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好诗描写夏天的诗句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 《诗经·小雅·四月》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游赤石进帆海》南朝宋·谢灵运 丽景烛春余,清阴澄夏首。 《侍宴》南朝梁·王僧儒 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奉和夏日应令》北周·庾信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夏日南亭怀辛大》唐·孟浩然 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 《夏晚寓直省中》唐·沈?缙?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夏夜叹》唐·杜甫 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 《游开元精舍》唐·韦应物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唐·岑参 夏半阴气始,淅然云景秋。 《送刘师服》唐·韩愈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宴散》唐·白居易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 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孟夏》唐·贾?m 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题报恩寺上方》唐·方干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 《山亭夏日》唐·高骈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夏日题老将林亭》唐·张?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初夏即事》宋·王安石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三月晦日偶题》宋·秦观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满庭芳·夏景》宋·周邦彦 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忆王孙·夏词》宋·李重元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即景》宋·朱淑真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清风破暑连三日。 《过沙沟店》元·王挥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宋·赵师秀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初夏绝句》宋·陆游 。 2.关于夏天的名字It was a summer afternoon。 The clear blue sky was dotted with fluttering larks。 The wind was still, as if it listened to their gentle singing。 From the shining earth a faint smoke arose,like incense, shaken from invisible thuribles in a rhapsody of joy by hosts of unseen spirits。 Such peace had fallen on the world! It seemed there was nothing but love and beauty everything; fragrant summer air and the laughter of happy birds。 Everything listened to the singing larks in brooding thoughtlessness。 Yea,even the horned snails lay stretched out on grey stones with their houses on their backs。 那是个夏日的午后。天气晴朗,碧空里星星点点的云雀在翩翩飞舞。 风很竟,似乎在谛听着云雀柔美的歌声。熠熠闪光的大地上升起一缕青烟,仿佛炉香缭绕,大群无影无踪的精灵正在兴高采烈地摇晃着无形的香炉。 宁静笼罩着整个大地!好象到处都充满着爱和美;夏日的芬芳阵阵袭来,欢快的小鸟(蜩瞅)婉转。 周围的一切都忘情地静听着云雀的歌唱。 可不是吗,就连长着触角的蜗牛也驮着各自的窝棚,在青石上伸展开来。 我费了很大力气在搞完了,参见译林出版社。 3.请提供一些与瀑布有关的诗歌谢谢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2.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3.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4.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简析]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 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 “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 “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 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 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 “谪仙”就是李白。 《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诗言志,歌咏言,但在不同的诗人的笔下就会显出不同来。 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峰名)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山前的河面上),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天空最高层)。 ”李白的诗就是富于想象力,善于艺术上的夸张。 “他把想象和夸张结合得非常完美,使他的诗歌语言更富于个性化的特征,富于鲜明的艺术形象。”(刘大杰语)。 而李白给予读者的,也惟此而已。 范仲淹的《瀑布》诗则不然。 诗曰:“迥与众流异,发源高更孤,下山犹直在,到海得清无?”因瀑布悟出人生的真谛来。 范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写景兴怀(据说他未到岳阳楼而应邀作记),就是如此。 此诗与西哲罗素的“人生好比一条河”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尤过之,以其更“为人生”也。“下山犹直在,到海得清无?”说得好。 为人(尤其是为官)之道,唯“直”唯“清”。 自警乎?儆人乎?皆可用。 为公仆者读之,反省其身,廉者愈知廉,贪者不伸手,岂不善哉?! 致黄果树瀑布(诗歌) 中广网 2005-06-06 17:29:34 大瀑布 你裁的多长的绸布 你凿的多深的巨著 大瀑布 你擂的哪代铸的鼓 你倾的哪山炼的珠 大瀑布 哪片云霞与你相濡 哪群鹰隼与你共舞 大瀑布 哪个季节赠你风骨 哪场火山赠你气度 大瀑布 哪段岁月比你艰苦 哪族神话比你耸矗 来源:中国广播网贵州频道 责编:邹荣然 瀑布联句 香严闲禅师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 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 终归大海作波涛。 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素娴诗文,曾书瀑布诗“穿山透石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云云,以赋壮怀。他的诗就是由这一首唐诗改易数字而成。 此诗中瀑布形 象充分人格化,写得有气魄,为冯云山激赏不是偶然的。 此诗的首句是瀑布的溯源。 在深山之中,有无数不为人知的涓涓细流,腾石注涧,逐渐汇集为巨大山泉,在经历“千岩万壑”的艰险后,它终于到达崖前,“一落千丈”,形成壮观的瀑布。此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 “不辞劳”三字有强烈拟人化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可与《孟子》中一段名言共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艰难能锤炼伟大的人格。 此句似乎隐含这样的哲理。 近看巨大的瀑布,砅崖转石,跳珠倒溅,令人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却又不能窥见其“出处”。 惟有从远处望去,“遥看瀑布挂前川”时,才知道它来自云烟缭绕的峰顶。第二句着重表现瀑布气象的高远,寓有人的凌云壮志,又含有慧眼识英雄的意味。 “出处高”则取势远,暗逗后文“终归大海”之意。 写瀑布经历不凡和气象高远,刻画出其性格最突出的特征,同时酝足豪情,为后两句充分蓄势。 第三句忽然说到“溪涧”,照应第一句的“千岩万壑”,在诗情上是小小的回旋。当山泉在岩壑中奔流,会有重重阻挠,似乎劝它留步,“何必奔冲下山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白居易《白云泉》)。 然而小小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它满足,它心向大海,不断开辟前程。惟其如此,它才能化为崖前瀑布,而且最终要东归大海。 由于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