要》、张中行《文言津逮》、李长之《孔子的故事》、季镇淮《司马迁》、周汝昌《红楼小讲》、许嘉璐《中国古代衣食住行》,共10种。3、俞陛云《诗境浅说》、江绍原《民俗与迷信》、孟超《<金瓶梅>人物》、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李长之《鲁迅批判》、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沈祖棻《宋词赏析》、刘叶秋《历代笔记概说》、黄裳《旧戏新谈》、白化文《汉化佛教与佛寺》共10种。

4、朱光潜《谈美书简》、朱自清《经典常谈》、罗常培《语言与文化》、龙榆生《词曲概论》、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姜亮夫《敦煌学概论》、白寿彝《史学遗产六讲》、林庚《西游记漫话》、陈从周《梓翁说园》、黄裳《笔祸史谈丛》,共10种。5、周作人《我的杂学》、竺可桢《天道与人文》,萨孟武《水浒传与中国社会》、朱光潜《诗论》、朱自清《论雅俗共赏》、翦伯赞《史料与史学》、龙榆生《词学十讲》、沈从文《野人献曝》、费孝通《乡土中国》、白化文《三生石上旧精魂》,共10种。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