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清词与宋词

1.宋词和清词相同之处

清词中兴之说,据我所知,是在近代人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中有过这样的论述。

而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自序》中以为:唐之诗,宋之词,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按照王氏的观点,清词当然不能继宋词,然而果真如此吗?一代之文学,后世真是莫能继吗? 事实上并非如此,清词的中兴,是对词的初、盛期“唐、五代、两宋”以及词的相对衰落期“元、明两代”相比较而说的。

中兴,意味着不可能超越。然而,从文学发展的观点考察,如果不能超越,甚至不过是初、盛期词作的简单继承。

那么,这个“中兴”就没甚意义,可有可无。 哲认为清词是有超越宋词的。

清词虽号称中兴,其实盛况远超两宋,只是宋词的马太效应太大,现代人便往往只知宋词而不知清词,即便读一些清词,也只知道纳兰容若一人而已,殊不知清词诸大家各有锋芒、各擅胜场,济济为诗词苑林一大观。 宋词之美,在于韵律、艺术之精。

然就素质而论,《全宋词》前言明确指出:“从思想内容的角度说,宋词的成就不如唐诗,也不如宋诗。其致命的弱点,就在于反映的社会生活过于狭窄。”

我们只须观察一下,宋词所表现的,很多是词家个人“小己”的生活,局限于相思、欢会、饮宴、伤春等内容,大抵用以消遣有闲阶级的光阴,用以粉饰封建王朝的“太平”。苏拭虽拓大了词境,而其自身亦难免杂厕消沉颓废之作。

我们看到,虽然南宋爱国词人辈出,而更多的是醉生梦死于销金锅中的人物。 我们不妨拿清词来和宋词比较一下。

如发扬爱国精神,则邓廷帧、林则徐为民族英雄,岂在岳飞、文天祥之下。而客观上林、邓的爱国性质已属于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范畴,已不同于抗金抗元那种中华民族内部矛盾的性质。

而自屈大均、王夫之、金堡等反映民族内部斗争的词作到清后期张景祁、王鹏运、文廷式、朱祖谋、黄遵宪、秋谨等表现反帝斗争的词作,以及其它大量的爱国词篇,以视南宋十余家屈指可数的作品,倍蓰而不止。这是评价清词超越宋词最基本的一条,并不是说清词不存在宋词所有的毛病,但是较量一下大量精英的方面,则弊病便退居于次要。

在开拓诗词境界方面,清词也胜过宋词一筹。文廷式在《云起轩词钞自序》中就说:“词家至南宋而极盛,亦至南宋而渐衰,其衰之故,可得而言也。

其声多啴缓,其意多柔靡,其用字则风云月露、红紫芬芳之外,如有戒律,不敢稍有出入焉。迈往之士,无所用心。

沿及元、明,而词遂亡,亦其宜也。有清以来,此道复振。

国初诸老,颇能宏雅。逛来作者虽众,然论韵遵律,辄胜前人,而照天腾渊之才,溯古涵今之思,磅礴八极之志,甄综百代之怀,非窘若囚拘旨所可语也”。

晚清词学大家文廷式亦认为“词的境界,到清朝方始开拓”,朱祖谋也评论说“清词独到之处,虽宋人也未必能及”(俱见叶恭绰“全清词钞”序)。文、朱二家,是清末词坛尊宿,其论断如此,无疑是犁然有当于人心。

哲以为清词开拓的境界至为阔大,突出体现在陈维崧、文廷式等射雕手的创作上,它们的作品内容之真、善、美,颇不易企及,这使得清词承宋之绪而后来居上。 清词有别于宋词的一点是清代词人之主盟坛者或以词著称者,颇多是学人。

王夫之是清学开山的顾、黄、王三大宗师之一;朱彝尊是顾炎武赞服的人,撰《经义考》巨著的经学家;洪亮吉是经学、史学、地理学的专家;张惠言是《周易》虞氏学的专家;张琦是舆地学家;周济是史学家;龚自珍是公羊学家、佛学大台宗专家;陈澧是声韵学、算学等学问广博,汉、宋兼采的通儒;谭献是浙东学派专家;李慈铭是多面博学的名家;王阎运是经学、史学专家;沈曾植是兼精音韵、西北地理、辽金元史,并律法、版本、佛学、道藏,为王国维所钦服的大师;文廷式是兼通经学、纬候、玄学、宋元儒学、史学各方面,为沈曾植赞誉为“有清元儒、东洲先觉”的学者;梁启超通史学、佛学;张尔田是史学家;王国维是兼通西方哲学、殷商古史、甲骨文,开创现代治学新风气、新道路的大师。这些是最著名的,即使如厉鹗,也是辽史专家,王鹏运、朱祖谋也是词籍版本专家,郑文焯是词律研究专家。

陈衍论晚清诗,有“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的说法。大略来说,宋诗之于唐诗,就是学者诗之于诗人诗;清词之于宋词,就是学者词之于文人词。

在诗词创作中,学养被带进了艺境,向下便流于说教,向上便丰富了技法、拓宽了境界。有清一代词苑,也可以说是学人之词与词人之锲合。

回头来看宋词,情况便不是这样。周敦颐、二程、张载、陆九渊不写词,朱熹词仅存十三首,叶适不过一首,比较清词苑学人云集的盛况,宋词莫逮于清词。

清人惩明代文人空疏不学之弊,昌明实学,实迈超唐、宋。 清词能高于宋词者,重要一点还在于清词流派的众多,而且清词较之于宋词,能变而益上,呈现出众多丰厚独特且标新立意的词学理论,给词人以启迪。

浙派论“醇雅”,常州派论“意内言外”,论“比兴”,论“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以及刘熙载论流变,况周颐论词境词心,王国维论境界,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论理想与写实等等,都深入奥姿,发前人所未发。其。

2.求押韵的描写爱情的短句、清词、宋词、诗句.先举个例子吧1.愁断肠千

我暗恋一个女生,经常在我所在的班级眺望她,所以写下过这样一条微博:校服,裙摆,我看不见你的留海.走廊,窗台,你步莲依旧不改.可曾知道,你是我旋律的主宰?这一首是写霸王别姬的: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这首是高二的时候写的,也是写一个女生的,见笑了,翠流苏,菩提树,万卷书行万里路,难为伊人驻.西经途,一年护,来年梨花雨雾,谁为朱颜眷顾?一个女生回复这首词写到:男人锁眉为红尘,空负了似锦前程.这首是写学习的,好像没什么关系,不过个人比较满意,所以放上来:合眼郁结于心,上远山,皱波横.习习西风乱衣,疏光阴,卷须臾,凤凰涅盘,可待新生?这是写纳兰容若的一首歌的歌词,本人很喜欢!如下:花 指间绕 冷雨又一宵 觉来芳菲已凋 颓败枝梢这首是睡不着的时候写的:灯帐光洒南窗台,晚风牵雨入梦来.手执一曲云虚词,谁在心中独徘徊就这么多啦 楼主喜欢的话采纳我呀。

3.您好,想知道清词宋词该如何区分

你是想问从两者的风格特色上如何区分吧?

清词痛切,简直是哀婉凄怨到了极点。它们不似宋词,或者说很大程度上区别于宋词的哀而不伤。宋词中有很多描写闲情逸致、游山观水之作。但是在清词中,连这些也系着抹不去的哀愁。所以每读清词总叫令人心情沉重,掩卷而思是什么使清代文人这样悲哀呢?那种宋代词人的大气与旷达的风骨在清代词作中为何看不见了呢?比较之,觉得清人胸襟狭窄了。又可不可以理解为是宋代社会风气开朗而清代文人受到的限制太多而造成的不同呢?王国维先生说“北宋风流,过江全失”也可以用在这里理解吧。

另一个比较深刻的感受是——宋词佳处,有句可摘;清词佳处,无句可摘。所以常常背诵宋词中的名句却很少背诵清词名句(除纳兰性德)。读一首清词,你会感觉到整首词浑然一体不可切分。哀婉之情或承上而下一气呵成或铺垫堆砌缓缓而道。总之,我很难从一首清词中摘出绝妙的句子,但又觉得似乎句句都绝妙。可以说是,妙就妙在骨头里面,从肢体上取不出。

4.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论清词和宋词的各自风格、异同

历史背景可以细化,比如清词包括明末与清朝,而清词的最主要的优秀作品也就是在明末清初的那段动荡的历史时期下出现的。词在经历元明二代近四百年的衰微之后,在明末突然焕发出耀眼光芒。以陈子龙、宋征舆、李雯、宋征舆、夏完淳等优秀词人为代表的云间词派扭转了明代词衰微的局面,为清词中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背景也可具体化,明朝以汉族为统治阶级,而清朝却由外民族统治,所以广大的人民包括诗人词人在内都有一种国家彻底沦丧的感觉,所以清词就比明末的词更多了一份无奈与凄苦。

经济背景,明末,百姓对统治者的腐败和冷酷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所以经济不断衰退,甚至处于瘫痪状态,清朝接管了明朝的江山后,由于外民族的入侵,汉族人民,没有生产积极性,但是由于满真族是来自北方的民族,本来就有艰苦的习惯,在接受了南方的先进技术以后,经济任然能够保持增长,所以人们的生活好了,但是那一份对前朝的留恋是无法抹去的。

既然你想在这方面写论文,不妨将清词词人分类以后在与宋词词人对比,可以仅仅从词人方面入手,重点研究词人在特定年代的比较统一的历史情感,而反应出的在作品上的差异(仅仅提供一个建议,仅供参考)

谢谢咯

看了这个问题都没人回答,一咬牙,我来打字吧。唉。..

5.清词是什么

和宋词一样,清词是清代词的统称。

清词,超越元明,上继两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二百六十余年间,伴随着清王朝的兴盛衰亡,词坛上呈现了万紫千红、争奇斗妍的新貌。从提倡气节的遗民词人奏起序曲,到号召推翻帝制的民主主义革命词人降下帷幕,其间重大政事如前期南明抗清、三藩兵事、科场大案直至近代鸦片战争、中法战役、甲午之战、戊戌变法、八国入侵。辛亥革命等等,无不成为词人们从正面、侧面、大的、小的进行歌咏的题材,表现了作者对国事的正确认识与褒贬,凝聚了作者的血泪。清词的优秀篇章,植根于社会现实生活的土壤,其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艺术技巧的独创性,都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远胜过宋词!

清词流派众多,其中已经约定俗成,有开派的宗师,有共同的审美倾向,有一定理论纲领,有丰硕的创作成果的,可以列举如下:

一、云间派:这派的领袖是几社的倡导人陈子龙、李雯、宋征舆以及陈子龙弟子夏完淳。标举的宗旨是以南唐、北宋为法。

二、阳羡派:这派的领袖是宜兴陈维崧,形成于顺治中期,极盛于康熙二十年,余波及于康熙后期。主要倾向在学习辛弃疾、蒋捷,并能融会南北宋词家的长处。多感叹沧桑、关心民生的作品。

三、浙派:

四、常州派:这派始于嘉庆二年常州张惠言、张琦兄弟编选《词选》。它的宗旨,一是揭经学家所谓“意内言外谓之词”的说法,强调词主要有“意”;二是重视比兴寄托,认为“《诗》之比兴,变风之义,骚人之歌”是作词的典范。

五、疆村派,这派的中心领袖是朱祖谋。

6.清词的清词的特点

近人梁启超著《清代学术概论》,以为清代诗文皆趋衰落,独词“驾元明而上”;朱孝臧以为清词“独到之处,虽宋人也未必能企及”(《全清词钞序》引)。

有些学者认为:“清词特点可概括为三点:第一,作者多。清词总集,旧有王昶的《国朝词综》,黄燮清的《国朝词综续编》等。

今人陈乃乾编《清名家词》初编已刊印著名词人的专集 100种;叶恭绰编《全清词钞》,入选的词人有3196人。词人之多,大大超过前代。

更重要的,不仅词人数量多,而且作品确有较高质量的也不少。第二,立论高。

“常州派”在词的创作和批评方面的理论都是眼界较高的,较诸前代有发展。其他清代词人的论词文章或词话,也不乏独到之言。

这对于近代几部精彩的词话的出现,有直接的影响。词的理论的发展,一方面对清词的创作有促进作用;一方面也是在清词的创作成就的基础上作出的经验体会的总结。

第三,功夫细。清代词人,无论取法哪一家、哪一派,都不完全局限于此,而是博参约取,用功细密;不以模拟为满足,力求出新变化,有所创造。

他们在词的意境上受到种种局限,不能得到更大的成就;而在艺术技巧方面的细微功夫,在词的发展史上,不愧是后来居上的。”清词作者多的原因主要有:首先,由于明末云间词派影响,清初文人填词蔚然成风;其次,明清鼎革,文字狱横行,文人写诗作文动辄得咎,大量文人就将才学转投入填词;第三,宋代之后,词乐失传,填词成为案头文学,使得文人所受束缚大大减小,填词自由大大增加。

第四,康熙皇帝利用一些词人声望,将填词也纳入正统文化,使得词的地位在官方认可方面得到提升。等等。

虽然因为这些原因使得词人和词作大增,但是数量不能决定一切。清词人虽多,但是能与宋词名家相媲美者屈指可数,这中间还有个别词人大量因袭前人诗词成句,使得词艺地位更受动摇。

相比宋词,明末词和清词数量上的优势丝毫不能挽救质量上的劣势。清词功夫虽细,但是却流于琐碎,与宋词相比,亦无回天之力。

立论虽高,却也只是眼高手低,试图推尊词体,却力不从心。综合而言,清词虽然号称中兴,总体成就却只能是二流,高过总体成就三流之明词,却低于成就一流之宋词。

部分清词研究者将宋词作为词的开花期,将清词作为词的结果期,这是没有文艺上的依据的。以上只是总体上的比较,若从个体上分析,明末词与清词中婉约词一派,尚有明末陈子龙与清初纳兰性德、清末蒋春霖可媲美宋词婉约名家。

尤其是陈子龙后期词集《湘真阁存稿》更是当行本身,含刚健于婀娜,深得李煜词与北宋词之精髓;纳兰词中精品之作哀感顽艳,韵格在“花间”、北宋之间,这两大高手算是明清词人中罕见的亮点。至于陈维崧主盟的豪放一脉与朱彝尊主盟的清空一脉之成就,后世争议教大,但不管是称赞者还是贬低者,均认为他们逊于苏轼、辛弃疾与姜夔。

晚清词坛领袖谭献(1832-1901)总结明清二代词坛,最推崇者恰也只有陈子龙和纳兰性德:“有明以来词家,断推湘真(陈子龙)第一,饮水(纳兰)次之。”其次则推崇蒋春霖与项廷纪:“阅蒋鹿潭(蒋春霖)《水云楼词》,婉约深至,时造虚浑,要为第一流矣。

阅项莲生(项廷纪)《忆云词》,篇旨清峻,托体甚高,一扫浙中喘腻破碎之习。莲生仰窥北宋,而天赋殊近南唐。

丁稿一卷,遍和五代词,合者果无愧色。”其他人俱被谭献列入“尚非上乘”(以上评价均见于谭献《复堂日记(戊辰年)》,后谭献关门弟子徐珂整理其零散词评和词序,合为《复堂词话》,谭献晚年审阅定稿。)

后代对清词之识见,难超谭献。王国维《人间词话》在“境界说”等方面价值虽大,但在评价明清词人时,却难免义理粗疏,英雄欺人,更因个人偏嗜而任意诋毁一些词人,有失大家风范;梁启超并非评词专家;朱祖谋为常州派后劲,在填词和校勘典籍方面贡献不小,但是门户之见较深,以学问评词,脱离文本解读,胡适全盘否认明清词,更是武断粗暴。

他们对清词的认识均不及谭献清醒。但由于谭献逝世于1901年,因此对清末民国初重要的几位词人朱祖谋(朱孝臧)、王鹏运、况周颐、郑文焯、文廷式、王国维等人无法进行客观评价,只是在《复堂词话》中偶尔评论其中数位,却并未对他们的地位进行评价,而且谭献去世之后,这些词人中的创作还延续了长短不长的时间,谭献无法为他们“盖棺定论”,这一点是必须注意的。

此外,谭献的评价无法避免门户之见,虽然他并未过分推崇常州派先辈的地位,但是却否认了阳羡派和浙西派的所有词人之地位,认为他们“俱非上乘”,似难服众。但是,后代著名词评家也大多没有对阳羡派和浙西派进行高度评价。

明末词和清词整体不如宋词甚多,是不争的事实,高手也仅限于婉约派屈指可数的三四个,且无法超越宋词相应高手。

7.清词是什么

和宋词一样,清词是清代词的统称。

清词,超越元明,上继两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二百六十余年间,伴随着清王朝的兴盛衰亡,词坛上呈现了万紫千红、争奇斗妍的新貌。

从提倡气节的遗民词人奏起序曲,到号召推翻帝制的民主主义革命词人降下帷幕,其间重大政事如前期南明抗清、三藩兵事、科场大案直至近代鸦片战争、中法战役、甲午之战、戊戌变法、八国入侵。辛亥革命等等,无不成为词人们从正面、侧面、大的、小的进行歌咏的题材,表现了作者对国事的正确认识与褒贬,凝聚了作者的血泪。

清词的优秀篇章,植根于社会现实生活的土壤,其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艺术技巧的独创性,都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远胜过宋词! 清词流派众多,其中已经约定俗成,有开派的宗师,有共同的审美倾向,有一定理论纲领,有丰硕的创作成果的,可以列举如下: 一、云间派:这派的领袖是几社的倡导人陈子龙、李雯、宋征舆以及陈子龙弟子夏完淳。标举的宗旨是以南唐、北宋为法。

二、阳羡派:这派的领袖是宜兴陈维崧,形成于顺治中期,极盛于康熙二十年,余波及于康熙后期。主要倾向在学习辛弃疾、蒋捷,并能融会南北宋词家的长处。

多感叹沧桑、关心民生的作品。 三、浙派: 四、常州派:这派始于嘉庆二年常州张惠言、张琦兄弟编选《词选》。

它的宗旨,一是揭经学家所谓“意内言外谓之词”的说法,强调词主要有“意”;二是重视比兴寄托,认为“《诗》之比兴,变风之义,骚人之歌”是作词的典范。 五、疆村派,这派的中心领袖是朱祖谋。

8.宋词(李煜),元曲,清词(纳兰性德)两首

李煜:【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

相留醉(留人醉),

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木兰花令 (拟古决绝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元曲

四块玉·马嵬坡

马致远睡海棠,春交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 霓裳便是中原乱。 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