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千家诗里的古诗巜洛阳道》是哪首千家诗卷一 信州谢叠山精选 五 绝 春眠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 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 何如此地春 送郭司仓 王昌龄 映门淮水绿 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 春潮夜夜深 洛阳道 储光羲 大道直如发 春来佳气多 五陵贵公子 双双呜玉珂 独坐敬亭山 李 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登鹳鹤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观永乐公主入番 孙 逖 边地莺花少 年来未觉新 美人天上落 龙塞始应春 伊州歌 盖嘉运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左掖梨花 丘 为 冷艳全欺雪 余香乍入衣 春风且莫定 吹向玉阶飞 思君恩 令狐楚 小苑莺歌歇 长门蝶舞多 眼看春又去 翠辇不曾过 题袁氏别业 贺知章 主人不相识 偶坐为林泉 莫谩愁沽酒 囊中自有钱 夜送赵纵 杨 炯 赵氏连城璧 由来天下传 送君还旧府 明月满前川 竹里馆 王 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送朱大入秦 王 维 避人五陵去 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 平生一片心。 2.古诗洛阳道的翻译啊大道直如发,春日佳气多。 五陵贵公子,双双鸣玉珂。 注释 ①佳气:指阳气,春天气温回升,生气蓬勃。 ②五陵:在长安附近。即汉代高祖、惠帝、景帝、武帝、昭帝五个皇帝的陵墓。附近亦多贵臣葬地,祭礼郊游的多为贵公子。在这里泛指权贵人家。 ③玉珂:用玉石装饰的马勒,两勒相击而发声,故又叫鸣珂。 译文 洛阳城里的大道平直如伸展的头发,洛阳的春天气候适宜,有很多阳光明媚的日子,风光秀丽,景色宜人。在这样的日子里,洛阳著名的五处皇家陵园常有富家子弟去踏春,这时,在大道上飘扬着马匹上的玉饰发出的叮当声,不用看也知道是公子们成双结对而来了。 赏析 储光羲是杰出的山水田园人,备受许多大家的推崇。有人评价他的作品“消尽常言”,有“浩然之气”,且带有古意。 3.为何古诗词中总有洛阳这个词,洛阳代表了什么自古洛阳被称为“诗城”,历史上与洛阳有关或提及洛阳风物的诗词篇秩浩瀚,除了长安(数量要少一些)以外,世界上再没有类似的城市了。 这份独特的精神、历史遗产,足以使洛阳独步天下!一。洛阳形胜适宜建都 “三河建洛都”,是黄河、洛河和伊河孕育了洛阳。 洛阳是古代汉族主要聚居地的黄河流域水资源最充分的地域,洛河当时澄彻见底:“清洛象天河,东流形胜多”;“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沙。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 伊水亦然:“悠悠涉伊水,伊水清见石”。有诗人称赞洛阳:“九洛韶光媚,三川物候新”,形容洛阳的地势险要:“三河分设险,两崤资巨防”。 洛阳处于九州之中:“天中洛阳道”;交通四通八达:“御路浮桥万里平”,便于“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万国朝天中”。古时洛阳的伊洛黄河均有舟船之便:“洛水泛泛中行舟”;“务使霞浆兴,方乘泛洛归”;“舟通南越贡”。 洛阳的气候也是古时诗人乐于称道的。唐朝时期的洛阳可以清晰地看见嵩山:“家居洛阳下,举目见嵩山”;“月明直见嵩山雪”;“宅东篱缺嵩峰出,堂后池开洛水流”。 白居易说:“地称高情多水竹,山宜闲望少风尘”;“老爱东都好寄身,足泉多竹少埃尘”。所以古时洛阳是公认的帝王之都:“洛城本天邑,洛水即天池”;“千年王气浮清洛”;“雄都定鼎地,势据万国尊”;“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诸侯。 清乐动千门,皇风被九州”;“品江山、洛阳第一,金陵第二”;"洛阳天子县"; 二。鼎盛时期的洛阳 东汉和盛唐,洛阳都曾经有过辉煌时期。 由于唐诗的兴盛,洛阳的辉煌在其中得到了更多的反映。1。 宫阙嵯峨,市曹兴隆:*洛阳宫阙当中州,城上峨峨十二楼。*汉家伊洛九重城。 *洛阳宫观与天齐。*凤楼龙阙倚清光。 *帝宅层甍垂凤翼。*洛城今古足繁华。 *洛阳城里多池馆。*宫官试马游三市,舞女乘舟上九天。 *九门开洛邑,双阙对河桥。*蔼蔼鼎门外,澄澄洛水湾。 *洛水照千门,千门碧空里。*皇宫对嵩顶,清洛贯城心。 *南渡洛阳津,西望十二楼。*洛阳十二门,官寺郁相望。 青槐罗四面,渌水贯中央。*洛阳大道傍,甲第何深邃。 *唐代郑世翼如此描绘站在邙山上远眺洛阳城的情景:(“登北邙还望京洛”) 步登北邙坂,踟蹰聊写望。宛洛盛皇居,规模穷大壮。 三河分设险,两崤资巨防。飞观紫烟中,层台碧云上。 青槐夹驰道,迢迢修且旷。左右多第宅,参差居将相。 清晨谒帝返,车马相追访。胥徒各异流,文物纷殊状。 嚣尘暗天起,箫管从飞扬。伊余孤且直,生平独沦丧。 山幽有桂丛,何为坐惆怅。*唐代韦应物眼中的洛阳:( 登高望洛城作) 高台造云端,遐瞰周四垠。 雄都定鼎地,势据万国尊。河岳出云雨,土圭酌乾坤。 舟通南越贡,城背北邙原。帝宅夹清洛,丹霞捧朝暾。 葱茏瑶台榭,窈窕双阙门。十载构屯难,兵戈若云屯。 膏腴满榛芜,比屋空毁垣。圣主乃东眷,俾贤拯元元。 熙熙居守化,泛泛太府恩。至损当受益,苦寒必生温。 平明四城开,稍见市井喧。坐感理乱迹,永怀经济言。 吾生自不达,空鸟何翩翻。天高水流远,日晏城郭昏。 裴回讫旦夕,聊用写忧烦。*唐 白居易 题洛中第宅 水木谁家宅,门高占地宽。 悬鱼挂青甃,行马护朱栏。春榭笼烟暖,秋庭锁月寒。 松胶粘琥珀,筠粉扑琅玕。试问池台主,多为将相官。 终身不曾到,唯展宅图看。*唐 白居易 题崔少尹上林坊新居 坊静居新深且幽,忽疑缩地到沧州。 宅东篱缺嵩峰出,堂后池开洛水流。高下三层盘野径,沿洄十里泛渔舟。 若能为客烹鸡黍,愿伴田苏日日游。*唐 白居易 登乐游园望 独上乐游园,四望天日曛。 东北何霭霭,宫阙入烟云。爱此高处立,忽如遗垢氛。 耳目暂清旷,怀抱郁不伸。下视十二街,绿树间红尘。 车马徒满眼,不见心所亲。孔生死洛阳,元九谪荆门。 可怜南北路,高盖者何人。*宋 欧阳修 少年游 玉壶冰莹兽炉灰。 人起绣帘开。春从一夜,六花开尽,不待剪刀催。 洛阳城阙中天起,高下遍楼台。絮乱风轻,拂鞍沾袖,归路似章街。 *宋 晁端礼 鹧鸪天 洛水西来泛绿波。北瞻丹阙正嵯峨。 先皇秘聿无人解,圣子神孙果众多。民物阜,岁时和。 帝居不用壮山河。卜年卜世过周室,亿万斯年入咏歌。 2。车马骈阗,八方来仪:*唐 张九龄 奉和圣制送十道采访使及朝集使: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 课最力已陈,赏延恩复博。垂衣深共理,改瑟其咸若。 首路回竹符,分镳扬木铎。戒程有攸往,诏饯无淹泊。 昭晰动天文,殷勤在人瘼。持久望兹念,克终期所托。 行矣当自强,春耕庶秋获。*唐 顾况 送使君 天中洛阳道,海上使君归。 拂雾趋金殿,焚香入琐闱。山亭倾别酒,野服间朝衣。 他日思朱鹭,知从小苑飞。*唐 储光羲 洛中贻朝校书衡,朝即日本人也 万国朝天中,东隅道最长。 吾生美无度,高驾仕春坊。出入蓬山里,逍遥伊水傍。 伯鸾游太学,中夜一相望。落日悬高殿,秋风入洞房。 屡言相去远,不觉生朝光。3。 帝王巡游,官员宴饮:*唐 武则天 早春夜宴 九春开上节,千门敞夜扉。兰灯吐新焰,桂魄朗圆辉。 送酒惟须满,流杯不用稀。务使霞浆兴,方乘泛洛归。 *唐 宋之问 龙门应制 洛阳花柳此时浓,山水楼台映几重。群公拂雾朝翔凤,天子乘春幸凿。 4.洛阳的古诗词1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2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功夫织得成。唐·刘克庄《莺梭》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唐·张籍《秋思》 4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5挂林风景异, 秋似洛阳春 。 唐·王绩《野望》 6花开花落二十日, 一城之人皆若狂 唐 白居易 7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 刘禹锡 8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唐 欧阳修 9当春天地争奢华, 洛阳园苑尤纷拏。 唐 韩愈 10香车倾一顾, 惊动洛阳尘。 唐·韩愈《李花二首》 11北邙山头少闲土, 尽是洛阳人旧墓。 唐 王建 12洛阳城里春光好, 洛阳才子他乡老。 唐 韦庄 13争得大裘长万丈, 与君都盖洛阳城。 白居易 14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朱敦儒(宋) 15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唐 杜甫 16洛阳春日最繁花,红绿荫中十万家。 宋 司马光 17何人不爱洛阳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清 刘灏 18曾为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唐 欧阳修 19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唐 武元衡 20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 李白 21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唐 欧阳修 22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唐 王维 23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 那堪好风景, 独上洛阳桥。 唐 李益 24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唐 李颀 25洛阳吹别风, 龙门起断烟。 唐 李贺 26俯视洛阳川, 茫茫走胡兵。 唐 李白 27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在三湘。 唐 贾至 28今我不乐思洛阳,身欲奋飞病在床。 唐 杜甫 29寄语洛阳使, 为传边塞情。 唐 崔颢 30悠悠洛阳去, 此会在何年。 唐 陈子昂 31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 唐 李白 32汉有洛阳子, 少年明是非。 宋 王安石 33洛阳城东西, 长作经时别。 昔去雪如花, 今来花似雪。 34洛阳名工见咨嗟, 一翦一刻作琵琶。 唐 吴均 35河中之水向东流, 洛阳女儿名莫愁。 晋 萧衍 36既乏琅邪政, 方憩洛阳社。 唐 谢珧 37悠悠远行归,经春涉长道。 幽冀桑始青,洛阳蚕欲老。 唐 崔颢 38洛阳三月梨花飞, 秦地行人春忆归。 唐 崔颢 39传闻合浦叶, 远向洛阳飞。 唐 江左 40洛阳谁不死? 戡死闻长安。 唐 白居易 41陶令门前四五树, 亚夫营里百千条。 何似东都正二月, 黄金枝映洛阳桥. 唐 白居易 42风起洛阳东, 香过洛阳西. 三国 曹邺 43洛阳之兴衰,天下治乱之喉也。 宋 李格非 44惶惶祖宗业, 永怀河洛间. 宋 陆游 45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周易》 46长安重游侠, 洛阳富财雄。 唐 卢照邻 47欲问古今兴废事, 请君只看洛阳城! 宋 司马光 48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三国魏 曹植 50崤函有帝皇之宅,河洛为王者之里。 晋 左思 《三都赋》 51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汉 司马迁 52人间佳节惟寒食, 天下明园重洛阳。 宋 邵雍 53洛阳牡丹甲天下。 宋 54汉魏文章半洛阳。 汉魏 55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 三国魏 曹植 56生在苏杭,葬在北邙。 唐 57洛阳名园歌舞沉, 乱鸦啼破林几深。 宋 58追本溯源,根在河洛。 59终童山东之英妙,贾生洛阳之才子。 晋 潘岳 60朝来渡口逢京使,说道烟尘近洛阳。 唐 白居易 61洛阳访才子,江岑作流人。 唐 孟浩然 62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古诗十九首之三》 63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 唐 李白 64华林满芳景,洛京遍阳春. 唐 李世民 65鼓吹威夷狄,旌轩溢洛阳. 唐 李隆基 66南渡洛阳津,西望十二楼。 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诸侯. 唐 王昌龄 67何如御京洛,流霰下天津. 唐 许敬宗 68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唐 张九龄 69京洛皇居,芳禊春馀. 唐 崔智贤 70铭开武岩侧,图荐洛川中. 唐 武则天 71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 唐 韩愈 72今到白氏诗句出,无人不咏洛阳秋。 唐 徐凝 73记得归诗章,花多属洛阳. 唐 白居易 74洛阳芳树映天津,灞岸垂杨窣地新. 唐 李隆基 75洛京千里近,离绪亦纷纷. 唐 武元衡 76行看洛阳陌,光景丽天中. 唐 张九龄 77东岳封回宴洛京,西墉通晚会公卿. 唐 苏颋 78缘忧武昌柳, 遂忆洛阳花。 唐 李商隐 79回首洛阳花石尽,烟渺黍离之地,更不复、新亭堕泪. 宋 文及翁 80人间何曾识姚魏,相公新移洛中裔。 宋 杨万里 81千娇百媚看不够,魂牵三月洛阳花。 唐 木兰花 82古来利与名,俱在洛阳城。 唐 于邺。 5.洛阳道中 许浑【作者:许浑】 【年代:唐朝\代】 【诗文】: 洛阳多旧迹,一日几堪愁。 风起林花晚,月明陵树秋。 兴亡不可问,自古水东流。 . 【出处】: 全唐诗:卷531-43Xu Hun 许浑 唐代诗人。字用晦,一作仲晦。 润州丹阳(今属江 苏)人。生卒年不详。 大和六年 (832)进士。任当涂、太平县令。 大中三年(849),为监察御史,“抱疾不任朝 谒,坚乞东归”(《乌丝阑诗自序》),居润州丁卯村 舍。后复起为润州司马。 历虞部员外郎,睦、郢二州刺 史,世称许郢州。晚年退居丁卯村舍,辑缀诗作,因名 《丁卯集》。 许浑以登临怀古见长。名篇如《咸阳城东楼》、《金 陵怀古》、《故洛城》、《凌□台》,追抚山河陈迹,俯 仰古今兴废,颇有苍凉悲慨之致。 但往往限于伤今吊古, 别无深意,读多难免有落套之感。其宦游、寄酬、伤逝 诸作,亦时有佳句,如“马上折残江北柳,舟中开尽岭 南花”(《暮宿东溪》),“两岩花落夜风急,一径草 荒春雨多”(《郑秀才东归凭达家书》),都能在写景 中托寓情思,婉丽可讽。 而意境浅狭,气格卑弱,是其 通病。 其诗现存 500首左右,无一首古体。 近体以五、七 言律诗居多,圆稳工整,属对精切,致有“声律之熟,无 如浑者”(田雯《古欢堂集·杂著》)的赞语。但也有 人批评他“专对偶”、“工有余而味不足”(方回《瀛 奎律髓》)。 一般说来,他的警句常出现在第二联,如 “溪云初起日沉阁(一作“谷”),山雨欲来风满楼” (《咸阳城东楼》)、“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 殿高”(《故洛城》),而到后半篇往往流于平沓,各 首间句意也时见复出。他喜欢将律句三字尾的声调改为 “仄平仄”对“平仄平”,以显示拗峭变化,为后人所 仿效,称作“丁卯句法”。 《丁卯集》2卷,有明汲古阁刻本及《四部丛刊》影 印的影宋写本。涵芬楼影印宋蜀刻本,题名《许用晦文 集》,多拾遗2卷。 《唐诗百名家全集》本所收,则于正 集2卷外,有续集1卷,续补1卷、集外遗诗1卷,较为完 备。《全唐诗》析为11卷,有相当数量诗篇与杜牧及他 人诗作重见互出。 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陈伯海) 相关资料: 说青阳元处士墓 □ 李 晖 历代修撰和印行的池州地方志书,被文坛和学术界引用最多而又视为最有史料价值的,则是明代成书的《嘉靖池州府志》。 这部著名地方文献出版的具体时间,是明世宗皇帝的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就是这部方志大典里,留下了这样一条令人寻味的历史信息:“元处士墓,在青阳县七里云鹤山麓。” 这一“信息”,也给后人带来一些需要解析的问题。诸如:这位“元处士”何许人物?他有何功绩或名望,值得府志为他的墓地撰文留存?他又为何死后葬于青阳县境内“云鹤山麓”,等等。 追溯、探索和解析这些问题,对了解和认识历史上的池州,尤其是唐朝的池州,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 要想能解析上述这些问题,首先得弄清楚“元处士”这个人。 据我多年对池州的历史考察,以及池州相邻的皖南的原宣城地区、徽州地区的历史探索,综合文献史料和文物遗存,认定这位“元处士”,当是 唐代大诗人杜牧《樊川诗集》中《赠宣州元处士》、《题元处士高亭》诗题里的“元处士”。除此之外,整个皖南历代再也无“元处士”的称谓了。 从《樊川诗集》原注中可知,这位“元处士”的名字是元孚。据缪钺先生《杜牧年谱》、《杜牧传》等著作,考证出杜牧与元孚的相识与结友,是在杜牧第二次任宣歙观察使幕府吏期间,即唐文宗皇帝的开成二年(公元838年)秋末至开成四年(公元840年)初春。 在这一期间,与元孚交往的还有唐才子许浑。因为这期间许浑正在宣州辖属的当涂县任官。 许浑写有《题宣州元处士幽居》、《灞上逢元处士东归》、《元处士自洛归宛陵山居见示詹事相公饯行之什因赠》、《冬日宣城寺赠元孚上人》等。许浑诗题中所见的“灞上”“东归”的元处士,所归城是宣州;“自洛归宛陵”的,归的依然是宣州,因为“宛陵”历来是宣州的代称和别名。 诗题还透露出“元处士”的真名以及他的僧人身份。因为“上人”,即是僧人。 古代文坛上,历来有将有德、智、善行的高品佛僧,一式地赞称之为“上人”的习惯。这种“习惯”,至少起之于晋代,《世说新语·文学篇》的注中,就引用了晋朝大书法家王右军(王羲之)对僧人用过这种称谓。 在《全唐诗》和其他诗集中,更可以见到诸多的这个对僧人为“上人”称谓。 《全唐诗》在收录元孚诗作时所留下的作者小传这样写道: “元孚,宣城开元寺僧。 与许浑同时。或曰楚中僧。” 《全唐诗补编》在“补”元孚诗作时,亦附有相同的作者小传。“宣城开元寺”,始建于晋惠帝永安元年(公元304年),原名永安寺,唐名开元寺,唐之后名是景德寺。 《名胜志》称其为“若兰中之最胜者”。“若兰”者,寺院也。 可知其在佛门中的重要地位。据《唐会要》记载:“(唐)天授元年(公元690年)十月二十九日,两京及天下诸州,各置大云寺一所。 至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六月一日,并改为开元寺。”可知,宣州开元寺在武则天授元年至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之间,曾名之为“大云寺”。 “开元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