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流派的基本概述关于唐诗的分期,以“四唐”的分法影响最大。所谓“四唐”,指的是将唐诗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在盛唐和中唐之间插入一个转折时期,称为“五唐”。正是在其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唐诗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初唐时期历时近一百年,宫廷诗几乎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这段时期的宫廷诗具体又可分为三个流派:一个是太宗时期的宫廷诗,一个是高宗时期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派,第三个是武则天统治时期以沈佺期和宋之问为代表的诗派。应该说,初唐宫廷诗因其附庸风雅而总体价值并不是很高,但自“文章四友”(指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和崔融)和“沈宋”之后,宫廷诗开始逐渐突破原有局限,有所发展。而同时期的“初唐四杰”则唱出了初唐诗歌的新声,他们的崛起,还有陈子昂对六朝以来萎靡诗风的批判及其诗歌革新理论,为初唐诗歌带来了一片全新的气象。可以说,陈子昂并不归属于其中的任何一个流派,但称他为盛唐诗歌的开拓者绝不过分。 进入盛唐时期,诗坛涌现一大批优秀诗人,可谓名家辈出。其中第一个重要诗派首推“吴中四士”,他们是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和包融。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个诗派就属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从张九龄到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逐步走向成熟,并形成其清高超脱的诗风。而同期的边塞诗则显得豪情万丈,其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与初唐相类似,将盛唐诗歌推向巅峰的诗人也不归属于其中的任一流派,他们就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耀眼的“双子星座”——李白和杜甫,这两位伟大诗人的艺术成就非任何一个诗派所能及。 如果说盛唐与中唐之间可划分出一个转折时期,那么这一时期的诗派,无论是从艺术成就还是从其对后世的影响来看,确实都不能与盛唐时期相提并论。这时的诗派比较有名的是“大历十才子”,他们包括李端、卢纶、吉中孚、韩*、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夏侯审,同时期还有不太为后人熟知的《箧中集》诗人群和江南诗人群等。(也有人把这一时期直接归入中唐,即“四唐”的说法。) 在经历一个小低谷之后,中唐诗歌再现了盛唐的繁荣景象。这个时期出现了两大主要派别,一个是以韩愈、孟郊为核心的韩孟诗派,另一个是以元稹、白居易为核心的元白诗派。其中韩孟诗派诗风深险怪僻,其代表人物还包括李贺和贾岛。而与之对应的元白诗派则以通俗著称,其诗浅显易懂,语言直接反映现实与情感,一时影响极大。另外,这个时期不入流派的优秀诗人有柳宗元和刘禹锡,他们个性鲜明,各自独树一帜。 随唐政局的动荡,唐诗的创作也转入晚唐时期,在历经盛、中唐的辉煌之后,唐诗也终于走到其生命的尽头。这个时期虽也有一些诗歌小团体,但总体而言已缺乏大的流派。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人成为唐诗历史上最后一批杰出的诗人。 2.唐诗流派的基本概述关于唐诗的分期,以“四唐”的分法影响最大。所谓“四唐”,指的是将唐诗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在盛唐和中唐之间插入一个转折时期,称为“五唐”。正是在其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唐诗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初唐时期历时近一百年,宫廷诗几乎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这段时期的宫廷诗具体又可分为三个流派:一个是太宗时期的宫廷诗,一个是高宗时期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派,第三个是武则天统治时期以沈佺期和宋之问为代表的诗派。应该说,初唐宫廷诗因其附庸风雅而总体价值并不是很高,但自“文章四友”(指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和崔融)和“沈宋”之后,宫廷诗开始逐渐突破原有局限,有所发展。而同时期的“初唐四杰”则唱出了初唐诗歌的新声,他们的崛起,还有陈子昂对六朝以来萎靡诗风的批判及其诗歌革新理论,为初唐诗歌带来了一片全新的气象。可以说,陈子昂并不归属于其中的任何一个流派,但称他为盛唐诗歌的开拓者绝不过分。 进入盛唐时期,诗坛涌现一大批优秀诗人,可谓名家辈出。其中第一个重要诗派首推“吴中四士”,他们是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和包融。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个诗派就属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从张九龄到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逐步走向成熟,并形成其清高超脱的诗风。而同期的边塞诗则显得豪情万丈,其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与初唐相类似,将盛唐诗歌推向巅峰的诗人也不归属于其中的任一流派,他们就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耀眼的“双子星座”——李白和杜甫,这两位伟大诗人的艺术成就非任何一个诗派所能及。 如果说盛唐与中唐之间可划分出一个转折时期,那么这一时期的诗派,无论是从艺术成就还是从其对后世的影响来看,确实都不能与盛唐时期相提并论。这时的诗派比较有名的是“大历十才子”,他们包括李端、卢纶、吉中孚、韩*、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夏侯审,同时期还有不太为后人熟知的《箧中集》诗人群和江南诗人群等。(也有人把这一时期直接归入中唐,即“四唐”的说法。) 在经历一个小低谷之后,中唐诗歌再现了盛唐的繁荣景象。这个时期出现了两大主要派别,一个是以韩愈、孟郊为核心的韩孟诗派,另一个是以元稹、白居易为核心的元白诗派。其中韩孟诗派诗风深险怪僻,其代表人物还包括李贺和贾岛。而与之对应的元白诗派则以通俗著称,其诗浅显易懂,语言直接反映现实与情感,一时影响极大。另外,这个时期不入流派的优秀诗人有柳宗元和刘禹锡,他们个性鲜明,各自独树一帜。 随唐政局的动荡,唐诗的创作也转入晚唐时期,在历经盛、中唐的辉煌之后,唐诗也终于走到其生命的尽头。这个时期虽也有一些诗歌小团体,但总体而言已缺乏大的流派。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人成为唐诗历史上最后一批杰出的诗人。 3.唐代诗歌的最重要的诗歌流派盛唐出现了两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一个是边塞诗派,另一个是山水田园诗派。 一、边塞诗派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 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高适是盛唐边塞诗的主要代表之一。他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因此题材广泛,思想深刻。 突出雄浑悲壮的精神意绪,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慨 ,因而有气魄,有境界的诗风。 岑参是盛唐边塞诗的的主要代表之一。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爱国壮志,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绝域的荒凉和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 所谓爱国壮志,即抒写边防将士保卫边疆的正气。 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 边塞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还有王昌龄,崔颢等。 二、山水田园诗派 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 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成为"王孟"。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大多运用五言格律的形式写作,在当时已极富盛名。在他的诗中有壮阔山川景色的描绘,有山林隐逸者幽居情景的描写,有旅途情景的叙述,也有田园农家的生活的反映。 如中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诗人从大处落墨,格调雄浑,气势磅礴,洞庭湖壮丽雄伟的景色得到了含蓄而有力的表现。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成就最高的诗人。 他的诗极富诗情画意,宋代大文豪苏轼曾高度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从此,"诗中有画"就成了王维诗的定评。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变化多恣,具有不同的风格与情调。 有时气魄宏大意境开阔,有时刻画细腻,引人深思,有时生动逼真,有时含蓄凝练。王维还善于来用多种色彩,生动地表现大自然的景象,如"雨中草色绿甚染,水上桃花红欲然""灰白的雨幕,碧绿的草地,粉红的桃花,交错组合, 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山川春晓图,确实是诗中有画",令人陶醉。 4.唐诗分哪几大流派题材上的两大派:山水田园和边塞;风格上的两大派:奇险怪异和通俗易懂 唐诗:唐诗分为初唐诗,盛唐诗,中唐诗,晚唐诗 初唐诗:以初唐四杰为代表(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主要为写景叙事诗。 盛唐诗:盛唐诗分得比较细,主要有: 山水田园诗: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主要抒发隐居的闲适之情 浪漫主义诗:以李白为代表,主要运用天马行空的想象,题材丰富 现实主义诗:以杜甫为代表,主要抒发安史之乱后的对国破家亡的感叹 边塞诗: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主要描写边塞风景及反应戍卒心理活动为主 中唐诗:浪漫主义:李贺等 现实主义:白居易,韩愈等 山水田园诗:贾岛等 晚唐诗:风格绮丽奢靡,以李商隐,温庭筠为代表 宋词:分为北宋词和南宋词。南宋词除辛弃疾词外,总体评价低于北宋词。其中流派分为: 婉约派:以李煜冯延巳君臣,晏殊晏几道父子,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为北宋代表,以姜夔,吴文英,王沂孙,史达祖,蒋捷为南宋代表,婉约派是宋词主流。豪放派代表大都能作婉约派作品,如苏辛二人。 豪放派:北宋苏轼首创,由南宋辛弃疾发扬光大,两宋之交繁盛一时。主要代表人物有:苏轼,贺铸(北宋),辛弃疾,陈过,刘克庄,张元干,张孝祥以及后来的文天祥为南宋豪放派代表。 格律派:追求词的格律,为婉约派分支,由周邦彦,姜夔,吴文英,王沂孙,史达祖为代表。 朦胧派:吴文英一个人的流派 辛派:辛弃疾,陈过,刘克庄,张元干等人 姜派:姜夔,吴文英等人 都是百度找的,想知道更详细可以再去查查 5.唐诗有哪些大流派唐诗的发展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1] 初唐是唐诗的开创时期。唐初诗坛承袭齐梁的浮靡诗风,流行宫体诗,能够摆脱宫体诗浮靡诗风影响的诗人是王绩,他推崇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和诗歌风格,主要描写田园风光和个人的田园生活,诗风疏淡质朴。 “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诗人,他们的主要贡献是破坏和改造了宫体诗,奠定了五律,发展了七言歌行。继“四杰”之后使律诗定型的两位诗人是沈佺期和宋之问。 唐代第一个举起诗歌革新大旗的作家是陈子昂。他推崇汉魏古诗,提倡“汉魏风骨”、“风雅兴寄”,他以复古为革新,扫除了宫体诗的浮靡诗风,端正了唐诗的发展方向,为盛唐诗歌高峰的到来铺平了道路。 [2] 盛唐诗歌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盛唐的两大诗歌流派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和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派的重要诗人还有王昌龄、王翰、王之涣、李颀、崔颢等。李白和杜甫是盛唐双峰并峙的大诗人,他们的诗歌代表了唐诗乃至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和称“吴中四士”。 [3] 中唐前期诗歌创作处于低潮,后期重有出现繁荣景象。唐代宗大历年间在诗坛享有盛名的十位诗人合称“大历十才子”。中唐前期元结、顾况注重反映现实民生,是杜甫开创的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到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中间的过渡性诗人。中唐前期的刘长卿和韦应物以山水诗见称,是王维、孟浩然的余绪;卢纶、李益的边塞诗,是高适、岑参的余绪。中唐后期的两大诗派是新乐府派和韩孟诗派。 中唐新乐府运动,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一批诗人,自觉发扬杜甫的写实精神,从生活源泉中觅取诗材,写下了大量赋咏新题材、运用新语言、标以新诗题的乐府诗,掀起了一场新乐府运动,新乐府运动的中坚诗人还有张籍、王建、李绅等。 韩孟诗派与新乐府派几乎同时出现,以韩愈、孟郊为代表。他们标榜“陈言务去”,尚古拙,求奇险,艺术上避熟就生,因难见巧,刻意求新,形成奇崛险怪的风格特色。在两大诗派之外,能够独树一帜,成就较突出的诗人有刘禹锡、柳宗元、李贺等。 [4] 晚唐是唐诗的夕阳返照时期。诗坛的整体状况是感伤气息浓重,雕琢风气盛行。晚唐前期极负盛名的诗人是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他们也是晚唐最有成就的诗人。晚唐后期出现了以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发扬中唐新乐府派的创作精神,注重反映社会民生,但艺术成就不高。 6.古诗词 流派古诗常见流派 悲凉慷慨质朴自然的建安诗派 建安时期,由于曹操父子的喜好与倡导,在他们周围聚集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如以王粲为最高成就的“建安七子”。 他们一方面学习汉乐府,描写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一方面歌唱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形成了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质朴自然的诗歌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他们的创作一般采用五言形式,为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安诗风的形成,一方面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世情世风有直接关系,他们诗中慷慨激越的情思,刚烈节气的风骨,可以说正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真切体现;另一方面,他们诗歌中所表现出的自然天真的审美情趣,又与他们通脱自然、无拘无束的个性不无关联。 《世说新语·伤逝》中有一则轶事,讲文帝曹丕为大诗人王粲送葬,因王粲生前喜听驴鸣,文帝便叫部属都学一声驴鸣,为诗人送行。 连贵为皇帝的曹丕也如此爽气随便,至于“建安之杰”的曹植及曹操父子周围的文人们任气使才的情形也就不难想像了。正是这种不羁的个性,“便产生了大量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文章”,反映在诗歌创作之中,不管是喜怒哀乐,还是悲愤忧思激昂慷慨,诗人的感情均真挚细腻,自然率真。 曹操的《短歌行》,曹植的《白马篇》可为佐证。 尚险怪重心性的韩孟诗派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中坚力量,而且在诗歌理论及创作方面,他同孟郊、李贺等一群仕途阻塞、时命舛蹇的寒士一道,大胆地摆脱传统诗教的束缚,一改盛唐以丰腴肥润为美的审美时尚,努力追求自屈原以来“发愤以抒情”的精神,以“不平则鸣”为创作理论,形成了重神尚骨,以奇险怪异为审美的一个诗歌流派。 在创作中,这派成员除对杜甫、李白的自觉接受与推崇外,还主动从禅宗及佛教思想与艺术中吸收合理成分,把“心”当作诗歌创作的源泉。他们的创作,表现的往往是自己心灵的历程,尤其是李贺,他的有些诗,干脆就写一个虚构的世界,以曲折地宣泄他内心的幽微。 他常把现实生活中的感受,与自己虚构的世界融合在一起,其诗想像离奇怪诞,往往使人感到虚实不定,跳跃怪奇,不可确解。韩孟诗派的成员在语言方面也有大的变革,他们力求“陈言之务去”。 尚功利求通俗的元白诗派 元白诗派是中唐与韩孟诗派并举的一个诗歌流派,代表诗人除元稹、白居易外,还有我们熟知的《悯农》的作者李绅等人。这派诗人承沿了儒家传统的政教文学观念,创作偏重于追求诗歌的政教功能与通俗表现。 元白是自觉地将社会现实、政教功能与通俗表现三者融合在诗歌创作中的典范。他们主张以诗“干教化”,尤其是白居易,他鲜明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要求诗歌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 在他们看来,诗乃是一种手段,而教化民心、治理国家才是目的。为了更好地发挥诗歌的社会作用,写作中他们力求通俗,主张务浅求尽,“言人所共欲言”,不作含蓄之态,不留余韵之味。 以新乐府为主体的讽喻诗是元白尚功利求通俗创作思想的产物,这些作品“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如我们已学的《卖炭翁》,在白居易50首新乐府诗中,它可算得上艺术性强,颇有感染力的上乘之作,但读后诗人既定的揭露“宫市”弊政的主观意旨及“欲闻之者深戒”的讽喻目的仍极为明晰。 元白这类作品思想性往往高于艺术性,他们艺术造就最高的是感伤诗,如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声势大内蕴小的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形成于北宋后期,由黄庭坚、陈师道直接开启,经吕本中、曾几、陈与义努力发展,到宋末由方回作最后的总结。 从总体上看,这派诗歌表现范围多侧重个人与书卷生活,内蕴狭小。 黄庭坚的诗是江西诗派的旗帜。 他作诗论诗,主张多用典故、奇字,并且讲究“规矩”,对诗律的谐合与辞意的雅赡均有严格的规定,甚至对诗歌创作的具体操作程序也作出了规范的模式,因而师效者众多。黄庭坚擅长援用习见之语另生新意,或撷取前人创造的意象,翻出新境,如其《登快阁》一诗中“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前句用杜甫诗中“落木”,后句用谢眺诗中“澄江”,但在他的笔下,既不像杜甫《登高》诗那样的衰飒悲凉,也不像谢眺《远登三山还望京邑》诗那样的绮丽平静,而是展现出一个寥廓高远的世界。 引人哲思的理学诗派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是一首理学派的小诗。诗人“胜日寻芳”,自然风光优美怡人,然整首诗的真谛却不在于展示春日景色的优美,而在于阐述作者由自然美景而引发的关于义理的思考,即“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诗中的“寻芳”,实为探究自然事理的契机,而“万紫千红”的“无边光景”也蕴含了引导诗人由思理而走向领悟的愉悦。这首从闲适生活中见出“道理”的小诗,既体现了作者深刻的哲学思考,又显示出奇特活泼的艺术情趣。 理学诗派从其创始人北宋的邵雍开始,大多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在诗中说“理”,尤其是说儒家的“理”,在他们看来,诗不能“明理”,就不是好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