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江仙古诗整首注音《临江仙》 宋代.张辑 迢递关山身历遍,烟霞胜处曾游。 tiáo dì guān shān shēn lì biàn ,yān xiá shèng chù céng yóu 。 九江江畔系孤舟。 jiǔ jiāng jiāng pàn xì gū zhōu 。 匡庐如画里,南望插天浮。 kuāng lú rú huà lǐ ,nán wàng chā tiān fú 。 瀑布香炉齐五老,层层爽气陵秋。 bào bù xiāng lú qí wǔ lǎo ,céng céng shuǎng qì líng qiū 。 何须魂梦觅瀛洲。云松终可卜,我与谪仙俦。 hé xū hún mèng mì yíng zhōu 。yún sōng zhōng kě bo ,wǒ yǔ zhé xiān chóu 。 拓展资料: 张辑(生卒年不详)字宗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张辑有《沁园春》(今泽先生)词,自序云:“矛顷游庐山,爱之,归结屋马蹄山中,以庐山书堂为扁,包日庵作记,见称庐山道人,盖援涪翁山谷例。 黄叔豹谓矛居鄱,不应舍近求远,为更多东泽。黄鲁庵诗帖往来,于东泽下加以诗仙二字。近与冯可迁遇于京师,又能节文,号矛东仙,自是诗盟遂以为定号。 2.古诗词鉴赏临江仙徐昌图赏析上阕“孤”,“寒”二字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黄昏别,孤帆远征.回头重重烟柳,淡云暮烟.待到酒醒人静,只见狐枕残灯,淮月朦胧.晨风轻浪,离愁更浓.这首词抒写了离别之痛,相思之苦.风格柔丽,抒情宛转.语言美,意境尤美.上阕以“孤雁”和“寒日”这些凄哀的景物,营造了一个悲凉的气氛,以此表达出作者离别之痛,相思之苦.语言美,意境尤美,抒情宛转.词末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想象了未来旅程中将要面临的顾忌,来表现出此时心中离别的哀愁. 这首词所写的不过是前人作品中重复过千百次的熟悉别绪,并不新鲜;但就表现说,却实在很新颖.那熟悉别绪通过新颖的表现构成一系列情景交融、心物交感的意象.而抒情主人公的行踪、神态、乃至心理活动,也随之浮现于读者眼前.全词以“饮散离亭西去”发端,真可谓“截断众流”!“离亭”,是供人饯别的亭子.作者不写离亭饯别,也不写彼此惜别,却从“饮散”、“西去”写起,把这一切都抛在词外,省却多少笔墨!然而“截断众流”之后写出的那句词,却包含着饯别的场所和过程,因而被“截断”的“众流”仍然不可阻挡地涌入抒情主人公的心灵,也涌入读者的想象,行者与送行者走向“离亭”,到达“离亭”,开始饮宴,劝君更饮,依依不忍分手.这一切,都是离亭“饮散”之前连续发生的事,只要提到“离亭”,提到“饮散”,就不能不想.从“饮散”着笔的这个起句,的确起得好!正因为起得好,植根于这个起句的以下各句,才那样富于魅力.“浮生长恨飘篷”,是直接由“饮散离亭西去”激发的深沉慨叹.“生”即人生,乃抒情主人公自指.“生”而“浮”,已见得飘流无定;又“恨”其象断“蓬”那样随风“飘”荡,身不由己:则离亭饮散之后,虽说“西去”,实则前途茫茫!而于“恨”前又加一“长”字,自然使读者想到:对于这位抒情主人公来说“饮散离亭”并非破题儿第一次,而是经常重演的;第重演一次,就增加一分身世飘零之恨.这首词,大约写于徐昌图入宋之前,它所反映的个人身世,饱和着五代乱离的时代投影.接着写“西去”.“回头烟柳重重”一句,将身去而意留的情景作了生动的、多层次的体现.上船西行,却频频回头东望:始而“回头”,见送行者已隔一“重”“烟柳”,继续“回头”,则“烟柳”由一“重”而再“重”、三“重”、四“重”、五“重”,乃至无数“重”,送行者的身影,也就逐渐模糊,终于望而不见了.从行者方面说,情景如此;又何尝不然.“烟柳”乃常见之词,一旦用作“回头”的宾语,又用“渐重重”修饰,便场景迭现,意象纷呈,人物栩栩欲活,其惜别之情与飘蓬之恨,亦随之跃然纸上,动人心魄.头等者既为重重烟柳所遮,“回头”已属徒然,这才沿着“西去”的方向朝前看.朝前看,可以看见的东西当然并不少,但由于特定心态的支配,摄入眼底的,只是“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淡云”、“寒日”、“暮天”,这都是情中景,倍感凄凉.而那“远”去的“孤雁”,则分明是抒情主人公的象征.雁儿啊,天已寒,日已暮,你孤孤零零地飞啊飞,飞向何处呢?下半片以一问开头:“今夜画船何处”?问谁呢?当然不是问船夫,而只是问自己.以下各句所写,乃是想象中可能出现的情景,作为对问语的回答.船在淮水上行进,现在还未起风,“潮”该是“平”的;天空中“淡云”飘动,月光是“朦胧”的;离亭话别之际,为了麻醉自己,只管喝酒,但酒意终归要消失,一旦“酒醒”,正当夜深“人静”,又有什么办法解愁;一个人躺在船里,“孤枕”、“残灯”,思前想后,哪能入睡?熬到五更天,也许会有点儿睡意,恍惚间梦见亲人;然而五更天往往有风,有风就起浪,即使是“轻浪”吧,也会把人从梦中惊醒;醒来之后,风声、浪声,更增愁烦,将何以为怀?这是多么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这首词从“饮散”写起,截去饯行的场景,让读者去想象;一问之后展现的画面转换和心理变化,又完全出于想象.其艺术构思,极富独创性.。 3.高中古诗赏析:《临江仙》元好问临江仙元好问李辅之在齐州 爱⑴①“红妆翠盖”照应“荷叶荷花”;“木兰舟”下引风流人物。 ②佳景与风流人物浑然入画,美不胜收。③以乐景映衬作者与友人相聚畅游的欢乐之情,以突出二人的深厚友情。 (以上三点,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3分。①答出前应后呼即可,②答出画面感强即可,③答出“表现欢乐之情”或者“突出深厚友情”其一即可,“乐景衬乐情”不作评分依据。 此外答案,酌情给分。 我们从这首词的词题中可以知道,这首词记载的是元好问与李辅之两次畅游大明湖。 这两次游览都有记载。据遗山《济南行记》记载,乙未年秋约七月,“以故人李君铺之之故”而至济南。 第二年丙申(1236)三、四月间,又与李辅之在济南欢聚。 李辅之名天翼,固安(今河北)人,曾任济南漕司从书。 词人的朋友。全词如下:(小序)李辅之在齐州,予客济源,辅之有和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 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 一尊白酒寄离愁。 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词的上片写景,写初秋的大明湖的景象。词人写道:“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 首句运用了设问句予以强调,并把“荷叶”、“荷花”并列出现,一绿一红,形成“绿叶红花”的映衬效果。其中,两个“荷”字和一个“何”字谐音,三词连用,共同构成词句的音韵之美。 接着写道:“大明湖上新秋。”这是对上句问题的回答。 “大明湖”点名了地点。“新秋”不但点名了节令,更突出了初秋时节大明湖的美景。 词人承上“新秋”接着写道:“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红妆翠盖”是指上句中的“荷叶荷花”的红红绿绿。 这里,词人用了“红妆”一词,显然有拟人手法,以花喻人,引出了后面的“木兰舟”中人,由物及人。 意思是说,在荷叶荷花红绿掩映之中,大明湖上出现了泛舟之美人。接着的“江山如画”,进一步描写大明湖,表现出大明湖如画的美景。 在这样的如画的美景中,赏湖景“人物更风流”。 “风流”即指风采特异,业绩突出之人。 这里的“风流人物”当然是指词人和友人李辅之。其中,一个“更”字,更加突出了词人对朋友的真情与和谐的关系。 我们从这“更风流”的话语中,感受到词人在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欣喜欢畅。可以说,景语即情语,词人写景更是突显和烘托人物。 词的下片抒情。词人写道:“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 我们从这两句可以看到,下片与上片所写的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了。首先,词人写道:“千里故人千里月”,其中,“千里”和下句“三年孤负欢游”中的“三年”是从空间和时间来写,不但写出与友人分离后的时间和相隔的距离,给词作以时空感,也暗示了这首词是一首思念朋友之作。 特别是词人用了“孤负”(违背,或者对不住)一词,不但表明了与分别时间长,距离远,难以相会的伤感,也表现了诗人对相会时候美好时光的回忆合对朋友友情的珍惜。唐代韩愈在《感春》中写道:“孤负平生志,已矣知何奈。” 宋代刘过在《临江仙》中写道:“青眼已伤前遇少,白头孤负知音。 ”其中的“孤负”就是这个意思。 无奈之下,词人只有“一尊白酒寄离愁”。在古代诗歌中,借酒消愁是很常用的。 李白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以及“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也。这里,元好问借此来表达对离愁别念之情。 在元好问看来,借酒消愁不够啊,所以,元好问在结尾写道:“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殷勤”即情意深厚之一。 “东州”也许就是现在朋友羁旅之处。 借酒消愁不够,词人又借流水抒发离愁别绪。我们知道,在古代诗歌中,以水喻情,已经成为常规。 李白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苏轼《江城子·别徐州》中“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等等。这里,词人以流水寄情作结,不但能体现感情纯真和思念深厚,而且更形象含蓄,给人以想象余地,让人回味无穷。 总之,在思想情感上,词人既表达了与友人团聚的欢乐,又写出与友人现在天各一方的离别愁怅。在艺术上,首先,以写景入手,情景结合,情蕴其中。 其次,一扬一抑,使情感变化起伏迭宕。再次,时空结合,提升了是作品的审美意境。 望采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