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前三人

1.唐诗宋词三百首的前三首是什么

感遇之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感遇之二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2.古诗中三韦是哪三人

是不是这个"三韦"?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释义:“韦”是熟牛皮;“韦编”指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竹简书。“三”是概数,表示多次;“绝”是断的意思。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后人用“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加以概括。用来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故事: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夹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他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3.《唐诗三百首》入选作家作品数量排行榜前3名是哪些人

《唐诗三百首》入选作家作品数量排行榜前3名是:杜甫(38首)、王维(29首)、李白(27首)。

杜甫(38首):《望岳》、《赠卫八处士》、《佳人》、《梦李白二首之一》、《梦李白二首之二》、《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丹青引赠曹霸将军》、《寄韩谏议》、《古柏行》、《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兵车行》、《丽人行》、《哀江头》、《哀王孙》、《月夜》、《春望》、《春宿左省》、《月夜忆舍弟》、《天末怀李白》、《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别房太尉墓》、《旅夜书怀》、《登岳阳楼》、《蜀相》、《客至》、《野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楼》、《宿府》、《阁夜》、《咏怀古迹五首之一》、《咏怀古迹五首之二》、《咏怀古迹五首之三》、《咏怀古迹五首之四》、《咏怀古迹五首之四五》、《八阵图》、《江南逢李龟年》。

王维(29首):《渭川田家》、《西施咏》、《送别》、《送綦毋潜落第还乡》、《青溪》、《渭城曲》、《秋夜曲》、《洛阳女儿行》、《老将行》、《桃源行》、《新嫁娘词》、《相思》、《杂诗》、《鹿柴》、《竹里馆》、《山中送别》、《送梓州李使君》、《汉江临眺》、《终南别业》、《终南山》、《酬张少府》、《过香积寺》、《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山居秋暝》、《归嵩山作》、《赠郭给事》、《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积雨辋川庄作》。

李白(27首):《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月下独酌》、《春思》、《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梦游天姥吟留别》、《金陵酒肆留别》、《云想衣裳花想容》、《清平调·一枝红艳露凝香》、《清平调·名花倾国两相欢》、《行路难》、《行路难·大道如青天》、《行路难·有耳莫洗颍川水》、《将进酒》、《玉阶怨》、《长相思·在长安》、《长相思·摧心肝》、《长干行》、《蜀道难》、《子夜吴歌·春歌》、《子夜吴歌·夏歌》、《子夜吴歌·秋歌》、《子夜吴歌·冬歌》、《关山月》、《静夜思》、《怨情》、《早发白帝城》。

4.殿试乡试会试前三名分别叫什么

1、会试考中后称“贡士”,第二名叫榜眼。

2、殿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三名叫探花,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3、乡试考中的为举人,第一名称会元,二至十名称亚元。

殿试,为唐、宋(金)、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又称“御试”、廷试”、“廷对”。殿试由内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由武则天创制于神都紫微宫洛城殿,所以是从唐开始的。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

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金元明清四代科举考试名目之一。所谓会试者,共会一处,比试科艺。

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会试在北京内城东南方的贡院举行。会试的主考官4人(明代为2人)称总裁,以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尚书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员,由部都请派充。

乡试,中式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中试之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中式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扩展资料:

一、古代考试制度变迁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乡试次年,即丑、辰、未、戌年春季,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又称「礼闱」、「春闱」,考三场,每场三日。

考中者均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会试后贡士再由皇帝亲自御殿覆试、择优取为进士。殿试试期一天,依成绩分甲赐及第、出身、同出身,然后释褐授官。

清朝规定,每逢辰、戌、丑、未年,即乡试的次年举行,若乡试有恩科,则次年亦举行会试,称会试恩科。考期初在二月,乾隆时改三月,亦分三场。考中者称贡士,经殿试合格后称进士。

二、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

1、政治方面: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教育、社会风气方面: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3、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会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殿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乡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考试制度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