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带怜字的诗词酬娄秀才寓居开元寺,早秋月夜病中见寄柳宗元 客有故园思,潇湘生夜愁。 病依居士室,梦绕羽人丘。味道【怜】知止,遗名得自求。 壁空残月曙,门掩候虫秋。谬委双金重,难征杂佩酬。 碧霄无枉路,徒此助离忧。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清平乐王安国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 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 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临江仙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谷口书斋寄杨补阙钱起 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家僮扫萝径,昨与故人期。洛阳女儿行王维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帏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只是熏香坐。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西施咏王维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少年游 润州作苏轼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晚晴李商隐深居府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梅子黄时雨宋词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出自宋朝诗人贺铸的《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赏析 这首词通过对暮春景色的描写,抒发作者所感到的“闲愁”。上片写路遇佳人而不知所往的怅惘情景,也含蓄地流露其沉沦下僚、怀才不遇的感慨。 下片写因思慕而引起的无限愁思。全词虚写相思之情,实抒悒悒不得志的“闲愁”。 立意新奇,能兴起人们无限想象,为当时传诵的名篇。 贺铸的美称“贺梅子”就是由这首词的末句引来的。 据周紫芝《竹坡话》载:“贺方回尝作《青玉案》词,有‘梅子黄时雨’之句,人皆服其工,士大夫谓之贺梅子。”可见这首词影响之大。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横塘,在苏州城外。 龚明之《中吴纪闻》载:“铸有小筑在姑苏盘门外十余里,地名横塘。方回往来于其间。” 是作者隐居之所。凌波,出自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这里是说美人的脚步在横塘前匆匆走过,作者只有遥遥地目送她的倩影渐行渐远。基于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遗憾,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推测那位美妙的佳人是怎样生活的。 “锦瑟年华谁与度?”用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诗意。下句自问自答,用无限婉惜的笔调写出陪伴美人度过如锦韶华的,除了没有知觉的华丽住所,就是一年一度的春天了。 这种跨越时空的想像,既属虚构,又合实情。 上片以偶遇美人而不得见发端,下片则承上片词意,遥想美人独处幽闺的怅惘情怀。 “碧云”一句,是说美人伫立良久,直到暮色的四合,笼罩了周围的景物,才蓦然醒觉。不由悲从中来,提笔写下柔肠寸断的诗句。 蘅皋,生长着香草的水边高地,这里代指美人的住处。“彩笔”,据《南史·江淹传》:“……(淹)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 ’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这里用彩笔代指美人才情高妙。 那么,美人何以题写“断肠句”?于是有下一句“试问闲愁都几许?”刘熙载云:“贺方回《青玉案》词收四句云:‘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其未句好处全在‘试问’句呼起,及与上‘一川’二句并用耳。” 笔者认为,“试问”一句的好处还在一个“闲”字。“闲愁”,即不是离愁,不是穷愁。 也正因为“闲”,所以才漫无目的,漫无边际,飘飘渺渺,捉摸不定,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种若有若无,似真还幻的形象,只有那“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差堪比拟。 作者妙笔一点,用博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显示了超人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宋·罗大经云:“以三者比愁之多,尤为新奇,兼兴中有比,意味更长。” 清·王闿运说:“一句一月,非一时也。”都是赞叹末句之妙。 贺铸一生沉抑下僚,怀才不遇,只做过些右班殿臣、监军器库门、临城酒税之类的小官,最后以承仪郎致仕。将政治上的不得志隐曲地表达在诗文里,是封建文人的惯用手法。 因此,结合贺铸的生平来看,这首诗也可能有所寄托。贺铸为人耿直,不媚权贵,“美人”、“香草”历来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因此,作者很可能以此自比。 居住在香草泽畔的美人清冷孤寂,不正是作者怀才不遇的形象写照吗?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首词之所以受到历代文人的盛赞,“同病相怜”恐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吧!当然,径直把它看作一首情词,抒写的是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怅惘,亦无不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理解,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对于封建时代的人们来说,都是“与我心有戚戚焉”。 这一点正是这首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3.为什么说宋词是宋代文学的最高代表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其时,不但宫廷内设有教场,在许多城市也都有歌楼伎馆,甚至有些官僚豪绅家里也有歌伎舞女,这种社会风尚为宋词的普遍发展提供了条件。 宋词数量巨大,近人唐圭章编的《全宋词》,含著名词人1330多家、作品19900多首。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 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 由此足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 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影响久远。 宋词的繁荣与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和词的文体特点有密切的关系。词产生于民间,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娱乐色彩。 宋代由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享受的待遇非常优厚。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时,就公开鼓励大臣们“多买歌儿舞女”。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整个社会形成了竞相追求享乐的风气。又由于宋代(特别是北宋)社会相对安定,政局相对稳定。 词这种带着浓厚的娱乐色彩,几乎没有传统的政治、道德负荷的文学形式,在宋代终于找到了最为适宜的生长环境,所以便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发展起来了。 先讲宋词的成就。 词源于唐代的曲子词,句子有长有短,和乐曲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歌唱。由于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应市井娱乐生活的需要,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句子长短不齐的词也更便于抒发人们忧国忧民的思想,因此便逐渐兴盛起来,取代诗而成为文学的主流。 课文按北宋前期、北宋中后期和南宋四个阶段,分别介绍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与陆游的词作风格及其成就。柳永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重要代表。 他长期在都市里生活,作品多表现城市的繁华和男女的悲欢离合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的孤寂与乡愁。他的词作,多采用俚俗口语,通俗生动,“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因而流传很广。 他的词作,还大量融入铺叙的成分,不仅扩大词的境界,也为元曲的发展开启了门径。苏轼是北宋中后期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他的词作题材十分广泛,大大拓展了词的内容,并以豪迈奔放的感情,为词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两宋之交的李清照,是杰出的婉约派女词人,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善于用白描手法、浅白词句,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 南宋的辛弃疾和诗人陆游,主张积极抗金,作品都以豪放为主,深刻地表达了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苏轼和辛弃疾是宋代最具代表性、成就最高的词作家。 4.诗经或者唐诗宋词里面含宋字的句子1、宋玉当时情不浅-----宋 欧阳修 《渔家傲·八月秋高风历乱》 2、全胜宋玉-----宋 苏轼 《满庭芳·香叆雕盘》 3、宋玉台头-----宋 黄庭坚 《减字木兰花·襄王梦里》 4、宋玉短墙东畔-----宋 黄庭坚 《西江月·宋玉短墙东畔》 5、料得有心怜宋玉-----宋 秦观 《浣溪沙》 6、宋玉墙高才一觇-----宋 周邦彦 《蝶恋花·美盼低迷情宛转》 7、若教宋玉尊前见-----宋 朱敦儒 《鹧鸪天·通处灵犀一点真》 8、都无晋宋之间事-----宋 辛弃疾 《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 9、才称屈宋-----宋 无名氏 《沁园春·阊阖初开》 10、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魏晋 曹植 《洛神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