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律诗.什么叫挤韵撞晕撞韵就是在不用韵的那句(白脚)(比如七绝的第三句子)尾字也用了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 格律诗,无论平、仄,一旦白脚与韵脚的韵母相同,都属撞韵。诗中出现这种情况,整首诗的字韵就缺少了丰富的变化,读起来使人涩口。 例如:韩愈《七绝•初春小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好去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第三句白脚的“处”与韵脚“酥,无,都”皆是押乌(u)韵,撞了韵,为平仄通押(混押)。但这首诗,却让人感觉不到撞韵的弊病,整诗读起来朗朗上口。 因为韩愈有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把其做成了“活韵”。作者在第二句用了“近却无”。 这样整句的句读重心落到了第五个字‘近’字上,读起来就活了!挤韵(也称犯韵、冒韵)就是在诗句中不是韵脚处过多使用同韵的字,读起来让人拗口。比如:王安石《七绝•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白脚处的“岸”与韵脚“间、山、还”都为安(an)韵,撞了韵。 但作者在第四句用“照我还”,把诗句做成“活韵”了,把“撞韵”之伤消于无形。这首诗不但撞了韵,还挤了韵。 诗中“江南岸”就是典型的挤韵。但作者在白脚用“岸”字,因为“岸”字是浅意开口音字,也把挤韵之伤消于无形。 所以这首诗也让人感觉不到撞韵、挤韵的伤害。全诗读来顺口流畅,成为一首千古名诗!从上面可以知道,写诗出现撞韵或挤韵,不要简单地说是允许或不允许的。 要看作者有无高深的文字功底和驾驭能力,是否能把“死韵”做成“活韵”。 2.如何破解诗词中的“撞韵”,“挤韵”和“连诗词是要押韵(压韵)的,即在诗词中,要求某些句子句尾的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 由于从古至今汉字的声韵系统出现了一些变化,因而就有了古代、现代两个声韵系统,所以诗词的押韵也大体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按照古声韵系统来押韵,二是按照现代汉语的声韵系统来押韵。 在诗词创作实践中,使用旧声韵和新声韵的诗人都不在少数,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前者略多于后者。 遵循古声韵的,诗押《平水韵》就可以了,如果写古体诗,还可以邻韵通押。 词一般按《词林正韵》来押韵。遵循现代声韵系统的,诗词都按《中华新韵》押韵就可以,没有必要区分今体诗韵、古体诗韵和词韵了,因为《中华新韵》只有十四个韵部,已经很宽泛了,如果再宽,就宽得没有边了。 押韵其实就这么简单,但是还有一些细节是需要注意的。今天,我想就押韵过程中最容易被人忽视的问题——撞韵、挤韵和连韵及其破解办法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在谈撞韵、挤韵和连韵之前,我先简单地介绍一下“押韵八戒”。古人所谓的“押韵八戒”,即一戒落韵、二戒凑韵、三戒重韵、四戒倒韵、五戒哑韵、六戒僻韵、七戒挤韵、八戒复韵。 落韵 也叫出韵。就是用一个别的韵部的字与一首诗中原来韵部的字放在一起押韵,这是不允许的。 律诗的首句用临韵不算落韵,因为首句本来就是可押可不押的,所以允许从宽。这种情况叫“孤雁出群”。 也有人在律诗的最后一句用临韵,名之曰“孤雁入群”。我个人认为,“孤雁出群”是一种从宽处理,有一定的合理性;而“孤雁入群”从宽是没有根据的。 当然,诗的结句或结联最重要,能不能出意境往往就在结尾处。出于意境上的考虑,为了不至于因韵害意,有时候偶尔来一次“孤雁入群”,也不是不能容忍。 但最好不要滥用,毕竟它与“孤雁出群”不同。至于中间的一些句子出现落韵则是绝对不允许的。 凑韵 俗称“挂韵脚”。就是为了押韵,勉强选用韵部中一个与全句的意思不符合、不连贯、不关联的字,凑成韵脚。 这是不行的。 重韵 就是重复押一个字做韵脚,这也是不可以的。 倒韵 就是为了押韵,把正常的词颠倒过来。比如“风雨、先后、新鲜、慷慨、凄惨、玲珑、参商、琴瑟”等等,把它们颠倒过来写,就觉的非常别扭。 平时习惯怎么用就怎么用,不能为了押韵而有意颠倒词的习惯顺序。 哑韵 就是用一些声调读起来不清晰,意义也不明显的字押韵。 并不是所有是平声字都适合做韵脚的。有的字看起来不喜欢,读起来也不响亮,就不要免强使用它了,否则会使整个诗句都感觉萎靡不振。 “欲作佳诗,先选好韵。凡音涉哑滞者,便宜弃舍”。 这是袁枚老先生教我们的话,可参考。 僻韵 就是用不常见的生僻的字押韵。 比如下平六麻里的“犌”字,有几个认识?又如上平一东里的“蝀”字,偏僻不?有的人专门喜欢找一些生僻的字来显摆。其实,他不知道他显摆出来的正是一种诗病。 袁枚老先生说:“李杜大家,不用僻韵,非不能用,乃不屑用也”。 挤韵 又叫“犯韵”、“冒韵”。 就是诗句中使用了与韵脚同韵的字,造成句读拗口。但是,与韵脚连在一起的叠韵是一种修辞手法,不算挤韵。 复韵 就是一首诗中,意思一样或意思相近的字,反复地押。比如押了“忧”字,再押“愁”字;押了“花”字,再押“葩”字;押了“香”字,再押“芳”字。 这类的押韵是要尽力避免的。它与重韵是一样的道理。 除了以上“押韵八戒”之外,实际上还有两种押韵的情况也会对诗词的韵律美造成一定的伤害。那就是“撞韵”和“连韵”,其中尤以“撞韵”危害最大。 一、撞韵、挤韵和连韵对韵律的伤害。 (一)撞韵。 就是不用韵的句子最后一个字(为了与“韵脚”相对应,我们叫它“白脚”,比如七绝的第三句)也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字。 从一般角度上来讲,如果发生了“撞韵”,整首诗中句脚的字韵就缺少了变化,读来粘滞、涩口,所以不宜出现这种情况。 例如: 山林乌啼月痕移,云卷风疏竹影低。 清泪丝丝梦中洗,泉声夜落小楼西。 这首诗写得生动活泼,基本上还是不错的。但我们读起来总有一些不舒服的感觉。 这是因为这里第三句末尾的‘洗’字出现了“撞韵”的“硬伤”。“洗”字一出来,后面的“西”字就完全被压住了。 读到那里,就觉得别了一口气,“西”字的韵律感读不出来。 再如,最近一位网友写的一首《题三门峡水电站》: 寂寂苍生含泪怨,巍巍大禹几曾怜。 何如炸却焚香案,治我黄河万里澜。 从结构安排、遣词造句上来说,还是很好的,立意也是有一定高度的。 但第一句的“怨”和第三句的“案”都出现了严重的撞韵现象,读起来象顺口溜,破坏了它的美感。 (二)挤韵:前面已经解释了什么是挤韵,现在举个例子加以说明。 例如: 相逢之处草茸茸,峭壁攒峰千万重。 他日期君何处好,寒流石上一株松。 这首诗情景描写很到位,意境也不俗。但是,它押的是上平声的二冬韵,而且起句和承句里又有“逢”和“峰”这两个字,也在二冬韵里,这就“挤韵”了。 但是我们要注意,“茸茸”二字是叠字用法,不属于“挤韵”。 (三)连韵:就是相邻的两个押韵句的韵脚用了同音字作韵字。 连韵也叫“合音”。 连韵对诗句的。 3.如何破解诗词中的“撞韵”、“挤韵”和“连韵”破解撞韵、挤韵和连韵的办法。 因为诗词创作中的情况是很复杂的,有时候“伤”是避免不了的,硬要去避,就有可能会因文害意、因韵而害意。为此,必须有一种补救的办法,以尽可能地将它们的伤害消除。 这个问题比较深奥,要破解这个问题,需要作者有相当的文字驾驭能力。 (一)应该避免的“硬伤”。 前面说了,“押韵八戒”中的问题基本上都是要避免的。具体说来,就是要力戒落韵、凑韵、重韵、倒韵、哑韵、僻韵、复韵。 因为这些问题一般都对诗词韵律美的伤害程度很大,而且根本无法破解。因为它们的伤害不仅仅是声韵上的,还有意境、语法、视觉美感上的伤害。 但其中的“挤韵”、“连韵”相对其它几种情况来说,对韵律的伤害要小一些,也不存在意境、语法、视觉美感的伤害。“撞韵”对韵律伤害虽然比较大,但它与“挤韵”、“连韵”一样,也没有意境、语法、视觉美感上的伤害。 更重要的是,有时候这些问题似乎也是不可避免的。 当它变得不可避免的时候,我们怎么办呢?能不能有一种办法将它对诗词韵律的伤害降低甚至是消弭于无形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探讨的问题。 (二)破解撞韵、挤韵、连韵的方法。 诗中押韵的句子我们叫它“韵句”。 对于韵句而言,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了最后一个字上,也即落在了韵字上,这样的韵我们称之为“死韵”。 反过来,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韵字之前的别的字上,这样的韵我们称之为“活韵”。 一般来说,韵脚为“死韵”时,撞韵、挤韵、连韵就会对诗词的韵律产生伤害,形成“硬伤”;而韵脚为“活韵”时,撞韵、挤韵、连韵就不会对诗词的韵律产生太大的伤害,甚至完全有伤无害。 比如上一例中,后三句的句读重心分别是“低”、“洗”“西”,这时“洗”字的撞韵必然会对全诗造成严重伤害。 相反,如果我们想办法将韵脚的韵字做成“活韵”,那么,不论是撞韵、挤韵、连韵都不会对韵律造成太大的伤害,甚至于完全不构成伤害。例如: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七绝·初春小雨》 在这首诗中,“处”字撞韵了,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撞韵的伤害,仍然觉得全诗流畅上口。 关键就在第二句的“近却无”的句读重心落在了第五个字“近”字上,而结句的重心落在“满”字上,这样这两句诗的韵就成了“活韵”。全诗就成功的避免了撞韵所造成的伤害。 我们不难看出,解决诗韵好坏的根本,是要明白什么是“活韵”、什么是“死韵”。如果你的作品多一些“活韵”句,即便有一些伤,也可能伤而无害,决不会构成诗词的“硬伤”。 但如果你的作品中都是“死韵”句,就会造成诗词的“硬伤”,有伤必害。 做成“活韵”有那些方法呢?有两种办法: 1、转移句读重心,让整个句子的句读重心落在韵脚之外的其它字上。 这是最重要、最常用的办法。上面已经讲过,我就不再讲了。 2、在韵脚尽量选用开口韵字,少用收口韵字。 如“晚烟残”读起来感觉拗口,虽然“烟”、“残”这两个字不属同一个韵部,只是邻韵字,却也类似于“挤韵”造成的伤害。 但“晚烟寒”劫很爽口,而“寒”与“残”属于同一韵部,同样的韵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音韵效果呢? 这里的关键是:“残”表示出一个过程,但它自身又是一个收口音字,以至句意在脑海中还没有充分展开时,发音就结束了。这样“挤韵”对句读的伤害就凸现出来了。 而“寒”只是一种感觉,又是开口音字,脑海中的意和音是同步发展的,所以“挤韵”的伤害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以收口音字为韵脚时容易成为“死韵”,而以开口音字为韵脚时容易做成“活韵”,这使全诗的后续发展带来了截然不同的音韵变化。 例如: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七绝·泊船瓜洲》 先看“钟山只隔数重山”的两个“山”字,由于在韵脚“山”字之前还用了一个“山”字,而又不属于修辞意义上的反复,较之使用一个与韵脚同韵的字危害更甚,所以是比一般的挤韵现象更为严重的挤韵,可是因为它用“数重山”将韵字做成了活韵,于是挤韵造成的伤害就不明显了。 再看转句末尾的“岸”字,本是严重的撞韵,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撞韵的伤害,仍然觉得全诗流畅上口。 一是因为最后的“岸”是个开口音字。二是诗人不但将上句韵脚的“山”做成了活韵,还在紧接着的第四句用“照我还”,把结句的句读重心从韵脚的“还”字上转移开了,韵脚也变成了“活韵”。 这样,就把撞韵的伤害消于无形。 前面说过,连韵对绝句韵律的伤害表现尤为突出,所以古人在创作绝句的时候是特别注意的,要在古人绝句中找出“连韵”的例子十分困难。 下面就以一首连韵的七律来说明破解之法: 新年草色远萋萋,久客将归失路蹊。 暮雨不知溳口处,春风只到穆陵西。 孤城尽日空花落,三户无人自鸟啼。 君在江南相忆否,门前五柳几枝低。 ——刘长卿《七律·使次安陆寄友人》 在这首诗的前两句,“萋”、“蹊”两个同音字组成了“连韵”。但作者第一句用“远”字吊口,把“远萋萋”一句做成了“活韵”。 从而也就避免了连韵的伤害。 4.与韵有关的诗句带“韵”的诗词有:1、李煜 《菩萨蛮》铜簧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 2、白居易 《清明日观妓舞听客诗》看舞颜如玉,听诗韵似金。3、杜牧 《池州送孟迟先辈》历阳裴太守,襟韵苦超越。 4、武元衡 《八月十五酬从兄常望月有怀》寒光生露草,夕韵出风篁。5、刘禹锡 《百花行》繁紫韵松竹,远黄绕篱落。 6、白居易 《题遗爱寺前溪松》笔写形难似,琴偷韵易迷。7、刘禹锡 《窦夔州见寄寒食日忆故姬小红吹笙,因和之》鸾声窈眇管参差,清韵初调众乐随。 8、李世民 《元日》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9、白居易 《和梦游春诗一百韵》吟君七十韵,是我心所蓄。 10、许浑 《溪亭二首》茶香秋梦后,松韵晚吟时。11、韩愈 《谢自然诗》如聆笙竽韵,来自冥冥天。 12、白居易 《酬皇甫郎中对新菊花见忆》爱菊高人吟逸韵,悲秋病客感衰怀。13、鱼玄机 《早秋》凉风惊绿树,清韵入朱弦。 14、杜牧 《感怀诗一首(时沧州用兵)》聊书感怀韵,焚之遗贾生。15、李群玉 《辱绵州于中丞书信》风标想见瑶台鹤,诗韵如闻渌水琴。 16、裴夷直 《和邢郎中病中重阳强游乐游原》何必销忧凭外物,只将清韵敌春醪。17、柳宗元 《酬韶州裴曹长使君寄道州吕八大使因以见示二十韵一首》月光摇浅濑,风韵碎枯菅。 18、和凝 《宫词百首》金鸾双立紫檀槽,暖殿无风韵自高。19、李世民 《饮马长城窟行》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20、李世民 《帝京篇十首》急管韵朱弦,清歌凝白雪。21、钱起 《片玉篇》独使虹光天子识,不将清韵世人知。 22、鱼玄机 《春情寄子安》冰销远涧怜清韵,雪远寒峰想玉姿。23、司空图 《漫题三首》率怕人言谨,闲宜酒韵高。 24、陆龟蒙 《奉和袭美公斋四咏次韵·小松》奇当虎头笔,韵叶通明性。25、李峤 《和同府李祭酒休沐田居》胜情狎兰杜,雅韵锵金玉。 26、顾甄远 《惆怅诗九首》愁遇人间好风景,焦桐韵满华堂静。27、刘得仁 《赋得听松声》庭际微风动,高松韵自生。 28、孙鲂 《题梅岭泉》聊书四十韵,甘责未精专。29、杨衡 《冬夜举公房送崔秀才归南阳》灯白霜气冷,室虚松韵深。 30、李世民 《春日玄武门宴群臣》清尊浮绿醑,雅曲韵朱弦。 5.浅谈格律诗中,什么是挤韵,撞韵和连韵大家都知道格律诗很美。 一是视觉美,每句字数相等。二是节奏美,按平仄而写。 三是韵律美,按规定押韵。 它必须具备两大因素:一.意境 二.格律(在五言律诗或七言律中,颔联和颈联还必须对仗。 在绝句中可对可不对仗)两大因素缺一不可,不然就是打油诗或顺口溜。 如果把意境比作一首诗的灵魂,那么格律就是它的身躯。 格律包括平仄和押韵,押韵有很多禁忌,忌复韵、出韵、倒韵等等。我这次只是简单讲什么是挤韵,什么是撞韵,什么又是连韵,与大家共同学习。 挤韵:顾名思义,就是在一首诗中不是韵脚的地方,也出现了和韵脚相同的字。挤韵又称犯韵或冒韵。 如王安石的七绝《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第二句“钟山”和韵脚“山”,这种现象就叫挤韵。而且白脚(指不押韵的句末字)“岸”是韵脚“间”、“山”、“还”的仄声,这种现象又叫撞韵。 这首诗虽然挤韵又撞韵,但却是千古名诗。由于作者具有高深的文字驾驭能力,对整首诗没有影响。 但是像我们初学者写格律诗时,尽量要避免。 什么是撞韵?撞韵就是指不是韵脚的字(也叫白脚),是韵脚的仄声字。 如:韩愈的《初春小雨》,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等。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这首诗中韵脚是:山、船、天,白脚“散”是它们的仄声。 这样就是撞韵。 还有我自己写的这首七绝,由于忽略,也撞韵了。 《渔翁钓秋》珍妮 风催枯叶归根去, 雁过西山落日留。 水面红霞飞锦绣, 渔翁独钓一江秋。 这首诗中“绣”是韵脚“留”和“秋”,同韵母的仄声字,所以是撞韵了。以后写诗时,我会注意的,这种现象不会再发生了。 什么是连韵呢?在一首诗中,接连押同音字韵,就是连韵。隔行押还是允许的。 6.【关于韵味的古诗】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晏殊 清平乐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晏殊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小池-南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琼瑶花尽玉台轻,西风难解情,欲留寒晓落云亭,孤灯半灭明. 雷送雨,雨敲萍,乱青池镜影,伤心更有谁人听,举残酒自饮.晏殊 浣溪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周邦彦 浣溪沙 雨过残红湿未飞,疏篱一带透斜晖,游蜂酿蜜窃香归. 金屋无人风竹乱,衣篝尽日水沈微,一春须有忆人时.苏轼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画鹰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晏殊 清平乐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7.关于古诗的押韵去听听网络歌曲《自挂东南枝》很押韵,歌词如下: 少壮不努力 不如自挂东南枝 去年今日此门中 映日荷花别样红 飞流直下三千尺 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一别西风又一年 明朝散发弄扁舟 载将离恨过江南 在河之洲 月上柳梢头 独上兰舟 问君能有几多愁 却道天凉好个秋 青青河畔草 二月春风似剪刀 花落知多少 今日少年明日老 空山新雨后 自挂东南枝 欲穷千里目 自挂东南枝 亲朋无一字 自挂东南枝 人生在世不称意 不如自挂东南枝 秋风肃肃晨风飔 菊残犹有傲霜枝 廉颇老矣 宛转蛾眉能几时 举杯邀明月 一枝红杏出墙来 低头思故乡 一枝红杏出墙来 采菊东篱下 一枝红杏出墙来 侯门一入深似海 N枝红杏出墙来 车辚辚 马萧萧 红杏枝头春意闹 桃之夭夭 且向花间留晚照 日边红杏倚云栽 蓬门今始为君开 仰天大笑出门去 无人知是荔枝来 卧龙跃马终黄土 美人帐下犹歌舞 蓬莱文章建安骨 此时有子不如无 诗书万卷 落纸如云烟 下笔千言 须无一字不用典 离题万里若等闲 爷娘闻女来 举身赴清池 阿姊闻妹来 自挂东南枝 小弟闻姊来 琵琶声停欲语迟 横眉冷对千夫指 安能辨我是雄雌 亲射虎 看孙郎 一见知君即断肠 置彼周行 一树梨花压海棠 问君何所之 宣城太守知不知 危楼高百尺 宣城太守知不知 此物最相思 宣城太守知不知 江州司马青衫湿 宣城太守知不知 红酥手 将进酒 你既无心我便休 雨疏风骤 韶华不为少年留 东风不与周郎便 遍插茱萸少一人 夜深忽梦少年事 惟梦闲人不梦君 后宫佳丽三千人 铁杵磨成绣花针 出师未捷身先死 分明怨恨曲中论 满园春色关不住 芦橘杨梅次第开 病中垂死惊坐起 笑问客从何处来 欲得周郎顾 从此君王不早朝 春眠不觉晓 从此君王不早朝 无端嫁得金龟婿 从此君王不早朝 轻拢慢捻抹复挑 从此君王不早朝 长亭外 古道边 一行白鹭上青天 争渡争渡 栗深林兮惊层巅 道路阻且长 不如高卧且加餐 人生不相见 不如高卧且加餐 驱车登古原 不如高卧且加餐 蒌蒿满地芦芽短 不如高卧且加餐 思悠悠 恨悠悠 独立小楼风满袖 知否知否 与尔同销万古愁 望采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