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读唐诗哥

1.粤语为什么读唐诗那么好听

粤语好听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粤语的调多。普通话是四个调,粤语有九个调。

至于这九个调怎么说,可以学一下用粤语数数,三九四零五二七八十,这九个数刚好是粤语的九个调。粤语九个调里面除了第一声和第二声和普通话一样外,其他七个调都是普通话里没有的。

这九个调从最高调到最低调皆有,所以听起来起伏不定,抑扬顿挫,层次感非常明显。粤语本身的音调就像一段旋律,当它在谱上一段旋律契合的曲子,自然很好听。

调多还有一个作用是减少同音字,普通话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同音字太多。小学时候从拼音学起的普通话,声母有23个,韵母24个,调4个,理论上来说可以有23 x 24 x 4 = 2208个发音。

而粤语声母19个(比普通话少了四个翘舌),韵母53个,调9个,理论上可以有19 x 53 x 9 = 9063个发音。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粤语的发音丰富程度要远远大过普通话。

据说是语言大师赵元任先生所写的神文《季姬击鸡记》,普通话读是ji ji ji ji ji,粤语读是gwai gei gik gai gei。再比如这八个字,事,室,市,世,适,试,噬,式,普通话是同一个读音,但粤语是八个互不相同的读音。

粤语里很多韵母都是普通话没有的,比如《浮夸》高潮之前的部分,全为“oi”韵,《偏偏喜欢你》基本全为“eoi”韵。第二个原因,我觉得是因为粤语没有降调,降调就是类似于普通话第四声。

我查过全国一些主要方言的音调,粤语是唯一一个没有降调的方言,它九个调都是比较平的调。降调给人的感觉是语气比较重。

武汉话听起来不够友好,一个原因就是降声太重。但在闽南,漳州人调重,泉州人调平,漳州人说泉州人讲话不好听,还是我们好听,有力度。

等我屏蔽了那些漳州朋友后,我就来反驳这个问题。三我认为是最重要的一点,粤语保留了入声。

入声在今天听起来很陌生,那是因为在普通话和北方方言里,入声已经完全消失了(除了山西、河南一带的晋语,据称和客家话非常相近)。但是在所有的南方方言里,入声基本都保留了下来。

入声就是那种发音很短促、以爆破音结尾的音。比如“十”这个字,粤语读sap2(数字是调值,12345相当于do re mi fa so),闽南话读zap2,p的音不爆破,但有读p的嘴型,阻碍住气流。

这和英语里失爆读法很像,比如september这个词,读的时候不会把sep的p这个音发出来,但明显会有p的闭合嘴型来阻住气流,因而使得sep这个音节很短促。再比如sit down,你发音再标准也读不出sit的t这个音,但是一定会有发t的嘴型,t这个音阻碍住气流,使得sit这个音非常短促。

这个词组里的sit的发音,和粤语“舌、薛、窃”字读音一样。日语的促音,还有很多日语汉字的音读,也是受汉语入声影响。

比如学校,日语读gakkou,中间有个促音,和入声一模一样。单论“学”这个字,粤语读hok,日语读gaku,因为学这个字是个入声字,韵尾为k,日本人没法读这个不发音的k,所以就干脆把不发音的k变成ku,读作一个确定的音节。

再比如“石”,粤语读sek,日语读seki,也是同理。绝大部分入声字在日语里的音读都是如此,六、七、力、雪、室、畜,不胜枚举。

所以说语言是相通的。pk 就是粤语里的三个入声韵尾,也是古汉语里的三个入声韵尾。

入声是汉语的伟大发明,它最大的两个作用,一个是可以减少同音字,一个是丰富情感。入声字短促、铿锵有力、带有节奏感的发音特点,就已经决定了它可以有丰富情感的效果。

最大的体现是在诗词里,今天很多诗词用普通话读起来已经没有韵味了,豪放的如岳飞的《满江红》,婉约的如柳永的《雨霖铃》,它们都是入声韵。白居易写《长恨歌》《琵琶行》,每到伤感处皆改用入声韵。

这些入声韵诗词普通话读来平淡无奇,但用粤语读就很有味道。我觉得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曹植的《七步诗》,语文课里学过这首诗,当时读起来觉得不押韵。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汁、泣、急,有一个字出韵,而且感情听来比较平淡。

但如果用粤语来读,汁、泣、急分别读zap5、jap5、gap5,而且三个都是最高调,读来铿锵有力,沉郁悲壮。被亲哥逼成那样,要是我我也肯定用入声韵来写,别说曹植了。

用粤语读这些入声韵诗词的时候会明显觉得,那种倾注在韵脚上的激昂或凄凉,普通话是永远读不出来的。而且很多非入声韵的诗词也是如此。

小时候语文课里学诗词,发现好多诗词读起来不押韵,我当时并不知道原因,以为古人就是这么写的,现在终于知道这是语音变化的原因,很多普通话不押韵的诗词,粤语和闽南话读起来就很押韵。这个可以举的例子太多,比较著名的,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深、心、金、簪,这诗总共就四句,就出现了三个韵。

而这首诗如果用粤语读就非常押韵,四个字分别读sam、sam、gam、zam。这是因为普通话在形成过程中不仅消失了入声,还消失了一些韵尾,比如-m,全部归于-n了。

心字粤语读“sam55”,闽南语读“xim33”,普通话里就成“xin55”了。现在普通话里的“搞定”一词就来源于粤语,原词。

2.梁逸峰古诗朗诵读的歌是什么歌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孟浩然)和《南乡子·新月又如眉》(晏几道)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南乡子·新月又如眉 晏几道 新月又如眉。

长笛谁教月下吹。 楼倚暮云初见雁,南飞。

漫道行人雁后归。 意欲梦佳期。

梦里关山路不知。 却待短书来破恨,应迟。

还是凉生玉枕时。 扩展资料: 梁逸峰,男,在2010年第61届香港学校朗诵节表演中在台上用饱含情感的朗诵方式演绎古诗词《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孟浩然)和《南乡子·新月又如眉》(晏几道),因其浮夸的表情而走红网络。

在朗诵过程中,梁同学面部表情丰富、声音抑扬顿挫。时而“暗送秋波”,时而摆首张望,时而扯嗓呼唤,甚至还表现出凝望风景、望穿秋水等神情。

逸峰天生文静,小时沉默得妈妈怀疑他有自闭症,幸获老师鼓励,渐渐走进孩子群中,也因此立志将来当教师。 小五时,他鼓起勇气参加朗诵活动,自此爱上诗词歌赋,爱翻书本体昧文人情怀,沉醉当中,“试过放学走过公园,或见到夕阳,觉得意境配台,就朗诵起来”。

资料来源:梁逸峰—百度百科 。

3.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发音不同,为什么诗词歌赋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确实存在发音不同的问题,但是,除了极少数字以外,大多数字的读音变化不是很大。所以,古代的诗词歌赋现在读起来照样韵味十足。

其中,有的字读音只有轻微变化,不容易被人注意。例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回”,古读音同徘徊的“徊”,与“开”押韵,现代汉语不读开口音,由于发音接近,没有不押韵的感觉。

但是,也有些字完全不同了,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斜”,古读如“霞”;还有古入声字一部分归入平声后,也存在不押韵的问题。

另外,现在很多南方方言仍然保留有古音,读古诗更朗朗上口。

4.关于诗趣的文章

1、品味唐诗宋词 我手头上有三本《唐诗三百首》,其中两本还是近两年刚出炉的精品,雪白的纸张,新颖的装帧,精美的印刷……然而我却是不大去触摸的。

因为它们夺目的外表让我觉得少了一份唐诗的凝重与古雅。与之相较,我更喜欢中华书局1957年版的旧本。

褐黄的纸张,竖排的版本,带着一种古装书的气息,显得简朴而厚重。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作者面广,流派纷呈,体裁众多,因而就多方面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复杂感情。

唐诗可以让我透过书页窥见长安城那车水马龙、如真似幻的繁华,看见未央宫中长裙如风,摇曳生姿的宫女。一首唐诗就像一幅工笔的花鸟,写意的山水,散透的人物画卷,灵气而耐看,将气质的华丽隐于朴素的文字之后,简单的表达,勾勒的却是耐人寻味的意境。

物换星移,世事变迁,历史一去不返,时间在销蚀着一切,盛唐的遗迹渐渐地消亡了,不变的只有华美的诗句。卷帙浩繁的唐诗就成了那个时代的缩影,当它被写在纸面上,便有了不朽的生命,可以连接古今,诉说兴衰。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可以在忙中偷闲之时,独处僻静之角,捧一本《唐诗三百首》,在清茗的氤氲烟气和书香之中,倾听那自远古而来却清晰的声音,让心也随同它飞越大川深谷。我们可以看到唐诗在浔阳江头琵琶女伤感的眼睛中停留,在霓裳羽衣舞的奢华中掠过,在哀鸿遍野的战场上空徘徊,在妙绝天下的名山大川中漫步……唐诗是历史的沉淀,时代的产物。

历史上如果少了唐代,今天我们的中华文学就将缺失最亮丽的瑰宝。可以想像,如果没有了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今天的寒山寺钟声将索然无味;如果没有了杜牧“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那心力交瘁的忧郁,今日的秦淮河可能就少了一份醉人的韵味;没了“我愿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的柔情,今夜的星空将黯然失色;同样,若没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豪放,今朝的美酒就显得寡然无味。

唐诗就是诗化了的中国,几乎凝结了我们中国人所有的情感,读唐诗恰似与古人的一次情感对话,你可以在一刹那间抽离都市的繁华,在诗句垒起的世界里寻找一种别样的心境,灵魂的乐土。 然而,诗人们的意境我们又真正了解几分呢?张继的寒山寺是他沧桑人生和失意心境的统一,而今,寒山寺的钟声至多寄托着人们新年的祝祷;秦淮河在诗人的笔下是繁华掩盖不住的苍老,千百年来挥之不去的哀怨,而今,秦淮河却流光溢彩,歌舞升平,游人如织。

对于寒山寺,张继的失意是没有了,然而,秦淮河的忧郁又存几分呢?诗是不变的,人却变了,于是心境就和人一起变了。 在今天标新立异的现代生活中,与唐诗竞争的对手可谓太多太强了。

人们会敲击电脑键盘,在网上搜集各种信息,肯读李杜诗集的人却越来越少;人们可以目不转睛地关注股市的涨跌,却不屑翻阅诗词典籍。于是,他们疏远了王维的秋,岑参的雪,于是,他们时而浮躁,时而沉闷。

其实,在古人的唯美和今人的高速之间,唐诗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境应该是一剂很好的调节剂,这种难得的文化瑰宝不应只属于那个古老而又华丽的时代。如果你有闲暇时间而又无谓虚掷,为何不静下心来读几页唐诗?在杜甫的月亮下,李白的山水边,王维的田园中,你会感受到一份宁静和安详,你会感到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升华,在物质和精神的两极间保持宁静和平衡。

简评身处市场经济汹涌澎湃的大潮中,面对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作者却在静心捧读《唐诗三百首》,畅游于杜甫的月亮下、李白的山水边、王维的田园中,这是怎样一种宁静与安详、古雅与凝重、灵性与趣味?这是怎样一颗“冰心”与丹心?作者从唐诗的意蕴中“寻找一种别样的心境,灵魂的乐土”。我们呢,可曾为“疏远了王维的秋,岑参的雪”而感到惶恐?可曾去寻找唐诗那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境?可曾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2、错评咏花诗 唐朝元和十二年(817)春末,白居易与16位朋友结伴游江西庐山,写了不少诗,其中有一首是《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有一天,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沈括读了这首诗,非常惊讶,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道:“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大诗人也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说完,他也就把这事给忘掉了。 想不到有一年春夏之交的季节,他到一座山上考察,见到了白居易诗中的奇景:四月天气,山下众花凋谢,山顶上却是桃花红艳,猛然想去白居易的诗来,才领悟到自己错怪了大诗人,也从中发现了高度对季节的影响:由于山上气温低,春季到来要晚于山下。

后来,他又找来白居易的诗读,发现前面有一篇序,序中写道:“(大林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花),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

沈括读了,很有感慨地说:“都怪我读书不细,经验太少啊!” 有一天,苏东坡去拜访宰相王安石,碰巧王安石不在家。他看到王安石的书房案上有一首。

5.跪求小学五年级上课本剧剧本

第一幕《书房闯祸》 独白:(成年妹妹)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使我不禁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

我的小名儿叫莺儿,出生在东南亚的星岛。记得小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教我读唐诗宋词。

可是,有一天,在院子里…… 外公:(一大早儿就在院子里锻炼身体,手中挥舞着长剑,身体有节奏地运动,优美舒展。) 兄妹:“两只小蜜蜂啊,飞在花丛中啊,左飞飞,右飞飞,飞呀啪啪!飞呀啪啪!……” 哥哥:哎呀,妹妹,这个游戏玩得可真累人,我们换一种玩儿法吧? 妹妹:好哇!噢,外公的书房有好多古玩意儿,最好玩“藏猫猫”游戏啦! 哥哥:好吧,正中俺下怀! 妹妹:玩就玩,谁怕谁,我不信妹妹躲不过哥哥! (兄妹俩儿边说边往书房跑) 哥哥、妹妹:“三斤八两六毛六,大姆指小姆指猜猜猜!……” 哥哥:吔!我赢了!瞧,这哥哥没白当吧? 妹妹:(撅起小嘴故意生气)好女不跟男争!先让你得意得意!好戏在后头呢!而后背向哥哥:好,我数一、二、三,你快点儿藏好,我这黑猫警长可不是这么好惹的啊!一、二—、三、!转身一跳,啊哈!我来啦! (哥哥躲进了床铺下面) 妹妹:一眨眼工夫儿,哥哥能躲到哪去呢?看我不把他像小鸡一样拎出来!动作粗鲁地掀床底,(面向观众撇嘴,皱眉,吐舌)快速扫描:里面黑漆漆的,哥哥才不会钻到这儿来呢!又去开书柜:“咿——曳”唉哟!好一股油墨书香味儿,(拧鼻摆手状)难道哥哥藏在书里不成?他又不是孙悟空会七十二变!关书柜门。

(俗话说最暴露的地方是最安全的地方,转圈儿,眼睛一闭“嘟嘟嘟”“嘟嘟嘟”,冲到书桌前:这回我非要逮住你不可,给我乖乖地出来吧!睁眼一看,又失败了!)唉!这可神了,跑到哪去了?站起来,抬眼望见“梅花图”,一拍脑门:哎,有了,不能蛮干,要智取才对呀。嘻嘻!哥哥最疼我了,我就用这幅图把他引出来!(拉开架势,摆开弓步,运气(前、左、右、),“呀——啊——嗨”:看我的“降龙十八掌”来啦!双手击图——一跃,踢出单腿!跌落地上,哭喊,抱屁股:哥,哥,我痛我的屁股堆儿,痛啊!“呜——呜——”(偷看哥哥从哪出来?) 哥哥:(急忙爬出来)怎么啦?怎么啦?妹妹?快起来快起来!(边拉边自然抬头看) 妹妹:哈哈哈哈,你上当罗,上当罗! 哥哥:(用手指图)“啊,外公的……外公的图——梅花图!这两个黑熊掌,一定是你的“杰作”!这可是外公的命根子呀!”(对妹妹说的话听而不闻!) 妹妹:(扯拉哥的衣袖,跺脚。)

紧张慌乱,又哭起来“这可怎么办呢?” 哥哥:糟了,完了!妹妹,你把我害惨了! 妹妹:哥,你快想办法呀! 哥哥:(抓后脑勺儿)时间差不多了,外公快回来了,妹妹,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快逃,冲啊…… 妹妹:“杀个嘀嘀!”(双手朝前伸,脸上阴转晴,笑!)第二幕《难逃“法网”》 独白:这时,外公锻炼回来了,嘴里哼着小曲儿呢! 外公:……啊呀,外边的空气可真新鲜!这腰板子舒服多了!该回书房读书罗!(继续哼曲儿走)(来到书房,挂好剑——梅花图旁边的钩扣上,顺势一看,吓了一跳,搓眼睛,拿起桌上的眼镜再看,身体晃了晃,上前去摸图,心疼地号陶大喊)我的——图!我的——梅花!(由哭状转为雷霆大怒)一定是那两个小家伙干的好事儿!没错,哎,真是气死我了。(转向外屋,急呼)女儿!女儿!(顺手把凳子移到桌子前) 妈妈:(妈妈正在客厅打扫卫生、擦桌凳……) 妈妈:哎,来啦!(妈妈应声赶来,一边擦手中的脏水,一边抹抹额上的发乱发,小跑着来到外公的面前。)

兄妹:(听到动静,蹑手蹑脚尾随妈妈身后,躲在书房门口,门背后,竖起耳朵偷听!表情绷紧!) (外公正气呼呼地坐着等在书桌前的椅子上) 妈妈:(不明白、吃惊地问)爸,您怎么生那么大的气?注意血压又上长了,身体要紧啊? 外公:唉!你看看你孩子淘气得——(指图)我是心在痛啊!要管教好孩子,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妈妈:(用手在外公脖子与胸口处上下“消气”)爸,您先消消气儿,我去把孩子叫来给您认个错! 外公:(摆摆手)算了吧!孩子还得自己教育:子不教,父之过呀!(边说边站起身,在书桌上拿起刀片小心地刮去“黑熊印儿”,又转身开抽屉拿出丝绸在脏处擦了又擦。) 妈妈:是的,爸爸,您的心情我太理解了,我一定好好教育孩子!我去给您倒杯水去。

(转身离去) 兄妹:一直不敢发出声音,大气都不敢出,把大人的对话听得清清楚楚。眼睛瞪得直直的,把外公擦图的动作看得清清楚楚!(探头探脑样儿)看到妈妈突然出来,来不及跑,被妈妈一手一个带到客厅训话。

妈妈:(妈妈一手一个带到客厅,边走边严厉地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你们知道外公有多伤心吗? 哥哥:妈妈,我们不该到书房去捉迷藏。 妹妹:(声音小,哭泣抽咽状)妈妈,我错了,是…我,是我……觉得好玩儿,是我印的手掌,噢,不,是熊掌! 妈妈:(兄妹背手听训话)你是怎么当哥哥的,院子那么宽,非得到书房来玩儿?这梅花图可是外公的宝贝哪!眼看我们就要回唐山了,还逗外公这么。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