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读唐诗城南

1.读唐诗里面有什么古

⑴除 夜 作 〔唐〕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⑵归 家 〔唐〕杜 牧 稚子牵衣问, 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 赢得鬓边丝? ⑶乡 思 [宋]李 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⑷京 师 得 家 书 〔明〕袁 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⑸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戴叔伦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⑹闻雁 [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⑺杂诗(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⑻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 阴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⑼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⑽月夜亿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雁一秋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⑾送别(隋朝民歌)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尺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⑿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⒀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⒁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⒂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⒃一剪梅 舟过吴江(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⒄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⒅狱中题壁(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⒆有感一章(谭嗣同) 世间万物抵春愁,今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转】。

2.《读唐诗》这篇作文怎么写呢

我手头上有三本《唐诗三百首》,其中两本还是近两年刚出炉的精品,雪白的纸张,新颖的装帧,精美的印刷……然而我却是不大去触摸的。

因为它们夺目的外表让我觉得少了一份唐诗的凝重与古雅。与之相较,我更喜欢中华书局1957年版的旧本。

褐黄的纸张,竖排的版本,带着一种古装书的气息,显得简朴而厚重。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作者面广,流派纷呈,体裁众多,因而就多方面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复杂感情。

唐诗可以让我透过书页窥见长安城那车水马龙、如真似幻的繁华,看见未央宫中长裙如风,摇曳生姿的宫女。一首唐诗就像一幅工笔的花鸟,写意的山水,散透的人物画卷,灵气而耐看,将气质的华丽隐于朴素的文字之后,简单的表达,勾勒的却是耐人寻味的意境。

物换星移,世事变迁,历史一去不返,时间在销蚀着一切,盛唐的遗迹渐渐地消亡了,不变的只有华美的诗句。卷帙浩繁的唐诗就成了那个时代的缩影,当它被写在纸面上,便有了不朽的生命,可以连接古今,诉说兴衰。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可以在忙中偷闲之时,独处僻静之角,捧一本《唐诗三百首》,在清茗的氤氲烟气和书香之中,倾听那自远古而来却清晰的声音,让心也随同它飞越大川深谷。我们可以看到唐诗在浔阳江头琵琶女伤感的眼睛中停留,在霓裳羽衣舞的奢华中掠过,在哀鸿遍野的战场上空徘徊,在妙绝天下的名山大川中漫步……唐诗是历史的沉淀,时代的产物。

历史上如果少了唐代,今天我们的中华文学就将缺失最亮丽的瑰宝。可以想像,如果没有了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今天的寒山寺钟声将索然无味;如果没有了杜牧“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那心力交瘁的忧郁,今日的秦淮河可能就少了一份醉人的韵味;没了“我愿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的柔情,今夜的星空将黯然失色;同样,若没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豪放,今朝的美酒就显得寡然无味。

唐诗就是诗化了的中国,几乎凝结了我们中国人所有的情感,读唐诗恰似与古人的一次情感对话,你可以在一刹那间抽离都市的繁华,在诗句垒起的世界里寻找一种别样的心境,灵魂的乐土。 然而,诗人们的意境我们又真正了解几分呢?张继的寒山寺是他沧桑人生和失意心境的统一,而今,寒山寺的钟声至多寄托着人们新年的祝祷;秦淮河在诗人的笔下是繁华掩盖不住的苍老,千百年来挥之不去的哀怨,而今,秦淮河却流光溢彩,歌舞升平,游人如织。

对于寒山寺,张继的失意是没有了,然而,秦淮河的忧郁又存几分呢?诗是不变的,人却变了,于是心境就和人一起变了。 在今天标新立异的现代生活中,与唐诗竞争的对手可谓太多太强了。

人们会敲击电脑键盘,在网上搜集各种信息,肯读李杜诗集的人却越来越少;人们可以目不转睛地关注股市的涨跌,却不屑翻阅诗词典籍。于是,他们疏远了王维的秋,岑参的雪,于是,他们时而浮躁,时而沉闷。

其实,在古人的唯美和今人的高速之间,唐诗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境应该是一剂很好的调节剂,这种难得的文化瑰宝不应只属于那个古老而又华丽的时代。如果你有闲暇时间而又无谓虚掷,为何不静下心来读几页唐诗?在杜甫的月亮下,李白的山水边,王维的田园中,你会感受到一份宁静和安详,你会感到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升华,在物质和精神的两极间保持宁静和平衡。

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读东坡名词听着那一场与天地的壮丽对话,不难发现,那明月、水光、箫声、凉气、墨迹、酒香的意象中,跃现的正是大师最旷达的人格!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不可无一、难有多得的大文人。

他无复唐代李(李白)杜(杜甫)的豪放之风,却敢于突破北宋婉弱纤靡的词风,“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变绮丽婉媚为清雄刚健。 同是山水,早期的“花间词人”常取“平江波暖鸳鸯语,两两钓舡归极浦”的温和明媚,而苏轼笔下却是“漂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的宽广博大,以及“清溪无底,上有千仞嵯峨”的高大雄健! 在苏轼笔下跃然而出的是“帕手腰刀”的投笔将军、“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的出猎太守、还有那“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的青年才俊。

他为宋词塑造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开了先河。 东坡先生命运多舛。

身后有朋友的出卖、捕风捉影的诬陷、莫须有罪名的笼罩。他有过“乌台诗案”的满身脏水,有过丢官保命的侥幸和穷途末路的绝望,还有过被放逐的寂寞。

于是,他的豪放词作难免一丝阴影,写下“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他曾做“我欲乘风归去”的奇想,却有“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水调歌头》)的矛盾心态。然而,他在发出“人生如逆旅”的慨叹之后,依然能写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这般极富理趣的名句。 东坡先生上承屈原、李白空灵飘逸之风,下开辛(辛弃疾)词清旷隽永之风。

这位豪放词派的先导,实在是中国文学史的骄傲。 二 金兵南侵,汴京沦陷,王朝。

3.《读唐诗》这篇作文怎么写呢

我手头上有三本《唐诗三百首》,其中两本还是近两年刚出炉的精品,雪白的纸张,新颖的装帧,精美的印刷……然而我却是不大去触摸的。

因为它们夺目的外表让我觉得少了一份唐诗的凝重与古雅。与之相较,我更喜欢中华书局1957年版的旧本。

褐黄的纸张,竖排的版本,带着一种古装书的气息,显得简朴而厚重。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作者面广,流派纷呈,体裁众多,因而就多方面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复杂感情。

唐诗可以让我透过书页窥见长安城那车水马龙、如真似幻的繁华,看见未央宫中长裙如风,摇曳生姿的宫女。一首唐诗就像一幅工笔的花鸟,写意的山水,散透的人物画卷,灵气而耐看,将气质的华丽隐于朴素的文字之后,简单的表达,勾勒的却是耐人寻味的意境。

物换星移,世事变迁,历史一去不返,时间在销蚀着一切,盛唐的遗迹渐渐地消亡了,不变的只有华美的诗句。卷帙浩繁的唐诗就成了那个时代的缩影,当它被写在纸面上,便有了不朽的生命,可以连接古今,诉说兴衰。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可以在忙中偷闲之时,独处僻静之角,捧一本《唐诗三百首》,在清茗的氤氲烟气和书香之中,倾听那自远古而来却清晰的声音,让心也随同它飞越大川深谷。我们可以看到唐诗在浔阳江头琵琶女伤感的眼睛中停留,在霓裳羽衣舞的奢华中掠过,在哀鸿遍野的战场上空徘徊,在妙绝天下的名山大川中漫步……唐诗是历史的沉淀,时代的产物。

历史上如果少了唐代,今天我们的中华文学就将缺失最亮丽的瑰宝。可以想像,如果没有了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今天的寒山寺钟声将索然无味;如果没有了杜牧“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那心力交瘁的忧郁,今日的秦淮河可能就少了一份醉人的韵味;没了“我愿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的柔情,今夜的星空将黯然失色;同样,若没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豪放,今朝的美酒就显得寡然无味。

唐诗就是诗化了的中国,几乎凝结了我们中国人所有的情感,读唐诗恰似与古人的一次情感对话,你可以在一刹那间抽离都市的繁华,在诗句垒起的世界里寻找一种别样的心境,灵魂的乐土。 然而,诗人们的意境我们又真正了解几分呢?张继的寒山寺是他沧桑人生和失意心境的统一,而今,寒山寺的钟声至多寄托着人们新年的祝祷;秦淮河在诗人的笔下是繁华掩盖不住的苍老,千百年来挥之不去的哀怨,而今,秦淮河却流光溢彩,歌舞升平,游人如织。

对于寒山寺,张继的失意是没有了,然而,秦淮河的忧郁又存几分呢?诗是不变的,人却变了,于是心境就和人一起变了。 在今天标新立异的现代生活中,与唐诗竞争的对手可谓太多太强了。

人们会敲击电脑键盘,在网上搜集各种信息,肯读李杜诗集的人却越来越少;人们可以目不转睛地关注股市的涨跌,却不屑翻阅诗词典籍。于是,他们疏远了王维的秋,岑参的雪,于是,他们时而浮躁,时而沉闷。

其实,在古人的唯美和今人的高速之间,唐诗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境应该是一剂很好的调节剂,这种难得的文化瑰宝不应只属于那个古老而又华丽的时代。如果你有闲暇时间而又无谓虚掷,为何不静下心来读几页唐诗?在杜甫的月亮下,李白的山水边,王维的田园中,你会感受到一份宁静和安详,你会感到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升华,在物质和精神的两极间保持宁静和平衡。

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读东坡名词听着那一场与天地的壮丽对话,不难发现,那明月、水光、箫声、凉气、墨迹、酒香的意象中,跃现的正是大师最旷达的人格!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不可无一、难有多得的大文人。

他无复唐代李(李白)杜(杜甫)的豪放之风,却敢于突破北宋婉弱纤靡的词风,“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变绮丽婉媚为清雄刚健。 同是山水,早期的“花间词人”常取“平江波暖鸳鸯语,两两钓舡归极浦”的温和明媚,而苏轼笔下却是“漂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的宽广博大,以及“清溪无底,上有千仞嵯峨”的高大雄健! 在苏轼笔下跃然而出的是“帕手腰刀”的投笔将军、“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的出猎太守、还有那“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的青年才俊。

他为宋词塑造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开了先河。 东坡先生命运多舛。

身后有朋友的出卖、捕风捉影的诬陷、莫须有罪名的笼罩。他有过“乌台诗案”的满身脏水,有过丢官保命的侥幸和穷途末路的绝望,还有过被放逐的寂寞。

于是,他的豪放词作难免一丝阴影,写下“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他曾做“我欲乘风归去”的奇想,却有“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水调歌头》)的矛盾心态。然而,他在发出“人生如逆旅”的慨叹之后,依然能写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这般极富理趣的名句。 东坡先生上承屈原、李白空灵飘逸之风,下开辛(辛弃疾)词清旷隽永之风。

这位豪放词派的先导,实在是中国文学史的骄傲。 二 金兵南侵,汴京沦。

4.六神磊磊读唐诗第一篇的读后感

两天时间读完了《六神磊磊读唐诗》。

不是什么名著,但读完了却颇有些感触。且还想写出来,这该能算得有感而发吧,很高兴的是自己还能有感,还能发。

六神磊磊在自媒体百花齐放的当下,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一个特别的存在。他的微信公号“六神磊磊读金庸”在网络上非常火,但是我知道他才不过一年的时间。

一年前在朋友圈看到转载的一篇写金庸小说的文章,看完觉得特别有意思。文章来自公众号“六神磊磊读金庸”,作者是六神磊磊。

于是我果断关注了这个公号。不久他又开了公号“六神磊磊读唐诗”。

读唐诗里推送的文章并不多,但是文章的品质不俗。六神磊磊的写作风格独特,语言幽默风趣,在一众自媒体公号中独树一帜,吸引着众多的粉丝,一篇文章的点击阅读转发量动辄十万加。

前段时间,读唐诗这个公号好像被平台封了。我想找一篇他之前写的关于王维的一篇文章竟然找不到了,好在他的书《读唐诗》出版了。

早就被种草,前几天终于到手了。拿到书我就迫不及待的看起来,就看睡前的一会儿功夫,已经被它深深吸引,让我欲罢不能。

红色的保护套,书皮是素雅的白色。这一红一白,不正是太阳和月亮的颜色?我觉得正好映证了书中的一篇文章:唐诗,就是一场太阳和月亮的战争。

封面的画是一幅线描的有“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里船”般意境的远山的中式抽象山水画。书是不薄的一本,拿到手里,超带感,正如那千万首唐诗带给我们的承载了近千年历史的厚重感。

未及正文,作者的自序就能吸引你想要一直往下看。他说“只要你认识常用汉字,懂得二十一世纪的汉语,你就是唐诗的有缘人,你和唐诗的距离,真是只隔一道矮矮的墙而已。”

读完全书,你会发现,他此言非虚。亦如书后附带的评论中的罗振宇的评论“从此,唐诗不仅仅通向远古,还通向当下。

在这本书里,你对诗人不会再仰望,而是相逢。” 开篇 读了多少年书,就背了多少年唐诗。

也知唐诗三百首,却从来汉有想过这些诗是怎么经过千年时空、朝代更迭流传到今天的。读完这一章,才体会到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还能读到唐诗真的是太幸运、太幸福了!通过此篇,我第一次知道了胡震亨、季振宜的名字。

他们俩为了让唐诗能流传到后世,付出了十年心血去为唐诗编写集子。他们之间还有钱谦益,最后到康熙皇帝号令曹寅等人集前人之所成,编著成《全唐诗》,收录当时存世的近五万首唐诗。

这样,那些古老的诗篇才得以保存并流传下来。了解到这几个人前仆后继的为唐诗的传世做出的贡献,我觉得他们的伟大不逊于当年写出传世名篇的大家们。

因为正是他们,我们才能看到一千年前的诗啊。没有他们设法使这些伟大的诗篇保存下来,也许那些诗篇真的无法抵挡岁月的流转而散轶贻尽了。

他们的功劳值得被后世永远铭记。书中写到的诗人及诗篇,除了那些大名鼎鼎的诗人和我们耳熟能详著名诗篇,还有很多我们大多数人(汉细读唐诗三百首、全唐诗的人)没听说过的诗人和他们的诗篇。

他们不是不出名,他们的诗不是写得不好。他们不被我们熟知,乃是我们自己孤陋寡闻。

比如谢胱。六神说他是被李白视为偶像的一位诗人。

他的诗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也是极好的。他虽然不是唐朝人,但是他的诗与唐朝的名诗比也丝毫不逊色。

果然是当得起诗仙崇拜的一位诗人。(附李白写的致敬这位谢公的诗句)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长风万里送秋雁,中间小谢又清发。月下沉吟久不归,令人长忆谢玄晖。

又比如王绩。严格来说他也算不得唐代的诗人,但是作者却难掩对他的喜爱之情,多次的提到他,并且赞美他。

作者说这位王绩性格豪放不羁,有陶渊明之风。又夸他对夫人好,和他的琴瑟和鸣,恩爱到老。

(附他的两首诗在下面)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秋夜喜遇王处士 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接下来的篇章作者就按大家所熟知的对唐朝的四个阶段的划分展开了他对唐诗和唐朝诗人们的详尽而独特的解析。这些解析,是六神磊磊式的解析,绝对不同于以往任何人的解析。

他讲出来的故事,生动有趣,经常会加上他个人的想象甚至导演,画面感极强,让人感觉如亲临其境一般。然当你以为这些都是事实的时候,作者笔峰一转,后面加一括号告诉你,这些都是他想象的,当时未必如此或者根本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

这就是六神厉害之处。然而,这并不是说本书里的描写都是杜撰的,相反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查阅和收录了很多的权威典籍资料。

每篇文章后面都附有多条注解,说明这些说法的出处或来源。这是一本有深度的书,甚至是一本可以当工具书使用的书,而绝不是一本戏说唐诗、只为逗你一乐的书。

初唐四杰 看这本书之前,我所知道的初唐四杰就是王勃、杨炯、卢照邻、洛宾王的并称。他们四人都是极有才华,年少即成名。

成年后,留下的作品却并不多,知道他们差不多都是英年早逝。对他们的诗作,也就是曾经出现在课本上的那些。

四人中王勃算是名气最大的吧,因为那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

5.城南古诗有什么

1. 《城南》宋代·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2. 《战城南》唐代·李白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避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3. 《泛沔州城南郎官湖》唐代·李白 张公多逸兴,共泛沔城隅。

当时秋月好,不减武昌都。 四座醉清光,为欢古来无。

郎官爱此水,因号郎官湖。 风流若未减,名与此山俱。

4. 《从军行·其二》唐代·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5. 《战城南》南北朝·吴均 躞蹀青骊马,往战城南畿。 五历鱼丽阵,三入九重围。

名慑武安将,血污秦王衣。 为君意气重,无功终不归。

6.粤语为什么读唐诗那么好听

粤语好听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粤语的调多。普通话是四个调,粤语有九个调。

至于这九个调怎么说,可以学一下用粤语数数,三九四零五二七八十,这九个数刚好是粤语的九个调。粤语九个调里面除了第一声和第二声和普通话一样外,其他七个调都是普通话里没有的。

这九个调从最高调到最低调皆有,所以听起来起伏不定,抑扬顿挫,层次感非常明显。粤语本身的音调就像一段旋律,当它在谱上一段旋律契合的曲子,自然很好听。

调多还有一个作用是减少同音字,普通话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同音字太多。小学时候从拼音学起的普通话,声母有23个,韵母24个,调4个,理论上来说可以有23 x 24 x 4 = 2208个发音。

而粤语声母19个(比普通话少了四个翘舌),韵母53个,调9个,理论上可以有19 x 53 x 9 = 9063个发音。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粤语的发音丰富程度要远远大过普通话。

据说是语言大师赵元任先生所写的神文《季姬击鸡记》,普通话读是ji ji ji ji ji,粤语读是gwai gei gik gai gei。再比如这八个字,事,室,市,世,适,试,噬,式,普通话是同一个读音,但粤语是八个互不相同的读音。

粤语里很多韵母都是普通话没有的,比如《浮夸》高潮之前的部分,全为“oi”韵,《偏偏喜欢你》基本全为“eoi”韵。第二个原因,我觉得是因为粤语没有降调,降调就是类似于普通话第四声。

我查过全国一些主要方言的音调,粤语是唯一一个没有降调的方言,它九个调都是比较平的调。降调给人的感觉是语气比较重。

武汉话听起来不够友好,一个原因就是降声太重。但在闽南,漳州人调重,泉州人调平,漳州人说泉州人讲话不好听,还是我们好听,有力度。

等我屏蔽了那些漳州朋友后,我就来反驳这个问题。三我认为是最重要的一点,粤语保留了入声。

入声在今天听起来很陌生,那是因为在普通话和北方方言里,入声已经完全消失了(除了山西、河南一带的晋语,据称和客家话非常相近)。但是在所有的南方方言里,入声基本都保留了下来。

入声就是那种发音很短促、以爆破音结尾的音。比如“十”这个字,粤语读sap2(数字是调值,12345相当于do re mi fa so),闽南话读zap2,p的音不爆破,但有读p的嘴型,阻碍住气流。

这和英语里失爆读法很像,比如september这个词,读的时候不会把sep的p这个音发出来,但明显会有p的闭合嘴型来阻住气流,因而使得sep这个音节很短促。再比如sit down,你发音再标准也读不出sit的t这个音,但是一定会有发t的嘴型,t这个音阻碍住气流,使得sit这个音非常短促。

这个词组里的sit的发音,和粤语“舌、薛、窃”字读音一样。日语的促音,还有很多日语汉字的音读,也是受汉语入声影响。

比如学校,日语读gakkou,中间有个促音,和入声一模一样。单论“学”这个字,粤语读hok,日语读gaku,因为学这个字是个入声字,韵尾为k,日本人没法读这个不发音的k,所以就干脆把不发音的k变成ku,读作一个确定的音节。

再比如“石”,粤语读sek,日语读seki,也是同理。绝大部分入声字在日语里的音读都是如此,六、七、力、雪、室、畜,不胜枚举。

所以说语言是相通的。pk 就是粤语里的三个入声韵尾,也是古汉语里的三个入声韵尾。

入声是汉语的伟大发明,它最大的两个作用,一个是可以减少同音字,一个是丰富情感。入声字短促、铿锵有力、带有节奏感的发音特点,就已经决定了它可以有丰富情感的效果。

最大的体现是在诗词里,今天很多诗词用普通话读起来已经没有韵味了,豪放的如岳飞的《满江红》,婉约的如柳永的《雨霖铃》,它们都是入声韵。白居易写《长恨歌》《琵琶行》,每到伤感处皆改用入声韵。

这些入声韵诗词普通话读来平淡无奇,但用粤语读就很有味道。我觉得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曹植的《七步诗》,语文课里学过这首诗,当时读起来觉得不押韵。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汁、泣、急,有一个字出韵,而且感情听来比较平淡。

但如果用粤语来读,汁、泣、急分别读zap5、jap5、gap5,而且三个都是最高调,读来铿锵有力,沉郁悲壮。被亲哥逼成那样,要是我我也肯定用入声韵来写,别说曹植了。

用粤语读这些入声韵诗词的时候会明显觉得,那种倾注在韵脚上的激昂或凄凉,普通话是永远读不出来的。而且很多非入声韵的诗词也是如此。

小时候语文课里学诗词,发现好多诗词读起来不押韵,我当时并不知道原因,以为古人就是这么写的,现在终于知道这是语音变化的原因,很多普通话不押韵的诗词,粤语和闽南话读起来就很押韵。这个可以举的例子太多,比较著名的,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深、心、金、簪,这诗总共就四句,就出现了三个韵。

而这首诗如果用粤语读就非常押韵,四个字分别读sam、sam、gam、zam。这是因为普通话在形成过程中不仅消失了入声,还消失了一些韵尾,比如-m,全部归于-n了。

心字粤语读“sam55”,闽南语读“xim33”,普通话里就成“xin55”了。现在普通话里的“搞定”一词就来源于粤语,原词。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