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言唐诗画谱序——程涓001 张九龄 感遇四首之一 孤鸿海上来 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 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 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 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 弋者何所慕 002 张九龄 感遇四首之二 兰叶春葳蕤 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 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 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 2.带洁字的六言律诗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六言诗,是孔融的三首六言诗。 孔融汉家中叶道微,董卓作乱乘衰,僭上虐下专威,万官惶怖莫违,百姓惨惨心悲。郭李纷争为非,迁都长安思归。 瞻望关东可哀,梦想曹公归来。从洛到许巍巍,曹公忧国无私,减去厨膳甘肥。 群僚率从祁祁,虽得俸禄常饥,念我苦寒心悲。妾薄命二首 曹植携玉手喜同车,北上云阁飞除。 钓台蹇产清虚,池塘观沼可娱。仰泛龙舟绿波,俯擢神草枝柯。 想彼宓妃洛河,退咏汉女湘娥。(其一)日月既逝西藏,更会兰室洞房。 华灯步障舒光,皎若日出扶桑,促樽合坐行觞。主人起舞娑盘,能者穴触别端。 腾觚飞爵阑干,同量等色齐颜。任意交属所欢,朱颜发外形兰。 袖随礼容极情,妙舞仙仙体轻。裳解履遗绝缨,俯仰笑喧无呈。 览持佳人玉颜,齐举金爵翠盘。手形罗袖良难,腕若不胜珠环,坐者叹息舒颜。 御巾糦粉君傍,中有霍纳都梁,鸡舌五味杂香,进者何人齐姜,恩重爱深难忘。召延亲好宴私,但歌杯来何迟。 客赋既醉言归,主人称露未?。(其二)嵇康有六言古诗10首,每首皆是四句。 其中《惟上古尧舜》、《唐虞世道治》、《东方朔至清》、《楚子文善仕》、《老莱妻贤明》、《嗟古贤原宪》六首,咏赞古时明君贤相、圣贤高士,表达了对古代圣贤的钦敬之意。《智慧用有为》、《名与身孰亲》、《生生厚相招》、《名行显患滋》四首,则是人生经验教训的总结,寓有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生活哲理。 嵇康的时代,“声律说”尚未出现,但嵇康的六言诗不仅契合韵律,而且每首皆是四句,具备了六言绝句的基本形式,为六言绝句的出现提供了基本范式。南朝宋谢晦的《悲人道》是六言诗歌发展史上惟一的长篇六言古风。 傅玄《董逃行历九秋篇》,庾信《怨歌行》,王褒《高句丽》等,盖皆出于子建。至唐乃变为韦应物、刘长卿、王建诸人之《调笑令》与《谪仙怨》梁昭明太子萧统的《貌雪诗》是最早的六言三韵,其诗云:既同眐梅英散,复似太谷花飞。 密如公超所起,皎如渊客所挥。无羡昆岩列素,岂匹振鹭群归。 北周的王褒亦有六言三韵:萧萧易水生波,燕赵佳人自多。倾杯覆碗*,*,,垂手奋袖婆娑。 不惜黄金散尽,只畏白日蹉跎。(《高句丽》)梁简文帝萧纲的《倡楼怨节诗》共八句,可视作六言律诗的雏形。 到了北周庾信的《怨歌行》和《舞媚娘》,则初步具备了六言律诗的基本特征:家住金陵县前,嫁得长安少年。回头望乡泪落,不知何处天边?胡尘几日应尽,汉月何时更圆?为君能歌此曲,不觉心随断弦。 (《怨歌行》)朝来户前照镜,含笑盈盈自看。眉心浓黛直点,额角轻黄细安。 只疑落花慢去,复道春风不还。少年惟有欢乐,饮酒那得留残。 (《舞媚娘》)王维有几首。田园乐七首(一作辋川六言,第六首一作皇甫曾诗)1厌见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 官府鸣珂有底,崆峒散发何人。2再见封侯万户,立谈赐璧一双。 讵胜耦耕南亩,何如高卧东窗。3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4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5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6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7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 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粱夜舂。隔汉江寄子安 鱼玄机江南江北愁望,相思相忆空吟。 鸳鸯暖卧沙浦,砠矦闲飞桔林。烟里歌声隐隐,渡头月色沉沉。 含情咫尺千里,况听家家远砧。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繁荣时代。 六言诗虽然不像五、七言诗那样普及和繁荣,但也绝不像有人说的那样极为罕见。南宋洪迈编纂的《万首唐人绝句》收录六言绝句37首,明万历年间黄凤池刊刻的《六言唐诗画谱》收录六言绝句57首,清人严长明编纂的《万首唐人绝句》收录六言绝句50首。 即以收录唐人绝句最多的《六言唐诗画谱》而论,有些很有名的六言绝句就没有收进去(如皇甫冉有六言绝句三首,而《六言唐诗画谱》仅收二首),如果再加上六言律诗、三韵以及六言声诗,唐人六言诗显然远不止这个数字。有人据《全唐诗》作过统计,说唐代共有六言诗75首。 ⑨这个数字显然不太准确。唐代六言各体的成熟与定型,为六言诗歌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唐代以后,六言诗创作有渐趋兴盛之势。到了两宋以后,六言诗成为文人雅士抒情言志、描摹景物的常用诗体。 清人严长明编纂的《千首宋人绝句》,收录有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秦观、陆游、杨万里、范成大等著名诗人的六言绝句98首,约占全书的1/10。明代著名作家,如明初“三杨”之中的杨基、杨士奇,明前期文坛泰斗李东阳,“前七子”中的何景明,公安“三袁”中的袁宏道,“竟陵派”的领军人物谭元春等,都有六言诗作传世。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明代还出现了几种较有影响的六言诗选本,如李攀龙的《六言诗选》、杨慎的《古六言诗》、黄凤池的《六言唐诗画谱》等。这些选本的出现,扩大了六言诗的影响,促进了六言诗的发展。 尤其是黄凤池的《六言唐诗画谱》,融诗、书、画于一体,使读者“阅诗以探文之神,摹字以索文之机,绘画以窥文之巧”⑩,对六言诗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清。 3.诗词鉴赏《十五夜望月》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农历十五日的中秋之夜。 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详。 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主要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情痴,手法确实高妙。 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4.古诗菊花的译文菊花 作者:元稹 体载: 七绝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 陶家:陶,指东晋陶渊明。 【简析】: 最后两句说明他偏爱菊花的原因,是历来被人传诵的句子。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菊 花 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明刊本《唐诗画谱》 咏菊,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可爱。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 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阎昭典) 5.借事物或是抒发情怀的古诗忆梅 年代:【唐】 作者:【李商隐】 体裁:【五绝】 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 注释 【注释】: 这是李商隐作幕梓州后期之作。 写在百花争艳的春天,寒梅早已开过,所以题为“忆梅”。 一开始诗人的思绪并不在梅花上面,则是为留滞异乡而苦。 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离长安一千八百余里,以唐代疆域之辽阔而竟称“天涯”,与其说是地理上的,不如说是心理上的。李商隐是在仕途抑塞、妻子去世的情况下应柳仲郢之辟,来到梓州的。 独居异乡,寄迹幕府,已自感到孤孑苦闷,想不到竟一住数年,意绪之无聊郁闷更可想而知。“定定住天涯”,就是这个痛苦灵魂的心声。 定定,犹“死死地”、“牢牢地”,诗人感到自己竟象是永远地被钉死在这异乡的土地上了。这里,有强烈的苦闷,有难以名状的厌烦,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哀。 屈复说:“‘定定’字俚语入诗却雅。”这个“雅”,似乎可以理解为富于艺术表现力。 为思乡之情、留滞之悲所苦的诗人,精神上不能不寻找慰藉,于是转出第二句:“依依向物华。”物华,指眼前美好的春天景物。 依依,形容面对美好春色时亲切留连的意绪。诗人在百花争艳的春色面前似乎暂时得到了安慰,从内心深处升起一种对美好事物无限依恋的柔情。 一、二两句,感情似乎截然相反,实际上“依依向物华”之情即因“定定住天涯”而生,两种相反的感情却是相通的。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三、四两句,诗境又出现更大的转折。面对姹紫嫣红的“物华”,诗人不禁想到了梅花。 它先春而开,到百花盛开时,却早花凋香尽,诗人遗憾之余,便不免对它怨恨起来了。由“向物华”而忆梅,这是一层曲折;由忆梅而恨梅,这又是一层曲折。 “恨”正是“忆”的发展与深化,正象深切期待的失望会转化为怨恨一样。 但这只是一般人的心理。 对于李商隐来说,却有更内在的原因。“寒梅”先春而开、望春而凋的特点,使诗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然而紧接着便是一系列不幸和打击,到入川以后,已经是“克意事佛,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樊南乙集序》),意绪颇为颓唐了。 这早秀先凋,不能与百花共享春天温暖的“寒梅”,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吗?诗人在《十一月中旬扶风界风梅花》诗中,也曾发出同样的感叹:“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非时而早秀,“不待作年芳”的早梅,和“长作去年花”的“寒梅”,都是诗人不幸身世的象征。 正因为看到或想到它,就会触动早秀先凋的身世之悲,诗人自然不免要发出“寒梅最堪恨”的怨嗟了。诗写到这里,黯然而收,透出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调。 五言绝句,贵天然浑成,一意贯串,忌刻意雕镂,枝蔓曲折。这首《忆梅》,“意极曲折”(纪昀评语),却并不给人以散漫破碎、雕琢伤真之感,关键在于层层转折都离不开诗人沉沦羁泊的身世。 这样,才能潜气内转,在曲折中见浑成,在繁多中见统一,达到有神无迹的境界。 早梅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体裁:【五古】 园中有早梅,年例犯寒开。 少妇争攀折,将归插镜台。① 犹言看不足,更欲剪刀裁。 菊花 年代:【唐】 作者:【黄巢】 体裁:【七绝】 类别:【静物】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释 又题作:不第后赋菊 这首诗的题目,《全唐诗》作“不第后赋菊”,大概是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但《清暇录》只说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题为“菊花”。 重阳节有赏菊的风俗,相沿既久,这一天也无形中成了菊花节。这首菊花诗,其实并非泛咏菊花,而是遥庆菊花节。 因此一开头就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意即等到菊花节那一天。不说“九月九”而说“九月八”,是为了与“杀”、“甲”叶韵。 这首诗押入声韵,作者要借此造成一种斩截、激越、凌厉的声情气势。“待到”二字,似脱口而出,其实分量很重。 因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覆、扭转乾坤之日,因而这“待”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往。而这一天,又绝非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即,而是如同春去秋来,时序更迁那样,一定会到来的,因此,语调轻松,跳脱,充满信心。 “待到”那一天又怎样呢?照一般人的想象,无非是菊花盛开,清香袭人。作者却接以石破天惊的奇句——“我花开后百花杀”。 菊花开时,百花都已凋零,这本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这里特意将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凋零)并列在一起,构成鲜明的对照,以显示其间的必然联系。 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是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立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了。这一句斩钉截铁,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三、四句承“我花开”,极写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地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 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日。 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伟,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