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钟山晚步》 王安石《钟山晚步》 小雨轻风落楝花, 细红如雪点平沙。 槿篱竹屋江村路, 时见宜城卖酒家。 画家可以无须费力即可作出一幅幅迷人的画来。 介甫这一时期的诗作,比他前期诗作,诗律更严谨,语言更精警.但前期诗作中的政治热情锐退,诗风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表现为闲澹,清婉,雅丽. 下面我自己"翻译"了一下: 若有若无的和风吹散了雨丝,落在楝花花瓣上. 细小的红丝,像冬雪覆盖在一望无际的荒园上. 道旁小路上有户人家,以木槿为篱,青竹做庐. 走几步便可看见宜城悠闲自得的卖酒人家。.。 2.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各题钟山晚步王安石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描写了暮晚时分春寒料峭、阴霾满天的情景,点明题中“晚”字,为全诗定下了幽怨清凉的抒情基调。(3分。 每点1分)2。王诗是闲适之情,“时见”一词显得悠闲,“晚步”赏景见情趣;范诗表达的是一种“怨”情,怨春风吹开红紫花朵又吹落,有情也无情,“晚步”赏景见情趣、理趣。 (4分。每诗的情感与分析各1分)1。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从内容上看“料峭轻寒结晚阴”,轻轻的寒意凝结着傍晚的阴霾,写暮晚时分料峭的春寒、阴霾的天空,有一种“晚来风寒”的苍茫沉重感,为全诗定下了幽怨清凉的抒情基调。 从结构上看,点明了时间是晚上,照应了题目。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王诗写到:若有若无的和风吹散了雨丝,落在楝花花瓣上,细小的红丝,像冬雪覆盖在一望无际的荒园上。 道旁小路上有户人家,以木槿为篱,青竹做庐,走几步便可看见宜城悠闲自得的卖酒人家。表达了一种闲适之情。 范诗富含哲理韵味的诗,描绘了春深时节落花渐凋的景象。起句为全诗定下了幽怨清凉的抒情基调。 承句运用拟人的艺术手法,落红乱舞,抱怨春深,担心春尽,欲挽留而不能。 转句是说,东风既吹开百花,又吹落百花,既有情,也无情。 末句感叹东风虽是一种,心灵却是有情与无情两种不同心灵的汇合。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回答问题(7分)钟山晚步br/【答案】【小题1】“细红如雪点平沙”的表达效果:“细红”代指楝花的色彩,“如雪”喻指楝花在轻风中轻盈飘飞的姿态,“点平沙”生动描写楝花坠落平地的美态。 (3分。每点1分);“料峭轻寒结晚阴”一句在诗中的作用:描写了暮晚时分春寒料峭、阴霾满天的情景,点明题中“晚”字,为全诗定下了幽怨清凉的抒情基调。 (3分。每点1分)【小题2】王诗是闲适之情,“时见”一词显得悠闲,“晚景”赏景见情趣;范诗表达的是一种“怨”情,怨春风吹开红紫花朵又吹落,有情也无情,“晚步”赏景见情趣、理趣。 (4分。每诗的情感与分析各1分)【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即可,“细红如雪点平沙”,通过视觉上的变化加以描述,层次感强;““细红如雪点平沙”要注意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思考其作用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试题分析:回答诗人的思想感情,注意联系诗句内容,从诗的主旨上加以分析,结合两位诗人的身世背景以及写作风格,加以分析即可,同时要兼顾诗句中的“诗眼”。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宋词东岗晚步的阅读东岗晚步 李弥逊 饭饱东岗晚杖藜,石梁横渡绿秧畦。 深行径险从牛后,小立台高出鸟栖。 问舍谁人村远近,唤船别浦水东西。 自怜头白江山里,回首中原正鼓鼙。 (1)这首诗前六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2)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解析这是一首具有浓厚乡间气息的诗歌,诗人形象很鲜明,表现了他扶杖散步的情景。这与陶潜的田园诗有相通之处。后两句是对上文的转折,面对着这些美好的景色,又联想到国家的危难,诗人怎能不发出感慨呢? 参考答案(1)勾画了一幅诗人在清新而饶有生气的乡村傍晚中扶杖散步的图景,给人以宁静美好的感觉。 (2)尾联写自怜白头,回首中原战鼓,深感发白身闲,表现了心系国事,为无法拯救国家命运而感慨无穷。 5.求王安实的<<茅檐>>和<<钟山晚步>>我不知道你说的茅檐是不是这个,我没听说过书湖阴先生①壁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②送青来。注释①:湖阴先生:名杨德逢,为王安石寓金陵紫金山下时的邻居。 ②:排闼:推开门。简析王安石晚年退居江宁,心绪趋于平静,吟诗学佛,创作了许多写景抒情的绝句,为人称誉。 黄庭坚评曰:“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五)。 曾季狸《艇斋诗话》亦云:“荆公绝句妙天下”,“绝句之妙,唐则杜牧之,本朝则荆公,此二人而已”。《书湖阴先生壁》共二首,这首非常有特色,大多数文学史都提到它。 湖阴先生是杨德逢的别号,王安石的邻居。这首小诗写出湖阴先生住处的特点,写出一个清幽雅洁的意境,用笔精妙。 茅草房檐下,因为主人经常清扫而没有苔藓,显得干净,整个小院则很宁静。请留意,诗人说的是“静无苔”,而不是“净无苔”,这里,“静”与“净”侧重修饰的对象不同,前者一比后者包含的意思更加丰富。 因为“净”是修饰茅檐下的石头的,只表明一层干净清洁的意思,而“静”则是修饰了整个环境,写出一种气氛。况且,既说了“长扫”,有补言“无苔”,洁净这个意思已经表达清楚,再加一“净”字就没有必要了。 第二句写花木长得很好,整治成畦,全是主任自己亲手栽种的。这两句从小处落笔,写湖阴先生的住处景物,在描写茅檐无苔,花木成畦这些外在景物的同时,也摹写出主人的内在性情。 这是一位心境安闲、雅好整洁的人物。 后面两句从大处落笔,写湖阴先生的居处环境:“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一带流水护卫着田地,环 绕着绿色的农作物;两座山峰面对着房屋,仿佛要推开门,给主人送上满山的青翠。诗人运用了对偶、拟人、借代的修 辞手法,把山水描写得有情且有趣。 山水本是无情之物,可诗人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措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这就使本来没有生命的山水具有了人的情思,显得柔婉可爱,生动活泼。本来水是环绕着绿色的农作物,但诗人没说具体的植物,而是用植物的色彩来代替,说“将绿绕”,环绕着绿意;青色,也是虚的,是没法送的,诗人却说山要“送青来”,这就化实为虚,诗意盎然。 事实是湖阴先生的房屋与山距离很近,主人开了门,就会看见青苍的山峰。可如果写成开门见青山,那就全无诗味了,诗人换了个说法,从对面落笔,让山做了主语,化静为动,顿成佳句,这真是巧思妙想,令人拍案叫绝。 后两句写得这么好,并非完全出自诗人的独创,而是有所借鉴。据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载,五代沈彬有诗句云:“地隈一水巡城转,天约群山附郭来”,王安石的诗句是摹仿沈诗而成。 两相比较,沈诗大为逊色,干枯乏味,与王句根本不可同日而语。王安石巧于点化,出于蓝而远胜于蓝,因而对他的这两句诗,人们非常熟悉,津津乐道,至于沈诗则鲜有人知。 《钟山晚步》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雪点平沙。槿篱竹屋江村路,时见宜城卖酒家。 画家可以无须费力即可作出一幅幅迷人的画来。介甫这一时期的诗作,比他前期诗作,诗律更严谨,语言更精警.但前期诗作中的政治热情锐退,诗风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表现为闲澹,清婉,雅丽.下面我自己"翻译"了一下:若有若无的和风吹散了雨丝,落在楝花花瓣上.细小的红丝,像冬雪覆盖在一望无际的荒园上.道旁小路上有户人家,以木槿为篱,青竹做庐.走几步便可看见宜城悠闲自得的卖酒人家.。 6.宋词东岗晚步的阅读东岗晚步李弥逊饭饱东岗晚杖藜,石梁横渡绿秧畦。 深行径险从牛后,小立台高出鸟栖。问舍谁人村远近,唤船别浦水东西。 自怜头白江山里,回首中原正鼓鼙。(1)这首诗前六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2)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解析这是一首具有浓厚乡间气息的诗歌,诗人形象很鲜明,表现了他扶杖散步的情景。 这与陶潜的田园诗有相通之处。后两句是对上文的转折,面对着这些美好的景色,又联想到国家的危难,诗人怎能不发出感慨呢?参考答案(1)勾画了一幅诗人在清新而饶有生气的乡村傍晚中扶杖散步的图景,给人以宁静美好的感觉。 (2)尾联写自怜白头,回首中原战鼓,深感发白身闲,表现了心系国事,为无法拯救国家命运而感慨无穷。 7.诗词鉴赏:晚步,诗人历鹗草根历鹗 苦逼雄飞 ————说历鹗《晚步》 程旭东 斜景忽已暝,流莺时一鸣。水光知月出,花落见风行。 僻地非遗世,新畦欲耦耕。孤吟少俦侣,发兴自江城。 【注释】 诗写于厉鹗因家贫租屋东园读书时,两年后,他考中举人。发兴:激发意兴。 【句意】 猛然间发现夕阳隐去最后一抹余晖,天完全黑下来了;那黄鹂清脆婉转的歌声不时在我的耳畔回荡。看到眼前波光荡漾,我才发现月亮早已经在天边升起,看到飘飞的落花我才觉察到晚风轻拂,撩拨着我这散步的闲人。生活在这偏僻的地方,我并不是想遗世独立,脚下新开辟的天地,我打算快快地种上庄稼除草施肥。我边走边吟,我的生活中没有什么同甘共苦的朋友,但是我的心却飞扬在远方! 【说诗】 历鹗字太鸿,一字雄飞。少年历鹗因为家境贫寒被送去做和尚。但他是一个苦逼,不愿意做和尚。他求知欲强, “读书数年,即学为诗,有佳句”, “于书无所不窥,所得皆用之于诗”,要做一个有所成就的读书人。 写下这首诗时历鹗还是一屌丝。这天,黄昏时分他就开始散步。他竟也和后来的朱自清一样,在这片天地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以至于忘却了时间,连身边的夕阳、黄鹂、月亮等等都没有在意。首联和颔联写得有些别致。这两联写景。他在看、在听,但他很不专注;因为他用了一个“忽”字一个“时”字!“斜景”就是夕阳,诗人是忽然之间才发现它退出大地的舞台,天黑了;黄鹂在婉转鸣叫,但是诗人是时不时地才听到!月亮出来了,但是他只是在看到从水面上的浮光后才知道的;有风吹风,但是他只是在看到落花之后才意识到的!这是本诗的亮点,写环境的幽美,一般人也是用有声反衬无声,动静结合等技巧,但这个静和动是诗人一直在关注着的对象,诗人是用景物来衬托内心的情感,所以诗人很在乎这些景物的细微变化。而本诗,诗人却忘情于这些景物,突然之间才从自我的境界中回到现实的情景,别有情趣。 也许,这是自我意识的一种沉迷和复苏,或者说是自我的一次放松和回收。 接下来诗人写他在东园做的两件要紧事。一是开辟几块新地,要亲手种庄稼,解决物质需求问题。二是读书为诗,即使往来无人,依然意兴盎然,满足精神上的需求。这两样的事,陶渊明做过,但是陶渊明在仕隐进退、贫富交战中做得洒脱,其为人,表现出澄明的境界,其诗赋,达到一个巅峰。历鹗似乎和陶渊明不同,他已经说了,他虽然处在被人们遗忘的荒僻地方,但是不是“遗世”独立!他的心里还是牵挂的是那个“江城”!他说得直白,也表现为急迫。 读到这里,问题就来了:颈联、尾联与首联、颔联又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首联颔联是写晚步时所见之景所闻之声,颈联尾联是写晚步时所想之事,二者统一于“晚步”之中。其次,首联颔联用“斜景”“流莺”“水光”“月”“花”“风”等意象渲染出幽美的意境,衬托出诗人面对农耕、面对孤寒所表现出的宁静平和自足自我勉励的心态。 由此说来,诗人散步,也和我们常人一样,消遣消遣而已。只不过,诗人在贫困中不象谋生手段财富值为零的一般读书人,能够自己解决物质需求问题,而且不甘现状,能够奋发进取。这倒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了。 也许,正是有这样的心态,两年后诗人考中了举人。再后来,除了诗文名世外,他还以《宋诗纪事》和《辽史拾遗》两部力作受到时人的好评。 但是这么一个勤勉有成的人,也有两次落第的记录。第二次落第是因为他误将论写在诗前,用今天的话说是写错了答题位置。不知怎的,朋友们他叹息时,他却淡淡地说道:“吾本无宦情,今得遂幽慵之性,菽水以奉老亲,薄愿毕矣。” 看来,诗的尾联“发兴自江城”中的“兴”就不一定是经世济时的兴,“江城“就不一定是功名的符号,因为他本来就能够了解到自己性格孤僻,他所做只是满足自己的点点爱好,满足标准不高的生活需要而已。 如果这些都是真的,那么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可亲的草根!看到的是一个和陶渊明在本性上相似的草根! 本文内容转自程旭东的blog 8.王安石的诗明妃曲二首 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其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棋 莫将戏事扰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 战罢两奁分白黑,一枰何处有亏成。 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 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 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 春夜 金炉香尽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北山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葛溪驿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示长安君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革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钟山晚步》 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雪点平沙。槿篱竹屋江村路,时见宜城卖酒家。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孤桐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谢公墩》 万事付鬼,耻辱何足论。 《岁晚》 月映林塘淡,风含笑语凉。俯窥怜绿净,小立伫幽香。携幼寻新的,扶衰坐野航。延缘久未已,岁晚惜流光。 《山行》 出写清浅景,归穿苍翠阴。平头均楚制,长耳嗣吴吟,暮岭已佳色,寒泉仍好音。谁同此真意,倦鸟亦幽寻。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题贾魏公耽遗像 宋 王安石 功臣烜赫在三朝,经术从容辅汉条。 儒服早纡丞相绂,戎冠再插侍中貂。 开仓六塔流民复,出甲甘陵叛党消。 甲第至今空画像,当年于此识风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