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教:宋词要求的“叶韵”究竟有何含义叶(xié)韵,一作“谐韵”、“协韵”。诗韵术语。谓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改读某音,以协调声韵,故称。南北朝有些学者按当时语音读《诗经》,感到好多诗句韵不和谐,便将作品中某些字临时改读某音。明陈第始用语音演变的原理,认为所谓叶韵的音是古代本音,读古音就能谐韵,不应随意改读。"叶韵"或称“叶句”(叶,同“协”,和谐之意)。 叶韵又称叶音。由于语音发展、变化,后人读先秦韵文,有些地方便会感到不 押韵,于是就临时改变其中某一字的读音,使之谐合。晋代徐邈、北周沈重已有改 读之例,而南宋吴棫的《诗补音》和《韵补》始集大成。这种改字一般是主观的, 像《诗经&8226;行露》上下章同一“家”字,朱熹分别叶音“谷”、“空”,大为人所 诟病。这种叶音法,跟后世科学地归纳古韵、构拟古音是完全不同的。明末清初, 顾炎武根据《诗经》等先秦韵文韵例、古文字谐声关系以及声训、假借材料,离析 《广韵》韵部,得到先秦实际韵部,现代音韵学进而据音理、方言、对音而构拟出 古音,这才是科学的方法。不过,叶音说是人们认识古音的一个阶段,其中也有确 能反映上古音中字音关系、韵部分合的,如“下”叶音“户”,此二字在上古确实 都在匣纽鱼韵。南京大学刘晓南认为叶音大多反映作音者当时的方音,可参看其论 著。 注意:在繁体字中,“叶韵”的“叶”不能写作“树叶”的“叶”的繁体(草字头+世+木),而是简化字中的“叶”,因为此字在古时为另一字,和“叶”(繁体)不同音(读xie二声)、不同义。 2.请教:宋词要求的“叶韵”究竟有何含义叶(xié)韵,一作“谐韵”、“协韵”。 诗韵术语。谓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改读某音,以协调声韵,故称。 南北朝有些学者按当时语音读《诗经》,感到好多诗句韵不和谐,便将作品中某些字临时改读某音。明陈第始用语音演变的原理,认为所谓叶韵的音是古代本音,读古音就能谐韵,不应随意改读。 "叶韵"或称“叶句”(叶,同“协”,和谐之意)。 叶韵又称叶音。 由于语音发展、变化,后人读先秦韵文,有些地方便会感到不 押韵,于是就临时改变其中某一字的读音,使之谐合。晋代徐邈、北周沈重已有改 读之例,而南宋吴棫的《诗补音》和《韵补》始集大成。 这种改字一般是主观的, 像《诗经&8226;行露》上下章同一“家”字,朱熹分别叶音“谷”、“空”,大为人所 诟病。这种叶音法,跟后世科学地归纳古韵、构拟古音是完全不同的。 明末清初, 顾炎武根据《诗经》等先秦韵文韵例、古文字谐声关系以及声训、假借材料,离析 《广韵》韵部,得到先秦实际韵部,现代音韵学进而据音理、方言、对音而构拟出 古音,这才是科学的方法。不过,叶音说是人们认识古音的一个阶段,其中也有确 能反映上古音中字音关系、韵部分合的,如“下”叶音“户”,此二字在上古确实 都在匣纽鱼韵。 南京大学刘晓南认为叶音大多反映作音者当时的方音,可参看其论 著。 注意:在繁体字中,“叶韵”的“叶”不能写作“树叶”的“叶”的繁体(草字头+世+木),而是简化字中的“叶”,因为此字在古时为另一字,和“叶”(繁体)不同音(读xie二声)、不同义。 3.什么叫叶韵诗词格律常常见到叶韵是什么意思语音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诗经》的韵脚,到了后代,念起来就不和谐了。 这个问题远在六朝的时候就产生了。当时的人,为了说明《诗经》押韵和谐,于是认为某字该改读某音,这就是所谓“叶韵”,或称“叶句”(叶xié,同“协”,就是和谐的意思。) 到了宋代,有的人更全面采用“叶音”的办法来说明《诗经》的用韵。 例如朱熹在注《关睢》第四章时说:“采,叶此礼反;友,叶羽已反。” 用浅显的话来说,朱熹的意思就是:在这里“采”要读作“妻”字的上声,“友”要念作“以”字的声音。他在注《匏有苦叶》第四章时又说:“友,叶羽轨反。” 就是说,“友”在这里又要念作“委”字的声音了。 这就是说,诗人把某字临时改读为某音,以求和谐。 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因为照这样字音随着上下文变化,所规定的“叶音”是随意的,不规则的。这种错误,在於他们没有看到语言发展的事实,不知道古今的语音并不相同。 清代古音学兴起以后,叶音说早已受到彻底批判,但是直到现在仍有人错误地沿用叶音说。 因此,我们认为,在阅读古诗时,要了解古今语音是不同的,最好能有一些音韵学知识;但是在朗诵古代的诗歌韵文时,完全可以按照现代普通话的读音来朗诵。 我们不可能用古音来念古代的诗歌韵文,也没有必要;更不能采用前人那种改读韵脚的办法(即叶音),因为那是不科学的。 4.古诗中的叶韵是指什么叶韵也作“谐韵”、“协韵”。 在诗歌、韵文中,有些韵字如果按本音 来读,就会与诗中其他韵脚不和,这就需要改读某音,以使声韵和谐,叶韵因 此得名。 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后人在读先秦韵文时,会感到有些地方不押 韵,于是就临时改变其中某些字的读音。 晋代的徐邈、北周的沈重都有过改读之例,而南宋吴域所著的《诗补 音》和《韵补》,标志着叶韵始集大成。 叶音法与后世科学地归纳古韵、构拟古音完全不同,叶韵中的改字往往 是主观的,像《诗经。 召南•行露》上下章同是“家”字,朱熹却分别叶音为 “谷”、“空”,为后人所诟病。 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根据以《诗经》为代表的先秦韵文韵例、古字的 谐声关系,并借助声训、假借材料,离析《广韵》的韵部,由此得到了先秦时 期的实际韵部,现代汉语音韵学进而据音理、方言、对音等材料构拟出古音, 这才称得上是科学的方法。 不过,叶音说作为人们认识古音的一个 必要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上古音 中的字音关系、韵部分合,如“下”字叶音 “户”,这两个字在上古时期确实都是在匣 纽鱼韵中的。 5.诗歌 叶韵54、押韵的含义: 押韵,又叫协韵、叶韵,是指诗歌中每句或者隔名句的最后一个字应该属于同一个韵部(古人将同韵的字归入一部,称为韵部),这是诗歌的重要特征。 55、近体诗押韵的要求: 近体诗押韵有下面几点要求: a、只押平声韵,并且要一韵到底,中途不得换韵。 b、押韵字的位置固定在对句的末尾,即律诗的二、四、六、八句,绝句的二、四句。 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在通常情况下,五律首句不入韵,七律首句多数用韵。 如果首句不入韵,这一句的尾字一般都用仄声,不用韵的第三、五、七句的尾字,都必须用仄声字。 c、必须押同一韵部的字,不能出韵。 但如果是首句入韵,可以借用邻韵的字做首句的韵脚字,称为“借韵”。 词的押韵方式比诗复杂,而且变化很多。 大约可分下列十一类。 (1)一首一韵的:和近体诗的押韵方式相同,一韵到底,这在词中居大多数。 如《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 (2)一首多韵的:如《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白) 用两仄韵两平韵,这在词中也是比较常见的。一首词用韵最多的要算《离别难》: “宝马晓鞴雕鞍,罗帷乍别情难。 那堪春景媚,送君千万里。半妆珠翠落,露华察。 红蜡烛,青丝曲,偏能勾引泪阑干。 良夜促,香尘绿,魂欲迷,檀眉半敛愁低。 未别,心先咽,欲语情难说。出芳草,路东西。 摇袖立,春风急,樱花杨柳雨凄凄。”(薛昭蕴) “鞍”、“难”、“寒”、“干”为一韵;“媚”、“里”为一韵;“烛”、“曲”为一韵,“促”、“绿”为一韵;“迷”、“低”、“西”、“凄”为一韵;“别”、“咽”、“说”为一韵;“立”、“急”为一韵,共七部韵,交互错杂,最为复杂少见。 (3)以一韵为主,间押他韵的:如《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 此词即以平韵“楼”、“钩”、“秋”、“愁”、“头”五韵为主,间入仄韵“断”、“乱”二韵为宾。 又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 此词即以平韵“声”、“行”、“生”、“迎”、“晴”五韵为主,间入“马”、“怕”二仄韵,“醒”、“冷”二仄韵,“处”、“去”二仄韵为宾。 (4)同一韵部平韵仄韵通押的:同部平仄韵,如“东”协“董”、“送”。 “支”协“纸”、“寘”,“麻”协“马”、“祃”等都。称作“同部三声叶”在词中最常见的,有《西江月》、《哨遍》、《换巢鸾凤》等调。 如《西江月》: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来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苏轼) “霄”、“骄”、“瑶”、“桥”四平韵,与“草”、“晓”二仄韵,都同在第八部。 这类平仄通协的词调,以平韵与上、去韵通协者为多,平韵与入韵通协者甚少。 这是因为在宋词中入声韵往往独用,不与他韵通用。 (5)数部韵交协的:如《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陆游) 此词即以上片的“手”、“酒”、“柳”与下片的“旧”、“瘦”、“透”相协,又以上片的“恶”、“薄”、“索”、“错”与下片的“落”、“阁”、“托”、“莫”相协。 (6)叠韵:如《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 叠二“流”字、二“悠”字。 (7)句中韵: 宋词在句中押韵的例子很多。如柳永《木兰花慢》上下片的第六七句:“云衢见新雁过,奈佳人自别阻音书”,“归途纵凝望处,但斜阳暮霭满平芜”;又如《惜分飞》的上下片结句,毛滂作“更无言语空相觑”,“断魂分付潮回去”;汪元量作“泪珠成缕眉峰聚”,“断肠解赋江南句”等等都是。 句中押韵有两三字一韵的,如苏轼《醉翁操》:“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吴文英《三姝媚》过变:“春梦人间须断,但怪得当年,梦缘能短”:又《高阳台》:“孤山无限春寒”。 (8)四声通协: 上举各例平仄通协,只是举上、去协平的,此外还有入协上、去之例。王国维《人间词话》说:“稼轩《贺新郎》词:‘柳暗凌波路,送春归、猛风暴雨,一番新绿。 ’又《定风波》词:‘从此酒酣明月夜,耳热。’‘绿’、‘热’二字皆作上、去用,与韩玉《贺新郎·咏水仙》以‘玉’、‘曲’协‘注’、‘女’,《卜算子》以‘夜’、‘谢’协‘节’、‘月’,已开北曲四声通押之祖。” 词中四声通押,敦煌曲中已有。《云谣集》中有《渔歌子》(“洞房深。 6.谁能给我具体讲一下叶韵,尤其是关于叶韵中“斜”的读法“斜”字,根据《康熙字典》“斜”字《唐韵》为似嗟切读(sié),《集韵》《韵会》《正韵》为徐嗟切读(xié);又用在地名上的有山谷名为“斜”,读法为于遮切、余遮切,读(ye),都没有个读法是读做(xiá)的。 “斜”字根据《玉篇》:散也不正也;《说文》抒也。 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xi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cn/kid/2004-12-23/U307P205T1D4780F102DT20041223095348.swf ——这两首诗的韵律是一样的。 平仄结构 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平 依照七绝用韵的惯例,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斜”变音就有点多余。但根据音韵学的知识,押韵押的是主元音和韵尾,而不是韵母。现代普通话中,“斜”读作 xié,i 是介音,é 是主元音;“家”读作 jiā,i 是介音,ā 是主元音;“花”读作 huā,u 是介音,ā 是主元音。所以“家”和“花”可以押韵,而“斜”不能。根据《切韵》《广韵》音系的平水韵,“斜”“家”“花”同属下平声六麻韵,说明唐宋中古音里,这三字的主元音是相同的。于是把“斜”读作 xiá 的一个理由是回复古音。这么做也是有名堂的,称为叶音,即对古韵文中不协韵的字临时改变读音以求与时音和谐。 很简单一点古代诗歌,通常是为歌而做的歌词,是用来演唱的,当然为了演唱符合音律,除了做诗是要求一定的韵律外,某些字会做一些变音处理。词有固定的词牌,也就是固定的音律了。即使现代的歌曲在演唱时也会把某些字的读音改变,这里就不用举例了,太多了。 其它古诗中个别字读音的问题也是这样。如果想彻底弄清楚的话,建议学习古诗的音韵学。不过最好是当做兴趣就好了。 附录:字典中斜字的解释 斜 xié 〔动〕 (1) (形声。从斗,余声。本义:用斗倒出) (2) 舀出 [ladle out] 斜,抒也。——《说文》 (3) 又如:斜酒(舀酒) (4) 侧着移动,向偏离正中或正前方的方向移动 [edge] 门子才斜签着坐下。——《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飞腾暮景斜。——《杜位宅守岁》 (5) 又如:斜签(侧着身子);斜躺(斜着下垂) 斜 xié 〔形〕 (1) 不正,歪斜 [oblique;slanting;inclined;tilted] 明月斜挂。——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斜风细雨。——唐·张志和《渔歌子》 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烟斜雾横。——唐·杜牧《阿房宫赋》 (2) 又如:斜月三星(心字的隐喻);斜射路(抄近路在田中踩踏出来的斜道);斜柯(倾侧;敲侧);斜刺(斜刺里);斜径(歪斜的小路) (3) 同“邪”。不正当,不正派 [evil]。如:斜局(指行止心态不正常);斜气(邪气,不正之气) (4) 同“邪”。不专诚 [heretical] 又想:“师父万一心斜,走到西方,亦无用处。”——《西游记》 斜 xié 〔名〕 巷 [lane] 长安有狭斜,狭斜不容车。——古乐府《长安有狭斜行》 参考资料:/royfang/blog/cns!53F57C7F0CE9D52C!316.ent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