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水清澈的古诗词有哪些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澄水如鉴 崔颢 圣贤将立喻,上善贮情深。洁白依全德,澄清有片心。 浇浮知不挠,滥浊固难侵。方寸悬高鉴,生涯讵陆沉。 对泉能自诫,如镜静相临。廉慎传家政,流芳合古今。 湖亭望水 白居易 久雨南湖涨,新晴北客过。 日沉红有影,风定绿无波。 岸没闾阎少,滩平船舫多。 可怜心赏处,其奈独游何? 江夏别宋之悌 李白·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2.水至清则无鱼,下一句是什么人至察则无徒 典故出处: 班固《汉书》卷六十五 东方朔传第三十五 “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诗》云:‘鼓钟于宫,声闻于外。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体行仁义,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得信厥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 此士所以日夜孳孳,敏行而不敢怠也。辟若鹡鸰,飞且鸣矣。 传曰:‘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道其常,小人计其功。 ’《诗》云:‘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故曰: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 ’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 盖圣人教化如此,欲自得之;自得之,则敏且广矣。 “今世之处士,魁然无徒,廓然独居,上观许由,下察接舆,计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与义相扶,寡耦少徒,固其宜也,子何疑于我哉?若夫燕之用乐毅,秦之任李斯,郦食其之下齐,说行如流,曲从如环,所欲必得,功若丘山,海内定,国家安,是遇其时也,子又何怪之邪?语曰‘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莛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繇是观之,譬犹鼱?之袭狗,孤豚之咋虎,至则靡耳,何功之有?今以下愚而非处士,虽欲勿困,固不得已,此适足以明其不知权变而终或于大道也。 ” 详解: 水清无鱼论 水太清则无鱼,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原因无非是水过于清澈,鱼难以生存,这引喻现实社会里,人太精明而过分苛察,就不能容人。 所以,下面就紧接一句,人太察则无智。古人最早使用这些话的有这样几例: 1.“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见于《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宫》。《汉书.东方朔传》也有同样的用法。 徒,就是同类或伙伴的意思,译为现在的话就是“朋友”。人太精明了就没有伙伴没有朋友,因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人有小小的过错或性格上的小小差异,他过分要求与一己的同一或者要求所有人一举一动均符合或者满足一己的标准,但人总是有着各种不同的性格和待人处事的方式,除非是克隆体,否则永远无法达到每事的一致的,因此出现摩擦以至矛盾、冲突就是必然的结果,此时如果不能以一种宽容的精神调和于其间,事势就将无法收拾,结局便是人心不附,众叛亲离。 " 2.“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见于《后汉书.班超传》。 这里所用的意义有些改变,但大纲还是一致的。这句话的起因,是班超在西域为都护时限较长,又有病,所以朝廷将他召回,接任者任尚请求班超临别赠言,班超说:“塞外的吏士本来就不是孝子顺孙,他们都是因为罪过而发配到边地的,而蛮夷又都怀有鸟兽之心,不容易安抚,却极易挑起事端。 而您的性格太严厉而急躁,这是不好的,也容易出问题。水清了就没有大鱼,政务太苛察就不易让下面的人亲附,以至人事和谐,所以您还是应当将法度放松点,简易点,要宽容人家的小小过错,只要大事能够抓住、不出问题就算尽到职责了。” 这虽然讲的是东汉时代政府对待边远地区人民宜采取怀柔宽松的政策,但它所说明的道理不仅仅是就此而止。 这两则成语都是据现象所得出的结论,用水引喻政治或者人的智慧以及交谊等都只是类比的关系。 虽然只是类比,但道理是相通的,所以,由此感性现象,类推得出人事现象理性的结论,虽然两者之间前提和结论的关联有着或然性,但就此两类现象的属性相同这一点来说,可以证明这种类比不违反逻辑的原理,是成立的。 因为,前面的例子讲的是鱼,后面的结论讲的则是人,两者所需要的都是一个环境。 鱼的环境是水不要过分清澈,以至无处藏身;人的环境是关系不要过分紧张,以至无法相处。过分清澈与过分紧张,都含有危及生存的因素,一旦危及到生存,就必须对所存身的环境有较好的要求,因此鱼要求有水草、岩隙和树枝等赖以藏身的空间,人也要求有宽和轻松的环境,要不然就都会引致对生命不利的结果。 所以,这种类比是一种必然性的关联,而非建立在或然的基础上的。 “水至清则无鱼,人太察则无徒。” 这话有些调和论者的意味,以为为人处世或者立身处事是无须讲原则的,好像目的只是要求环境的和谐可以不惜牺牲原则的要求,如果是这样,这句话的意义就大打折扣了。 所以,下面这句话,“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是可以作为补充的,因为班超所讲的是在大原则下即所谓的“总大纲而已”的条件下,然后求环境的宽松简易,尽量宽恕与原则无关的小小过失,以求得相互之间的和谐相处。 这是一种现世怎样做人的哲学,它可以加入到待人、交友以至于政治等各种具体的节目。 就好比肥沃宽松的土壤,树木就必然会生长茂盛一样(这当然须有其他要素如阳光、水分等),人有了不板结的环境,能动的触角就四处延伸,就会做出尽可能大的效果和成绩。 但人事之间的尺度是不易掌握好的,往往不是太过,就是不及,结果总是不能尽如人意。所以后人将这两句成语综合起来,改成:“水太清则无鱼,人太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