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四帖的书法赏析《古诗四帖》是否为张旭所作,尚有争议,但它是张旭笔法系统中一件重要的作品。它大部分线条不强调提按,而重视粗细均匀的线条中使转与速度的变化。中侧锋并用,笔锋常落在线条端部的一侧,但立即转为中锋;同时流畅中又往往生出圭角,如“年”、“别”等字,有不可端倪之感。左右部分衔接时,有时用粗重的线条。这一点在颜真卿《刘中使帖》中“期”、“将”的笔触也可看到,通过此点能看到颜、张的关系。 狂草中的点画与其他书体中的点画不同。其一,狂草点画在连续运动中完成,而且较为快速,对控制用笔的敏捷、准确有很高要求;其二,其他书体字体中留驻、按顿等常用的方法在狂草中无法使用,只能更多地依靠手腕及其他关节的控制,因此在临习中一定要找到与点画形状相配合的运动方式。一种点画,书家可以用不同的笔法临写出大体相似的形状,但对狂草来说,只有自然而流畅地书写出这一形状才是可取的,其它操作方法不是把学习者和欣赏者引向另一种风格,而是引人离开草书。 《古诗四帖》中有少量弱笔,但无损于整个作品的流动、敦厚,就大部分线条而言,已达到得心应手、落笔成趣的境界。草书中不离法则而随意驱运法则,这是高闲等人从来不曾梦想过的境地。 “四帖”中真正使人感到意外的还是字结构。由于阅读与欣赏习惯的影响,“单字结构”总是欣赏者感觉中甩不掉的一个层面。与张旭其他作品相比,这件作品不符合他惯常的构字规则。 2.《古诗四帖》的狂草书法有什么特点《古诗四帖》,墨迹本,五色笺,狂草书。 此帖纵28.8厘米,横192.3厘米。凡40行,188字。 无款,前两首是庾信的《步虚词》,后两首是南朝i射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四五少年赞》。从笔法上讲,初唐晚期的褚遂良,在笔法有所探求,提出“用笔当须如印印泥”的说法,但在笔法上未能有突破性进展。 至盛唐时期的张旭、颜真卿则创造出一全新的境界。正如颜真卿在《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所说:“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 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正是张旭明确提出了“藏锋”如“锥画沙”,笔画“沉着”如力透纸背的形象比拟。 这在书法史上是有创造性的,也是同此帖笔《古诗四帖》法可以印证的。 3.《草书古诗国帖》的作者是:最佳答案 《草书古诗国帖》是唐代书法家张旭的作品。 帖中以古诗为内容,用草书的方式书写出来。 《苦笋帖》是唐代草书大家怀素,传世书迹中的代表作。 《九成宫醴泉》为唐代碑刻。公元632年镌立于麟游(今属陕西)。 魏徵撰文,欧阳询正书,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历来为学书者推崇。 《神策军碑》全称《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立于皇宫禁地,作者柳公权。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撰写。 4.(唐)张旭的古诗四帖(书法)鉴赏《古诗四帖》属狂草。特点是较过去更为狂放,整体气势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急风骤雨,所以在草书发展史上是新突破。它打破了魏晋时期拘谨的草书风格。把草书在原有的基础结构上,将上下两字的笔画紧密相连,所谓“连绵还绕”,有时两个字看起来象一个字,有时一个字看起来却象两个字。在章法安排上,也是疏密悬殊很大。在书写上,也一反魏晋“匆匆不及草书”的四平八稳的传统书写速度,而采取了奔放、写意的抒情形式。 此幅草书,笔法奔放不羁,如惊电激雷, 倏忽万里,而又不离规矩。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颠峰之篇。董其昌评说:“有悬崖坠,急雨旋风之势。” 《古诗四帖》,张旭自己并未书款,说它是张旭作品是根据董其昌鉴定, 后人多沿此说,但也颇有争议。 5.鲜于枢的《唐诗卷》的草书书法有什么特点《唐诗卷》,笔法纵肆,欹态横发。 草书。他自己说过,写草书要把笔离纸三寸,取其指实掌平虚腕法圆转,写出的字则 飘逸飞纵,体态自能绝出,从这篇草书之中就能发现确有悬腕回锋之妙。 《唐诗卷》为其41岁时所书,用笔豪放,骨力洞达,使转爽健,通篇流畅, 是一篇抛弃了柔弱媚秀后的遒劲灵动的书作,具有十分感人的艺术魅力。草书杜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能显示鲜于枢豪健的人格风貌,气势开张,俯仰自得, 一派飞动劲健的生机,给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凝结于笔毫之巅的审美感受。 6.为什么张旭是草圣 看完高清放大的草书《古诗四帖》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江苏苏州)人。 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 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 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