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王揖唐诗

1.朱熹.徐珂.戴震是什么时期的人

1. 朱熹(1130年-1200年),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婺源人(今江西婺源),生于福建路龙溪县(今日福建漳州龙海市(合龙溪县、海澄县而成)。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斋号晦庵、考亭,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谥文,又称朱文公。南宋理学家,程朱理学集大成者,尊称朱子。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家境穷困,自小聪颖,弱冠及第,中绍兴十八年进士,历高孝光宁四朝。于建阳云谷结草堂名“晦庵”,在此讲学,宋理宗赐名“考亭书院”,故世称“考亭学派”。

朱熹承北宋周敦颐与二程学说,创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学风,称为理学。其著作甚多,辑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作为教本,也成为后代科举应试的科目,在中国,有专家认为他确立了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2. 徐珂(1869年-1928年),原名昌,字仲可,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人。光绪年间(1889年)举人。后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参加南社。曾担任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时的幕僚,不久离去。1901年在上海担任了《外交报》、《东方杂志》的编辑,1911年,接管《东方杂志》的“杂纂部”。与潘仕成、王晋卿、王揖唐、冒鹤亭等友好。编有《清稗类钞》、《历代白话诗选》、《古今词选集评》等。

3. 戴震(1724年1月19日-1777年7月1日),中国清代语言学家、思想家。字慎修,号东原,安徽徽州休宁隆阜(今黄山市)人,曾六次会试未中。晚年因学术成就显著,乾隆帝特招入馆任《四库全书》纂修官,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

戴震对于音韵学很有研究,创立了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以及阴阳入对转的理论。此外,他也精通训诂学,晚年所著《孟子字义疏证》是其思想的结晶。

2.段祺瑞晚年的具体历史谁可以告诉我

段祺瑞,原名启瑞,字芝泉,1865年3月6日(清同治四年二月初九)生,城西桥乡大陶岗人,祖父段佩是淮军铭军马队记名总兵,父亲段从文是粗识字的农民。

1884年(光绪十年)考入天津武备学堂炮兵科,学习4年,又考取留学德国学习军事。1890年回国,任山东威海武备学堂算学、炮学教习等职。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袁世凯调段祺瑞到天津小站,协助创办新建陆军,任炮兵学堂总办兼炮兵统带。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随袁世凯去山东镇压义和团。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段祺瑞又随之到保定负责编练北洋军,1902年任北洋军政司参谋处总办。1903年12月,清政府设立练兵处,段祺瑞担任练兵处军令司正使,并加副都统衔,与王士珍、冯国璋并称“北洋三杰”。

1905年后,段祺瑞先后任北洋军四、三、六镇统制。1910年任江北提督,驻清江。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段祺瑞任北洋军第二军军统,段祺瑞顺应革命形势,领衔联名46名将领通电力促清帝退位,支持南北议和,成立共和政体。清朝统治正式结束。

1912年(民国元年)3月13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段祺瑞任陆军总长,次年代理国务总理。

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任**总理,掌握实权,逐步形成皖系集团。1931后“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曾胁迫段祺瑞去东北组织傀儡政府,段严词拒绝。

1933年1月,**派专使迎段祺瑞南下,委以“国府委员”衔。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因胃病出血死于上海宏恩医院。

12月,段家将灵柩运至北京,暂厝于西山卧佛寺。1963年秋葬于香山万安公墓。

段祺瑞尚节俭,财产不多。执政后未回过家乡,也未在家乡置田产。

一生酷爱围棋,曾资助过围棋手过氏兄弟及吴清源等,对围棋发展颇有助益。子段宏业,善围棋,曾任山西井陉正丰煤矿总经理。

3.梅泉诗老指的是谁

梁鸿志(1882-1946) 近代官僚、汉奸 文人。

福建长乐人。清末巨儒梁章钜之子,从小诵读经史,为人狂傲,以东坡自许。

曾任北洋政府秘书长,多藏古代珍籍秘集,藏有33封宋代书札其中有苏东坡致辛弃疾的亲笔信。擅长诗文,著有《爰居阁诗集》,其诗低徊多感,颇有独到之处。

抗战后,因汉奸叛国罪被判死刑。早年中举人。

1905年入京师大学堂。毕业后任山东登莱高胶道尹公署科长、奉天优级师范学堂教员。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任职北京**,曾兼《亚细亚日报》编辑。袁世凯死后投靠段祺瑞,先后任法制局参事、京畿卫戍司令部秘书处长、肃政史、安福国会参议院秘书长,成为安福系骨干分子。

1920年皖系(段祺瑞)战败后,被列为十大祸首之一遭通缉,避居天津。1925年段祺瑞重掌北京政府后,任执政府秘书长。

段倒台后,先后闲居天津、大连、上海、杭州。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日本侵略者的策动下,组织维持会,卖国投敌。

1938年3月28日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维持政府,管辖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的敌占区和南京、上海两个特别市。任“行政院院长”,温宗尧任立法院长。

“维新政府”成立后,立即与日本签订《华中铁矿股份有限公司设立要纲》等一系列协定,使日本得以迅速控制华中经济,掠夺中国的资源和物资等。 是年秋,在日本操纵下北上大连,与伪华北临时政府头目王克敏、王揖唐等商议成立伪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任伪中华民国联合委员会委员。

次年出任汉奸组织“大民会”总裁。1940年3月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后,解散伪维新政府,出任汪伪政府监察院院长。

1944年底汪死后,改任伪立法院院长。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匿居苏州。

是年10月,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归案,押解上海。1946年6月以叛国罪被判处死刑,11月在上海处决。

著有《爰居阁诗集》,其诗低徊多感,颇有独到之处。蓝印本,凡十卷。

是书为梁鸿志赠送给民国集邮巨擘周今觉的诗集,扉页题跋:梅泉诗老吟定,梁鸿志呈。是书不多见,兰印本更属墨凤。

4.历史上的卖国贼的事例

耆英 耆英(1790—1858),满族,爱新觉罗氏,字介春,满洲正蓝旗人,以荫生授宗人府主事。

1838年,他任盛京将军。1842年3月奕经在浙江战败,清政府命耆英署理杭州将军。

4月,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同伊里布一起赴浙江向英军求和。8月,英军闯入南京下关长江江面,耆英同伊里布赶奔南京,跟英国代表璞鼎查谈判,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不久,耆英又在璞鼎查要挟下,诬陷在台湾抗英的台湾道姚莹、总兵达洪阿“冒功欺罔”,致使姚、达二人被革职逮问。1843年,耆英再任钦差大臣,与英国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1844年,他任两广总督兼办通商事务,与美国签订了《望厦条约》,与法国签订了《黄埔条约》。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他被派赴天津与英法联军交涉,因擅自回京,咸丰帝令其自尽。

崇厚 陈录 江朝宗 江朝宗(1861-1943年),行名世尧,原名雨丞,民国时改字澄,道号大中,斋名四勿轩。因排行第四,世称"四先生"。

旌德江村人,寄居六安州麻埠镇(今属金寨县)是北洋军阀重要人物。 江朝宗早年家贫弃学,入清末淮军将领刘铭传所设之麻埠继勋典铺习商。

清光绪十年(1884年)赴台湾投刘(当时刘督办台湾军务)参与抗击法军。刘部克复基隆后,江被升任海军管带。

次年,清政府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后,江返内地办理江南等地赈务。 光绪二十年甲午战争时,随袁世凯出关,负责前敌饷械及侦探敌情。

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兴起江负责处理直隶、山东沿海地区义和团和教民之间纠纷案件。光绪三十一年,江留办京畿冬防,协同守卫皇宫禁地,经直隶总督袁世凯保奏,以知府留于直隶委用。

1915年12月,袁世凯宣布恢复帝制,成立"登极大典筹备处",江朝宗为该处成员之一。 1917年,黎元洪总统府与段祺瑞**发生府院之争,黎召"辫帅"张勋入京调停。

张率兵入京,逼黎以解散国会为调停条件。时伍廷芳为内阁总理。

于是江朝宗于1917年6月12日当上国务总理,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命令解散国会。时避难上海的国会议员们,以江非阁员不能任代总理为由,联名通电反对。

6月24日,江宣告卸任。后被段祺瑞作命为将军府"迪威"将军。

1921年,江朝宗保荐许世英为安徽省省长,自己则以"太上省长"自居。此后,江虽失掌军政大权,却以前清遗老、民国伟人、社会名流自命。

“七七”事变后,他投降日本侵略者当了汉奸。由于他是在日本投降前病死的,所以还举行了一个较为“体面”的葬礼 郑孝胥(1860~1938) 近代诗人,书法家。

字苏堪,一字太夷,号海藏。福建闽侯人。

清光绪八年(1882)举人。由内阁中书改官同知。

光绪十七年,东渡日本,任使馆秘书。次年,升日筑领事,调神户大阪总领事。

二十年归国。历官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京汉铁路南段总办、督办广西边务。

宣统三年(1911),为湖南布政使。清亡后,以遗老自居,先有楼在上海,题海藏楼,寓居于此,常与遗老辈相唱和。

最后叛国,追随日本侵略者,并任伪满洲国国务总理,旧时朋辈,如陈衍、昌广生等,都和他绝交。 曹汝霖 (1877—1966) 上海人,字润田。

早年留学日本。1911年春任清政府外务部副大臣。

1913年8月任袁世凯政府外交次长。1915年和陆徵祥一起奉袁命同日本谈判,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

1916年后任北洋军阀政府交通总长、财政总长。1919年五四运动中,北京学生一致要求惩办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等三人。

6月10日北京政府被迫下令将曹等三人免职。抗日战争时期,曾任伪华北临时政府最高顾问、华北政务委员会咨询委员。

1949年逃往台湾,后至日本、美国。死于底特律。

章宗祥 浙江吴兴人,字仲和。早年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回国后在清政府民政部任职。

1912年任袁世凯总统府秘书。1914年任司法总长。

1916年任驻日公使,与当时的交通总长曹汝霖、前驻日公使陆宗舆勾结,在段祺瑞指使下,出卖国家主权,向日大量借款,激起全国人民愤怒。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在全国人民的强烈抗议下,北洋军阀政府被迫将曹、章、陆等免职。

1920年任中日合办的中华汇业银行总经理。1925年任北京通商银行总经理。

1928年后,寓居青岛。1942年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谘询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居上海 陆宗舆 陆宗舆(1876—1941) 字润生。浙江海宁人。

1899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1902年归国后,任进士馆及警官学堂教习、巡警部主事。

1906年冬随载泽出国考察宪政。1907年调任奉天洋务局总办兼管东三省盐务。

次年升任候补四品京堂。1909年进京任宪政编查馆馆员。

1910年10月,被选为资政院议员。次年秋任交通银行协理、印铸局局长。

武昌起义后,任度支部右丞并代副大臣。后任袁世凯总统府财政顾问。

1913年当选为参议院议员。同年12月被任为驻日公使。

1915年初由袁世凯派遣,与陆徵祥、曹汝霖一起与日方谈判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6月8日,由他在东京与日本换文批准该条约。

1917年8月,任中日合办的中华汇业银行总理,多次经手向日本借款。1919年4月19日,。

5.曹汝霖住的楼叫赵家楼那么请问:

赵家楼何时成为曹汝霖的宅邸,迄今未见到准确资料。

从回忆资料来看,曹宅当时分东、西两院,西院为中式房屋,东院则为西式平房。我所见过曹氏差人的回忆是1918年9月至曹公馆当差,可见成为曹宅起码是1918年。

其实,曹汝霖不仅在赵家楼有公馆,他还有两房姨太太,分别在锡拉胡同和西观音寺有宅寓。大太太带着几位子女,包括1918年冬曹氏父母从原籍上海亦迁来,均住赵家楼。

曹汝霖与陆宗舆、章宗祥都原籍浙江,又同去日本留学,1904年一同归国参加“经济特科”,被清廷授主事职衔。曹汝霖任职商部商务司,后调外交部。

北洋时期当了大官,几次丧权辱国,向日本大借款,还是“二十一条”谈判的参与者,被视为亲日派,所以“五·四”运动中曹氏受打击最沉重。而最令曹汝霖生气的是,火烧曹宅说蜂起,有漏电失火说,有曹家家人趁火打劫说,而支持、同情学生运动的报刊,也多采用此二说。

当然目的是保护学生免遭当局迫害(学生激于义愤,首先点火者即当年北京高师数学科四年级学生匡互生,后随**在湖南从事驱张运动,1933年病逝)。6月10日总统徐世昌颁令罢免曹、陆、章三人职务,也否认学生烧毁曹宅,曹汝霖在医院看到报纸后,大为生气,马上找徐质问。

始愤而以辞去交通总长等职务泄愤。罢官之后,仍担任交通银行经理(当时报章说曹辞去交通银行经理职务,实际依然保留)。

但他经“五·四”风波,受刺激很深,发誓不再过问政治,愿做在野之民。他先潜往东交民巷法国医院。

一天后又躲进东单三条同仁医院,仍觉得不保险,又搬到北海团城(当时团城由京绥铁路局管辖),闭门谢客。1919年冬,曹又避到天津德国租界居住。

他每以宋人戴石屏《述怀诗》表述自己今后的志向,其诗云:“人生安份即逍遥,莫问明时叹不遭。赫赫几时还寂寂,闲闲到底胜劳劳。

一心水静唯平好,万事如棋不着高。王榭功名有遗恨,争做刘阮醉陶陶。”

看来,曹汝霖是将安分守己视为座右铭的。尽管如此,曹汝霖的心情一直郁郁寡欢。

因为他尽管在租界当寓公,深居简出,但人们并没有忘记和原谅他。他的儿子在天津南开读书,却没有一个同学肯与他同坐,这位曹公子只好隔坐独桌。

课间、放学,也没有一个同学理睬他。这种情况,曹汝霖不会不知道,其内心痛苦之状可想而知。

在赵家楼修葺后,曹汝霖及全家搬回北京仍居此处。但曹仍以天津居住为多。

1922年,他于灯市口同福夹道又盖起一座新楼,东院有戏楼,甚为宏伟,后门则在箭厂胡同7号。11月,曹为父亲办“彩觞”堂会,大宴宾朋。

直系上台后,因曹在北洋集团中属交通系,与皖系亲密,故他又搬到天津。同福夹道宅寓则租给丹麦公使作为公使馆,只留下后院,家人改从箭厂胡同后出入。

1937年始将此处宅寓卖掉。 火烧赵家楼时曹汝霖到底在不在家,是一个至今也未搞清楚的谜团。

一般都认为曹恰巧不在,学生们则痛殴了章宗祥。实际上,据后来考证,曹汝霖早就闻听“学生们要闹事”,在家与章宗祥、日本人中江丑吉(此人在学生痛打章宗祥时以身体护住,才使章侥幸活命)、警察总监吴炳湘一起密商如何对付学生(当时院中还有荷枪实弹的警察)。

一种说法是学生们冲进来时,曹汝霖藏进两间卧室夹层的箱子间。但据曹氏仆人目睹:曹听到叫骂声后,溜出小后门直奔厨房,换上厨役的衣帽,又出东小门逃往东交民巷法国医院。

抗战军兴,曹汝霖曾公开表示要以“晚节挽回前誉之失”,发誓不在日伪政权任职,决不在自己被国人唾弃的历史上再加上卖国罪孽。据说,日寇占领军在筹组华北伪政权时,一度曾把曹氏看做是总理大臣的理想人选。

但曹氏始终不为所动。后来,汉奸王克敏为拉拢他,给他挂上“最高顾问”虚衔,王揖唐出任伪华北政委会“委员长”时,又把曹挂上一个“咨询委员”的空衔;但曹汝霖从不到职视事,也从不参与汉奸卖国活动。

北平沦陷前后,日本人特别注意拉拢北洋时期的高官显宦,如段祺瑞、吴佩孚、袁世凯之子袁克定、靳云鹏等,但这些人都拒绝了。特别是吴佩孚,还因此被日本特务毒死。

靳云鹏的例子与曹汝霖相似,靳是北洋时期国务总理,日寇多次拉拢,靳不为所动。后来,华北伪政权也给他挂上了“顾问”空衔,但靳也从不到职。

据说,日寇特务机关长喜多非常气愤,曾指斥曹:“为什么我们‘皇军’来了,你不出头帮忙,你究竟做什么打算?”曹汝霖怕于己不利,才接受了新民印书馆董事长、“中日恳谈会”会长等职,但并无实权。 在日伪时期,曹也利用与日本人的关系,办过一些对老百姓有利的事情。

如前文提到曹在天津读书的小儿子曹朴(字君实),后去日本留学,归国后曾任张学良的副官。“九·一八”后随张学良至北平,后任天津市警察分局局长。

“七·七”后,日寇袭津,在新车站用机枪扫射难民,曹朴转请父亲阻止日寇暴行,曹即出面给日军打电话说:“新车站住的都是难民,不是军人,并无敌对行动,为何要开枪射击这些无辜的老百姓?”日寇这才停止扫射,后由曹朴联系商会,在河北公园设收容所、粥厂,将难民陆续送走。以今天的审查眼光来看,曹汝霖在沦陷期间,或多或少尽量减少日。

6.最晚的状元是哪个朝代的啊

清光绪三十年举行殿试,状元是刘春霖,这是中国最后一个状元。

刘春霖(公元1872—1944年),河北肃宁人。据说当初原拟状元是广东人朱汝珍,可慈禧一看就恼了。因为名字里这个“珍”字,慈禧马上联想到不久前八国联军打到北京,她在逃跑时乘机害死光绪帝的珍妃,从此一看到珍字,就胆颤心惊,又恨又愧。再加上“朱”是大明王朝国姓,何况朱汝珍是广东人,更使慈禧想起太平天国洪秀全、维新变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革命党领袖孙中山等人。于是,慈禧就将朱汝珍一笔勾掉,换上本是第五名的刘春霖。因这时恰逢大旱,最盼“春风化雨、普降甘霖”。

刘春霖状元及第后,不久被派往日本留学。辛亥革命后,一度隐居家中,不参与政事。九一八事变后,伪“满州国”总理郑孝胥派人以溥仪名义,邀请他担任教育部长。他表示,君非昔日之君,臣非昔日之臣,断然予以拒绝。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日寇侵占平津,汉奸组织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王揖唐以同科进士兼留日同学身份,亲自请他担任伪北平市长。刘春霖当面给以痛斥。王揖唐恼羞成怒,派兵抄其家,并将刘春霖赶出家门。刘春霖经此打击,身心大受摧残,于1944年,因心脏病猝发,与世长辞,时年73岁。

刘春霖博学多才,在古文字、史学和金石学等方面有较深造诣。他工于书法,尤擅小楷,至今书法界仍有“大楷学颜(真卿)、小楷学刘(春霖)”之说。刘春霖在《六十自述》诗中回顾往事,总结平生,自称“第一人中最后人”、“平生志不在温饱”、“不崇高位崇高行”。

刘春霖能够保持晚节,大义凛然,颇有状元风范。

7.胡适提出“少谈些主义”的那篇文章全文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胡适 本报(《每周评论》)第二十八号里,我曾说过: “现在舆论界大危险,就是偏向纸上的学说,不去实地考察中国今日的社会需要究竟是什么东西。

那些提倡尊孔祭天的人,固然是不懂得现时社会的需要。那些迷信军国民主义或无政府主义的人,就可算是懂得现时社会的需要么?” “要知道舆论家的第一天职,就是细心考察社会的实在情形。

一切学理,一切‘主义’,都是这种考察的工具。有了学理作参考材料,便可使我们容易懂得所考察的情形,容易明白某种情形有什么意义,应该用什么救济的方法。”

我这种议论,有许多人一定不愿意听。但是前几天北京《公言报》《新民国报》《新民报》(皆安福部的报),和日本文的《新支那报》,都极力恭维安福部首领王揖唐主张民生主义的演说,并且恭维安福部设立“民生主义的研究会”的办法。

有许多人自然嘲笑这种假充时髦的行为。但是我看了这种消息,发生一种感想。

这种感想是:“安福部也来高谈民生主义了,这不够给我们这班新舆论家一个教训吗?”什么教训呢?这可分三层说: 第一,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是阿猫阿狗都能做的事,是鹦鹉和留声机器都能做的事。 第二,空谈外来进口的“主义”,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一切主义都是某时某地的有心人,对于那时那地的社会需要的救济方法。我们不去实地研究我们现在的社会需要,单会高谈某某主义,好比医生单记得许多汤头歌诀,不去研究病人的症候,如何能有用呢? 第三,偏向纸上的“主义”,是很危险的。

这种口头禅很容易被无耻政客利用来做种种害人的事。欧洲政客和资本家利用国家主义的流毒,都是人所共知的。

现在中国的政客,又要利用某种某种主义来欺人了。罗兰夫人说,“自由自由,天下多少罪恶,都是借你的名做出的!”一切好听的主义,都有这种危险。

这三条合起来看,可以看出“主义”的性质。凡“主义”都是应时势而起的。

某种社会,到了某时代,受了某种的影响,呈现某种不满意的现状。于是有一些有心人,您这种现象,想出某种救济的法子。

这是”主义'的原起。主义初起时,大都是一种救时的具体主张。

后来这种主张传播出去,传播的人要图简便,使用一两个字来代表这种具体的主张,所以叫他做‘“某某主义”。主张成了主义,便由具体的计划,变成一个抽象的名词。

“主义”的弱点和危险,就在这里。因为世间没有一个抽象名词能把某人某派的具体主张都包括在里面。

比如“社会主义”一个名词,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和王揖唐的社会主义不同;你的社会主义,和我的社会主义不同:决不是这一个抽象名词所能包括。你谈你的社会主义,我谈我的社会主义,王揖唐又谈他的社会主义,同用一个名词,中间也许隔开七八个世纪,也许隔开两三万里路,然而你和我和王揖唐都可自称社会主义家,都可用这一个抽象名词来骗人。

这不是“主义”的大缺点和大危险吗? 我再举现在人人嘴里挂着的“过激主义”做一个例:现在中国有几个人知道这一个名词做何意义?但是大家都痛恨痛骂“过激主义”,内务部下令严防“过激主义”,曹辑也行文严禁“过激主义”,卢永祥也出示查禁“过激主义”。前两个月,北京有几个老官僚在酒席上叹气,说,“不好了,过激派到了中国了。”

前两天有一个小官僚,看见我写的一把扇子,大诧异道:“这不是过激党胡适吗?”哈哈;这就是“主义”的用处! ,我因为深觉得高谈主义的危险,所以我现在奉劝新舆论界的同志道:“请你们多提出一些问题,少谈一些纸上的主义。” 更进一步说:“请你们多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不要高谈这种主义如何新奇,那种主义如何奥妙。”

现在中国应该赶紧解决的问题,真多得很。从人力车夫的生计问题,到大总统的权限问题;从卖淫问题到卖官卖国问题从解散安福部问题到加人国际联盟问题;从女子解放问题到男子解放问题……哪一个不是火烧眉毛紧急问题? 我们不去研究人力车夫的生计,却去高谈社会主义;不去研究女子如何解放,家庭制度如何救正,却去高谈公妻主义和自由恋爱;不去研究安福部如何解散,不去研究南北问题如何解决,却去高谈无政府主义;我们还要得意扬扬夸口道,“我们所谈的是根本解决”。

老实说罢,这是自欺欺人的梦话,这是中国思想界破产的铁证,这是中国社会改良的死刑宣告! 为什么谈主义的人那么多,为什么研究问题的人那么少呢?这都由于一个懒字。懒的定义是避难就易。

研究问题是极困难的事,高谈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比如研究安福部如何解散,研究南北和议如何解决,这都是要费工夫,挖心血,收集材料,征求意见,考察情形,还要冒险吃苦,方才可以得一种解决的意见。

又没有成例可援,又没有黄梨洲、柏拉图的话可引,又没有《大英百科全书》可查,全凭研究考察的工夫:这岂不是难事吗?高谈“无政府主义”便不同了。买一两本实社《自由录》,看一两本西文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再翻一翻《大英百科全书》,便可以高谈无忌了:这岂不是极容易的事吗? 高谈主义,不研究问题的人,只是畏难求易,只是懒。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